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4年1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开庭审判了两起美国间谍案,受审的是包括11名美国人在内的22名罪犯。随后中美双方围绕着这两起间谍案,展开了一系列的交锋……
1954年1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开庭审判了两起美国间谍案,受审的是包括11名美国人在内的22名罪犯。开庭后,首先受审的是唐奈、费克图间谍案。11名身穿黑色棉袄、剃着光头的嫌犯在解放军战士的押解下进入法庭……
1952年11月29日深夜,一架美国中情局C-47型间谍飞机从美国驻汉城的军事基地起飞,偷偷进入中国领空,机上除两名机组人员外,还有身为中情局特务的唐奈和费克图。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到中国境内接回之前被他们空投到东北的间谍李军英。当飞机飞抵预定地点,发现目标后,唐奈正准备放下空取器,突然地面上升起了密集的防空炮火,飞机中弹,两名驾驶员同飞机一起葬身火海。唐奈和费克图跳伞后,亦被我公安部队活捉。法庭上,唐奈和费克图等一干被告对他们所犯罪行供认不讳。最后,法庭判处了被告唐奈无期徒刑,判处了被告费克图有期徒刑20年。
接下来审理的是美国间谍阿诺德案。1953年1月12日下午,美国空军第十三航空队五八一空中补给通讯联队上校阿诺德,带领美军第九十一战略侦察中队少校作战官包莫、上尉机长维地等14人,驾驶一架侦察机从日本横田基地起飞,于当晚9时许侵入我国安东(今丹东)地区,进行战略侦察。我空军部队发现敌情后,立即起飞战斗机,将其击落。
阿诺德等人慌忙跳伞,结果有3个人当时摔死。阿诺德和其他11人则趁着夜幕躲藏了起来。但第二天一早,就被我公安人员抓获了。
审判庭最后判处了阿诺德有期徒刑10年。其他罪犯也分别被判处了不同的刑期。
美国政府欲借联合国对中国施压
中国政府公开审理两起美国间谍案,震惊了美国朝野。
11月24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一个抗议声明,声明说:唐奈和费克图都是美国陆军部在日本雇用的“文职人员”,美国方面一直以为他们是在1952年11月的一次从朝鲜飞往日本的飞行中死亡了。至于他们是如何落入中共手中的,美国方面并不知道……
接着,美国国务院又指令美国驻日内瓦总领事戈温约见了中国驻日内瓦总领事沈平,提出口头抗议。并通过英国驻华代办杜威廉将美国政府的抗议照会转到了我外交部。
美国人自然知道,他们的所谓“抗议”是不可能为中国政府所接受的。于是,又准备通过联合国,来向中国政府施压。美国国务院的计划是将这两起间谍案炒大,并同朝鲜问题、战俘问题扯到一起,然后再联络跟美国立场相同的国家,提请联合国大会讨论,以达到遣责中国的目的。很快,美国国务院就将其抗议照会的副本递交给了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并要求他向其他会员国散发。
针对美国在联合国的炒作,12月1日,我外交部国际司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提出了回应美国的意见:我国依法判决美国间谍是我国的内政。……对于那些危害我们国家的外侨,我们就是要按照我国的法律来办……
12月5日,美国代表正式提出了议案,要求联合国“采取决定性行动,使11名联合国军官兵和所有仍被拘留的联合国军被俘人员获得释放”。在美国的操纵下,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对美国的提案进行了表决,以47票赞成,5票反对,7票弃权通过了美国的提案。
联合国秘书长连发三封电报
就在联合国大会通过美国提案的当天下午,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一连发出了三封电报给中国国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希望能允许他到北京来会晤周总理,就“释放1953年1月12日被中国部队俘获的11名联合国军人员和所有其他仍被拘留的联合国军被俘人员”进行会谈。
从美国方面来说,他们想让哈氏来北京:首先,是希望利用哈氏的地位和影响,促使中国政府释放在押的美国间谍;其次,是想使这个问题国际化,如此一来,便可借此缓解国内各方对政府的压力;第三,如果哈氏的北京之行没有取得什么成果,那么,这也可以成为美国对中国采取更加强硬政策的借口,并压英、法等国跟它采取一致行动。
