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源自天上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总有一条大河源自天上。西晋张华《博物志》:“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答曰:‘君还至蜀郡,问严君平,则知之。’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此人到天河时。”
  这则故事大可算作《牛郎织女》的后续,却没有提到真正的天河。说起天河,最著名的当属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然而,追根溯源,黄河终究不是来自天上。在东北,倒真有那么一条大河源自天上,那就是吉林人的母亲河——松花江。
  十年八唤清江渡,江水江花笑我劳。
  老境归心质孤月,倦游陈迹付惊涛。
  两都络绎波神肃,六合清明斗极高。
  湖海小臣尸厚禄,梦寻烟雨一渔舠。
  这是金代蔡松年的《渡混同江》诗,混同江即松花江——一条来自天上的大江。“松花江”,女真语“松阿察里乌拉”,汉语“天河”之意,发源于长白山顶海拔2189.1米的天池,是真正的天河!
  大约一千二百万年前,剧烈的地质造山运动塑造了雄浑、巍峨的长白山脉。当火山喷发逐渐结束进入休眠期,巨大的火山口积水成湖,形成了著名的天池。它是我国最大的火山湖,也是世界最深的高山湖泊,十余平方公里的浩瀚水面,二十多亿立方米的总蓄水量,成为松花江万古奔流的不竭源头。
  二○一六年冬季,我参加吉林省诗词学会组织的长白山采风活動。站在下榻酒店窗前,正好可以远眺长白山,由于季节因素,少了许多遮掩,视野相当开阔。
  在皑皑白雪覆盖的苍茫大地上,长白山犹如一座大鼎,庄严矗立。“鼎”是我脑海中跃出的第一个,也是最强烈的形象。霎时,我感到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我被彻底震撼了。
  鼎是中国古代最神圣的礼器。《史记·孝武本纪》:“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鬺烹上帝鬼神。”古人认为“君权天授”。相传,秦始皇传国玉玺正面就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人间君主要用鼎来向上天献祭,鼎自然成为传国重器。历代王朝都把政权建立称为“定鼎”,寓示天下太平。
  我想,生活在这里的古人一定和我有相似的联想,所以,才会视长白山为神山、圣山,千百年来祭祀不绝。二○一七年,经过近四年的发掘,考古人员终于确定宝马城遗址为金代长白山神庙故址。这是我国中原地区之外首次发现国家山祭遗存,被选为二○一七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松花江自长白山天池而下,一路向北,在扶余市的三岔河镇与北源嫩江汇合,而后转头向东,蜿蜒奔流,注入黑龙江,最终流进鄂霍次克海。如果说雄浑、巍峨的长白山庇佑了脚下这片土地的安宁与祥和,那么,松花江则孕育了这片土地的神秘与传奇、富饶与美丽。
  故国神游
  人类文明是水的文明,几乎每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都浸润着人类文明的光泽,松花江当然也不例外。一个神秘、古老的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虞舜时称息慎,禹夏时称肃慎,汉魏时称搂邑,南北朝为勿吉,隋唐为靺鞨,辽金元明为女真,清朝至今为满洲、满族。虽无最终结论,但史家多认为,这是同一族系的世代相承。如今,在九台域内松花江畔,还生活着锡克特里氏石姓、尼玛查氏杨姓、瓜尔佳氏关姓和乌拉那拉氏赵姓四个满族世家,他们仍保留着最原始的家族祭祀传统。
  这里要介绍一个以“大”为姓的部族以及由他们所创造的传奇。
