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文化保护地魅力西藏

来源 :人民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g1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4月,西藏拉萨,布达拉宫。在人们心目中,这座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见证汉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筑群,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成为西藏独一无二的地标。 视觉中国 供图
当代西藏画师以米拉日巴尊者为主题创作的唐卡。米拉日巴尊者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创始人,玛尔巴祖师的嫡传弟子,是西藏“实践佛法”的代表人物。唐卡是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唐卡绘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一幅优秀的唐卡作品绘制时间短则数月,长至数年。对于唐卡画师来说,绘画的过程是一种朝拜和修行。 本刊资料

  西藏这片令人神往的雪域高原孕育着悠远厚重的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资源大区,西藏既有民间文学、民族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工艺和地方节庆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底蕴深厚、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民族服饰、语言文字等宝贵的文化传承。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西藏自治区传统文化,投入巨大人力、财力、物力,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使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得到了弘扬和发展,群众文化生活得到丰富。
  藏文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字中第一个具有国际标准的文字,中央和地方人民政府始终依法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发展。在风俗习惯方面,各族群众在保持服饰、饮食、住房的传统方式和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新的现代文化习俗。几十年来,西藏多次组织大规模、有系统的文化遗产普查、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文物遗址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充分保护与传承。西藏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正在成为一张张“文化名片”,向世界展示西藏的魅力和生机。
唐蕃会盟碑拓片(局部)。唐蕃会盟碑原立于西藏拉萨市的大昭寺前,高4.76米,宽0.95米。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吐蕃赞普可黎可足为纪念长庆元年至二年间唐蕃会盟而建此碑,碑面以藏汉两种文字铭刻盟书全文及参加会盟人员的姓名、职衔,展现了汉藏两族人民的传统友谊。 视觉中国 供图

藏语言文字广泛使用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西藏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下达的正式文件、发布的公告都使用汉藏两种文字。目前,西藏公开发行藏文期刊16种、藏文报纸12种,累计出版藏文图书7185种、4009万册。藏语言文字在卫生、邮政、通讯、交通、金融、科技等领域都得到广泛使用。
1998年7月,西藏自治区档案馆将一批珍藏的经版印成经书赠送给哲蚌寺。档案馆研究员阿旺曲达(左)和喇嘛们翻看经文。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有着“西藏记忆宝库”之称,收藏了西藏自元代以来的300余万卷(册、件)珍贵的历史档案。为了让这些尘封数百年的“无价之宝”重现文明之光,档案馆的工作人员长年致力于档案的抢救保护和研究,被外界称作西藏档案的“守护神”。 本刊资料

保存和收藏珍贵藏文档案


  1984年,国家拨款新建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保存和收藏了大量珍贵的藏文档案,目前馆藏档案达300多万卷(册、件)。持续支持重要藏文经典的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工作,组织对勘出版《中华大藏经》藏文版,抢救整理《格萨尔王传》,出版《先哲遗书》丛书、《中华大典·藏文卷》、“雪域文库”丛书等众多宝贵藏文典籍。
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久河村的村民尼玛老人(中)和弟子们正在表演“久河卓舞”。久河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久河卓舞”的发源地。作为流传于山南一带民间祈求吉祥的舞蹈艺术,“久河卓舞”被称为西藏的“腰鼓舞”,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尼玛是这个独特舞蹈的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从事“久河卓舞”表演60余年,带领“久河卓舞”登上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的殿堂。如今在久河村,尼玛老人已先后培养了80余名学生,并组建了卓舞队,卓舞表演也成为久河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摄影 普布扎西/新华社

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


  国家尊重和保障西藏各民族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和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各族群众在保持服饰、饮食、住房的传统方式和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新的现代文化习俗。藏历新年、拉萨雪顿节、那曲赛马节等一大批群众性文化传统节庆得到继承和创新。近年来,增设“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以及日喀则珠峰文化节、山南雅砻文化节、林芝桃花节等各种文化旅游节,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展示了新时代西藏人民的精神风貌。
2018年11月16日,布達拉宫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对佛像进行数字化存档。布达拉宫现有8座历世达赖喇嘛金质灵塔,5座精美绝伦的立体坛城及瓷器、金银铜器、佛像、唐卡、服饰、古籍文献等在册各类珍贵文物十余万件。2013年,布达拉宫可移动文物普查登记工作正式启动。截至2018年底,宫内4万多尊佛像、2.6万多件殿堂文物、2000余幅唐卡已实现数字化建档。 摄影 普布扎西/新华社

