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學数学教师应在调动学生数学计算兴趣的基础上,确保他们明确数学计算题目中蕴含的特定算理,并辅助于一定的练习题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显著提升及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计算兴趣;计算练习
计算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是他们学好数学的重要奠基石。因此,笔者通过对小学数学教育活动实践的分析与探索,认为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诱发学生数学计算的兴趣与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产生持续学习动机的助推器。鉴于部分小学生对数学计算题目缺乏计算积极性的现状,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参考上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计算题目的计算兴趣与热情,相信,这不失为提高学生数学计算效果的有效途径。
如,在教学简便算法这部分知识之前,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简便算法相关数学计算题目的兴趣与积极性,我为他们讲述了如下的经典小故事: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目“1 2 3 … 97 98 99 100=?”,要求班上的学生进行认真的计算。可谁知,小高斯很快就计算出了“5050”的正确结果。老师很诧异,问他是如何计算的。小高斯说道:“(1 100) (2 99) … (50 51)=101 101 … 101,整个计算题目共可分为50组,所以只要计算101×50=5050就可以了。”“同学们,小高斯的计算过程就是利用简便算法进行数学题目计算的最佳证明,大家想成为像小高斯那样能迅速计算出一道数学题目的聪明学生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简便算法’的有趣数学世界……”如此,就借助小高斯利用简便算法计算数学题目的有趣故事轻松活跃了数学课堂的学习氛围,从而为他们日后能集中精神及注意力有效计算简便算法的相关数学题目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帮助学生明确计算的算理及相关概念
所谓算理,通俗来讲就是指数学题目计算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的道理。换言之就是说数学计算过程中计算者应当具备的计算思维方式,即要如何计算?为何要如此计算?算理是计算者得出正确计算结果的首要前提及重要依据。
如在教学快速口算时,我为学生出示了以下一道加法计算题目:125 43=?并向他们详细讲解了快速口算的过程:125是由1个百、2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43是由4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所以先把5个一与3个一相加得出8个一,再把2个十与4个十相加得到6个十,最后把1个百、6个十和8个一合并得168,这就是这道数学题目的算理。
待到上述讲解活动完成后,随之又及时为学生出示了如下的计算题目:
123 36=?
78 132=?
51 134=?
88 112=?
并要求他们要在计算的过程中,将具体计算题目中包含的算理一一向同桌进行细致的阐述。这样一来,就确保了学生对加法运算题目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即明确算理、会计算,并能计算出正确结果)。如此,学生形成良好的加法运算技能,进而切实提升自身的数学运算技能自然轻而易举、水到渠成。
三、为学生精心选取部分计算练习题目
如果说教师的讲解属于理论知识的范畴,那么学生自身的练习就应当归属于实践的行列。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保证质与量的基础上,精心为学生选取一定的数学计算题目,帮助他们在实践操作与练习中不断夯实计算知识基础,逐渐提高自身的数学计算水平与能力。
例如,在学习“不连续进位加法”的数学知识点时,我向学生列举了38 25=?的例题。并向学生讲解道:“当十位上的3与2相加得5时,还要加上8 5进位得来的1,从而得出63的结果。这种现象就是‘不连续进位加法’。”
很明显,“不连续进位加法”与之前学习到的普通加法计算题目(两个数个位数相加不满十)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很容易遗忘“个位数进位得来的一个十”。计算效果也是大打折扣。鉴于此,我为学生布置了混合“不连续进位加法”与普通加法的多道数学计算题目:
27 45=?
27 58=?
43 32=?
40 55=?
34 66=?
22 61=?
……
如此,借助上述精心选取的练习题目就实现了“不连续进位加法”与普通加法两大纵向知识点的鲜明对比与有效连接,而这些都为他们“不连续进位加法”与普通加法相关数学计算题目良好计算能力的显著提高做足了准备工作。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调动学生数学计算兴趣的基础上,确保他们明确数学计算题目中蕴含的特定算理,并辅助于一定的练习题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显著提升及发展。
参考文献:
[1]胥振.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4.