  “大”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传说中的大庭氏。《左传》:“炎帝号神农氏,一曰大庭氏。”《风俗通义》:“大款,为颛帝师。”可见,大氏在远古具有极其显赫的地位。这个大氏与我要说的大氏有无渊源,恐怕已不可考,但《礼记》中记载的“大连……东夷之子”则表明“盖东夷之有大姓尚矣”。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大将李勣灭高句丽,设安东都护府,不久,为加强统治,又将原依附于高句丽的粟末靺鞨迁往营州。粟末靺鞨姓大氏,靺鞨七部之一,世居粟末水,粟末水就是松花江。后来,契丹李尽忠反叛,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趁机率部众东还,占据东牟山,筑城而居。大祚荣骁勇善战,高丽、靺鞨等部族纷纷归附,很快便有地方二千里,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自称震国。终武则天一朝都因奚、契丹皆叛,道路阻隔,而无力征讨。中宗继位,遣侍御史张行岌前往招抚。大祚荣遣子入侍,唐王朝遂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部为忽汗州,令大祚荣兼任都督。有了唐王朝做靠山,粟末靺鞨改国号为渤海,多次派遣诸生到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至是遂为海东盛国,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不但经济发达,物产丰富,而且文化兴盛。作为粟末靺鞨的发祥地,松花江畔的涑州被列为三个独奏州之一,归中央直属。后世直隶州、直辖市之制,便是从渤海国开始。
  自大祚荣建国,至九二六年为契丹所灭,渤海国历时二百二十九年。然而,渤海国的传奇并没有结束,在此后一百多年间,渤海后裔不断起兵反辽,试图恢复故国,直到辽国灭亡,渤海大氏才逐渐为历史的尘沙所湮没。难怪有史学家感叹:“自古国亡而人心不死,未有如渤海者也。”古云:渤海三人敌一虎,诚虎若也哉。
  漫步松花江畔,我脑海中常常浮现这样的画面:在巍峨的古城中,街道两侧店铺林立,百货繁多,叫卖之声不绝于耳,有太白山之兔、南海之昆布、栅城之豉、扶余之鹿、鄚颉之豕、率宾之马、显州之布、沃州之绵、龙州之绸、位城之铁、卢城之稻、湄沱湖之鲫、丸都之李、乐游之梨等。街道上俊朗的少年、娇俏的姑娘、携儿的妇女、架鹰的汉子,熙熙攘攘,好一派热闹繁华的盛世景象……
  旌旗猎猎
  渤海大氏虽然衰落了,但与其同出一源的女真完颜部又在松花江畔强势崛起。历史上数度建国,两次入主中原,恐怕还没有哪个民族能够与之相比。《说卦传》:“帝出乎震。”大祚荣最初立国号为“震”,唐玄宗又封其为“震公”,难道冥冥之中,真有天意?   契丹兴起后,逐渐征服了东北地区的大部分民族。为避契丹讳,靺鞨改称女直,复改为女真。以松花江为界,女真族被分为两部分:松花江以西,入辽籍,称熟女真;松花江以东,臣于辽,而不入籍,称生女真。女真人继承了靺鞨人的骁勇,民间素有“女真兵满万不可敌”的说法。生女真屡与辽相攻,辽在松花江西岸遍筑城池,一方面用于警戒,一方面令熟女真聚城而居便于统治。今天,在九台境内莽卡至上河湾,不足百里的松花江沿岸,仍分布着数十座大小不一的城池遗址。
  辽对女真的压迫十分残酷,尤其在天祚帝时期,奉旨到女真部落中索取上等猎鹰的银牌使者,指定要年轻貌美的女真女子侍寝,就连贵族妻女都难逃厄运。
  完颜氏本是生女真中很不起眼的小部族,但自从它拥有了伟大的英雄——完颜阿骨打之后,便开始迅速崛起。
  天庆二年(1112)春,辽天祚帝到松花江打鱼。千里之内生女真酋长循例朝觐,天祚帝大摆“头鱼宴”款待众人。酒过三巡,天祚帝令酋长们跳舞助兴。因惧怕天祚帝,众人纷纷起身,只有阿骨打呆立不动。天祚帝大怒,动了杀机。大臣萧奉先劝道:“一个粗人,不懂礼仪。杀了他,影响不好。如果阿骨打真敢造反,他那小小部落又能有什么作为呢?”阿骨打死里逃生,回到部落,开始发奋图强,暗中积蓄力量。
  天庆四年(1114)九月,完颜阿骨打在来流水,即拉林河,誓师抗辽,得生女真各部兵马二千五百人。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阿骨打起兵以及后来战局的发展,简直不可思议。当时的大辽是东亚最强大的王朝,拥有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的数百万平方公里土地以及无尽财富和百万雄师。然而,阿骨打就像一只坚强的蚂蚁,率领着二千五百女真勇士,义无反顾地向辽國这头大象发起攻击。一个月后,辽国重镇宁江州被攻克,阿骨打的军队发展到三千七百人。同年十一月,辽朝都统萧嗣先、副都统萧兀纳率领十万大军进抵松花江北。双方兵力为1:27。阿骨打抢先渡江,发起攻击。两军在出河店相遇,狂风骤起,尘埃蔽天,女真军乘势掩杀,十万辽兵被三千七百女真勇士打得落花流水。此役之后,阿骨打声威大振,前来投奔者络绎不绝。
  一个民间流传很久的寓言变成了现实——女真兵满万不可敌。从此,中国北方的历史由女真人执笔。
