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言谈在人们的交往中具有很大的作用,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不仅是一个人言谈的技巧问题,更主要是一个人待人的态度问题。重视对孩子言谈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从小到大,始终做到语言美、言谈雅而不俗,这实在不是一件小事,不容许掉以轻心。礼仪培养对孩子来讲,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小培养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良好习惯,会带来整个人生的收获。一个现代社会的文明人,应当是懂得礼仪规范的人!
【关键词】家庭礼仪;教育;重要性
一、礼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什么是礼仪?在家庭教育的内容里讲礼仪,主要是指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礼貌、仪容风度等方面的规范教育。
(一)礼貌,是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它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在行为方式上的体现。它要求一个人严守社会公德,尊重别人,平等待人,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具体来说,态度要和蔼诚恳,言语要温和亲切,办事要顾及后果,行为要合乎公德。对老人要尊敬,对幼儿要爱护。
(二)仪容风度,也是人体美的一种表现。它是一个人在其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养成的,它与一个人自幼所受思想教育、所具有的文化修养密切相关,它属于人的外在的形态美,但又是人的内在美。
(三)待人以礼,讲究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孩子从小进行礼仪教育,使他们能够继承发扬我们民族的这个传统美德。能够做到待人以礼,是具有优良道德的表现,也是一个人心灵美好的反映。但这种习惯,特别需要从小培养,通过家庭培养。小时未养成这种好习惯,长大了再纠正,就非常费力了。
从我自身的体会讲,我们小时候提倡五讲四美。什么是五讲四美呢?五讲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合称。通过提倡和推行五讲四美,把现代社会的待人处世、人际交往的文明礼仪之道根植于我们心中。
二、如何培养孩子礼貌待人、讲究礼仪的习惯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作为家长应从尊敬长辈、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教育与培养,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具有现实意义。
(一)尊敬长辈
尊敬长辈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在家庭里具体的讲就是要求孩子每天清早起来、放学或外出回来,初次见到父母和长辈时,要向长辈问候;孩子外出时要向家长打招呼,让长辈知道自己的去向;父母或长辈身体不适或有病时,孩子要主动问候、照顾;长辈们正式谈话时,孩子要养成不随便插嘴的习惯;吃饭时,孩子应主动招呼父母一起用餐,不应该长辈尚未入座,孩子已先坐在那里吃起来。
(二)礼貌待人
礼貌是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礼貌待人,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与人为善。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表里一致,才能互敬互爱,友好相处。二是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
在家庭里具体的讲就是要求孩子家里来了客人,应主动称呼,让座送水;外出做客,须注意自己的仪容整洁大方,作为学生既不要涂脂抹粉,也不要蓬头垢面,要显示出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到别人家访问时,如主人家门关着,先要轻轻叩门,询问“有人吗”,经允许方可入内,要热情打招呼,有礼貌地坐下;要注意时间,一般不要在吃饭或午睡时去,以免影响人家休息;要询问和观察人家是否有事,尽量避免妨碍主人,不要使人家感到难以应付;与别人交谈时,要有文明习惯,不要带脏字,不要心不在焉、左顾右盼、呵欠连天,不要随意打断人家的谈话,应让人感到你虚心好学而不是盛气凌人;不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人起不雅的绰号;有人送你礼物,你要适时的加以回礼等等。
(三)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衣着容貌:“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服饰方面,大人也好,孩子也好,各有各的眼光,各有各的喜好。穿衣著装方面,大人孩子在自己家庭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的确应享有自己选择的自由。但是,自古以来,服饰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成果,服饰也是文化之一种。家长在孩子小时候起,就必须关心和重视其服饰问题。服装也是美育的一个方面,很难想象一个肮脏的、马马虎虎的人,能注意自己的行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条件都相对较好了,学生的着装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在家庭经济允许的前提下,孩子穿得漂亮一些,是完全可以的。但應当注意,服饰要与学生的身份相称,不要追求奇装异服;要求孩子以朴素、清洁、美观、大方为着装的标准,以俭为荣,以奢为耻;要穿与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相当的服装,不要盲目与生活水平高的同学相攀比,这是一个量力的原则。二是举止风度: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这是对举止风度的基本要求,它与人的思想、气质、性格、仪表、教养、衣饰等息息相关,虽是一种外在形态美,又与人的内在美、心灵美一脉相承,互为表里。仪态风度,是一个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风采气度,是和人的思想、文化修养有密切关系的。
三、结束语