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


  几十年来,西藏多次组织大规模、有系统的文化遗产普查、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国家持续投入巨额资金对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等文物古迹进行维修保护。2018年底,启动了周期10年、投资3亿元的布达拉宫文物(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2006年至2020年,安排资金34亿多元,实施西藏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等155处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工程。
西藏拉萨,工作人员正在粉刷布达拉宫外墙。每年藏历9月,西藏雨季结束后,布达拉宫便开启一年一度的墙体粉刷工程,这也是布达拉宫例行的“年度美容”。据悉,布达拉宫每年一次的粉刷活动,除了美观,更可以起到保护建筑的作用。 摄影 普布扎西/新华社
西藏那曲地区《格萨尔王传》传承人。藏北大草原是格萨尔文化的故乡。《格萨尔王传》讲述了格萨尔为了救护生灵,投身下界降妖伏魔、锄强扶弱的英雄故事。千百年来,格萨尔王的传奇唱遍了雪域高原,藏民族及相关族群的社会、文化等从中汲取营养,灿烂绽放。2009年,《格萨尔王》说唱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摄影 秦斌/人民画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09亿元,用于西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以及扶持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基地建设等。目前,西藏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格萨〈斯〉尔、藏戏、藏医药浴法);国家级代表性项目89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96名,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460项,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522名。
举行大法会时,喇嘛吹响古老的法螺。藏传佛教是指传入西藏的佛教分支,又称为喇嘛教。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南传佛教并称佛教三大体系,在中国青海、西藏、内蒙古以及现在距离西藏较近的地区流行较广。藏族人民把金、银、铜、红珊瑚、绿松石等人间最美好的宝物,镶嵌在法螺上,以示对佛的尊重和敬仰。法螺与藏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娱乐、集会、佛事、出海、进山等均以吹法螺为始。 本刊资料
西藏楚布寺护法神面具,该面具长44厘米,宽42厘米。藏语中称面具为“巴”,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娱乐有着直接的关系,遍及西藏各地。藏族跳神面具是从宗教艺术派生出来的一种工艺品,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即宗教面具、藏戏面具和民间歌舞说唱面具。面具的材质一般为皮革、呢料和绒布,通过不同的造型、底色,展现不同人物的性格命运。视觉中国 供图
《四部医典》系列挂图中的藏医养生图。《四部医典》是一部集藏医药医疗实践和理论精华于一体的藏医药学术权威工具书,被誉为藏医药百科全书,为藏医药学中最系统、最完整、最根本的一套理论体系。2015年5月,以文物文献名义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视觉中国 供图
2020年9月,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骨科在临床应用中创新改进的部分传统医疗器械。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骨科从1994年成立,到如今挂牌中国国家级重点专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处于相关学科建设和临床研究的优势地位,与国家对民族医学的大力扶持分不开。 摄影 张伟/中新社
西藏最北端普兰口岸附近的科迦村,当地藏族民众身着普兰传统服饰,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普兰传统服饰做工非常精细。据了解,普兰服饰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最精美、最独特的是妇女的“孔雀”服饰,一套重达20多公斤,装饰有黄金、白银、蜜蜡、珊瑚、绿松石等,堪称“穿在身上的千年历史”。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金嵌绿松石装饰。绿松石是西藏常见的装饰品,当地人认为绿松石是神的化身,是信仰者最神圣的装饰物。人们佩戴绿松石以尊敬信仰,表达祝福和祈愿。 视觉中国 供图
身穿传统盛装的西藏阿里地區改则县森郭部落女子。森郭部落距今约已有1300年以上的历史。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森郭部落的服饰也随之形成并演变。其中作为大型节庆日穿着的服饰“古”由氆氇呢制造而成,较为常见的服饰“热衮”由布料或呢子制成。森郭妇女服饰反映了当地民族宗教、经济、文化生活的独特特征。 摄影 贡觉群培

