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研究了外出务工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阐述了当前现状,结合当前我国的新形势下,分析了原因并探讨了对策。
关键词 务工 青少年 违法犯罪
一、当前外出务工青少年犯罪现状
青少年是指14周岁至25周岁年龄范围的人群。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比例直线上升,且犯罪性质也日益严重,许多大案、要案多系青少年所为。相对于在校青少年犯罪和无业青少年犯罪,外出务工青少年犯罪具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协作性强,行为更为隐蔽,手段较为凶残,反侦查能力强等等。
二、外出务工青少年犯罪原因
(一)家庭原因。不少青少年父母赴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务工,子女成了留守儿童,其父母对于子女的管理失位,关爱不足,使青少年在成长时产生问题。部分父母因事业而疏于对子女管理教育,或管理教育措施不当,结果孩子学坏了,走向父母期望的反面。家庭气氛同样可以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不和谐的家庭会给子女带来极大伤害,长期作用下会造成人格障碍,其违法犯罪行为也会显著增加。
(二)学校原因。一是学校自身建设就存在问题。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校,由于自身所处地域艰苦边远,资金匮乏等原因,学校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师范类毕业生不愿意来,高素质教育人才引不进,这种情况下学校师资无法完成血液更新,在校学生难以接受良好教育。二是学校教育机制有问题。有的学校只认教学,而忽视教学质量。
(三)社会原因。由于14~25周岁的青少年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到了异地务工后,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诱导,导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在体制转型中,制度建设不健全,地方职能部门未能因地制宜解决问题,给部分青少年家庭带来阴影。特别是21世纪以来,互联网等新形式传媒和QQ、聊天室、微信等即时性通讯走入大街小巷,甚至是乡镇村寨,在网络审查不严的情况下,大量宣扬色情、暴力的图文声讯充斥网络,导致青少年的心理亚健康。
(四)职业原因。问题青少年多是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异地务工多是当工人、美容美发、推销员、餐厅服务员比较多。这类工作,简单重复,枯燥辛苦,工资低廉。而企业管理层往往重视经济利益,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使得部分青少年务工人员在职业生活中,与发达城市中产以上阶层产生较大心理差距。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
(一)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地方党委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积极协调教育、民政、检察、法院等部门进行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妇联、团委、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作用,坚决贯彻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意见》,将青少年预防犯罪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作为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普法深入厂矿,创新教育机制。法制教育不单单面对在校学生和街头群众,应当进一步走入工厂矿区,面对餐厅美发店,服务销售员,以扫除普法死角。长期以来,这类单位都为普法的盲区,务工人群中的青少年犯罪多出于这类单位。加班多、工资少,眼睁睁地看着客人高消费,难免心理失衡。我们的法制教育走入了校园,走上了大街小巷,但是并未真正走入厂矿企业员工中,使得这类人员长期游走于法制教育对象的边缘。法制教育的开展,应当选派法制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从日常生活上的事情开讲,议题应和青少年务工人员息息相关,而不是讲大道理、戴高帽子,这样才能为工友们所接受。
(三)创新党团组织,扫除人际冷漠。党团组织目前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在私企、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仍未破冰。县市区的团委,应当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争取厂矿企业的支持,在青少年人数较多的企业鼓励扶持,以建立健全基层共青团组织,特大型工厂企业可以考虑建立党支部。企业团组织建立后,可以加强社区联动,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爱情观,引导他们走正道,弘扬正能量。
(四)丰富企业文化,树立勤劳致富理念。企业的生存发展,应当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丰富企业文化,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融入,强调理解人、尊重人和关心人,积极引导员工以智慧和勤劳来为企业、为社会做贡献,并通过贡献的大小来确立薪酬的多少。企业需要重新梳理自己的薪酬财务制度,使得物质收入与个人贡献合理搭配。
(五)关注艰苦边远地区,教育投入需要倾斜。各级部门应当高度重视艰苦边远地区的教育情况,积极投入资金和物质设备,逐渐改变当地落后的状态。在安排应届大学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和“特岗教师”等计划时,将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的名额适当多分配一点,并配齐音乐、美术和德育等各科专业的科班毕业生。教师在晋级高级职称前,可以要求有1年以上服务艰苦边远地区的支教经验。
参考文献:
[1][日]森武夫.犯罪心理学[M].知识出版社,1982.
[2]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3卷[M].515.
