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这既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对于课程评价的新要求,也符合国际课程评价发展的动向与趋势. 铜陵,作为新课程的省级实验区,已有12个年头. 我有幸与新课程一同成长,不断地探索新课改. 在此对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以数学学科为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评价的目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让每一名学生有信心,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淡化分数与分等的作用,关注学生的发展
课程评价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在学业评价方面,甄别与选拔功能突出表现在分等、排队等“常模参照”的评比上(即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 首先是淡化分数的作用.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平时作业、测验不打分,不排队,不分等. 如果分等的话,也不搞横向评比,只同学业目标比,只是分成三等,即“太棒了”“很好”“加油啊”,而且都带有激励的情感色彩. 阶段性测验和学期末考试也都采取“减少次数”“淡化等级”等办法,其结果一般用“夺星”“戴花”“得笑脸”等形式模糊的横向比较. 其次,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是否爱学习,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与同伴合作等等与学生身心发展和终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的评价.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也只有落实到学生主体上,才能充分发挥评价效益,促进学生的知识生成与生长.
二、倡导多主体评价
过去的评价多是教师评学生,学生处于被评、被考、被管理的被动状态,因此,学生应付考试、害怕考试、厌恶考试.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满足学生鲜活的个性,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 生本化的教育要求我们摈弃传统的“教师评学生”这种评价主体单一的评价模式,而应加强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让教师、家长、社区人员和学生自己等都参与评价,使评价更具客观性、完整性和激励性,让学生在多维立体评价中看到成绩,了解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增强学习动力. 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明显加强,因此在评价学生时,应多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尝试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等,从而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超越的水平.
三、评价形式实现多样化
在传统教育中,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只通过一张试卷来完成. 一张试卷,决定了学生阶段学习的名次,甚至决定了学生后继学习的命运.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以学生已知多少和未知多少来衡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改变仅用纸笔测验,用考试代替评价的做法,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评价的真正效能.
多样化的评价既可以采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以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 这些方式各具特点,教师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充分凸现评价的过程性,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进步过程.
例如: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以及学习情况,从而给予他们鼓励强化或指导矫正. 又如:通过成长记录可以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进步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自我监控的能力和负责的态度,也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四、评价要关注个体差异
评价有一项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任何一种伟大的高尚的事物,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思想,我在教学中尽可能设计选择机会多、思维空间大的题目,使每名学生都能选择适合其智能特点的途径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不同的学生有着鲜明的个体差异. 这不仅表现为认知方式、思维策略、学习能力的不同,还表现为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不同.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自然就成为我们进行评价的指向和归宿. 因此,我们必须削弱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加强评价的诊断和促进功能;消解学生群体之间的横向比较,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发展. 教师要毫不吝啬赞美的语言,让激励始终伴随着学生的学习成长,让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例如:对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教师要善于表示由衷的赞叹;对那些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表示真切的钦佩;尤其对于学习暂有困难的学生,即使是面对他们的“笨嘴拙舌”,教师也要仔细地剖析其可能的积极态度和正确思维,鼓励其大胆表达,和其他学生一起倾听其发言,真诚地陪同其进步,精心保护其每一个进步足印. 可以说,这样的评价使每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数学学科为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评价的目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提高,让每一名学生有信心,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淡化分数与分等的作用,关注学生的发展
课程评价改革的重点就是“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在学业评价方面,甄别与选拔功能突出表现在分等、排队等“常模参照”的评比上(即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 首先是淡化分数的作用. 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阶段,平时作业、测验不打分,不排队,不分等. 如果分等的话,也不搞横向评比,只同学业目标比,只是分成三等,即“太棒了”“很好”“加油啊”,而且都带有激励的情感色彩. 阶段性测验和学期末考试也都采取“减少次数”“淡化等级”等办法,其结果一般用“夺星”“戴花”“得笑脸”等形式模糊的横向比较. 其次,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是否爱学习,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与同伴合作等等与学生身心发展和终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的评价. 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也只有落实到学生主体上,才能充分发挥评价效益,促进学生的知识生成与生长.
二、倡导多主体评价
过去的评价多是教师评学生,学生处于被评、被考、被管理的被动状态,因此,学生应付考试、害怕考试、厌恶考试.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满足学生鲜活的个性,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 生本化的教育要求我们摈弃传统的“教师评学生”这种评价主体单一的评价模式,而应加强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让教师、家长、社区人员和学生自己等都参与评价,使评价更具客观性、完整性和激励性,让学生在多维立体评价中看到成绩,了解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增强学习动力. 随着学段的升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明显加强,因此在评价学生时,应多让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尝试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等,从而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监控、自我超越的水平.
三、评价形式实现多样化
在传统教育中,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只通过一张试卷来完成. 一张试卷,决定了学生阶段学习的名次,甚至决定了学生后继学习的命运.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以学生已知多少和未知多少来衡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改变仅用纸笔测验,用考试代替评价的做法,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评价的真正效能.
多样化的评价既可以采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以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等方式. 这些方式各具特点,教师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充分凸现评价的过程性,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进步过程.
例如:通过课堂观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以及学习情况,从而给予他们鼓励强化或指导矫正. 又如:通过成长记录可以反映学生学习数学的进步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进行自我监控的能力和负责的态度,也有助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四、评价要关注个体差异
评价有一项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任何一种伟大的高尚的事物,无论是艺术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思想,我在教学中尽可能设计选择机会多、思维空间大的题目,使每名学生都能选择适合其智能特点的途径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不同的学生有着鲜明的个体差异. 这不仅表现为认知方式、思维策略、学习能力的不同,还表现为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不同.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自然就成为我们进行评价的指向和归宿. 因此,我们必须削弱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加强评价的诊断和促进功能;消解学生群体之间的横向比较,关注学生个体的纵向发展. 教师要毫不吝啬赞美的语言,让激励始终伴随着学生的学习成长,让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例如:对学生数学知识与技能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教师要善于表示由衷的赞叹;对那些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表示真切的钦佩;尤其对于学习暂有困难的学生,即使是面对他们的“笨嘴拙舌”,教师也要仔细地剖析其可能的积极态度和正确思维,鼓励其大胆表达,和其他学生一起倾听其发言,真诚地陪同其进步,精心保护其每一个进步足印. 可以说,这样的评价使每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