  乌拉传奇
  松花江在吉林省境内大体是由南向北的流向。大江两岸是满族的福地,渤海国在此崛起,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最初也在此崛起。清初开国将领,十有六七为吉林籍,后期内乱迭起之际,吉林、乌拉之兵依然是救时劲旅。有清一代,吉林省的特殊地位可想而知。
  在吉林,有个传承上千年的习俗:素昧平生的旅人,无论投宿谁家,主人都会好酒好肉地招待,而且不留分文。这既体现了吉林人的热情好客,也反映出松花江物产之丰饶,冠绝天下。
  清朝入关之后,对这条大江念念不忘,于顺治四年(1647),在乌拉故城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隶内务府,专门负责采集皇室特需物品,诸如人参、东珠、鲟鳇鱼、海东青、貂皮、松子、蜂蜜等。乌拉是满语,汉语“江”之意。打牲乌拉,顾名思义就是沿江打牲。
  “南有江宁织造,北有打牲乌拉”。乌拉牲丁们沿着这条大江,上山打松子、挖参、捕貂,攀崖捉海东青,下河采东珠、网鲟鳇鱼,放蜂、采蜜,耕种……为皇室供奉了无数奇珍异宝。如今,打牲乌拉总管衙门虽已成为历史,但由此形成的打牲乌拉文化却依然影响、恩泽着这里的人们。
  在长春市九台区胡家乡,有个盛产蜂蜜的屯子,叫蜂蜜营,屯中一座清真寺,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东北地区最早的清真寺之一。据村民段姓保存的祖先“路引”推测,屯中段、唐、尤、邵、丁等姓,本是四川回民,不知何故投在吴三桂麾下。吴三桂降清后,为分化其势力,清朝将其部分降卒调往东北实边,一部分人做了柳条边的台丁,另一部分则做了打牲乌拉的牲丁。过去,蜂蜜营一带森林茂密,是天然优良的蜂场。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令上述几姓回民在此放蜂、采蜜,成为乌拉蜜丁。
  距此不远,有个以满族鹰猎闻名的村子,叫罗古村。罗古是满语“鹰”的意思。当年,打牲乌拉总管衙门在松花江沿岸的群山中划出九座鹰场,六座分布在罗古村。鹰丁们为捕猎方便,聚集而居,渐成村落。如今,村中滕、赵等姓都是鹰丁后裔。新一代“吉林鹰王”滕忠南、李世龙等鹰把式,依然保持着祖先“秋捕春放”的满族鹰猎传统,这里也被誉为“中国鹰屯”。
  这一带,除了蜜屯、鹰屯,还有著名的“五官庄”,即其塔木镇的尤家屯、张庄子、前其塔木、后其塔木和胡家的蜂蜜营,是乌拉牲丁们种植皇粮的地方,素以向皇室进贡白小米、大米、稗子米、铃铛米等粮食闻名。如今,其塔木大米仍是吉林粳米的代表。其塔木镇关云德满族民俗博物馆,珍藏着一块刻有“皇粮”字样的汉白玉石碑碑头。这是历史的见证,似乎在向参观者默默地诉说着打牲乌拉的传奇。
  黄金水道
  自顺治时起,沙俄就趁中国内乱,出兵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地,修城筑寨,并不断向内地深入。康熙多次派使臣交涉,都无济于事,东北边防遂成为压在年轻皇帝心头的一块重石。
  经过八年苦战,三藩之乱平定,康熙终于可以腾出手来一雪前耻。一六八二年初春,康熙率领大队人马离京,开始了告祭祖宗山陵的第二次东巡。一路之上,他豪情满怀,不停地弯弓射虎。
  四月,康熙在吉林遥祭长白山之后,率二百多艘舰船,沿松花江而下,向大乌拉虞村进发。大乌拉虞村,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眼中,像“人类居住的世界边缘”那样遥远,但在康熙看来,却是“三省通衢”,反击沙俄的战略要地。
  江面之上,旌帆浩荡,康熙意气风发,即兴写下著名的《松花江放船歌》——“貔貅健甲毕锐精,旌旄映水翻朱缨,我来问俗非观兵。”
  一句“我来问俗非观兵”,恰恰暴露了他的真实想法。舰队抵达大乌拉虞村,康熙意犹未尽,第三天清晨,继续顺江而下。当时,细雨犹零,流云未歇,泛舟江中,草舍渔庄,映带冈阜,岸花初放,错落柔烟,似江南杏花春雨时,不知身在绝塞也。不知不觉,舰队来到一个叫冷棚的地方。听说当地盛产鲟鳇鱼,康熙下令开网捕鱼,竟然收获甚丰。康熙遍赏群臣,直到傍晚,才冒雨返回大乌拉虞村。因康熙曾在此捕鱼,冷棚遂改名为龙棚,即今长春市九台区莽卡满族乡的龙棚屯,这也是康熙三次东巡到达最远的地方。   康熙返回京城后,立即调兵遣将,屯粮造舰,同时派宁古塔副都统瓦礼祜等人勘测河道,派郎坦、彭春、萨布素、纳兰性德等人率百余兵士渡过黑龙江,侦察敌情。
