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沙龙与女性文化

来源 :文史月刊·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gez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沙龙这一文化现象在法国得到了发展,而法国的沙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满足了贵族女性受教育的愿望,并且塑造了一大批对法国文化、艺术发挥巨大影响的女性及其作品。而文化人类学对于解释研究文化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文化功能主义对于研究文化内部的特征更是具有特殊的作用。在文化功能主义看来,正是沙龙所发挥的“功能”,满足了法国贵族女性希望受到教育,希望得到社交活动的需要,而这也正是沙龙取得成功的一个原因。可以说,沙龙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法国沙龙文化的兴衰。
  关键词 沙龙 贵族女性 功能主义
  宫廷贵族女性与沙龙文化,这一巧妙的结合在近代欧洲尤其是法国充分展现了其繁荣景象。追溯沙龙一词,乃源自于法语(Salon),是一种在15、16世纪起源于意大利,其后在西欧得到发展,最终于18世纪的法国巴黎达到鼎盛的一种上流社会讨论文学,艺术,政治等问题的场所。然而沙龙不仅仅代表着18世纪法国社会的一种社交场所,其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18世纪法国的沙龙虽然被认为是上流社会所专有的场所,其实也包含了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员,关键点不在于其身份特征,而在于其是否具有一定的才能,甚至在一定情况下,是否具有一种交流其思想与艺术成果的愿望决定了参加沙龙人员的构成。沙龙在十八世纪逐渐由教育与教化的作用、文学性的讨论,逐渐转化为哲学、科学、宗教的思考中心,甚至影响着法国的政治走向。而在这一时期的沙龙中具有比较突出特征的,即沙龙的女主人在沙龙中具有较高的位置及影响力。
  一、沙龙的产生及其勃兴
  沙龙这种社交形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骑士文化,许多有权势的贵族妇女成为骑士的保护人,而这些贵族妇女则鼓励着骑士诗歌的创作,骑士对待妇女的态度变得更为文雅和尊重。而在骑士方面,其实自身需要有一个女性人物为其精神感召的对象,在中世纪,为一位贵妇而战蔚然成风,在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我们亦可以看到这种骑士道德的身影。而之所以沙龙在法国得到发展,并且由其女主人主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沙龙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贵族女性希望得到文化教育的意愿。虽然这时期法国宫廷以至于欧洲宫廷内妇女是可以得到基本的文化教育的,一些妇女甚至可以认识拉丁文的诗歌。但是宫廷女性受到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亦非常强烈。这几来自于当时的宗教和家庭束缚,另一方面也与政权的绝对男性化有关。在博维献给法兰西国王路易九世的《论王世子女的教育》的最后几章中,作者罗列了贵族妇女教育的大量问题,例如妇女要受到监视以守住节操,要寡言,顺从等等。处于18世纪的法国贵族女性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而在沙龙形成时期的16世纪中期,法国王室的权利一般由女性来掌控。例如人们比较熟知的美蒂奇家族的两位王后,卡特林·德·美迪奇和玛丽·德·美迪奇,而由此,沙龙这样一种贵族文化形式对于贵族女性来说,具有了较为有利的政治因素的支持,也更容易被接受。与此同时,法国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除了教会外,一些较高水平的院校对于妇女来说是完全封闭的,妇女只能作为加强家族间的联系与生养后代的工具。在路易十四时代,随着法国对外战争的胜利与国家地位的提高,在社会上也形成了较为自由的空气,随之而来的18世纪启蒙的思想,也使得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转变,女性对于婚姻的观念更加现实,由此也加强了她们思想行动上的自由性,而这些观念在法国贵族女性中显得更加突出。如果一个上流社会的妇人还因为忠于丈夫而放弃初恋情人,那些才子的社交圈就会因为她还有这等庸俗软弱的作为而不欢迎她。
  在这时的法国社会,要求教育世俗化的思想正在广泛传播,伏尔泰等人亦对传统教会控制教育的现状表示不满,伴随着17世纪以来法国社会的非基督教育的流行,妇女对于教育的渴求超过了以往的时期。此外,女性对于自己话语权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一些贵族女性安逸的生活使得其希望在一些领域发挥自身的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沙龙的出现,迎合了贵族妇女接受文化教育的需求,很多开办沙龙的女性,最初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她们在沙龙中,通过与同时代最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和政治家们的交谈,实现了自我教育,如乔芙林夫人等,都在沙龙上获得了文化上的教育与熏陶。这些沙龙女主人不但自身得到了文化,而且影响着法国的文化氛围,如朗贝尔夫人,乔芙林夫人等人甚至影响着法兰西学院的人选。此外,沙龙对智力的推崇,为社会树立了新的评判标准,沙龙女性也为今后社会的礼仪和形式做出了贡献。
  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玲诺夫斯基认为“所有的意义都是依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它所关联的思想及所有的价值而定”根据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功能主义原理来看,沙龙其具备了满足贵族女性受教育的功能。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功能主义即“把有机的( 即个人的) 需要转变成派生文化的需要和责任的理论。在调节机构的共同作用下,社会把个人塑造成文化的人”。[3]其侧重点主要集中于人的身体的基本需要,而其所强调的基本需要,不仅包含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的,较为低级的需要,也包括智力,感情,审美等需要。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性。马克思虽然并不是文化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同样深刻的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人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正是在这种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 文化便产生了次级的或衍生的条件。而18世纪的沙龙正是给予了这些贵族妇女获得文化知识的需要,属于智力与情感范畴。法国的沙龙文化满足了上层社会(特别是贵族女性)对于文化的渴求与交流的需要。沙龙的这种功能使得沙龙在18世纪的法国社会上蔚然成风。
