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首先必须教师有威严,能管住学生。不然的话,你压不住班,教育教学工作就难以开展了。
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上课了,坐在座位上,有的总扭来转去,一点也不安分;有的趁老师背着他们板书时,就互相讲话。我所教的三(5)班的学生尤其这样。
当然,这些还是小事,低龄的小学生的自制力难免要差一些。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班上一个叫多多的男孩,他脑子灵活、调皮捣蛋,常常在我带领学生朗读英语单词的时候,他的发音很是奇怪,读的老是有偏差,搞笑得很。比如,他会把“松鼠(squirrel)”这个单词读成了“死光了”;把“黑色的(black)”这个单词读成了“不来客”,还自鸣得意地说:“家里不来客。”就这样,一个单词从他嘴里读出来,总会有些不一样,常常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结果,好好的课堂气氛,顿时就被他搅和了。我觉得他那阴阳怪气的样子是故意和我作对,在挑战我的权威。每回,我不是拿眼睛狠狠地瞪着他,就是厉声批评他。有时,还把他叫到办公室去训话。
可这样做,效果并不好,下次上课,多多在课堂上又会故伎重演。我不断地想,到底应该怎样做才好呢?就在这时,我看到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画家拿了自己十分中意的一幅画到市场上去展出,他在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言说,如果观赏者认为画有欠佳之处,均可在画中作记号。到了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画家很是不解,难过。过了几天,画家又画了一幅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大家将自己最为欣赏的地方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吃惊地发现画面又涂满了记号。
这个故事让我顿生感悟。我静心细想,觉得我也有偏颇之处,那就是过分看重课堂上的整齐划一,不允许学生有个人的发挥,总是看到学生的缺点。在这样的视野里,学生的想法受到了钳制,只能被动接受,不能有他们自己的主见和想法。换个角度想,多多这样有些走调的读法,能让学生在哄堂大笑中留下深刻印象,更加容易记住那些单词。这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课堂有活力的表现。我们不应该扼杀这样的积极性、主动性。后来,当多多在课堂上又读得那样富有表现力、感染力时,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批评他,而是表扬了他好的地方(比如读音很是接近标准读音、有利于记忆等)。后来,他的成绩越来越好,加上嗓音响亮,我还让他当了朝读课的领读员。而我在课堂上也轻松了不少,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生闷气了。
是啊,学生就好比故事中的那幅画。一幅同样的画,在观看者的眼里,它既有许多值得夸赞的地方,也会有不少欠佳的细节。关键是以怎样的眼光来对待它。当观赏者以一颗宽容、欣赏的心态多去留意画中的优美之处时,他们才更能得到美的享受与熏陶。同样,面对学生,要是我们教师一心去盯着他们的缺点,就会越来越觉得他们一无是处,处处不堪;反之,带着欣赏之心去挖掘他们的优点,放大他们的优点,就会发现他们越来越可爱。甚至,为了一定的教育目的,光看优点又何妨?
