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温度,从夏热到秋凉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1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461,这数字代表了什么?根据十月号《远见》杂志发布,三年一度全台阅读大调查,2010年台湾每人每年花1461元(约300元人民币)买书,比2007年多了86元。每周阅读时间为3小时,每月约看两本书。至于和阅读时间相互争夺的看电视时数与上网时数,前者近17小时,后者近9小时。
  说实在的,天气由热转凉,但书市从第一季到第三季,一直没有热过。一位出版人感叹道,漂亮的、话题性的新书大书从来没有间断,爆发量却已经不再,而这种“不再”恐怕也不是暂时性的,阅读器和电子书的排挤效应似乎提前显现,正在发酵,买书的人确实开始观望了。
  
  阅读救台湾?!
  
  纸本书还有没有未来?《远见》的调查中显示,有23.2%的人表示将优先选择电子书。“阅读救台湾”——《远见》因此为2010年全民阅读大调查落下一个宛如孙中山先生遗言一般的总标。看起来台湾出版业已经进入最坏的时刻,于是台湾阅读文化也来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作为人均出版量仅次于英国,全球排名第二的地区(注:台湾2300万人,拥有上千家出版社,每年约出版四万种书),台湾人却不太买书、不爱阅读。这么多写书、译书、出书的人,这么少买书、看书、爱书的人,这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异象?
  那么如何“阅读救台湾”、“阅读救自己”呢?天下文化配合“全民阅读大调查”出版《阅读是一辈子的事》一书,采访20位各界领袖人物,细剖深述阅读如何影响、渗透,乃至改变他们的人生。《远见》也针对“阅读政策”、“推荐给市民看的好书”,以及“最近看过的书”完成一份“25县市长阅读建设大调查”。
  没有一种幸福比得上阅读带来的乐趣、满足,这话或许没错,但与此相对应的现实是,指针性的实体书店一家一家向读者告别了,这是出版业因应新形势必然有的崩解以及重新排列组合。
  首先是8月,政大书城宣布师大店、台大店将在10月底结束营业,转型为学思行数字营销公司,不过随后又在“刀下留人”的集体呼吁之下,情势逆转,保留下台大店。金石堂连锁书店则在10月初撤下台北东区两家实体店,临近的建宏书局,也将结束35年的营运。
  数字化乃是社会整体趋势,政大书城转投资的学思行,便是与博客来网络书店创办人张天立合作,而张天立新创的“读册生活TAZZA”网络书店则在8月31日举行开幕记者会,距离他被统一集团无预警逼离博客来正好3年。这3年,张天立一呼一吸,所思所想,在在为了储备资本并拟定战略以“对抗”统一巨人。除了新书买卖,“读册生活”延伸出博客来所没有的回头书、二手书、电子书等品项,“让书的循环可以在同一平台完成”。而创新的web2.0网络分享概念,则让“读册生活”不只买卖书,同时也是开放的信息中心。
  
