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问题及出路分析

来源 :企业文化·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ra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已经进行了30多年,针对经济结构转型所涉及到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我国学者进行了多角度研究。本文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基本理论问题入手,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探究,归纳了经济结构转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转型;转型问题;投资消费
  一、引言
  对经济结构转型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但30多年的时间过去,我国的经济转型的问题还是人们讨论的热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问题与出路究竟在哪里,本文对各理论观点加以综述分析,并对转型出路提出政策建议。
  二、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基本理论问题
  1.转型经济的内涵的研究
  当前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内涵的界定主要有:第一种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即由经济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增长模式,这也是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内涵的主流理解。早在1994年石磊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1991年以后投资需求的回升、加速扩张、膨胀和收缩,就集中暴露了数量扩张型经济增长的弊端,发出了强烈的需求信号,要维持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必须尽快实现经济增长型态由需求拉动型数量扩张向常规增长转换[1]。第二种是经济体制的转型,即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胡晓鹏和马蕾通过中国和俄罗斯经济转型的比较,认为改革首先是要改变计划经济体制,具体地说是从外围至核心, 由易到难, 逐步推进[2]。第三种是指经济体制与社会形态转型的结合,即一方面是指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同时,以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性质以及上层建筑性质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经济转型的特征研究
  李桂花认为,经济结构特征可以反映经济体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而经济发展又时刻伴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并随之向前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应包括三个构成要素:目标模式,运行条件和过程方式,最终形成“大陆性经济”的模式。[3]洪银兴则认为我国的经济转型战略是渐进式的。其特征一是先推进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或者说是在经济改革中相应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二是先进行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后推进所有制改革,即使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也是先进行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双轨制后并轨;三是对所有制改革,也是先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后推进公有制内部的改革。
  三、经济结构转型存在的问题
  1.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在国际竞争中我国一直以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吸引国际投资,促进出口贸易,推动有效需求增加,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生产模式造成我国资源的严重浪费,并且是依附于国外技术的生产,没有独立性,缺乏创新能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出于不利地位。
  2.经济基础薄弱
  纵观中国近代史,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时,我国却遭受了深重的侵略,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往往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而后经过资本的不断积累,生产技术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资金的自由流动,逐步波及重工业。因此,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在薄弱的经济基础上进行是非常困难的。胡晓鹏和马蕾在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比较中指出转轨前,俄罗斯已实现了工业化,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落后于苏联,俄罗斯的改革进程主要是改造一个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社会,而中国的改革主要是在一个农业社会中进行的。因此加大了经济转轨的难度。
  3.体制因素
  在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前,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计划经济确实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后期,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至今各级政府依然掌握着一些重要资源配置的权力,特别是信贷、土地等重要资源,市场的力量受到很大的压制。张毓峰和胡雯认为,制度因素中的空间因素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现有的行政区空间组织基础是中国二十多年来体制改革的逻辑结果,已经难再满足中国经济进一步持续增长的需要,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组织基础从行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转换, 必须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 建立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制度支持系统。
  四、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建议
  1.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阶段,应扎实打好工业化基础,同时也要看到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促进信息化发展,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徐雪认为,中国在内外经济失衡与国际压力显著增大条件下,必须转变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重新建立国家竞争优势。其中培育创新体制,提高创新能力是中国走向大国经济的基础,因此一方面需要发展科技,另一方面通过协调国际关系克服能源约束和外部冲击。
  2.转变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最终要依靠国内需求去拉动,我国的投资已经达到一个顶峰,继续靠投资拉动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要靠需求拉动,就要增加人民收入,促进收入平衡,人们敢于消费,才能最终促进经济结构转型。[6]谢琦认为,持久性收入过低抑制了当前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持久性收入的不稳定性、预防性抑制居民消费需求,暂时性收入的不确定性降低居民消费需求,因此应着重建立合理的再分配机制,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调节能力。
  3.改革政府职能,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我国有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问题,政府对于经济的干涉影响了市场的配置,因此,需要改革我国政府的职能,建立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秩序是一种合作效率的秩序,并具有一定规则约束,从而促进竞争机制的形成。[8]钟清流认为中国当前经济转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及发展效率问题,而市场主导的经济模式正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主张由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主导或政府指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的长处。
  参考文献:
  [1]石磊.中国经济转型期.经济研究[J].1994(4)
  [2]胡晓鹏,马 蕾. 中、俄两国经济转型的比较研究. 社会科学[J]. 2002(8)
  [3]李桂花. 大陆型经济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经济问题探索[J].2011(8)
  [4]洪银兴. 中国经济转型和转型经济学. 经济学动态[J].2006(9)
  [5]刘瑞. 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定型.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J].2004(5)
  作者简介:董雅婷(1989-),女,河北省藁城市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铁焦作为低碳高炉炼铁的一种新型碳铁复合炉料,其高温冶金性能至关重要.铁焦的高温冶金性能直接关系到其在高炉内的实际应用以及高炉的冶炼效率.国内外相关学者对铁焦的高温冶金性能做了试验研究,并相继提出了评价铁焦高温冶金性能的新方法.但是,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合理的铁焦高温冶金性能评价方法.总结了当前铁焦高温冶金性能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同时,采用各种方法评价铁焦高温冶金性能,并与相同条件下焦炭的高温冶金性能进行对比.通过分析比较,并结合高炉冶炼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较为科学的评价铁焦高温冶金性能的新方法.新评价方法
为了实现对太阳中红外光谱CO 4.66μm波段的观测,设计了一台光谱中心波长为4.667μm的高分辨中红外光谱仪.基于科学观测需求分析了光谱仪的技术指标,为降低红外仪器的背景辐射,光谱仪整体置于真空制冷环境中;为达到高分辨率的观测需求,采用中阶梯光栅作为分光器件;为获得更优的像质,同时达到压缩光路的目的,光谱仪采用李特洛结构与离轴三反消像散技术相结合的光学设计,离轴三反同时承担了光谱仪中准直和成像的功能.在同轴三反系统的几何光学成像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了同轴三反结构、离轴三反结构以及光谱仪结构的求解和设计优
钙质碱性球团具有机械强度较高、还原性较好等优点,对降低炼铁焦比、提高产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国内高炉逐渐大型化,高比例球团冶炼的工业应用增加,钙质碱性球团在提高球团应用比例的同时降低了烧结限产引起的碱度不足问题.国内诸多钢铁企业如首钢、太钢及宝钢湛江等基于链篦机-回转窑球团工艺、带式焙烧机球团工艺开展了钙质碱性球团生产探索.总结了国内外钢铁企业钙质碱性球团的性能指标,并结合矿物学原理明确了碱性熔剂对生球性能和焙烧固结强度的影响机制,结合实践给出了生产钙质碱性球团的改进措施.