  第二年春,瓦礼祜上奏,伊通河“可行三丈五尺之船”,康熙龙颜大悦!原来,他深知雅克萨地方偏远,距宁古塔尚有二千余里,打赢战争的关键不在战,而在后勤。黑、吉两地正处封禁之中,人烟稀少,不足以维系大军长期作战,必须把盛京作为大后方,将粮草、军需运送至前线。然而,狭窄的驿道传递信息还可以,根本无法承载如此庞大的运输,所以只能走水路。《辽史·道宗本纪》:“太康三年春正月癸丑,如混同江(即松花江)。夏四月乙酉,泛舟黑龙江。”松花江与黑龙江水路本就畅通,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连接辽河水系与松花江水系。
  至此,一个天才般的水路联运构想变为现实——将物资经巨流河转运至东辽河,在东辽河畔的邓子村基地上岸后,由蒙古马队经陆路运到百十里外的伊通河码头上船,沿河而下至松花江换成大船,再经松花江,入黑龙江,一路直抵雅克萨前线。
  这就是著名的“辽河—松花江—黑龙江”黄金水道。在此后二百多年间,这条黄金水道作为连接东北各地区的大动脉,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直到中东铁路通车,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专门提到“松辽运河”,想必也是受黄金水道的启发。通过建设松辽运河,将东北水运网络连为一体,进而推动营口发展,使之成为与大连媲美的港口。这样,东北地区就拥有两个出海口,经济活力大大增强。
  一代伟人深谋远虑,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原本畅通的“松花江—黑龙江”航线,如今都难以打通,松辽运河更是希望渺茫……
  流亡之歌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一九三五年,张寒晖在西安耳闻目睹几十万东北军和人民的流亡惨景,创作了风靡全国的抗日歌曲《松花江上》。这首歌与刘雪庵创作的《离家》《上前线》并称为《流亡三部曲》,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救亡图存。
  “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民众流亡关内。“吉林三杰”之一、曾作过吉林省长的徐鼐霖寓居北京。他不顾年事已高,出任吉林同乡会会长,东奔西走,募集捐款,先后两年,救助难民七千九百多人。在流亡大军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将国仇家恨诉诸笔端,率先发出抗日的呐喊。这就是著名的“东北作家群”,代表人物有萧红、萧军、穆木天、骆宾基、端木蕻良、舒群、罗烽……其实,还有个重要人物应该归属于“东北作家群”,却一直被忽略了。
  王沂暖,著名诗词家、藏学家、格萨尔学奠基人,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他与徐鼐霖都是九台人,两家相距不过二三十里路。一九三一年,王沂暖北大毕业后,回吉林省女中教书,直到一九三五年四月,才辗转逃出东北,开始从东北到西南,跨越大半个中国的流亡。王沂暖创作了大量抗日诗词,这部分作品被后人誉为“诗史”。
  哀杨剑萍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三日,日军在沪游行庆祝胜利,行经大世界门前,有工人杨剑萍高呼中国万岁,自楼上跳下殉国,为诗哀之。
  消息东南占伐频,忽惊海上坠楼人。
  考工此后添新记,大节真堪愧贰臣。
  王沂暖被遗忘在“东北作家群”之外,或许是由于新文化运动之后,古典文学样式一度被刻意弱化的缘故吧,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崇敬。
  阎魁,字星槎、号曜化,光绪二年(1876)出生于松花江畔的上河湾镇,长于诗词、精通书法,与成多禄、徐鼐霖、王兰坡等交好。他毕业于吉林法政学校,曾在财政部任职,以大篆名动京师。阎魁一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尝对人言“字在穷时为珍品,文沦富境不值钱”。
  阎魁长期隐居在上河湾镇街北的五老道院,潜心修道。按伪满洲国法令,每逢节庆,五老道院必须悬挂满日两种旗子。阎魁从来不挂,“日本人要问,我是出家人,道院不涉及政治。如果找借口杀人,就任凭他们杀吧。国已沦亡,命何足惜!”伪满九台县副县长、日本学者江幡慕名遣人求书,阎魁一口回绝,“眼花手颤不能写了。”江幡闻听,连连摇头,“这老头个性太古怪!”