  为继续燃烧梦想,出版人走自己的路
  
  书店转型,出版人也纷纷“走自己的路”。
  资深出版人叶美瑶、丘光、陈蕙慧分别离开时报、城邦集团,自立门户,不过这显然不是为了复仇,而是继续燃烧理想。叶美瑶另一个身份为小说家张大春的妻子,也是超级畅销书《达文西密码》的推手。今年“台北国际书展”期间,作家哈金来台为时报出版的《落地》宣传时,时报副总编辑叶美瑶将离开时报的消息就已经不是个秘密。7月,“叶美瑶的下一步”终于明朗化,她没有自行创业,而是与北京新经典出版合作,“做出版森林的小树”,这也是大陆出版企业首次以某种绕过法律的投资模式在台湾成立出版社,首推书《山楂树之恋》系2007年畅销大陆300万册的纯爱小说,第二棒为韩寒杂文集《青春》。台湾新经典第一年将以出版翻译文学与华文创作为主,尤其着重后者的开发与养成,“这是我们这个世代编辑的功课”叶美瑶认为。
  但台湾新经典与北京新经典分享资源,这会不会对某些经营大陆作家的台湾出版社造成压力?以2010年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影响世界的一百人”的韩寒为例,他的畅销小说《他的国》乃兵家之争,8月由印刻出版,据了解,版权取得过程万分艰辛。
  陈蕙慧,今年4月之前她是城邦集团麦田出版总编辑,独步文化的日本推理也在她手中奠定基础,再开花结果。离开城邦,她选择与香港青马出版合作,并在台湾成立本事文化公司,自任总经理与总编辑,多数时间在北京,因此邀请博客来书店图书部经理喻小敏担任副总经理,坐镇台湾。本事文化在8月推出创业4书,香港作家张小娴《我的爱如此麻辣》、陶杰《这是个,无菁英时代》,台湾旅德作家陈玉慧小说《书迷》、杨照《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张小娴与皇冠长年的合作关系显然已经松动。陈蕙慧的企图心宏大,在“两岸三地合作”模式下,她引介香港作家到台湾与大陆,计划在大陆开发新人作家,同时要帮台湾作家找到更大的舞台,这个舞台,当然遥指大陆。
  新经典与本事意味着“台湾与大陆出版界的扩大整合”,丘光成立的樱桃园,走的则是个人风格的小众路线。他是台湾少数的留俄派,妻子熊宗慧也是俄国文学学者。历经高宝、圆神和时报三大出版社,累积十年编辑经验,并缔造《夜巡者》系列风潮,丘光决定“忠于自我”,经营一个从古典到当代,纯俄国文学的出版社,创业作是他自己翻译的《带小狗的女士——契诃夫小说新选新译》。台湾的10月很契诃夫,当代传奇剧场推出的写实风格歌舞剧“欢乐时光——契诃夫传奇”,系串连14个契诃夫小说切片,由作家张大春填词。
  
  大陆文学、本土文学与翻译书各绽风采
  
  大陆文学是这几个月台湾出版的一片风景。《山楂树之恋》、《他的国》之外,重要出版品还包括麦家的千万稿酬谍战小说《风语》,麦家亦来台于文学营授课。大陆旅美作家、学者袁劲梅“用一部小说写尽一座中国”的《忠臣逆子》,马鸣谦15年构思,以佛教为题的悬疑冒险小说《隐僧》。
  大陆文学正在累积《盗墓》系列、《回到明朝当王爷》之外的台湾读者。