钢渣是炼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无机固体废弃物,其产量大、利用率低,目前主要用于水泥、混凝土等建筑材料领域,存在安定性不良、产品价值相对局限等问题.橡胶、涂料的制备过程中通常需要添加各种填料来降低生产成本和改善产品性能,常用的填料炭黑、硫酸钡等生产工艺复杂,资源消耗较大.钢渣中SiO2、CaO、MgO、FexOy等成分与多孔结构具有制备化工填料的潜在价值.研究表明,结合常温造孔与表面改性技术,采用磷酸溶液去除钢渣中f-CaO协同硅烷偶联剂改性处理钢渣表面制备钢渣基橡胶填料,实现了在橡胶输送带覆盖胶中替代补强填料
随着中国钢铁行业迅猛发展,高品位铁矿石储量减少,进口铁矿石以及国内自产铁矿石中Al2O3含量逐年增加,将会给烧结矿、球团矿生产及高炉冶炼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介绍了不同赋存状态的Al2O3的形成及形貌特征,总结了Al2O3赋存状态改变以及含量增加对烧结矿、球团矿和高炉冶炼的影响规律及机制,Al2O3赋存状态、含量改变会对烧结矿、球团矿的成品矿质量、矿物组成和冶金性能产生影响,同时Al2O3含量的增加会对高炉炉渣的熔化性、黏度和脱硫产生不利影响.基于以上内容,认为可通过改善选矿过程、烧结球团制备过程和高炉冶炼
因5G基站设备具有频率高、功率大、大规模阵列有源天线、超密集组网等特点,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基站更加密集、电源容量需求激增,对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电源配套的要求越来越高.分析了5G基站电源对现网基站的影响,并找出应对策略,解决了5G基站供电难题.
通过对智慧电网中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MEC)的应用场景进行梳理,归纳不同的应用场景下MEC的作用和要求,面对低时延的智能电网要求,研究MEC的组网布局、安全和容灾保护,为其他行业部署MEC提供借鉴和参考.
具有优异性能的超高强度钢在各工业领域备受关注,随着超高强度钢服役环境愈加复杂,通过调整多种微观组织、采用基体与碳化物强化相复合结构来进一步提高钢材强韧性能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之一.简要回顾超高强度钢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着重讨论在不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超高强度钢中微观组织结构、碳化物析出种类及演变规律的最新进展,并详细介绍作者团队在超高强度钢领域的研究成果.在超高强度钢研究过程中,仍需深入探讨碳化物与基体之间存在的位相关系,澄清不同热处理工艺改变碳化物析出顺序的内在机制,为超高强度钢的组织调控和性能优化提供基础数
烧结原料需经过制粒处理以确保高效低耗的烧结生产,即在水或其他粘结剂的参与下混合料颗粒在相互运动、碰撞中形成粒度更大且粒度分布更窄的聚团颗粒体.制粒效果受制粒设备参数和铁矿粉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因而合适的制粒工艺和铁矿粉优化配置对烧结技术经济指标的改善具有显著作用.阐述了制粒现象的基本理论,综述了制粒过程中颗粒聚结长大的作用力以及颗粒的长大机制,制粒工艺参数如加水量、搅拌动能、制粒时间等和铁矿石的粒度组成、表面性质、颗粒形貌等性质对制粒效果的影响规律.相关结果为系统深入理解铁矿粉制粒过程以及高效生产优质准颗
在第4次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钢铁科学与技术正在经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钢铁行业全流程各工序均为“黑箱”,为多场、多相、多变的巨系统,具有复杂相关关系和遗传效应等.这些不确定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挑战和机遇并存.这些不确定性提供了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场景资源;钢铁行业极为丰富的大数据提供了挖掘其中蕴含客观规律的数据资源;现代的数据科学、智能技术为解决不确定性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手段.以数据为中心,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以实验工具、数字数据、计算工具为支撑,建设钢铁企业材料创新基础设施,将可以大幅度提高研发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