[3]李娟.浅析青少年犯罪特点及预防[M].山东公安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公安边防部队广州指挥学校边境管理系边防业务教研室)
关键词 务工 青少年 违法犯罪
一、当前外出务工青少年犯罪现状
青少年是指14周岁至25周岁年龄范围的人群。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比例直线上升,且犯罪性质也日益严重,许多大案、要案多系青少年所为。相对于在校青少年犯罪和无业青少年犯罪,外出务工青少年犯罪具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协作性强,行为更为隐蔽,手段较为凶残,反侦查能力强等等。
二、外出务工青少年犯罪原因
(一)家庭原因。不少青少年父母赴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务工,子女成了留守儿童,其父母对于子女的管理失位,关爱不足,使青少年在成长时产生问题。部分父母因事业而疏于对子女管理教育,或管理教育措施不当,结果孩子学坏了,走向父母期望的反面。家庭气氛同样可以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不和谐的家庭会给子女带来极大伤害,长期作用下会造成人格障碍,其违法犯罪行为也会显著增加。
(二)学校原因。一是学校自身建设就存在问题。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校,由于自身所处地域艰苦边远,资金匮乏等原因,学校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师范类毕业生不愿意来,高素质教育人才引不进,这种情况下学校师资无法完成血液更新,在校学生难以接受良好教育。二是学校教育机制有问题。有的学校只认教学,而忽视教学质量。
(三)社会原因。由于14~25周岁的青少年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到了异地务工后,更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诱导,导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在体制转型中,制度建设不健全,地方职能部门未能因地制宜解决问题,给部分青少年家庭带来阴影。特别是21世纪以来,互联网等新形式传媒和QQ、聊天室、微信等即时性通讯走入大街小巷,甚至是乡镇村寨,在网络审查不严的情况下,大量宣扬色情、暴力的图文声讯充斥网络,导致青少年的心理亚健康。
(四)职业原因。问题青少年多是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异地务工多是当工人、美容美发、推销员、餐厅服务员比较多。这类工作,简单重复,枯燥辛苦,工资低廉。而企业管理层往往重视经济利益,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使得部分青少年务工人员在职业生活中,与发达城市中产以上阶层产生较大心理差距。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
(一)切实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地方党委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积极协调教育、民政、检察、法院等部门进行综合治理,充分发挥妇联、团委、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作用,坚决贯彻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意见》,将青少年预防犯罪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作为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普法深入厂矿,创新教育机制。法制教育不单单面对在校学生和街头群众,应当进一步走入工厂矿区,面对餐厅美发店,服务销售员,以扫除普法死角。长期以来,这类单位都为普法的盲区,务工人群中的青少年犯罪多出于这类单位。加班多、工资少,眼睁睁地看着客人高消费,难免心理失衡。我们的法制教育走入了校园,走上了大街小巷,但是并未真正走入厂矿企业员工中,使得这类人员长期游走于法制教育对象的边缘。法制教育的开展,应当选派法制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从日常生活上的事情开讲,议题应和青少年务工人员息息相关,而不是讲大道理、戴高帽子,这样才能为工友们所接受。
(三)创新党团组织,扫除人际冷漠。党团组织目前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在私企、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仍未破冰。县市区的团委,应当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争取厂矿企业的支持,在青少年人数较多的企业鼓励扶持,以建立健全基层共青团组织,特大型工厂企业可以考虑建立党支部。企业团组织建立后,可以加强社区联动,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金钱观、爱情观,引导他们走正道,弘扬正能量。
(四)丰富企业文化,树立勤劳致富理念。企业的生存发展,应当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丰富企业文化,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融入,强调理解人、尊重人和关心人,积极引导员工以智慧和勤劳来为企业、为社会做贡献,并通过贡献的大小来确立薪酬的多少。企业需要重新梳理自己的薪酬财务制度,使得物质收入与个人贡献合理搭配。
(五)关注艰苦边远地区,教育投入需要倾斜。各级部门应当高度重视艰苦边远地区的教育情况,积极投入资金和物质设备,逐渐改变当地落后的状态。在安排应届大学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和“特岗教师”等计划时,将边远贫困地区的学校的名额适当多分配一点,并配齐音乐、美术和德育等各科专业的科班毕业生。教师在晋级高级职称前,可以要求有1年以上服务艰苦边远地区的支教经验。
参考文献:
[1][日]森武夫.犯罪心理学[M].知识出版社,1982.
[2]马克思恩格思全集第3卷[M].515.
[3]李娟.浅析青少年犯罪特点及预防[M].山东公安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公安边防部队广州指挥学校边境管理系边防业务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