周总理在看过哈氏的电报后,立即指示乔冠华起草一个回电,阐明中方在处理这两起美国间谍案上的立场:这是中国的内政,“我们奇怪联合国为什么不谴责美国违反联合国宪章派遣特务间谍到中国来做坏事,反而要帮助美国索回它的间谍!联合国这样的做法,必将使联合国的权威地位更加丧失殆尽。同时,为澄清间谍案的真相,周恩来还要乔冠华在回电中把这两起间谍案的案情再叙述一遍,并明确指出:美国间谍案与战俘问题无关,不能因为空投下来的是穿联合国军军服的特务,就把他们等同于战俘。如果你作为主持和平正义的联合国秘书长,你一定能了解我们愤慨的正义性和理直气壮,你一定不会认为此时来中国和我们谈判此事是适当的。如果你另外表示愿意来中国访问的话,那么我们表示欢迎。乔冠华起草好电报稿后,请周恩来审看。周恩来斟酌再三,没有立即发出。
由于中方没有马上回音。不仅哈氏自己心里没底,美英等国心里也没底。当时,周恩来考虑的是,哈氏要来中国斡旋,自然是美国人的主意,他来了肯定会按照美国人的授意,替美国人说话。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联合国秘书长能来中国,对我们也有有利的一面,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更直接地揭露美国反华的罪行,阐明我方的原则立场和观点,特别是可以在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直接救工作。
12月16日下午,周恩来再次指示乔冠华重新起草两份电报,一份仍是阐述中国立场,并要求哈氏将这份电报转发给除国民党集团代表以外的其他各国出席联合国大会的代表。另一份只写了三句话:一、收到了你要来中国的电报,我们为了和平,为了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准备在我们的首都北京接待你,和你谈有关中国的和平问题。二、关于你来电所提的美国间谍案,我们的立场已详见另电。三、你何时来中国?我们表示欢迎。 哈马舍尔德来京斡旋
1955年1月5日,哈马舍尔德一行抵达北京。当天下午,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他。会谈中,哈氏很会说话,首先向周恩来表示敬意,感谢对他的邀请和接待。接着又说,中国在亚洲的地位很重要,他很久以来就想跟周恩来建立个人联系。虽然他这次来包含了一些复杂的情况,但他深信会谈是会有成效的。周恩来也对哈氏的到来表示了欢迎,称他为中国人民的新朋友。哈氏听了非常高兴。
从第二天下午开始,双方在中南海西花厅进行正式会谈,双方一共举行了四次会谈。会谈当中,周恩来重申了中方在处理美国间谍案问题上的立场——完全是中国的内政,联合国关于这个问题的所谓决议案中国政府是决不能接受的。并强调说双方应该把会谈的重点放在政治问题上,从政治上寻求缓和紧张局势的办法和措施。同时,还指出联合国在朝鲜问题和中国代表仅问题上的态度是不公正的。双方你来我往,意见分歧很大。
1955年1月10日下午,双方举行最后一次会谈,同前几次会谈相比,这次会谈的气氛还算比较融洽。会谈中,周恩来表示,可以允许美国犯罪分子的家属来中国探望,具体做法可以交给中美两国驻日内瓦的总领事去谈。哈氏又提出中方是否可以提供美国间谍的生活照片。周恩来回答说可以,但因为时间关系,只能交给瑞典驻华使馆,由其转交给他。哈氏对此感到高兴,一再表示感谢。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有了这个结果,也算不虚此行。
中国宣布提前释放11名美国间谍
1955年1月11日上午,哈氏一行乘专机离开北京。但斡旋活动并没有结束,中美两国驻日内瓦的总领事关于此事的谈判仍在进行当中,美方竭尽全力施压想使中方释放人犯,中方则要求美国不得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双方针锋相对,谈判谈得异常艰苦。
中方为表诚意,在周恩来抵达万隆出席亚非会议时,释放了4名因从事间谍活动被捕获的美国飞行员。周恩来表示:“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想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跟美国人坐下来谈判,讨论缓和远东紧张局势,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问题。”美国国务卿杜勒斯随后也表示,中美坐下来谈判是有可能的。
7月13日,新任英国驻华代办欧念儒来到外交部,向周恩来总理兼外长递交了委任书。在随后的谈话中,欧念儒说:“他今天上午刚刚接到英国外交部的指令,要他转达美国政府致周恩来的口信:
