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和写巧妙结合,能使学生的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提高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和密度,使语言形式和内容紧密结合,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以语悟写,以写促读,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发掘读写结合点,仿写语言
这个“读”,专指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点的阅读,这个“写”,专指读写结合点后的仿写。读写结合点的教学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代表着一种形式的阅读的模式,又是文本语言特色学习的载体。教师巧妙地把学生引入阅读文本,潜移默化地积累了优美的语言文字,更积累了表达的一种模式。它是写作榜样文,利用它,我们研究怎样写的问题。
1.句的仿写
如人教版第一册《阳光》,句子“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让学生体会到:阳光,真好!教师以它为蓝本,给予仿写的范例,学生的笔下有说不完的阳光的好处:山里的小溪,因为有了阳光,更清了。墙角的迎春花,因为有了阳光,更鲜艳了。校园里的小朋友,因为有了阳光,更健康了……
2.段的仿写
读得多了,课文的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烂熟于胸,教师虽不明示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学生却自然而然地习得,这是一种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习得,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种习得方法主要靠熟读,读懂读透,形成语感。所以,教师要广泛利用文本资源,尤其是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让学生阅读上乘的作品。古人语:“欲得其中,必求其上。”
学习课文《家乡的秋白梨》第二段后,我即时播放拍摄的影像资料,请学生按时间顺序仿写家乡的特产杨梅,水到渠成。如: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杨梅树翠绿的叶子丛中,不时冒出米黄色的小花,真有“凌寒独自开”的精神。第二年初夏,杨梅树上便挂起了一个个带刺的小青果,在狭长的绿叶间,鼓起腮帮拼命地长啊长。“夏至杨梅满山红”,星星点点,一派丰收的景象。杨梅是山里人的幸福果,我爱家乡的杨梅。
二、优化读写结合点,补白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从内容到形式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空白点,运用重组课文语言的形式,给予学生读写语言实践活动。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语文是帮助学生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对文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一定要在练习、运用上下功夫。教师要创设多种语言环境,让学生所学的语言经常得到抒写。
如《小熊住山洞》,课文讲了小熊一直呆在阴暗的、潮湿的山洞里,它想拥有一个温暖漂亮的家,可是每次到森林里去砍树造房子,它都舍不得砍。让学生利用插图美读文本,再想像说话森林带给大伙儿的快乐,揣摩小熊当时的心情,体会它宁愿住山洞,也舍不得砍大树的美好心灵。
春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长满了绿叶,(绿叶______,)小熊舍不得砍。
夏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开满了花儿,(花儿______,)小熊舍不得砍。
秋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结满了果子,(果子______,)小熊舍不得砍。
冬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有许多鸟儿,(鸟儿______,)小熊舍不得砍。
课文最后,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被小熊的行为感动了,给它送来了一束束鲜花。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你会对小熊说些什么呢?写下来。
生:我是一只蹦蹦跳跳的小松鼠,我对小熊说:“谢谢你小熊,你没砍大松树,让我吃到了又香又脆的松果。”
生:我就是在大树上做窝的小喜鹊,我对小熊说:“小熊,你的心真好,让我在冬天里有一个温暖的家。”……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有一个科学的教材观,高度重视文本的自身价值和教学价值。因此,教师要把教材当作一种资源,依托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和加工,优化文本的读写结合点,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练写的过程是再次用“心”体味的过程,是激情之后的理性积淀过程。
三、创设读写结合点,想像成文
学生在理解了内容以后,反思追溯作者写作的思维过程,作者是怎样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怎样思考(布局谋篇)、怎样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的。语言是有规律的,语言规律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科学性。所以,对小学生来说,语文教学有时需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这一句、这一段、这一篇的语言现象中抽象出一种语言模式,一种明晰的语言表达方法,以便学生在新的语言表达情景中有所创造,把读与写结合起来,或作为语言表达上可供借鉴的他山之石。
如《黄山奇石》一文,文本的语言特色——观察与想像,非常独特,可以通过对作者观察与联想的追溯,展现观察与联想的方法。作者采用详写、略写相结合的方法。这些略写内容是学生进行想象习作的好材料,是进行读写训练的好题材。我利用课文录像,剪辑“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片断,让学生任意调动最喜欢的一块或两块石头,出现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仔细观察,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想象,用语言文字表现黄山石的神奇。十五分钟以后,学生的小小屏幕上出现了一篇篇立意新颖、想像丰富的好篇章。有的学生写道:“天狗望月”好像从天上跳下来的小狗,落在山峰上,一动不动地趴着,抬头仰望蓝天,像在思念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也有的写道:“天狗望月”是二郎神的吠天犬因犯了天规被罚下人间,它凝望着闪着寒光的月亮,仿佛乞求玉皇大帝的慈悲,重新如回天宫……如果要突破该课文的重点——学写并列段,真是恰到好处。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学生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源泉,就像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依托文本资源读写结合,把黄山石的神奇又一次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被深深地陶醉着,大胆地想象着,笔下爱黄山的激情也油然而生。
总之,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与开发。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举课文例子的目的自然不在例子本身,在于举一而反三。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促进写作方法的迁移,仿写课文,补白文本,想像创新。因此,教师不能就教材而教教材,而要通过文本的读写结合点辐射发散开来,充分利用好这一例子,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发掘读写结合点,仿写语言
