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真菌性角膜炎(FK)主要致病菌——丝状真菌属不同菌种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下的表现规律,评估其对临床上真菌培养阴性的FK患者进行快速菌种诊断和疗效判断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于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收集993例已经确诊的FK患者,所有患者行角膜病灶真菌培养、角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比较真菌培养不同结果的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的FK诊断阳性率以及真菌培养法、角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法发现的菌种分布;总结致病丝状真菌各菌种的裂隙灯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特征。
结果993例FK病例中,真菌培养阳性率为43.20%,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阳性率为82.07%,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23,P=0.000)。429例真菌培养阳性病例中,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为92.31%;564例真菌培养阴性病例中,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诊断阳性率为74.29%。429例真菌培养阳性病例中,曲霉菌属占比最高,占总检出率的50.12%,其次为镰孢菌属和链格孢菌属,分别占18.18%和10.49%。真菌培养与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的真菌菌属分布特征一致,二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裂隙灯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显示的FK患者不同致病真菌特征不同,裂隙灯显微镜下曲霉菌感染灶为羽毛状角膜溃疡,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可见呈高反光、粗细均匀、分枝少的细线状菌丝;裂隙灯显微镜下镰孢菌角膜感染灶呈牙膏样浸润,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可见高反光长棒状、长线状且分枝少的菌丝;裂隙灯显微镜下链格孢菌感染的角膜病灶为角膜白斑,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高反光、粗细不均的长棒状或串珠状、分枝少的菌丝。治疗后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可见菌丝断裂、变短、变细及反光变弱。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FK菌丝应与角膜神经纤维相鉴别,前者呈弥漫分布并相互交织,周围有高反光的炎症细胞,多位于角膜基质层;后者位于上皮下与角膜基质层间,神经纤维直径大于菌丝,周围的细胞结构清晰。
结论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丝状真菌感染性FK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结合病灶的裂隙灯显微镜下表现可对真菌培养阴性的丝状真菌进行菌种判断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动态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