公德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它产生于人类公共生活的实践中,反映了人类共同生活的要求,能在协调公共生活、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方面,起重要作用。最后要求孩子懂礼貌、重仪容,家长自己首先要自重、自持,做好表率。否则难以对孩子提出这方面的要求,要孩子以礼待人,我们对待孩子也要平等、和蔼,不尊重孩子,摆家长的谱,动则训斥孩子,这都不会使孩子心悦诚服。
【关键词】家庭礼仪;教育;重要性
一、礼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什么是礼仪?在家庭教育的内容里讲礼仪,主要是指家长要对孩子进行礼貌、仪容风度等方面的规范教育。
(一)礼貌,是文明行为的基本要求,它是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在行为方式上的体现。它要求一个人严守社会公德,尊重别人,平等待人,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具体来说,态度要和蔼诚恳,言语要温和亲切,办事要顾及后果,行为要合乎公德。对老人要尊敬,对幼儿要爱护。
(二)仪容风度,也是人体美的一种表现。它是一个人在其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养成的,它与一个人自幼所受思想教育、所具有的文化修养密切相关,它属于人的外在的形态美,但又是人的内在美。
(三)待人以礼,讲究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孩子从小进行礼仪教育,使他们能够继承发扬我们民族的这个传统美德。能够做到待人以礼,是具有优良道德的表现,也是一个人心灵美好的反映。但这种习惯,特别需要从小培养,通过家庭培养。小时未养成这种好习惯,长大了再纠正,就非常费力了。
从我自身的体会讲,我们小时候提倡五讲四美。什么是五讲四美呢?五讲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的合称。通过提倡和推行五讲四美,把现代社会的待人处世、人际交往的文明礼仪之道根植于我们心中。
二、如何培养孩子礼貌待人、讲究礼仪的习惯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作为家长应从尊敬长辈、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教育与培养,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具有现实意义。
(一)尊敬长辈
尊敬长辈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在家庭里具体的讲就是要求孩子每天清早起来、放学或外出回来,初次见到父母和长辈时,要向长辈问候;孩子外出时要向家长打招呼,让长辈知道自己的去向;父母或长辈身体不适或有病时,孩子要主动问候、照顾;长辈们正式谈话时,孩子要养成不随便插嘴的习惯;吃饭时,孩子应主动招呼父母一起用餐,不应该长辈尚未入座,孩子已先坐在那里吃起来。
(二)礼貌待人
礼貌是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礼貌待人,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与人为善。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表里一致,才能互敬互爱,友好相处。二是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
在家庭里具体的讲就是要求孩子家里来了客人,应主动称呼,让座送水;外出做客,须注意自己的仪容整洁大方,作为学生既不要涂脂抹粉,也不要蓬头垢面,要显示出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到别人家访问时,如主人家门关着,先要轻轻叩门,询问“有人吗”,经允许方可入内,要热情打招呼,有礼貌地坐下;要注意时间,一般不要在吃饭或午睡时去,以免影响人家休息;要询问和观察人家是否有事,尽量避免妨碍主人,不要使人家感到难以应付;与别人交谈时,要有文明习惯,不要带脏字,不要心不在焉、左顾右盼、呵欠连天,不要随意打断人家的谈话,应让人感到你虚心好学而不是盛气凌人;不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人起不雅的绰号;有人送你礼物,你要适时的加以回礼等等。
(三)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衣着容貌:“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俗话说,“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服饰方面,大人也好,孩子也好,各有各的眼光,各有各的喜好。穿衣著装方面,大人孩子在自己家庭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的确应享有自己选择的自由。但是,自古以来,服饰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成果,服饰也是文化之一种。家长在孩子小时候起,就必须关心和重视其服饰问题。服装也是美育的一个方面,很难想象一个肮脏的、马马虎虎的人,能注意自己的行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条件都相对较好了,学生的着装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在家庭经济允许的前提下,孩子穿得漂亮一些,是完全可以的。但應当注意,服饰要与学生的身份相称,不要追求奇装异服;要求孩子以朴素、清洁、美观、大方为着装的标准,以俭为荣,以奢为耻;要穿与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相当的服装,不要盲目与生活水平高的同学相攀比,这是一个量力的原则。二是举止风度: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这是对举止风度的基本要求,它与人的思想、气质、性格、仪表、教养、衣饰等息息相关,虽是一种外在形态美,又与人的内在美、心灵美一脉相承,互为表里。仪态风度,是一个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风采气度,是和人的思想、文化修养有密切关系的。
三、结束语
公德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标志,它产生于人类公共生活的实践中,反映了人类共同生活的要求,能在协调公共生活、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方面,起重要作用。最后要求孩子懂礼貌、重仪容,家长自己首先要自重、自持,做好表率。否则难以对孩子提出这方面的要求,要孩子以礼待人,我们对待孩子也要平等、和蔼,不尊重孩子,摆家长的谱,动则训斥孩子,这都不会使孩子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