这个“读”,专指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点的阅读,这个“写”,专指读写结合点后的仿写。读写结合点的教学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课堂阅读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代表着一种形式的阅读的模式,又是文本语言特色学习的载体。教师巧妙地把学生引入阅读文本,潜移默化地积累了优美的语言文字,更积累了表达的一种模式。它是写作榜样文,利用它,我们研究怎样写的问题。
1.句的仿写
如人教版第一册《阳光》,句子“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句式整齐,朗朗上口,让学生体会到:阳光,真好!教师以它为蓝本,给予仿写的范例,学生的笔下有说不完的阳光的好处:山里的小溪,因为有了阳光,更清了。墙角的迎春花,因为有了阳光,更鲜艳了。校园里的小朋友,因为有了阳光,更健康了……
2.段的仿写
读得多了,课文的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烂熟于胸,教师虽不明示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学生却自然而然地习得,这是一种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习得,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种习得方法主要靠熟读,读懂读透,形成语感。所以,教师要广泛利用文本资源,尤其是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让学生阅读上乘的作品。古人语:“欲得其中,必求其上。”
学习课文《家乡的秋白梨》第二段后,我即时播放拍摄的影像资料,请学生按时间顺序仿写家乡的特产杨梅,水到渠成。如: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杨梅树翠绿的叶子丛中,不时冒出米黄色的小花,真有“凌寒独自开”的精神。第二年初夏,杨梅树上便挂起了一个个带刺的小青果,在狭长的绿叶间,鼓起腮帮拼命地长啊长。“夏至杨梅满山红”,星星点点,一派丰收的景象。杨梅是山里人的幸福果,我爱家乡的杨梅。
二、优化读写结合点,补白文本
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从内容到形式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空白点,运用重组课文语言的形式,给予学生读写语言实践活动。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语文是帮助学生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对文本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上,一定要在练习、运用上下功夫。教师要创设多种语言环境,让学生所学的语言经常得到抒写。
如《小熊住山洞》,课文讲了小熊一直呆在阴暗的、潮湿的山洞里,它想拥有一个温暖漂亮的家,可是每次到森林里去砍树造房子,它都舍不得砍。让学生利用插图美读文本,再想像说话森林带给大伙儿的快乐,揣摩小熊当时的心情,体会它宁愿住山洞,也舍不得砍大树的美好心灵。
春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长满了绿叶,(绿叶______,)小熊舍不得砍。
夏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开满了花儿,(花儿______,)小熊舍不得砍。
秋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结满了果子,(果子______,)小熊舍不得砍。
冬天,他们走进森林。树上有许多鸟儿,(鸟儿______,)小熊舍不得砍。
课文最后,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被小熊的行为感动了,给它送来了一束束鲜花。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你会对小熊说些什么呢?写下来。
生:我是一只蹦蹦跳跳的小松鼠,我对小熊说:“谢谢你小熊,你没砍大松树,让我吃到了又香又脆的松果。”
生:我就是在大树上做窝的小喜鹊,我对小熊说:“小熊,你的心真好,让我在冬天里有一个温暖的家。”……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有一个科学的教材观,高度重视文本的自身价值和教学价值。因此,教师要把教材当作一种资源,依托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调整和加工,优化文本的读写结合点,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练写的过程是再次用“心”体味的过程,是激情之后的理性积淀过程。
三、创设读写结合点,想像成文
学生在理解了内容以后,反思追溯作者写作的思维过程,作者是怎样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怎样思考(布局谋篇)、怎样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的。语言是有规律的,语言规律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科学性。所以,对小学生来说,语文教学有时需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这一句、这一段、这一篇的语言现象中抽象出一种语言模式,一种明晰的语言表达方法,以便学生在新的语言表达情景中有所创造,把读与写结合起来,或作为语言表达上可供借鉴的他山之石。
如《黄山奇石》一文,文本的语言特色——观察与想像,非常独特,可以通过对作者观察与联想的追溯,展现观察与联想的方法。作者采用详写、略写相结合的方法。这些略写内容是学生进行想象习作的好材料,是进行读写训练的好题材。我利用课文录像,剪辑“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片断,让学生任意调动最喜欢的一块或两块石头,出现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仔细观察,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想象,用语言文字表现黄山石的神奇。十五分钟以后,学生的小小屏幕上出现了一篇篇立意新颖、想像丰富的好篇章。有的学生写道:“天狗望月”好像从天上跳下来的小狗,落在山峰上,一动不动地趴着,抬头仰望蓝天,像在思念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也有的写道:“天狗望月”是二郎神的吠天犬因犯了天规被罚下人间,它凝望着闪着寒光的月亮,仿佛乞求玉皇大帝的慈悲,重新如回天宫……如果要突破该课文的重点——学写并列段,真是恰到好处。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学生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源泉,就像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依托文本资源读写结合,把黄山石的神奇又一次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被深深地陶醉着,大胆地想象着,笔下爱黄山的激情也油然而生。
总之,教材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很好地利用与开发。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举课文例子的目的自然不在例子本身,在于举一而反三。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领悟其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促进写作方法的迁移,仿写课文,补白文本,想像创新。因此,教师不能就教材而教教材,而要通过文本的读写结合点辐射发散开来,充分利用好这一例子,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