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了湖北省丹江口市甘薯生产的现状,指出了甘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甘薯产业发展所拥有的几大优势:产量高、增产潜力大;营养价值高、具有多种用途;品种资源丰富、开发条件成熟;市场需求量大、发展空间广阔。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甘薯产业的对策,以期促进当地甘薯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关键词 甘薯生产;现状;问题;对策;湖北丹江口
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2-0169-02
1甘薯生产现状
1.1丹江口市甘薯生产的优势
1.1.1种植历史悠久。甘薯属丹江口市地方传统栽培作物,农民有种植甘薯的习惯,原来全市常年种植面积3 333.4hm2,总产量5万吨左右。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甘薯种植面积不断调减,2004年全市种植面积2 133.4hm2,总产4万吨,甘薯单产比20世纪90年代提高30%以上,总产减少20%。
1.1.2栽培范围广泛。丹江口市耕地中旱地70%,且坡地多、坪地少,薄地多、肥地少,旱灾频繁,适合甘薯栽培。全市所辖的18个农村乡镇办事处均有种植甘薯的习惯。适宜的种植范围,为逐步扩大甘薯的生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1.3重点产区突出。甘薯主要集中在江北的习家店、蒿坪、石鼓和江南的均县、土台等乡镇,这些乡镇耕地面积较大,土壤耕层较厚,非常适合甘薯生产,相对集中的生产区域,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1.4新品种推广取得巨大成效。为促进甘薯产业快速发展,解决长期以来甘薯新品种更换速度慢、种性退化、病害发生严重、产量低而不稳的状况,近几年市农业部门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9~2003年间从安徽阜阳引进脱毒徐薯18号100t左右,通过在习家店、蒿坪、石鼓、三官殿、土关垭等地示范种植和集中快速扩繁,迅速推广普及到全市各乡镇村组。目前,脱毒甘薯已成为全市甘薯主栽品种,平均单产37.5t/hm2,比常规品种增产30%~50%。2002年市民政局在凉水河李家院孤儿基地种植的6.67hm2脱毒甘薯,平均产量达75.0t/hm2以上。根据甘薯市场的多种需要,市农业部门还分别从湖北省农科院引进了适合城郊种植的水果型甘薯新品种,适合烘烤的优质甘薯新品种“红心王”,适合加工生产的高淀粉甘薯新品种鄂薯2号、鄂薯4号,从国家甘薯研究所引进高淀粉甘薯新品种豫薯7号、豫薯12号等。这些品种分别在不同生产区域种植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受到了群众极大的欢迎。
1.1.5专业协会发展速度快、作用大。为推进甘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业务技术部门和甘薯种植专业大户的技术与示范引导作用,2001年5月,以市农业局粮油技术站为依托,以乡镇农技站为载体,种植大户们组成了丹江口市农业经济联合会甘薯分会。目前协会已吸纳团体会员18个,甘薯种植大户125户,初步形成了遍及全市的具有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示范、信息传播、典型引路、桥梁纽带作用的协会网络。甘薯专业协会每年在甘薯主产乡镇召开技术培训和信息发布会,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传播新信息,牵线搭桥,并通过开展基地+农户+加工企业的方式,开展甘薯订单生产。目前,全市已在习家店、蒿坪、石鼓、均县等甘薯产业生产的核心乡镇形成基地规模2 000hm2,年开展订单生产达5 000t。同时,还充分发挥协会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如习家店镇庞湾村崔启兵年种植甘薯0.53hm2,不仅在推广新品种上处处带头,而且积极开展地膜甘薯高产栽培,在全市甘薯产业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标兵作用。
1.1.6加工业悄然兴起,龙头带动作用巨大。目前,全市甘薯利用方面,形成了晒薯干、配饲料、漏粉条、做凉粉、酿薯酒、熬薯糖、炸薯泡和加工淀粉生产粉丝、酿造食用酒精等系列加工方式。除农户家庭作坊外,还创办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力的加工营销企业,如习家店通过招商引资,2005年引入韩资合资200余万元建成了红粉淀粉及制品加工厂,年加工鲜薯5 000t。龙头加工企业的建成,为全市甘薯产业的大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初步调查,全市已兴起个体甘薯加工企业达20余家,年加工鲜薯10 000,甘薯转化增值500万元。