  如果要点名这夏秋之交最闪亮的出版社,则非宝瓶文化莫属。刘梓洁第一本散文集《父后七日》推出后一度登上文学书排行榜第一名,当然这要归功于电影“父后七日”的成功营销。《父后七日》示范了在本土文学徘徊于ICU边缘的残酷年代,新世代作者如何选题,如何在文学奖中脱颖而出,如何把得奖之作化为影像,以及如何让二者合体,彼此拉抬,这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必须有文学纯度高却能引起共鸣的作品,再付出漫长的四年改编、筹措资金、拍摄、宣传、上映……天时地利人和,这是《父后七日》背后的故事。
  然后,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这样的产品了,宝瓶以“文学第一轴线”包装,邀请作家甘耀明撰写“新星图,正要罗列”推荐总序,宣告推出“未来10年,文学长流无法不正视的 6个名字”、六本文学书:医疗系郭正伟《可是美丽的人(都)死掉了》、天才系神小风《少女核》、战神系朱宥勋《误递》、挚情系吴柳蓓《移动的裙摆》、灵魂系彭心楺《婴儿废弃物》、力量系徐嘉泽《不熄灯的房》。无可避免,促销作家多少得向艺人借镜。
  这是宝瓶创业十年的纪念作,虽然“不期望畅销”,却是出版社面对“文学溃散”必须有奋力一搏。
  奋力一搏的台湾小说家还有伊格言“后人类小说”《噬梦人》,这是一部抱着问鼎国际文坛的野心而创作的长篇,未推出即已获得德国文学评论家肯定,以及台湾重量级文评家王德威背书,小说家骆以军以“原创了一个让我们陌生而懔畏其庞大伪知识系谱的宇宙灭绝史诗”誉之。
  十年耕耘,施叔青终于谱成“台湾人三部曲”第三部《三世人》。第一部曲《行过洛津》写清代台湾鹿港,以卑微戏子隐喻台湾。第二部曲《风前尘埃》写日治时期的花东,一段日本女子与台湾原住民的恋爱故事。《三世人》以“拼图式”的全景呈现,书名来自小说主角施朝宗,从日本投降到“二二八事件”,18个月中他做了“三世人”——日本志愿兵、台湾人、中国人。
  而90冥诞刚过的张爱玲继续用《雷峰塔》、《易经》魅惑这个世代的心灵,这两部自传小说人称“张爱玲前传”,系张爱玲60年代初向英美文坛叩关失败之作,尘封多年如今译为中文,经过翻译亦不失其味,“一股冷凉寒意,简直要钻到骨髓里”,此为评论家张瑞芬的生理反应。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秘鲁作家尤萨(编注:大陆译为略萨),紧接着台湾读者惊喜地发现,噢,1989年尤萨到过台湾,联经出版社也分别在2004、2008、2009年出版过他的《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天堂在另一个街角》、《城市与狗》。允晨更早在1988年推出其自传体长篇小说《爱情万岁》(即《胡利娅姨妈与作家》),继高行健《灵山》之后,再一次证明联经精准且不理会市场的选书眼光。
  近一年的等待,村上春树《1Q84》第3册完结篇9月底出版;印度裔医生作家亚伯拉罕佛吉斯的第一本小说《双生石》则是10月大书,作家以自身出生于衣索匹亚的经验和医生的专业,写出这部横跨非洲、亚洲、美洲的家族罗曼史,横扫美国书市,叫好叫座,美国重量级小说家约翰厄文称赞它是“一本非凡的杰作”。《享受吧!一个人的旅行》在台湾出版3年后,因为电影上档而闪闪发亮,翻身成为文学榜第一名畅销书。纪优穆索《然后呢……》的命运与《一个人的旅行》大不同,应该说,就算在美国卖翻天,“旅行文学”一直很难在台湾大卖,需要电影的帮忙,但有电影帮忙,还要书够好看。《今生缘未了》是根据《然后呢……》改编的电影,书一出版即畅销,电影是对小说读者的召唤。
  