你们和我们在日内瓦的领事代表们曾经在过去一年中,对于愿意回到他们各自国家去的平民的遣返问题有过间断的会谈。结果对我们来说是令人失望的。有人建议,如果这些会谈是在更有权力的一级上进行的话,则将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这也将有利于进一步地讨论和解决我们双方之间目前有所争执的某些其他实际问题。如果你对此赞同的话,我们将指定一个大使级的代表在上述基础上,同你们相当级别的代表于相互同意的日期在日内瓦会晤。还说英国政府也希望中国政府能够接受这个建议。
周恩来则表示,对于美国政府的这个建议,中方研究之后会通过英国代办处给予回复。7月15日,周恩来召见了欧念儒,对美国的建议给予了口头答复: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对于美国在华侨民的情况,曾经向你们作了适时的和具体的通知。但是,关于中国在美国的侨民,特别是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我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和适当的回答。因此,一年来中美双方在日内瓦会谈的结果,对我们来说是不能满意的。我们认为你们来函中所述及的建议是有用的,即中美在日内瓦的会谈在更有权力的一级进行,以便有助于双方平民回国问题的解决,并且有利于进一步讨论和解决我们双方之间目前有所争执的某些其他的实际问题。我们将按照这个建议派出大使级的代表同你们的相当级别的代表在日内瓦会晤。
中美将举行大使级会谈的消息一传出,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派出记者向中国驻瑞士公使馆和驻日内瓦总领事馆打探消息。最终,中方决定由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担任中方谈判代表中国外交部还成立了由章汉夫、乔冠华等参加的会谈指导小组,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制定了会谈方案和对策。当时我方还做好了在大使级会谈的基础上,进而举行外长级会谈的准备。同时,为争取会谈的主动权,中央还决定在会谈开始之前,释放阿诺德等11名美国间谍,但不包括唐奈和费克图。
中国释放11名美国间谍的举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正式举行。但无论是中方代表王炳南,还是美国代表约翰逊,都没有想到这一谈就是9年,且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张宁据《世纪风采》王玉龙/文
1954年1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军事审判庭开庭审判了两起美国间谍案,受审的是包括11名美国人在内的22名罪犯。开庭后,首先受审的是唐奈、费克图间谍案。11名身穿黑色棉袄、剃着光头的嫌犯在解放军战士的押解下进入法庭……
1952年11月29日深夜,一架美国中情局C-47型间谍飞机从美国驻汉城的军事基地起飞,偷偷进入中国领空,机上除两名机组人员外,还有身为中情局特务的唐奈和费克图。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到中国境内接回之前被他们空投到东北的间谍李军英。当飞机飞抵预定地点,发现目标后,唐奈正准备放下空取器,突然地面上升起了密集的防空炮火,飞机中弹,两名驾驶员同飞机一起葬身火海。唐奈和费克图跳伞后,亦被我公安部队活捉。法庭上,唐奈和费克图等一干被告对他们所犯罪行供认不讳。最后,法庭判处了被告唐奈无期徒刑,判处了被告费克图有期徒刑20年。
接下来审理的是美国间谍阿诺德案。1953年1月12日下午,美国空军第十三航空队五八一空中补给通讯联队上校阿诺德,带领美军第九十一战略侦察中队少校作战官包莫、上尉机长维地等14人,驾驶一架侦察机从日本横田基地起飞,于当晚9时许侵入我国安东(今丹东)地区,进行战略侦察。我空军部队发现敌情后,立即起飞战斗机,将其击落。
阿诺德等人慌忙跳伞,结果有3个人当时摔死。阿诺德和其他11人则趁着夜幕躲藏了起来。但第二天一早,就被我公安人员抓获了。
审判庭最后判处了阿诺德有期徒刑10年。其他罪犯也分别被判处了不同的刑期。
美国政府欲借联合国对中国施压
中国政府公开审理两起美国间谍案,震惊了美国朝野。
11月24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一个抗议声明,声明说:唐奈和费克图都是美国陆军部在日本雇用的“文职人员”,美国方面一直以为他们是在1952年11月的一次从朝鲜飞往日本的飞行中死亡了。至于他们是如何落入中共手中的,美国方面并不知道……
接着,美国国务院又指令美国驻日内瓦总领事戈温约见了中国驻日内瓦总领事沈平,提出口头抗议。并通过英国驻华代办杜威廉将美国政府的抗议照会转到了我外交部。
