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taa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能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得到综合的体现。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就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第二学段提出“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第三学段提出“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第四学段则从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时代在不断进步,教育是发展变化的,观念是在不断更新,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尊重 体验 积极 合作 健全人格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088-01
  由于以往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的倾向,不少地方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偏重技術分析,放弃了语文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导致语文课程本来具有的文化功能流失。其实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没有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才能成为真正的沃土。
  一、放下身段,融入其中
  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改革,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课标语文教科书的开放性。许多外国作品、科普说明文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的来说,都是蕴涵着真、善、美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去穿越时空,与民族英雄对话;遨游太空,探究月亮与星星的秘密;走入自然,见识风娃娃的本领;插上翅膀,欣赏异地的风土人情;创新体验,用自己的眼睛去找春天……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
  二、培养语文素养,健全学生人格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所以,应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再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在语文教材中,处处都显现出博大的、顽强的生命意识,高尚的情操,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这些都有待于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去探讨、开掘。教材中有《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的自然美;有《巴甫洛夫很忙》《向命运挑战》顽强生命的创造美;有《地震中的父与子》的伟大父爱以及诚信的美;有《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保护环境的美;有《爱迪生》不畏困难追求真理的美;有《长征》乐观精神的美……作为语文教师,只要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每读一本书都能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达到与伟人的灵魂对话的目的,语文课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三、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语文课程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喜欢书,喜欢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不可少的部分。生活中有了书香,学生的人格就会得到健全,学生的生活就能得到提升。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但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有些差异相当大,所以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就能让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不均衡效果,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
  总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极其深广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注意以文本对话、以生活对话,真诚对待每一颗求知的心灵使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增长知识、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在知识的积累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积淀做人底蕴。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语文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小学语文教学概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老年人的血脂异常成为了一个社会及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血脂代谢异常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由
我国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高考政策后,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加。尤其是1999年开始实施大学扩招政策和2000年取消应届生包分配制度后,每到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难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就业市场用工状态趋于饱和。在2018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要消除性别歧视,使更加公平的就业成为我国发展的亮点。尽管我国宪法已将男女平等写入基本国策,但由于父权制背景下的
【摘 要】 朗读是中职生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然而,现在,在中职课堂很少听见琅琅的读书声,朗读似乎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课堂点缀。本文结合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现状,试图通过探索与实践,使语文课堂充满琅琅书声和课堂活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满足未来发展需要。  【关键词】 语文;朗读;课堂活力  【中图分类号】 G6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