这样的道理,就像哲学家常说的视网膜效应一样。所谓视网膜效应,就是当我们过于关注、追求某一种东西时,视觉就会不自然地发生偏差,难以全面看待周围的事物。正因为这样,才导致同样的一幅画,观赏者的判断会有天壤之别。这就像在孕妇眼里,她首先看到的总是其她的孕妇;你打算买一辆宝蓝色的轿车,你在街上筛选出的总是宝蓝色的车。可见,对于面对着众多学生的教师来说,要让学生健康成长,就不能不防止“视网膜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应全面地看待学生,尽量多地把眼光朝他们可爱的一面投去。这样,才会有教与学的“双赢”。
古人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先生有一个观点:每个人的特质中大约有80%是长处和优点,而20%左右是缺点。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教导、引导、指导学生,尽量多地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热情的鼓励。如此,学生才会有更多的走向成功的自信,教师才会有更多的快乐与收获。◆(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实验小学)
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上课了,坐在座位上,有的总扭来转去,一点也不安分;有的趁老师背着他们板书时,就互相讲话。我所教的三(5)班的学生尤其这样。
当然,这些还是小事,低龄的小学生的自制力难免要差一些。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班上一个叫多多的男孩,他脑子灵活、调皮捣蛋,常常在我带领学生朗读英语单词的时候,他的发音很是奇怪,读的老是有偏差,搞笑得很。比如,他会把“松鼠(squirrel)”这个单词读成了“死光了”;把“黑色的(black)”这个单词读成了“不来客”,还自鸣得意地说:“家里不来客。”就这样,一个单词从他嘴里读出来,总会有些不一样,常常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结果,好好的课堂气氛,顿时就被他搅和了。我觉得他那阴阳怪气的样子是故意和我作对,在挑战我的权威。每回,我不是拿眼睛狠狠地瞪着他,就是厉声批评他。有时,还把他叫到办公室去训话。
可这样做,效果并不好,下次上课,多多在课堂上又会故伎重演。我不断地想,到底应该怎样做才好呢?就在这时,我看到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画家拿了自己十分中意的一幅画到市场上去展出,他在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言说,如果观赏者认为画有欠佳之处,均可在画中作记号。到了晚上,画家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画家很是不解,难过。过了几天,画家又画了一幅同样的画拿到市场展出。可这一次,他要求大家将自己最为欣赏的地方标上记号。当画家再取回画时,他吃惊地发现画面又涂满了记号。
这个故事让我顿生感悟。我静心细想,觉得我也有偏颇之处,那就是过分看重课堂上的整齐划一,不允许学生有个人的发挥,总是看到学生的缺点。在这样的视野里,学生的想法受到了钳制,只能被动接受,不能有他们自己的主见和想法。换个角度想,多多这样有些走调的读法,能让学生在哄堂大笑中留下深刻印象,更加容易记住那些单词。这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课堂有活力的表现。我们不应该扼杀这样的积极性、主动性。后来,当多多在课堂上又读得那样富有表现力、感染力时,我没有像往常一样批评他,而是表扬了他好的地方(比如读音很是接近标准读音、有利于记忆等)。后来,他的成绩越来越好,加上嗓音响亮,我还让他当了朝读课的领读员。而我在课堂上也轻松了不少,不用再像以前那样生闷气了。
是啊,学生就好比故事中的那幅画。一幅同样的画,在观看者的眼里,它既有许多值得夸赞的地方,也会有不少欠佳的细节。关键是以怎样的眼光来对待它。当观赏者以一颗宽容、欣赏的心态多去留意画中的优美之处时,他们才更能得到美的享受与熏陶。同样,面对学生,要是我们教师一心去盯着他们的缺点,就会越来越觉得他们一无是处,处处不堪;反之,带着欣赏之心去挖掘他们的优点,放大他们的优点,就会发现他们越来越可爱。甚至,为了一定的教育目的,光看优点又何妨?
这样的道理,就像哲学家常说的视网膜效应一样。所谓视网膜效应,就是当我们过于关注、追求某一种东西时,视觉就会不自然地发生偏差,难以全面看待周围的事物。正因为这样,才导致同样的一幅画,观赏者的判断会有天壤之别。这就像在孕妇眼里,她首先看到的总是其她的孕妇;你打算买一辆宝蓝色的轿车,你在街上筛选出的总是宝蓝色的车。可见,对于面对着众多学生的教师来说,要让学生健康成长,就不能不防止“视网膜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应全面地看待学生,尽量多地把眼光朝他们可爱的一面投去。这样,才会有教与学的“双赢”。
古人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先生有一个观点:每个人的特质中大约有80%是长处和优点,而20%左右是缺点。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教导、引导、指导学生,尽量多地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热情的鼓励。如此,学生才会有更多的走向成功的自信,教师才会有更多的快乐与收获。◆(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