  松花江是温柔的,以其甘甜的乳汁滋养着两岸勤劳、善良的人民;松花江又是充满血性的,从来就不甘屈从于任何压迫。马占山、冯占海、陈翰章、罗明星、李延禄……他们用自己的满腔热血,捍卫着母亲河的尊严,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无论是流亡关内,还是留在故土,松花江的儿女从来就不缺乏铮铮铁骨。
  逝者如斯
  在所有关于松花江的传说中,“铜帮铁底”无疑是最著名的一个。据说,乾隆东巡,有地方官员进献松花江特产鲟鳇鱼。乾隆品尝之后,非常高兴,挥毫写下“铜帮铁底松花江,人人喜爱鳇鱼香”的诗句。百姓们都说,因为是皇封的“铜帮铁底”,所以松花江很少发生水患。
  在人类古老的记忆中,河流总是恩泽与惩戒并存。黄河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却也是民族苦难的根源。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长江中下游水漫连城的景象仍时常发生。只有松花江,永远于我们温柔相待。如果追究根源,当然不会有人相信“皇封”之功。真正封印起这条大江野性的,是两岸茂密的植被。科学家做过实验:二十厘米厚的土层剥蚀殆尽,没有植被覆盖的情况下,需要十八年,在农作物覆盖的情况下,需要四十六年,而在森林的覆盖下,则需要五十七万年。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真是奇妙。水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但如果人类过度开垦土地,破坏植被,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那么,水也会用她咆哮的洪荒之威来实施惩戒,甚至摧毁她亲手创造的人类文明。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中国人在不断抗争与妥协的过程中,终于学会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并最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
  万物复苏时节,松花江两岸的柳树纷纷抽出嫩绿的柔枝,枝条上生满了灰白色的“毛毛狗”。“毛毛狗”迅速生长,几天工夫就变成雪白的柳絮。柳絮随风飞舞,漫天遍野,就像飘落一场温柔的鹅毛雪。柳絮落尽,鹅黄色的柳叶便已悄然出现在枝条上。远远望去,疏疏柔柔鹅黄色的一片,在春风的拂动下轻轻摇摆,像少女温柔的情怀。暑气渐浓,柳叶的颜色也转成深绿,还是那么生机盎然。微风拂过,柳叶沙沙作响,仿佛大自然在演奏绝美的乐章,而波光潋滟的江面则是一片清凉。冬季,在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中,天地都冰冻成白茫茫的一团,但松花江仍不甘沉寂,倔强地奔流着。江面上水雾缭绕,凝结到树上,晶莹剔透,宛如仙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就是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
  四季輪回,生生不息,不知其从何时开始,也不知其到何时终结。两千多年前,孔子站在河边,看着浩浩荡荡的河水,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
  时光与河流真的很像——义无反顾地向前奔流,谁也阻拦不了。松花江就是一条时光的河流,从神话到现实,从远古到如今,承载着人类的起起落落,离合悲欢,犹如一道神圣的光,照亮浩瀚的宇宙星空。
  从这个角度去看,松花江来自天上,最终又回到天上。或许,我们也都是从天上来,终将要回到天上去。
  (作者单位:长春市九台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其他文献
飘飘洒洒的雪花落在地上  北京下雪了  我的家乡下雪了吗  北京真的下雪了  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声  把我从思乡的意境中惊醒  职工们都下班了  一个人、一座四合院、四个大红灯笼  这就是我的年  飘飘洒洒的雪花继续落下  北京真的下雪了  我的家乡下雪了吗  一首發自内心的歌  我把真诚郑重投进你的海河  不知能否激得起恋情的漩涡  我用心拨动情感琴弦的篝火  不知能否奏得出和谐的音乐  我就是我
期刊
我爱绍兴  一条小巷, 在黎明前醒来,  大善塔上的鸟儿们开始欢唱。  晨曦透过薄雾,  照亮了八字桥下的两岸。  当兰亭前的山阴道旁,  鲜黄的油菜飘香,  我们行走在,  唐宋诗人最向往的浪漫之路上。  我爱绍兴,我的故乡,  你给了我江南所有的娟秀和浪漫,  河流般滑行的温柔,  涂满油漆的情调。  水乡社戏  越乡江畔豆花开时  舞台搭在了河边  乌篷船满载着欢笑  被一阵阵开场锣鼓声  