  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的贵族来说,其身份的纯正与高贵伴随着17世纪法王卖官鬻爵行为的增多而受到了挑战。贵族需要用文化艺术来充实自己,证明自己的高贵。为此,其在言谈举止上都追求文雅,在语言上甚至形成了一种文雅体。而这种文雅的法语在普通法国民众看来是非常难以掌握的。这时的沙龙给予了贵族展现自己艺术品位与高贵的场所与途径。“在这个社会中,言谈的艺术、娱乐的才华、日常交际的习惯,以及共同的礼仪都已经融入了人们的血液,一举手一投足,莫不体现出慷慨、和蔼、忠诚、文雅的风范。”[2]文化艺术上的交流,使得其审美观在沙龙上得到发展。文化修养与受教育程度成为了一种社会的新的评价标准,而沙龙的繁荣正适应了这种社会上层对于文化与修养,以及教育的渴求。可以说沙龙不仅是法国贵族女性获得教育的场所,同时也是法国社会各阶层对于文化,以及文化审美上的需要。沙龙作为王权体制之外的文化裁判机构,对于教会、宫廷和官方学院等权力机构对文学艺术和审美标准的垄断权力,形成了极大地挑战。并且在社会领域上形成了一种文化艺术鉴赏的权威性。在这一时期的沙龙中,成员之间不分身份地位,彼此间是平等的关系,就连沙龙的女主人的身份也出现了原来作为平民身份的情形。如乔芙林夫人是出身平民,而德·莱丝比纳斯小姐则是私生女,在身份地位上并不被社会认同,直到沙龙的开办使得他们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沙龙维持了法国上层社会的正常运转,使得法国的上流社会能够延续下来。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功能”指的是某个制度对社会整体中的延续起作用,尤如动物的器官对动物整体的作用一样[5],而此时的沙龙正是维持着法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与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上层社会,下层民众也可以通过沙龙实现自己地位与身份的提升。虽然进入沙龙的门槛很高,比如要有一位贵族引荐等等,但是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通过文化与修养联系法国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的纽带,而在上层社会中,沙龙使得上层社会的社会生活形成规范并加以巩固。
  二、19世纪沙龙的衰败
  18世纪达到发展顶峰的沙龙文化,随着19世纪初法国大革命的发展,其的地位也受到了挑战。在这时的沙龙中,从前的仪式与文雅在大革命的炮火与激流中显得格格不入。虽然一些沙龙还在继续活动,但形式与内容已不同以往。沙龙的领导人物由哲学家,才子转变为实际行动者。即由伏尔泰,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似的人物转变为像米哈波,维尼奥及罗比斯比尔的人物。法国大革命时沙龙成为革命思想传播的场所,各种党派在沙龙中聚合,宣传着自己的革命理论和政治信仰,使得沙龙己经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共和国。正如人们所熟知的罗兰夫人,在沙龙中接受了大量革命思想,自身亦投身到革命中去,但最后却迎来了悲惨的结局。尤其在雅各宾派统治时期,原本倡导精神文化,优雅文化,上层文化的沙龙,在雅各宾派平民文化政策及恐怖政策造成的社会的恐慌下不得不面对消亡的现实。
  沙龙功能上的转变,是19世纪沙龙衰败的主要原因。原本参加沙龙的人们所矜持的教养与文化修养在这一时期已经不能够适应形势的发展。随着革命将原本的贵族权利分化瓦解,沙龙作为上层社会及贵族交流及体现身份的场所的作用被极大地削弱了。
  在另一方面,法国上层社会的婚姻观念的现实与开放对于法国传统婚姻制度的影响是有限的。这一时期一方面传统贵族女性地位逐渐丧失,另一方面法国社会传统的婚姻观念继续存在着,《拿破仑民法》确立了丈夫具有“一家之长”身分的绝对权威,而妻子应该服从于他的丈夫。女性在沙龙中便逐渐失去了从前的位置。
  虽然在大革命后沙龙仍然存续了较长时期,但是随着新兴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舆论媒介如报刊、杂志等开始成为左右公众舆论的阵地时,沙龙作为桥梁的作用也就消失了。而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的世俗教育得到了发展,有其到了19世纪中后期,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虽然仍然很低,但相对18世纪来说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的。而一种满足女性受教育的作用而存在的沙龙作也随着世俗教育的发展而不断被削弱了。
  三、余论
  沙龙文化代表着一种法国女权主义的勃兴,女性同归对文化教育的需求进而希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自身的作用,追求男女平等,追求政治平等的呼声在18世纪末达到高峰。但是,法国沙龙的女性主义的兴起,其女性成分结构表现的过分单一,主体是贵族女性,而在法国社会下层,大批妇女依然维护者“合法家庭”的规范。仅仅依靠少数沙龙女主人来改变法国的社会结构与男女地位,其力量似乎太过薄弱了。
  沙龙所代表的,既是一种社交场所的存在,亦是法国的一种文化象征。而文化是受到人们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的,并且在它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且满足不了新的社会的需求的情况下是会被时代所吞没的,而沙龙的逐渐消殁也正是如此。
  参考文献:
  [1]约阿希姆·布鲁克.宫廷文化-中世纪盛期的文学与社会[M].何珊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15.