  喧闹社会中的安静阅读
  
  若要问阅读与社会的连结,看统一阪急百货UNIQLO优衣库店前的人潮就是了。千呼万唤,日本平价国民服UNIQLO终于来台湾设店。等待蕴蓄的力量着实惊人,第一天店里涌进7000多人血拼,业绩破千万,创下UNIQLO在全球开店以来纪录,也带动创办人柳井正《一胜九败》、《UNIQLO热销全球的秘密》、《全世界都穿UNIQLO》等书的热销,“UNIQLO学”更被各商业杂志拿来作封面故事,这现象前所未见。
  就在全民抢购优衣库(大多数人买衣服,小部分人买书)前后几天,台币对美元升破31元“央行总裁”彭淮南的“彭淮南防线”,与此同时有一本《民国100年大泡沫》的书倍受议论。失控的外汇存底、高涨的股票指数、疯狂的土地泡沫,房价涨幅远超过所得成长,消费能力及财务结构逐渐恶化,这几个因素加起来,分析师王伯达认为台湾将在2011年遇到“百年大泡沫”。如果预言成真,书市呢?也许那样的时候,人才能安静地坐下来看书。
  安安静静的,生死学悄悄地滑进书市,索菲亚《灵界的译者》、《灵界的译者2》以通灵人身份描绘出一个亡灵的世界,但没有进入到心理与哲学层次。而译自心理治疗师珍赛佛博士的《死亡的益处》,残酷而大胆指出一个芸芸众生从来不愿承认或被刻意隐藏在最底层的事实:对中年人来说,失去父母,于哀悼的同时,是让我们碰触到最真实也最深刻的自己,一个二度成长的绝佳机会。《好走》刚好填补一块更大的空缺,作者是有超个体心理学背景又从事安宁疗护工作的临终治疗师凯思林辛,她写下这本厚厚的书是为了告诉世人,“平常的死亡”(非意外或猝死),是安全的,当心智的自我毁败,临终者将进入一个身与心整合,我与非我整合,生与死整合的旅程。那当然还不是全部的答案。
  在如同潮浪一波一波涌上岸的书中,我们永远可以遇到一本书,给予快乐,给予知识,给予智能,或给予安心。
其他文献
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的社长曾经说:“学术出版是以最高的成本,提供给最少的人阅读。”这好比说,在出版商业时代,学术出版不是一块肥肉,走进这个“象牙塔”,就要面临各种压力和挑战,就等于自讨苦吃。那么,是否意味着学术出版只能靠政府补助,抑或几个大学教授的坚持,才能维持生存呢?  2010年9月,我有幸跟随“第六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大陆参访团来到台北,于《国文天地》杂志看到一篇关于花木兰文化出版社(以下简
期刊
香港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焯芬虽是一名资深工程师,但热心传播公共文化与弘扬传统文化,写起心灵文章、感悟随笔,能让许多执笔从文歌吟闲情逸致的作家诗人,甚为惊叹、歆慕。其《轻安自在》分为智慧、自在与慈悲三篇,八十五则生活故事和心灵随笔,记录了李焯芬参透禅理、感受生活的真切观察及细微体验。不论是讲说故事,还是诠释精思细语,李氏都富有浓郁的人文精神,为我们尽情地传递其对社会人心的终极关怀。对于置身目
期刊
大雄  作者:鲸向海  出版社:麦田  出版日期:2009年5月    几乎忘了这件事,刚刚重翻之前写的文章才警觉发现(而不是想起):鲸向海是当年中文界第一份网络原生报“明日报”第一届个人新闻台比赛的第一名。而这个比赛是经过读者票选和评审共同选出的,竟然选出了一个写现代诗的新闻台,真是不可思议的传说,而我是在那时才知道鲸向海的。不久后鲸向海出了第一本诗集《通缉犯》,从此我堕入有鲸之海。  《通缉犯
期刊
认识一本书?从小拿起一本书来看,好像没有老师特别要大家好好认识一本书,买书也就左翻翻、右翻翻,看出什么吗?认识一本书好似多余或老生常谈,但这个认识对于购书、阅读的开始大有帮助。购书者可以循此认识,选购到最切合自己需要的书籍;从事出版工作的人若能以此作为基本,便可为采购和选题上基本的出版知识服务。  美国《出版周刊》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读者决定购买一本书有四要素:作者、书名,封面和出版社。这已经很具
期刊
鲁迅的艺术世界  作者:周令飞 主编  出版社:江苏文艺  出版日期:2009年3月    在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国文坛出现过很多伟大的人物,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文化的走向,鲁迅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鲁迅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独树一帜。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斗士形象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在他快意恩仇的背后也有柔情一面,《鲁迅的艺术世界
期刊
在收藏西洋藏书票之前,我买了很多参考书。其中有一套是1990年为在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 Monchengladbach )举行国际藏书票大会而出版的三本展览图录,其中有一册是《德国现代藏书票》。每当从书上欣赏德国藏书票设计大家的作品时,都让我为之惊叹不已,特别是其中威利·盖格尔(Will Geiger,1878~1971)的一段话,令我感到非常的震撼:  “藏书票交易仿佛瘟疫一般在我们四周蔓延,严
期刊
对中国文化作系统的讨论和研究,应该是“西学东渐”后才开始的。不是说中国人此前对自己的文化没有讲法,而是与西方及世界其他文化体系相对,讲述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则一定是近代才有的事。以前,文化是只此一家的中原文化,除此以外就是化外之民的蛮夷。那是有文化和没有文化的分别,而不是不同的文化体系。当然自西方文明挟船坚炮利,叩我中华大门始,中国人就渐渐明白中国文化原来只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由此,一系列对于中国
期刊
相较于其他产业而言,出版产业可以说是变化相对较为保守的产业,但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但对出版产业造成结构性的冲击,也让出版产业被迫在一个全新的架构下进行产业的变革。以现在的发展来看,变革的速度似乎不是掌握在出版社手中,而是由外在环境的压力(如电信媒体、电子阅读器制造商等),迫使出版产业往电子书产业的方向移动。既然电子书是不可避免的新出版产业结构,那出版社在担心什么?为何不由出版社自身来主导产业变革
期刊
一本好的小说在我看来,应该让人感觉:简单,引人入胜,身临其境;若还要找到什么深刻的内涵和“思辨”,恐怕只是每个教育背景不同的读者读后引发的自我“臆想”罢了。找到了这个圆滑的“借口”后,我捧起了这本由何燕江先生撰写的小说《孔子》……  之前一直在怀疑,且看《论语·乡党》:“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
期刊
一月二月暨三月之初,一整个2010年的第一乐章,书市都笼罩在“台北国际书展”环流下。书展之前是从磨刀霍霍到张灯结彩;等到曲终人散去,又过了一个长长的年,则有一种欢宴后的衰疲、慵懒,欲振乏力,但是商业的运作终究不能停顿,新书如新衫新鞋不断出品,时尚款与经典款相互竞争,站远一点看,就看见了时代流动的影影绰绰。    用文学奖为2009年画上完美句号    三月初,九歌《九十八年小说选》、《九十八年散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