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歌唱是全身心都要参与的一种表演艺术,是一种复杂的、富于创造性的思维劳动。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方法、科学的发声训练、清晰的歌唱语言等是小学阶段应具备的基本歌唱技能。如何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呢?本文从歌唱的姿势、呼吸、发声和歌唱语言等几个方面略作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歌唱技能 姿势 呼吸 发声 语言
一、良好的歌唱姿势
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发声的源泉。这说明了歌唱的姿势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呼吸的状态、气息的运用、喉头的位置、声带的运动、腔体的共鸣,影响着发声时整个发声器官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决定着歌唱时身体的着力点,同时也表现出歌唱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正确的歌唱姿势应该是:身体直立,保持放松,但又是积极的状态。头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两肩略向后一点,小腹收缩,全身保持一种积极运动的状态。身体有些向上抬的趋势,感觉到仿佛由小腹到两眉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使气息畅通无阻。歌唱时两脚可前后适当分开,颈部肌肉不能用力,肩部不能抬高,下颌不能用力,呈放松状态。概括起来为以下四点:身体要直,重心要稳,上胸要开,双肩要松。
二、正确的呼吸方法
呼吸是人体发声的动力,也是歌唱艺术的基础。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鲁索曾指出“谁掌握了呼吸,谁就掌握了歌唱。”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也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沉于底,则声贯于顶”的论述,说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呼吸练习的方式一般看来较为浅显,但呼吸训练如果不能与正确合适的喉咙、打开、放松相结合,不能与正确的歌唱状态相协调,不能根据作品的需要以及歌者本人情况不同以取得恰当的“气”与“声”的比例,往往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加剧问题及产生新的问题,所以从始至终气息的训练都要与歌唱发声训练协调配合进行,切不可割裂开来训练。
三、科学的发声训练
歌唱的科学发声方法是歌者获得美妙歌声和音乐的坚实基础。歌唱中优美的声音是有气息支撑、有充分共鸣、高位置、上下统一的声音,它能运用自如、可强可弱、圆润达远、音色柔美、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处理好几个问题,才会获得这种美好的声音。
1.正确的起音。起音在歌唱中,每一个乐句开头的第一个音就是起音,起音是歌唱者的喉部声门从未发声的呼吸状态转变为发声状态,在开始发声的瞬间所采取的方法,它包含着气息、声带和共鸣三者的正确控制和协调的配合,决定着整个乐句发声的质量。怎样才能做到正确的起音呢?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说:起音要十分柔和,既不能滞重,也不能漂浮,接下去的音要保持起音时同样的力度而不能使劲。”也就是说,起音时,一定要做到发声自然、气息柔和、打开喉咙、稳定喉头、声音流动,并将打哈欠、放下喉头、空气通过声门而出的三个动作在同一时间完成,同时掌握好气息、声带、共鸣的协调配合。
2.稳定的喉头。打开喉咙是将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上,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齿后,牙关打开,下巴自然放下而向后拉,帮助歌唱发声时口咽腔都能充分打开,使声音的通道畅通无阻直达头腔,产生良好的头腔共鸣。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打哈欠”和“微笑”的状态来体会打开喉咙,从而帮助打开喉咙获得高位置的声音。发声歌唱的训练,是学习声乐的基本功,是歌唱者必备的条件。所以,无论是在发声训练,还是演唱过程中,歌者一定要以辩证统一的观点,把真假声有机地结合统一,从而获得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统一的声区以及上下贯通,灵活注入的自如的声音。
四、清晰的歌唱语言
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这就要求歌唱者除了以准确、优美、动听的声音感动听众外,还要将歌曲中的歌词正确而清晰地传达给听众。唱歌时要具备两张嘴,一张是吐字的嘴,即口腔的前半部,另一张是发声的嘴,即口腔的后半部,吐字的嘴要灵活,发声的嘴要稳定,不能因保持发声的稳定而造成声包字,也不能因咬字动作太大而干扰声音的线条,应使每一个字都唱在统一的共鸣腔体内。歌曲中每一个字都是用来传情达意的,我国古代的声乐理论就有“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之说,所以必须通过吐字表现出一定的音乐形象和风格,对具有感情含义的字,要加以强调和运用特殊的唱法唱出其中的快慢、轻重、抑扬、顿挫及连断的语调、语气。歌唱的语言离不开字音的声、韵、调这三部分,只有掌握了字音的结合规律,演唱时辩证地处理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还要根据歌曲情感的需要,作出相应的变化,完整地表现出每个字来,才称得上真正完成了歌唱的咬字吐字。
总之,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地摸索出了,歌唱是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的协同运动,各个环节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只有将它们辩证统一地处理好,才能让学生掌握歌唱的技能,才能应用美好的声音和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歌唱中真实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98.