1.2我市甘薯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传统认识习惯的影响,就全市甘薯生产总体而言,距市场经济发展、规模经营的要求差距较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2.1良种普及率较低。近几年虽引进了部分新品种,但由于数量有限,不到全市甘薯面积的1/10,大部分品种都还是原来老品种,种性退化,病害严重,产量较低。
1.2.2平均单产较低。全市的甘薯产量差异较大,高的超过750t/hm2,低的只有7.5t/hm2。我市甘薯主要种植在坡地、瘠薄地、田边、地角,好田好地种植很少,管理粗放,没能发挥高产作物的优势。
1.2.3贮藏技术落后。多数农户以地窖贮藏为主,贮藏方法原始,甘薯腐烂严重,淡旺不均,春季市场供应不足。
1.2.4加工利用粗放。全市除习家店有一个大型综合加工厂外,其他各地基本还是靠农户自己加工,方法简单,增值率不高,且大多数农户种植的甘薯主要是喂猪,甘薯的茎叶综合开发还未起步。
2甘薯的发展优势
2.1产量高,增产潜力大
甘薯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稳产性好,甘薯块根膨大期长,无明显成熟期,自形成后直至茎叶衰老后,整个生育期都能积累光合产物,形成产量的时间长,经济系数高达70%~80%,居粮食作物产量之首,高产可达75t/hm2以上。
2.2营养价值高,具有多种用途
具有以下多种用途:①食用:甘薯的块根富含淀粉(16%~26%)、糖、蛋白质、脂肪,是较好的食粮;②保健:日本专家发现,吃甘薯不仅能防止疲劳,提高人的免疫力,促进胆固醇排泄,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而且抗癌作用也大大超过了人参;③饲用:甘薯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④工业原料:它是制造淀粉、酒精和糖的重要原料之一,同时还是制造葡萄糖、柠檬酸、红霉素、药片填充料、果胶、味精、丙酮、丁酸、人造橡胶、人造纤维、塑料、染料等的重要原料。
2.3品种资源丰富,开发条件成熟
我省已培育出了一批优质高产、用途多样的甘薯新品种,如肉质白雪细嫩、鲜食脆甜的“水果薯”;肉质桔红高含胡萝卜素的“饮料薯”;肉质紫色,可提取高档紫色素的“色素薯”;适应加工成果脯类食品的果脯薯;有医疗治病和保健价值的“药用薯”;有用作烹调,鲜嫩味美的“蔬菜薯”,还有加工淀粉用的“高淀粉薯”;适宜作牲猪饲料的薯、藤双高产薯。
2.4市场需求量大,发展空间广阔
全省每年生产粉丝、酒精、柠檬酸、乳酸、降解塑料、外贸出口等需薯干量为120万吨,而全省每年甘薯总产量折薯干仅92.89万吨,其中40%作为饲料及山区群众食用,市场缺口大。
3发展甘薯产业的对策
3.1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发挥区域优势,依靠科技创新,优化品种结构,扩大栽培面积,提高单产水平,着力加工转化,开发品牌精品。
3.2规划目标
从2006年开始,大力引进专用薯,建立专用薯基地,使全市甘薯面积达到3 333.4hm2以上,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单产水平、优化品种结构、搞好产品深度开发、进行规模经营、实现增效增值上,到2008年全市甘薯面积扩大到5 333.4 hm2,年产鲜薯达到20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含加工转化增值)。
3.3抓好生产基地建设
2006年主要是扩大面积,引进良种,建立基地,增加总产。要在习家店、蒿坪、石鼓、均县、土台5个甘薯产区的核心乡镇建立甘薯基地2 730hm2,为产业经营提供良好的条件。
3.4完善加工设备
全市以习家店甘薯加工厂为龙头,加工相对集中,避免分散,防止资源浪费,对习家店甘薯粉丝加工厂进行扩建、改造,在进一步搞好粉丝加工的基础上,深度开发甘薯糖、醋、酒等。
3.5抓好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落实
甘薯虽然是耐旱耐瘠作物,但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势平坦、阳光充足的坡平地较易获得高产。因此,甘薯的高产栽培,一是要选择土层较肥沃的种植地块;二是要深耕整地,使土细而疏松,然后开沟作垄,一般垄宽60cm,垄高33cm;三是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施肥标准为纯氮225 kg/hm2,磷90kg/hm2,钾375kg/hm2,厩肥、土渣肥、草木灰、过磷酸钙等结合整地时施下;四是选用高产优良品种。多年来我市甘薯种性退化,病害严重,产量较低,更换优良品种在同等栽培条件下单产可提高30%~50%;五是适时旱栽。甘薯为无性繁殖作物,没有明显的成熟期,生长发育时间越长,产量越高;六是加强田间管理。甘薯要在栽好的基础上,通过旱管、精管促进早发根,早发叶,抓好中耕培土、抗旱追肥、化学调控等工作。
3.6加大配套扶持政策的投入力度