期刊
沧桑里的风景  目光  沿着岁月  刻满皱褶的额头  开始丈量  斑白的鬓发  沧桑的脸庞  哪一处  是深埋的风景  哪一段  是浅掩的情肠  有多少新事旧往  有多少历练辉煌  顺着隆起的脉搏  走进跳动的心房  才发现,这里的一切  水云依旧,烟雨呈祥  初夏之恋  谁把云朵  撕成碎片  随串串流风  飘向人间仙苑  誰拈绣针  巧织彩帘  使花儿朵朵  覆盖座座山峦  涓涓溪流叠叠潺潺 
期刊
摘要:汪曾祺是非常出色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家,其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也对戏剧和民间文艺有深入钻研。汪曾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文学作品有很浓厚的文人气,同时他的作品中又有大量细致描写生活与民俗的情节,烟火气十足。从他的作品中不难发现,汪曾祺的生活就是在“文人精神与烟火气”“美与人性”中寻求最佳结合点。  关键词:汪曾祺 生活观 文人精神 烟火气  汪曾祺以他的短篇小说和散文闻名,
期刊
某个早晨起来,打开手机,发现已到了立夏这个节气。“物道”公众号上说,“槐夏午荫处,桑葚煮酒香。” 突然才恍然大悟,夏天已经如期而至了。  校園里早就没有了繁花似锦——那遥远的就像是上辈子遇到过的盛景。走在毫无遮蔽的水泥路面上,太阳明晃晃的照得人睁不开眼睛。炎热,酷热,闷热,热得人奄奄一息。每个夏季来临的日子,就特别有思乡情结。就类似于那种折柳就要送别,对月就能怀人,登高就需望远的传统情结。  在这
期刊
我摆了一夜的燭灯  自顾自地念  幡啊 找到去时的路  转头 灯不在了  幡上 您不住哭着  我听见的  我却怕了  我匆匆走了  不可能先生  太阳东落西升  海底捞月 天边摘星  葡萄藤上结瓜  公鸡下蛋 铁树生花  粉笔书于白板  你喜欢我  还有  你回来了  (作者系西北大学文艺学硕士)
期刊
摘要:生态隐喻方法是指通过隐喻类比将生态原理和知识映射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用环境学的生态理论和语言学的隐喻研究来分析简·奥斯丁的作品,有助于我们挖掘文艺鉴赏的新角度,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并加深对其作品的主题研究。  关键词:简·奥斯丁 生态隐喻 生态伦理  一、生态隐喻方法论  根据现代生态学,世界是一个由自然、人、社会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会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
期刊
“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儿,我是这个屯儿里土生土长的人呀,别看屯子不咋大呀,有山有水有树林儿……”  赵本山主演的乡村爱情电视剧片尾曲《咱们屯里的人》,唱得跟俺屯儿一样一样的。  靠山屯儿归常山镇地界,坐落在长白山余脉大黑山脚下,靠山靠的就是大黑山。  俺屯儿在全县有名。抗战时期是杨靖宇建立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人民公社年代是农业学大寨样板,如今又是美丽乡村建设和自然生态保护区试点。  下面给你讲讲俺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作品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足不出户就领略到艺术的魅力。虽然目前我国很多群众及艺术工作者都积极地参与到艺术批评过程中,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对艺术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甚至会有不同程度的误解。这就需要艺术批评家通过网络平台对现阶段艺术发展现状以及艺术作品进行讨论和批评,从而促进艺术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数字时代 艺术批评 空间转向 思考  在网络时代,艺术创作者可
期刊
坐在莲花上的人  莲花桥上有一座莲花亭  莲花亭里坐着一对看湖的人  他们默默对视  用风,传递语言  当亭檐上的铃铛响起  时光就被唤醒  桥下,瘦西湖的波光更绿  桥上,斜阳下的脸更红  像两朵莲花  在薄暮中盛开  我在琼花树下等你  风吹动树叶  吹动我的长发  阳光就被翻了一页  在那些灵动的文字里  我用葱白的手指弹奏风声  用湖绿的眼睛给你送去波纹  白色的琼花开在头顶  像我白色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