[2]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云浮市第一小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歌唱技能 姿势 呼吸 发声 语言
一、良好的歌唱姿势
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发声的源泉。这说明了歌唱的姿势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呼吸的状态、气息的运用、喉头的位置、声带的运动、腔体的共鸣,影响着发声时整个发声器官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决定着歌唱时身体的着力点,同时也表现出歌唱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正确的歌唱姿势应该是:身体直立,保持放松,但又是积极的状态。头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两肩略向后一点,小腹收缩,全身保持一种积极运动的状态。身体有些向上抬的趋势,感觉到仿佛由小腹到两眉之间形成一条直线,使气息畅通无阻。歌唱时两脚可前后适当分开,颈部肌肉不能用力,肩部不能抬高,下颌不能用力,呈放松状态。概括起来为以下四点:身体要直,重心要稳,上胸要开,双肩要松。
二、正确的呼吸方法
呼吸是人体发声的动力,也是歌唱艺术的基础。意大利著名歌唱家卡鲁索曾指出“谁掌握了呼吸,谁就掌握了歌唱。”我国古代声乐理论中也有“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沉于底,则声贯于顶”的论述,说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地位。呼吸练习的方式一般看来较为浅显,但呼吸训练如果不能与正确合适的喉咙、打开、放松相结合,不能与正确的歌唱状态相协调,不能根据作品的需要以及歌者本人情况不同以取得恰当的“气”与“声”的比例,往往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加剧问题及产生新的问题,所以从始至终气息的训练都要与歌唱发声训练协调配合进行,切不可割裂开来训练。
三、科学的发声训练
歌唱的科学发声方法是歌者获得美妙歌声和音乐的坚实基础。歌唱中优美的声音是有气息支撑、有充分共鸣、高位置、上下统一的声音,它能运用自如、可强可弱、圆润达远、音色柔美、具有很强的穿透性。只有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处理好几个问题,才会获得这种美好的声音。
1.正确的起音。起音在歌唱中,每一个乐句开头的第一个音就是起音,起音是歌唱者的喉部声门从未发声的呼吸状态转变为发声状态,在开始发声的瞬间所采取的方法,它包含着气息、声带和共鸣三者的正确控制和协调的配合,决定着整个乐句发声的质量。怎样才能做到正确的起音呢?我国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说:起音要十分柔和,既不能滞重,也不能漂浮,接下去的音要保持起音时同样的力度而不能使劲。”也就是说,起音时,一定要做到发声自然、气息柔和、打开喉咙、稳定喉头、声音流动,并将打哈欠、放下喉头、空气通过声门而出的三个动作在同一时间完成,同时掌握好气息、声带、共鸣的协调配合。
2.稳定的喉头。打开喉咙是将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上,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齿后,牙关打开,下巴自然放下而向后拉,帮助歌唱发声时口咽腔都能充分打开,使声音的通道畅通无阻直达头腔,产生良好的头腔共鸣。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打哈欠”和“微笑”的状态来体会打开喉咙,从而帮助打开喉咙获得高位置的声音。发声歌唱的训练,是学习声乐的基本功,是歌唱者必备的条件。所以,无论是在发声训练,还是演唱过程中,歌者一定要以辩证统一的观点,把真假声有机地结合统一,从而获得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统一的声区以及上下贯通,灵活注入的自如的声音。
四、清晰的歌唱语言
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这就要求歌唱者除了以准确、优美、动听的声音感动听众外,还要将歌曲中的歌词正确而清晰地传达给听众。唱歌时要具备两张嘴,一张是吐字的嘴,即口腔的前半部,另一张是发声的嘴,即口腔的后半部,吐字的嘴要灵活,发声的嘴要稳定,不能因保持发声的稳定而造成声包字,也不能因咬字动作太大而干扰声音的线条,应使每一个字都唱在统一的共鸣腔体内。歌曲中每一个字都是用来传情达意的,我国古代的声乐理论就有“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之说,所以必须通过吐字表现出一定的音乐形象和风格,对具有感情含义的字,要加以强调和运用特殊的唱法唱出其中的快慢、轻重、抑扬、顿挫及连断的语调、语气。歌唱的语言离不开字音的声、韵、调这三部分,只有掌握了字音的结合规律,演唱时辩证地处理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还要根据歌曲情感的需要,作出相应的变化,完整地表现出每个字来,才称得上真正完成了歌唱的咬字吐字。
总之,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地摸索出了,歌唱是姿势、呼吸、发声、咬字吐字的协同运动,各个环节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只有将它们辩证统一地处理好,才能让学生掌握歌唱的技能,才能应用美好的声音和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歌唱中真实的情感!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1998.
[2]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云浮市第一小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