为促进甘薯产业的发展,市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市财政、扶贫、科技局等部门要加大对甘薯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每年拿出10~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的试验、新产品开发和农业技术培训,同时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参与甘薯产业开发,形成全方位支持参与甘薯产业开发的氛围,促进甘薯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关键词 甘薯生产;现状;问题;对策;湖北丹江口
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08)02-0169-02
1甘薯生产现状
1.1丹江口市甘薯生产的优势
1.1.1种植历史悠久。甘薯属丹江口市地方传统栽培作物,农民有种植甘薯的习惯,原来全市常年种植面积3 333.4hm2,总产量5万吨左右。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甘薯种植面积不断调减,2004年全市种植面积2 133.4hm2,总产4万吨,甘薯单产比20世纪90年代提高30%以上,总产减少20%。
1.1.2栽培范围广泛。丹江口市耕地中旱地70%,且坡地多、坪地少,薄地多、肥地少,旱灾频繁,适合甘薯栽培。全市所辖的18个农村乡镇办事处均有种植甘薯的习惯。适宜的种植范围,为逐步扩大甘薯的生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1.3重点产区突出。甘薯主要集中在江北的习家店、蒿坪、石鼓和江南的均县、土台等乡镇,这些乡镇耕地面积较大,土壤耕层较厚,非常适合甘薯生产,相对集中的生产区域,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1.4新品种推广取得巨大成效。为促进甘薯产业快速发展,解决长期以来甘薯新品种更换速度慢、种性退化、病害发生严重、产量低而不稳的状况,近几年市农业部门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9~2003年间从安徽阜阳引进脱毒徐薯18号100t左右,通过在习家店、蒿坪、石鼓、三官殿、土关垭等地示范种植和集中快速扩繁,迅速推广普及到全市各乡镇村组。目前,脱毒甘薯已成为全市甘薯主栽品种,平均单产37.5t/hm2,比常规品种增产30%~50%。2002年市民政局在凉水河李家院孤儿基地种植的6.67hm2脱毒甘薯,平均产量达75.0t/hm2以上。根据甘薯市场的多种需要,市农业部门还分别从湖北省农科院引进了适合城郊种植的水果型甘薯新品种,适合烘烤的优质甘薯新品种“红心王”,适合加工生产的高淀粉甘薯新品种鄂薯2号、鄂薯4号,从国家甘薯研究所引进高淀粉甘薯新品种豫薯7号、豫薯12号等。这些品种分别在不同生产区域种植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应用,受到了群众极大的欢迎。
1.1.5专业协会发展速度快、作用大。为推进甘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业务技术部门和甘薯种植专业大户的技术与示范引导作用,2001年5月,以市农业局粮油技术站为依托,以乡镇农技站为载体,种植大户们组成了丹江口市农业经济联合会甘薯分会。目前协会已吸纳团体会员18个,甘薯种植大户125户,初步形成了遍及全市的具有新品种推广、新技术示范、信息传播、典型引路、桥梁纽带作用的协会网络。甘薯专业协会每年在甘薯主产乡镇召开技术培训和信息发布会,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传播新信息,牵线搭桥,并通过开展基地+农户+加工企业的方式,开展甘薯订单生产。目前,全市已在习家店、蒿坪、石鼓、均县等甘薯产业生产的核心乡镇形成基地规模2 000hm2,年开展订单生产达5 000t。同时,还充分发挥协会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如习家店镇庞湾村崔启兵年种植甘薯0.53hm2,不仅在推广新品种上处处带头,而且积极开展地膜甘薯高产栽培,在全市甘薯产业发展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标兵作用。
1.1.6加工业悄然兴起,龙头带动作用巨大。目前,全市甘薯利用方面,形成了晒薯干、配饲料、漏粉条、做凉粉、酿薯酒、熬薯糖、炸薯泡和加工淀粉生产粉丝、酿造食用酒精等系列加工方式。除农户家庭作坊外,还创办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带动力的加工营销企业,如习家店通过招商引资,2005年引入韩资合资200余万元建成了红粉淀粉及制品加工厂,年加工鲜薯5 000t。龙头加工企业的建成,为全市甘薯产业的大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初步调查,全市已兴起个体甘薯加工企业达20余家,年加工鲜薯10 000,甘薯转化增值500万元。
1.2我市甘薯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受传统认识习惯的影响,就全市甘薯生产总体而言,距市场经济发展、规模经营的要求差距较大,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2.1良种普及率较低。近几年虽引进了部分新品种,但由于数量有限,不到全市甘薯面积的1/10,大部分品种都还是原来老品种,种性退化,病害严重,产量较低。