美国人自然知道,他们的所谓“抗议”是不可能为中国政府所接受的。于是,又准备通过联合国,来向中国政府施压。美国国务院的计划是将这两起间谍案炒大,并同朝鲜问题、战俘问题扯到一起,然后再联络跟美国立场相同的国家,提请联合国大会讨论,以达到遣责中国的目的。很快,美国国务院就将其抗议照会的副本递交给了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并要求他向其他会员国散发。
针对美国在联合国的炒作,12月1日,我外交部国际司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提出了回应美国的意见:我国依法判决美国间谍是我国的内政。……对于那些危害我们国家的外侨,我们就是要按照我国的法律来办……
12月5日,美国代表正式提出了议案,要求联合国“采取决定性行动,使11名联合国军官兵和所有仍被拘留的联合国军被俘人员获得释放”。在美国的操纵下,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对美国的提案进行了表决,以47票赞成,5票反对,7票弃权通过了美国的提案。
联合国秘书长连发三封电报
就在联合国大会通过美国提案的当天下午,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一连发出了三封电报给中国国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希望能允许他到北京来会晤周总理,就“释放1953年1月12日被中国部队俘获的11名联合国军人员和所有其他仍被拘留的联合国军被俘人员”进行会谈。
从美国方面来说,他们想让哈氏来北京:首先,是希望利用哈氏的地位和影响,促使中国政府释放在押的美国间谍;其次,是想使这个问题国际化,如此一来,便可借此缓解国内各方对政府的压力;第三,如果哈氏的北京之行没有取得什么成果,那么,这也可以成为美国对中国采取更加强硬政策的借口,并压英、法等国跟它采取一致行动。
周总理在看过哈氏的电报后,立即指示乔冠华起草一个回电,阐明中方在处理这两起美国间谍案上的立场:这是中国的内政,“我们奇怪联合国为什么不谴责美国违反联合国宪章派遣特务间谍到中国来做坏事,反而要帮助美国索回它的间谍!联合国这样的做法,必将使联合国的权威地位更加丧失殆尽。同时,为澄清间谍案的真相,周恩来还要乔冠华在回电中把这两起间谍案的案情再叙述一遍,并明确指出:美国间谍案与战俘问题无关,不能因为空投下来的是穿联合国军军服的特务,就把他们等同于战俘。如果你作为主持和平正义的联合国秘书长,你一定能了解我们愤慨的正义性和理直气壮,你一定不会认为此时来中国和我们谈判此事是适当的。如果你另外表示愿意来中国访问的话,那么我们表示欢迎。乔冠华起草好电报稿后,请周恩来审看。周恩来斟酌再三,没有立即发出。
由于中方没有马上回音。不仅哈氏自己心里没底,美英等国心里也没底。当时,周恩来考虑的是,哈氏要来中国斡旋,自然是美国人的主意,他来了肯定会按照美国人的授意,替美国人说话。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联合国秘书长能来中国,对我们也有有利的一面,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更直接地揭露美国反华的罪行,阐明我方的原则立场和观点,特别是可以在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直接救工作。
12月16日下午,周恩来再次指示乔冠华重新起草两份电报,一份仍是阐述中国立场,并要求哈氏将这份电报转发给除国民党集团代表以外的其他各国出席联合国大会的代表。另一份只写了三句话:一、收到了你要来中国的电报,我们为了和平,为了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准备在我们的首都北京接待你,和你谈有关中国的和平问题。二、关于你来电所提的美国间谍案,我们的立场已详见另电。三、你何时来中国?我们表示欢迎。 哈马舍尔德来京斡旋
1955年1月5日,哈马舍尔德一行抵达北京。当天下午,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他。会谈中,哈氏很会说话,首先向周恩来表示敬意,感谢对他的邀请和接待。接着又说,中国在亚洲的地位很重要,他很久以来就想跟周恩来建立个人联系。虽然他这次来包含了一些复杂的情况,但他深信会谈是会有成效的。周恩来也对哈氏的到来表示了欢迎,称他为中国人民的新朋友。哈氏听了非常高兴。
从第二天下午开始,双方在中南海西花厅进行正式会谈,双方一共举行了四次会谈。会谈当中,周恩来重申了中方在处理美国间谍案问题上的立场——完全是中国的内政,联合国关于这个问题的所谓决议案中国政府是决不能接受的。并强调说双方应该把会谈的重点放在政治问题上,从政治上寻求缓和紧张局势的办法和措施。同时,还指出联合国在朝鲜问题和中国代表仅问题上的态度是不公正的。双方你来我往,意见分歧很大。