[2]包明宗.新课程实施中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问题、成因及策略探讨[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
编辑 温雪莲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计算兴趣;计算练习
计算能力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是他们学好数学的重要奠基石。因此,笔者通过对小学数学教育活动实践的分析与探索,认为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诱发学生数学计算的兴趣与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产生持续学习动机的助推器。鉴于部分小学生对数学计算题目缺乏计算积极性的现状,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参考上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计算题目的计算兴趣与热情,相信,这不失为提高学生数学计算效果的有效途径。
如,在教学简便算法这部分知识之前,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简便算法相关数学计算题目的兴趣与积极性,我为他们讲述了如下的经典小故事:有一天,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目“1 2 3 … 97 98 99 100=?”,要求班上的学生进行认真的计算。可谁知,小高斯很快就计算出了“5050”的正确结果。老师很诧异,问他是如何计算的。小高斯说道:“(1 100) (2 99) … (50 51)=101 101 … 101,整个计算题目共可分为50组,所以只要计算101×50=5050就可以了。”“同学们,小高斯的计算过程就是利用简便算法进行数学题目计算的最佳证明,大家想成为像小高斯那样能迅速计算出一道数学题目的聪明学生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简便算法’的有趣数学世界……”如此,就借助小高斯利用简便算法计算数学题目的有趣故事轻松活跃了数学课堂的学习氛围,从而为他们日后能集中精神及注意力有效计算简便算法的相关数学题目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帮助学生明确计算的算理及相关概念
所谓算理,通俗来讲就是指数学题目计算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的道理。换言之就是说数学计算过程中计算者应当具备的计算思维方式,即要如何计算?为何要如此计算?算理是计算者得出正确计算结果的首要前提及重要依据。
如在教学快速口算时,我为学生出示了以下一道加法计算题目:125 43=?并向他们详细讲解了快速口算的过程:125是由1个百、2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43是由4个十和3个一组成的,所以先把5个一与3个一相加得出8个一,再把2个十与4个十相加得到6个十,最后把1个百、6个十和8个一合并得168,这就是这道数学题目的算理。
待到上述讲解活动完成后,随之又及时为学生出示了如下的计算题目:
123 36=?
78 132=?
51 134=?
88 112=?
并要求他们要在计算的过程中,将具体计算题目中包含的算理一一向同桌进行细致的阐述。这样一来,就确保了学生对加法运算题目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即明确算理、会计算,并能计算出正确结果)。如此,学生形成良好的加法运算技能,进而切实提升自身的数学运算技能自然轻而易举、水到渠成。
三、为学生精心选取部分计算练习题目
如果说教师的讲解属于理论知识的范畴,那么学生自身的练习就应当归属于实践的行列。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保证质与量的基础上,精心为学生选取一定的数学计算题目,帮助他们在实践操作与练习中不断夯实计算知识基础,逐渐提高自身的数学计算水平与能力。
例如,在学习“不连续进位加法”的数学知识点时,我向学生列举了38 25=?的例题。并向学生讲解道:“当十位上的3与2相加得5时,还要加上8 5进位得来的1,从而得出63的结果。这种现象就是‘不连续进位加法’。”
很明显,“不连续进位加法”与之前学习到的普通加法计算题目(两个数个位数相加不满十)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很容易遗忘“个位数进位得来的一个十”。计算效果也是大打折扣。鉴于此,我为学生布置了混合“不连续进位加法”与普通加法的多道数学计算题目:
27 45=?
27 58=?
43 32=?
40 55=?
34 66=?
22 61=?
……
如此,借助上述精心选取的练习题目就实现了“不连续进位加法”与普通加法两大纵向知识点的鲜明对比与有效连接,而这些都为他们“不连续进位加法”与普通加法相关数学计算题目良好计算能力的显著提高做足了准备工作。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调动学生数学计算兴趣的基础上,确保他们明确数学计算题目中蕴含的特定算理,并辅助于一定的练习题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显著提升及发展。
参考文献:
[1]胥振.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4.
[2]包明宗.新课程实施中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问题、成因及策略探讨[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