  [2]艾米利亚·基尔·梅森.法国沙龙女人[M].郭小言,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40,151.
  [3]马林诺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16,15.
  [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0.
  [5]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华夏出版社,2002:78.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利益得失为核心价值,跨文化传播正成为了人类交往的痼疾,因跨文化传播而带来的问题愈发严重,以至于频繁发生因文化差异而爆发的各种流血冲突事件。因此,到底如何解决跨文化传播难题理应成为我们重视的对象,而转变早先以成本-收益为基础的思维方式迫在眉睫。  关键词 地理因素 文化差异 文化多元 爱  在所有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中,“求同存异”几乎是最为无可争议的观点之一。但问题是该如何去“求”同,又
期刊
中国文人,常以“旷达”相称。有“古今隐逸之祖”的陶渊明,有“伟哉旷达士,知命固不忧”的卢照邻,有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  追根究源,“旷达”当从庄子说起。《庄子 逍遥游》中无名、无功、无己、无用之境,实乃古人“旷达”之滥觞。庄子让心灵从生死、贵贱、荣辱等种种人生枷锁中超脱出来,活得轻松、自由、洒脱,这正是中国士大夫执著追求、向往的瞬间而永恒的人生观——旷达。及至后世,“
期刊
摘 要 新时期“非物质文化”、“原生态艺术”、“地方营销”等词迅速在文化艺术领域串红。保护、传承非物质民族民间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的重要保证。在这样文化发展氛围下,挖掘、抢救、保护、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成为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弘扬民族文化,借助“本土”、“原生”、“个性张扬”等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与传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结合,打造具有地
期刊
摘 要 高校就业工作情况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如何做好学生就业服务工作,是每个高校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多元文化背景为契机,结合赣南医学院多年就业工作经验,探索性的总结归纳出360度就业工作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 高校 360度 就业  近年来,赣南医学院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就业工作新模式、新方法,经过多年的学生就业工作理论与实践探索, 摸索出“360
期刊
摘 要 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在文言文阅读教育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的拆解方式,通过诵读使学生在自己的体会中达成知识的积累与吸收。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朗诵  高中课本中的文言文,多为名师名家苦心孤诣的代表之作,负载了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古典文化,它们或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与丰富的想象力,或具有凝练古朴而富于音乐性的语言,或在行文中寄托了作者高远的理想,反应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
期刊
摘 要 成语和谚语作为熟语的两种不同形式,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沿袭和继承性。其情感色彩因为应用领域的不同也有所差异。“饮水思源”是集成之“优雅”,“喝水不忘挖井人”则是简练之“通俗”。  关键词 成语 谚语 情感色彩 饮水思源 吃水不忘挖井人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形式简洁而意义精辟的固定短语。 “简短而固定的格式包含了丰富的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语言特点,正是中国人追求内敛、含蓄委婉的文化心理的
期刊
摘 要 科研水平的高低能够体现一个高校的地位和作用,而合理科学的科研管理工作能够促进高校的科研水平,且关系到高校科研的发展与效益,可见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本文就高校目前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应采取的措施加以阐述,尤其是针对艺术学科的特殊性而言,提高改进科研管理工作尤为必要。  关键词 科研管理 高校  当前,社会进入了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国内各大高校都提倡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发
期刊
摘 要 翻译工作不是语言转换的技术性雕虫小技,尤其在现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研究者对所研究的翻译文本应该有所选择。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诗人,剧作家,散文家,也是爱尔兰文艺复兴的领导人。叶芝及其文学作品早在20世纪早期就被介绍进入我国,但对叶芝及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开展的一波三折,到目前为止对叶芝的研究仍不是特别深入。所以本文通过叶芝的经典情诗《When you are old》的四种翻译版本的分
期刊
摘 要 由于受到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和经济的制约,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滞后,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通过政策上的扶持、经费和师资的保障、办园条件的改善、家长学前教育观念的改变等,以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村学前教育 边疆民族地区 困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的目标要求,对发展民族地区学前教育
期刊
博物馆作为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的永久性的收藏机构,在我国,它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传播科学文明、提升国民素质的光荣使命。  一、提高认识,重视宣教,是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前提  博物馆作为保护、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和人类环境物证的文化、教育、科研机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进步的形象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