1955年1月10日下午,双方举行最后一次会谈,同前几次会谈相比,这次会谈的气氛还算比较融洽。会谈中,周恩来表示,可以允许美国犯罪分子的家属来中国探望,具体做法可以交给中美两国驻日内瓦的总领事去谈。哈氏又提出中方是否可以提供美国间谍的生活照片。周恩来回答说可以,但因为时间关系,只能交给瑞典驻华使馆,由其转交给他。哈氏对此感到高兴,一再表示感谢。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有了这个结果,也算不虚此行。
中国宣布提前释放11名美国间谍
1955年1月11日上午,哈氏一行乘专机离开北京。但斡旋活动并没有结束,中美两国驻日内瓦的总领事关于此事的谈判仍在进行当中,美方竭尽全力施压想使中方释放人犯,中方则要求美国不得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双方针锋相对,谈判谈得异常艰苦。
中方为表诚意,在周恩来抵达万隆出席亚非会议时,释放了4名因从事间谍活动被捕获的美国飞行员。周恩来表示:“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是友好的。中国人民不想同美国打仗。中国政府愿意跟美国人坐下来谈判,讨论缓和远东紧张局势,特别是缓和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问题。”美国国务卿杜勒斯随后也表示,中美坐下来谈判是有可能的。
7月13日,新任英国驻华代办欧念儒来到外交部,向周恩来总理兼外长递交了委任书。在随后的谈话中,欧念儒说:“他今天上午刚刚接到英国外交部的指令,要他转达美国政府致周恩来的口信:
你们和我们在日内瓦的领事代表们曾经在过去一年中,对于愿意回到他们各自国家去的平民的遣返问题有过间断的会谈。结果对我们来说是令人失望的。有人建议,如果这些会谈是在更有权力的一级上进行的话,则将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这也将有利于进一步地讨论和解决我们双方之间目前有所争执的某些其他实际问题。如果你对此赞同的话,我们将指定一个大使级的代表在上述基础上,同你们相当级别的代表于相互同意的日期在日内瓦会晤。还说英国政府也希望中国政府能够接受这个建议。
周恩来则表示,对于美国政府的这个建议,中方研究之后会通过英国代办处给予回复。7月15日,周恩来召见了欧念儒,对美国的建议给予了口头答复: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对于美国在华侨民的情况,曾经向你们作了适时的和具体的通知。但是,关于中国在美国的侨民,特别是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我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和适当的回答。因此,一年来中美双方在日内瓦会谈的结果,对我们来说是不能满意的。我们认为你们来函中所述及的建议是有用的,即中美在日内瓦的会谈在更有权力的一级进行,以便有助于双方平民回国问题的解决,并且有利于进一步讨论和解决我们双方之间目前有所争执的某些其他的实际问题。我们将按照这个建议派出大使级的代表同你们的相当级别的代表在日内瓦会晤。
中美将举行大使级会谈的消息一传出,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派出记者向中国驻瑞士公使馆和驻日内瓦总领事馆打探消息。最终,中方决定由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担任中方谈判代表中国外交部还成立了由章汉夫、乔冠华等参加的会谈指导小组,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制定了会谈方案和对策。当时我方还做好了在大使级会谈的基础上,进而举行外长级会谈的准备。同时,为争取会谈的主动权,中央还决定在会谈开始之前,释放阿诺德等11名美国间谍,但不包括唐奈和费克图。
中国释放11名美国间谍的举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8月1日中美大使级会谈正式举行。但无论是中方代表王炳南,还是美国代表约翰逊,都没有想到这一谈就是9年,且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张宁据《世纪风采》王玉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