藏医药传承


  国家重视支持藏医药的传承发展。建立西藏藏医药大学,培养了7000余名藏医药专业人才。规范藏医诊疗标准,目前西藏公立藏医医疗机构达44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藏医药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94.4%和42.4%。藏药生产迈向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的工业化生产,藏医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其他文献
位于西藏雪域高原上红山之巅的布达拉宫,是西藏地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堡式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古代宫殿。202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实现和平解放。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 摄影 普布扎西/新华社  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
期刊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前夕,拉萨大桥通车。 摄影 茹遂初/人民画报翻身农奴怀着喜悦的心情积极参加选举,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本刊资料  以和平解放为起点,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奋进,贯彻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十七条协议》),有力维护了国家主权、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进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当
期刊
癸巳年十一月十八(局部)丙烯纸本 176cm×97cm,2013大雪三候荔挺出  走进位于北京城区的四季艺术生活馆的一间画室,一张大木画桌几乎占据了整个房间,桌上整齐地叠放着徐冬冬一大摞尚待装裱的美术作品:一张张六尺中国古老宣纸上,源自西方的丙烯颜料在纸面上留下了或清新淡雅、或绚烂奔放、或浑厚苍劲的一幅幅画面。徐冬冬介绍,这是他自2013年开始,用八年时间完成的抽象画新作—《四季》组画开篇之作《二
期刊
在北京朝阳大悦城的楼宇间的空地间,几名身着潮流服饰的青年人脚踏滑板,时而高高跃起,时而快速滑动,几个惊险动作不时引起围观者的惊呼。  被青年人热衷的滑板运动,其实是海洋冲浪文化的衍生品。人们希望能在陆地上体验冲浪的快乐,所以缩短了冲浪板,装上轮子,在街头巷尾“冲浪”。逐渐,滑板演变成一种街头文化,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开始流行。滑板运动从骨子里透着冒险、自由与激情, 更被滑爱好者们视为一种生活
期刊
林芝嘎拉村桃花沟。林芝地区的桃花是高原桃花,很多地方山脚桃花盛开,山上则是雪峰。 视觉中国 供图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历来是备受歧视的、致残的“不治之症”。1970年,李桓英在中国流调现场第一次见到了麻风病患者,便暗下决心,立志要攻克令人闻风丧胆的麻风病。几十年来,李桓英不断优化治疗方案,缩短疗程,消除歧视。她解决了该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
期刊
在高海拔地区,由于气候恶劣和氧气缺乏,农作物的种植是一项真正的挑战。然而今天,在青藏高原上,得益于新技术的支持,很多农业项目正在蓬勃发展。其中一些项目关注当地民生,改善了当地人的工作条件,并增加他们的收入;另一些项目旨在提高当地农作物的产量,以减轻当地农民的生活压力。  波密县高原藏天麻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位于西藏林芝,专业种植藏天麻。天麻是一种中药,治疗偏头痛、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  通过对波密县
期刊
近日,第四届“讲好节能故事”微视频、摄影及征文活动“表彰优秀原创作品·讲述身边节能故事”2021年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活动在京举办。活动对第四届优秀作品、支持单位、优秀组织单位、优秀指导教师等进行了表彰,部分评审专家、优秀作品作者代表等讲述了参与“讲好节能故事”活动的感触和体会。  第四届“讲好节能故事”活动征集了一批具有节能文化内涵的作品,评选出微视频类一类作品4名、二类作品8名、三类作品12名;
期刊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大党之“大”绝不只是人数规模之大,而是信仰之伟大,是力量之强大。  百年征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这精神谱系下,千千万万共产党员,在改革创新最前沿奋力争先、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闯关夺隘、在基层治理第一线躬身实践,神州大地上,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供图  朱彦夫  当
期刊
中秋佳节,人们赏月、品茶、吃月饼。喝茶不仅能去除月饼的甜腻,还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平衡。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和积淀,中国各地月饼制作工艺日臻精细,配料本土化,原料多达十几种。 摄影 白戈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最早,月饼是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在现存文献中,月饼一词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自明代,中秋吃月饼开始在民间流传,发展到清代已成固定风俗,月饼的制作技艺也越来越
期刊
阿里地区,一只藏野驴独自穿过山野。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地势高峻,地理特殊,野生动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拥有碧水蓝天和广袤的草原。西藏不仅是“江河源”和“生态源”,还是中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启动器”和“调节区”。 摄影 程斌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水域中的高原裸鲤。高原裸鲤属于鲤科裸鲤属的一种鱼类。高原鱼类,俗名瓦氏裸鲤,中国特有物种。体长形,稍侧扁,头略大,吻钝圆,个别稍扁平。主要分布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