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是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主战场。作为历史教师,怎样去深耕历史课堂呢?窃以为,课堂教学中,做好立足教材和精选习题这两大功夫,足以铸就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我将就此展开论证。
1、利用教材,层层设问,培养学生时序意识。时序意识即时序感,是历史学习的基本保证。在日常教学中,千千万万历史老师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一个学生如果缺乏历史的时序意识,繁杂的历史事件就会缺乏有序的归因,众多的史实概念也就无法准确地定位。当前历史教材模块化、专题式的编写体例,造成史实的跳跃性呈现,学生的历史时序感混乱,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时代界限不清、阶段特征不明、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因此,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时序意识尤为必要。例如,《开创外交新局面》这一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绝佳机会。
2、精选真题,反复训练,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依据相关史料,从中汲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对历史的理解、解释,提高历史认识能力的素养。课堂和课后练习中,精选高考真题是训练学生这一素养的较好途径,因为高考真题在命题的严谨方面是除此之外的习题无法比拟的。例如,2017年高考题26题: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此题的正确选项是什么呢?若选A,则与《新唐书·太宗本纪》不符,因为它的记述是“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李世民未战先病,何来“与薛举战于泾州 ”?若选B,则与以上所有记述皆不符,因为所有记述都显示李世民而非劉文静是泾州之战主帅。若选D,则与前三处记述不符,因为它们都无李世民患病的记载,排除以上三个选项,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只能是C。显而易见,学生必须反反复复、小心翼翼地认真阅读题干所提供的史料才能得出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在这样的“反复”和“小心”当中,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意识自然水到渠成,若能长期用类似习题进行训练,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也就内化于心,瓜熟蒂落了。
3、拓展延伸,关注当前,精心浇灌家国情怀。所谓家国情怀,就是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养成求真求实的意识和精神,具有关注人类和国家命运的情怀,形成面向世界的开放心态和胸怀,能够对历史和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对于家国情怀的培养,我们同样可以用依托教材和精选习题两个手段来解决。依托教材方面,例如,我们在讲授家庭联产承包这一知识时,可以适当拓展,给学生设置这样几个问题:这种小农经济式的生产关系能否适应当今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力水平?如果不能适应,又该怎样解决呢?大家想一想,土地流转政策是不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的设置和回答自然而然就将学生的视野拉回现实,拉向当今的国家政策和国家命运,“家国情怀”的大目标通过这些小问题的答案不露痕迹得以实现。与此类似,教师在讲到罗斯福新政中“鼓励农民减耕减产”这一措施时,不妨设问:它和我国现在的“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的产业政策不是异曲同工吗?一个设问,融汇贯通,生成情怀,不动声色,功莫大焉!总而言之,教材上可供我们拓展延伸、达成目标的知识点比比皆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即可顺手拈来,为我所用。
由此可见,我们的历史教学,立足教材要用心,选择习题要求精,只有这样,才是深耕历史课堂,唯其如此,才能铸就核心素养。
1、利用教材,层层设问,培养学生时序意识。时序意识即时序感,是历史学习的基本保证。在日常教学中,千千万万历史老师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一个学生如果缺乏历史的时序意识,繁杂的历史事件就会缺乏有序的归因,众多的史实概念也就无法准确地定位。当前历史教材模块化、专题式的编写体例,造成史实的跳跃性呈现,学生的历史时序感混乱,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时代界限不清、阶段特征不明、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因此,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时序意识尤为必要。例如,《开创外交新局面》这一课的教学就是一个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绝佳机会。
2、精选真题,反复训练,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依据相关史料,从中汲取有效信息,并运用相关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对历史的理解、解释,提高历史认识能力的素养。课堂和课后练习中,精选高考真题是训练学生这一素养的较好途径,因为高考真题在命题的严谨方面是除此之外的习题无法比拟的。例如,2017年高考题26题: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此题的正确选项是什么呢?若选A,则与《新唐书·太宗本纪》不符,因为它的记述是“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李世民未战先病,何来“与薛举战于泾州 ”?若选B,则与以上所有记述皆不符,因为所有记述都显示李世民而非劉文静是泾州之战主帅。若选D,则与前三处记述不符,因为它们都无李世民患病的记载,排除以上三个选项,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只能是C。显而易见,学生必须反反复复、小心翼翼地认真阅读题干所提供的史料才能得出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在这样的“反复”和“小心”当中,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意识自然水到渠成,若能长期用类似习题进行训练,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也就内化于心,瓜熟蒂落了。
3、拓展延伸,关注当前,精心浇灌家国情怀。所谓家国情怀,就是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养成求真求实的意识和精神,具有关注人类和国家命运的情怀,形成面向世界的开放心态和胸怀,能够对历史和现实中的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对于家国情怀的培养,我们同样可以用依托教材和精选习题两个手段来解决。依托教材方面,例如,我们在讲授家庭联产承包这一知识时,可以适当拓展,给学生设置这样几个问题:这种小农经济式的生产关系能否适应当今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力水平?如果不能适应,又该怎样解决呢?大家想一想,土地流转政策是不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这些问题的设置和回答自然而然就将学生的视野拉回现实,拉向当今的国家政策和国家命运,“家国情怀”的大目标通过这些小问题的答案不露痕迹得以实现。与此类似,教师在讲到罗斯福新政中“鼓励农民减耕减产”这一措施时,不妨设问:它和我国现在的“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的产业政策不是异曲同工吗?一个设问,融汇贯通,生成情怀,不动声色,功莫大焉!总而言之,教材上可供我们拓展延伸、达成目标的知识点比比皆是,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即可顺手拈来,为我所用。
由此可见,我们的历史教学,立足教材要用心,选择习题要求精,只有这样,才是深耕历史课堂,唯其如此,才能铸就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