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致癌食物平个反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131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从啥时开始,“食物”和“致癌”两个词被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食物”和“致癌”两个關键词,电脑屏幕上就会弹出成千上万个关于食物致癌的页面,可乐、方便面,甚至牛奶、豆浆,这些大家常吃的食物都被冠以“致癌”之名。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总结最易被大家误解的几种致癌食物,为您解读。
  牛奶
  牛奶致癌的说法一直颇为流传,其中一个说法就是,牛奶中的IGF-1可以刺激癌细胞生长与繁殖,引发癌症。陈君石指出,IGF-1的全称是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它是生物自身分泌的一种激素样蛋白质,对人体血糖控制、生长发育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人体本身也含有IGF-1,一名成年人每日体内的生成量为一千万纳克。而牛奶中IGF-1含量约2.45纳克/毫升,远低于人体内的量。目前科学界评估认为,IGF-1并不致癌。还有说法称,牛奶中的酪蛋白会致癌。它最早来源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柯林·坎贝尔的一项“大鼠实验”,大鼠被喂食致癌物黄曲霉毒素的同时,分别喂食大豆蛋白或酪蛋白,结果显示酪蛋白相对更易促进黄曲霉毒素诱发癌症。陈君石表示,黄曲霉毒素本来就是致癌物质,没有它,无论是酪蛋白还是大豆蛋白都不会引起大鼠发生癌症。所以,不能用这个动物实验来类推奶类的致癌效果。事实上,牛奶中富含钙质,而且容易消化吸收,每天喝有利于补钙。
  隔夜菜
  隔夜菜致癌说法的支持者认为,隔夜菜会产生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陈君石表示,“隔夜菜”因蔬菜种类的不同,在保存不当、存放时间过长的情况下确实可能产生亚硝酸盐。不过,亚硝酸盐本身不是致癌物,只是可与人体摄入的其他食品、药品、残留农药中的次级胺反应形成致癌物——亚硝胺。同时,是否致癌还要看有多大剂量。实验表明,隔夜菜虽然亚硝酸盐含量略有上升,但含量有限,对人体健康并不会构成实质的影响。
  方便面
  关于方便面有害的种种传言从未间断:有说方便面含防腐剂、抗氧化剂,吃多了会变成“木乃伊”;方便面碗壁上有蜡层,被吃下后会堆积在人体内导致癌症等。陈君石告诉记者,方便面虽然算不上什么健康食品,但关于它的“有害”传言也并不靠谱。方便面中的防腐剂和抗氧化剂都是常规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是经过科学评估的,只要合法使用,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至于担心方便面的碗里有石蜡也是杞人忧天。现在方便面生产中所用的纸杯其实是聚乙烯涂层纸杯,这种纸杯它能够经受泡面时的温度,还有非常好的隔水效果,而涂蜡杯早已被淘汰了。消费者需要明白的是,吃得是否营养主要还得看食物是否多样化,只吃方便面营养并不均衡,但是也不会致癌。
  豆浆
  有传言说,豆制品含有大量的植物雌激素,可能引发女性乳腺癌等。其实,豆制品里的植物雌激素并不等于人体雌激素。大豆中的植物雌激素主要是大豆异黄酮,它有双向调节作用,体内雌激素低了它弥补不足,可防治一些和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的疾病,如更年期综合征和骨质疏松;雌激素高了,它会起到抑制雌激素的作用,可预防乳腺癌,因此,大可不必担心喝豆浆会导致乳腺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每日食用30-50克大豆,相当于喝800-1200毫升的豆浆。
  可乐
  可乐致癌的说法最早来自美国一个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美国公众利益科学中心”(CSPI)发布的一份公告,它称可乐中的焦糖色素含4-甲基咪唑,并称这种物质可能致癌。其实,焦糖色素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色素,生产过程中的确会产生副产物——4-甲基咪唑。科学界对焦糖色素的安全性研究相当充分,美国和欧盟等国家中把它作为很安全的食品色素。至于其副产物4-甲基咪唑,美国FDA评估后不认为这种物质能给人体健康带来威胁,只有当一个人每天喝1000罐以上的可乐时,才能引发致癌风险。
其他文献
患者男,14岁,4岁时双肘关节伸侧、臀部相继出现结节状黄色肿块,无自觉症状。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增高;腹部B超,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眼科检查未发现角膜环;手术切除臀部黄色肿块,组织病理切片报告真皮内大量泡沫状组织细胞浸润,并见Touton多核巨细胞。患者胞弟6岁,也于4岁发病,病史类似,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也异常增高。
摘要:近年来我国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为人们提供了多样性的新闻获取方式,例如报纸、广播、电视或互联网等。为了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都能快速了解当下的国际或社会信息,新闻翻译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以汉维新闻翻译为例,想要简单直接地传达新闻信息,需要将两种不同体系的语言进行思维转换,译者需要缩减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熟练掌握最基本的新闻翻译技巧,基于此本文将在增加新闻可读性和趣味性的前提下详细
目的:该研究的设计旨在预测并验证前哨淋巴结在结直肠癌的分布情况;探讨结直肠癌前哨淋巴结体外定位技术方法,及其可行性、准确性;研究前哨淋巴结体外定位技术在优化病理检查
目的:2012年《新英格兰》杂志上Yuhri Miyawaki等人报道了一个自幼反复静脉血栓的日本家系,研究发现其家族存在凝血酶原G1787T突变,用多种方法在功能上验证了这个突变造成患者
背景和目的 成熟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受到诸如缺血等原因的损伤后由于缺血中心区大量神经元死亡,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已有研究表明脑梗塞后梗塞灶周围皮层神经元轴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