1.2.2平均单产较低。全市的甘薯产量差异较大,高的超过750t/hm2,低的只有7.5t/hm2。我市甘薯主要种植在坡地、瘠薄地、田边、地角,好田好地种植很少,管理粗放,没能发挥高产作物的优势。
1.2.3贮藏技术落后。多数农户以地窖贮藏为主,贮藏方法原始,甘薯腐烂严重,淡旺不均,春季市场供应不足。
1.2.4加工利用粗放。全市除习家店有一个大型综合加工厂外,其他各地基本还是靠农户自己加工,方法简单,增值率不高,且大多数农户种植的甘薯主要是喂猪,甘薯的茎叶综合开发还未起步。
2甘薯的发展优势
2.1产量高,增产潜力大
甘薯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稳产性好,甘薯块根膨大期长,无明显成熟期,自形成后直至茎叶衰老后,整个生育期都能积累光合产物,形成产量的时间长,经济系数高达70%~80%,居粮食作物产量之首,高产可达75t/hm2以上。
2.2营养价值高,具有多种用途
具有以下多种用途:①食用:甘薯的块根富含淀粉(16%~26%)、糖、蛋白质、脂肪,是较好的食粮;②保健:日本专家发现,吃甘薯不仅能防止疲劳,提高人的免疫力,促进胆固醇排泄,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而且抗癌作用也大大超过了人参;③饲用:甘薯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④工业原料:它是制造淀粉、酒精和糖的重要原料之一,同时还是制造葡萄糖、柠檬酸、红霉素、药片填充料、果胶、味精、丙酮、丁酸、人造橡胶、人造纤维、塑料、染料等的重要原料。
2.3品种资源丰富,开发条件成熟
我省已培育出了一批优质高产、用途多样的甘薯新品种,如肉质白雪细嫩、鲜食脆甜的“水果薯”;肉质桔红高含胡萝卜素的“饮料薯”;肉质紫色,可提取高档紫色素的“色素薯”;适应加工成果脯类食品的果脯薯;有医疗治病和保健价值的“药用薯”;有用作烹调,鲜嫩味美的“蔬菜薯”,还有加工淀粉用的“高淀粉薯”;适宜作牲猪饲料的薯、藤双高产薯。
2.4市场需求量大,发展空间广阔
全省每年生产粉丝、酒精、柠檬酸、乳酸、降解塑料、外贸出口等需薯干量为120万吨,而全省每年甘薯总产量折薯干仅92.89万吨,其中40%作为饲料及山区群众食用,市场缺口大。
3发展甘薯产业的对策
3.1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发挥区域优势,依靠科技创新,优化品种结构,扩大栽培面积,提高单产水平,着力加工转化,开发品牌精品。
3.2规划目标
从2006年开始,大力引进专用薯,建立专用薯基地,使全市甘薯面积达到3 333.4hm2以上,把工作重点放到提高单产水平、优化品种结构、搞好产品深度开发、进行规模经营、实现增效增值上,到2008年全市甘薯面积扩大到5 333.4 hm2,年产鲜薯达到20万吨,产值达到3亿元(含加工转化增值)。
3.3抓好生产基地建设
2006年主要是扩大面积,引进良种,建立基地,增加总产。要在习家店、蒿坪、石鼓、均县、土台5个甘薯产区的核心乡镇建立甘薯基地2 730hm2,为产业经营提供良好的条件。
3.4完善加工设备
全市以习家店甘薯加工厂为龙头,加工相对集中,避免分散,防止资源浪费,对习家店甘薯粉丝加工厂进行扩建、改造,在进一步搞好粉丝加工的基础上,深度开发甘薯糖、醋、酒等。
3.5抓好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落实
甘薯虽然是耐旱耐瘠作物,但在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势平坦、阳光充足的坡平地较易获得高产。因此,甘薯的高产栽培,一是要选择土层较肥沃的种植地块;二是要深耕整地,使土细而疏松,然后开沟作垄,一般垄宽60cm,垄高33cm;三是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施肥标准为纯氮225 kg/hm2,磷90kg/hm2,钾375kg/hm2,厩肥、土渣肥、草木灰、过磷酸钙等结合整地时施下;四是选用高产优良品种。多年来我市甘薯种性退化,病害严重,产量较低,更换优良品种在同等栽培条件下单产可提高30%~50%;五是适时旱栽。甘薯为无性繁殖作物,没有明显的成熟期,生长发育时间越长,产量越高;六是加强田间管理。甘薯要在栽好的基础上,通过旱管、精管促进早发根,早发叶,抓好中耕培土、抗旱追肥、化学调控等工作。
3.6加大配套扶持政策的投入力度
为促进甘薯产业的发展,市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市财政、扶贫、科技局等部门要加大对甘薯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每年拿出10~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的试验、新产品开发和农业技术培训,同时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参与甘薯产业开发,形成全方位支持参与甘薯产业开发的氛围,促进甘薯产业健康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