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让我们的目光聚焦有效教学。对于高中政治课来说有效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政治学科的人文性和导向性出发,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关键词]高中政治整合学生教学目标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95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更注重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那么对于高中政治学科而言如何促进学生知、情、能全面发展呢?本文结合经济生活中的部分教学案例就如何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建设谈几点笔者的看法,不当之处,还望斧正。
一、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
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看,学习环境的建设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其中“情境” “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四大要素,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有意义地自主构建知识。这一理论对教学设计的要求更高了。为了创设更为有效的学习环境,我们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不仅要细致地分析教学目标,还必须要思考创设的情境是否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我们要想有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就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唯有如此,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动机才能维持在最佳水平。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交流,顺着学生的观点、思维,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课堂的生成。学生有一种探究获知的成就感、幸福感,就能够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哪怕是残缺的,都是好的,因为有了生长点,思维才有了生命力,比我们传统教学的“移植”容易活。
例如,在教学经济生活中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笔者放手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等观点进行讨论。从学生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真实的消费意识出发,将矛盾的几个观点拿出来再举实例讨论,从而实现观点的统一,即正确的消费观必须“避免盲从”“量入为出”。最后,笔者从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活环境入手,引导学生生成“绿色消费”的意识,从当前“雾霾”环境产生的原因出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追求消费品质是正常的,但是千万不能透支了未来的生活质量,必须保证经济增长和消费的可持续性。
三、从教教材过渡到用教材教
“教材只是个例子”,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在教学前就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反思教材中的内容和资源是否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哪些资源才能够更有效地将学生带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中来。
如经济生活的教学,笔者会反思学生的经验和熟悉的环境在哪里。学生熟悉的经济内容就是“消费”,再看教材,这恰好也是教材内容布局的一个主线。
课堂顺着“消费”这一主线可以有序铺展。如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可以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商品”(如手机、电脑等)、“货币”及“价格”等概念入手。和学生在聊生活中的事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被带入了经济学理论的世界,通过相互讨论、交流、思考,一步步揭开了经济学的神秘面纱,发现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学本质:“我们所消费的商品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创造价值。”当学生对经济学原理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后,抛出下一个问题:消费的“源头”在哪里?消费又是由谁决定的?让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当观点接近“生产决定消费”时,学习也就很自然地进入了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顺势而教,接着进入第三、第四单元的学习。整本教材从学生最为熟悉的经济生活现象——消费出发,由近及远、层层推进,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整个教学也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政治课堂不仅要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和解决,还应该倡导学生提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暴露出来,让教师宏观上把握学生与教学目标之间还存在多大的差距。提倡学生驳问,是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深入的结果,其出发点就是我们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体现了教师博大的胸怀。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们千万别以“超范围了”“没有讨论价值”来简单地应付,要评价学生提问的精妙之处。对于有价值的问题应该作为课堂的生成点,师生共同探讨,找出最合理的解释。如果是个别学生的学习困惑,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与其个别交流。
(责任编辑袁妮)
[关键词]高中政治整合学生教学目标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30095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更注重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那么对于高中政治学科而言如何促进学生知、情、能全面发展呢?本文结合经济生活中的部分教学案例就如何促进有效课堂教学的建设谈几点笔者的看法,不当之处,还望斧正。
一、构建有效的学习环境
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来看,学习环境的建设是教学的关键环节,其中“情境” “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四大要素,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有意义地自主构建知识。这一理论对教学设计的要求更高了。为了创设更为有效的学习环境,我们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不仅要细致地分析教学目标,还必须要思考创设的情境是否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二、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我们要想有效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就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唯有如此,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动机才能维持在最佳水平。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交流,顺着学生的观点、思维,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课堂的生成。学生有一种探究获知的成就感、幸福感,就能够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哪怕是残缺的,都是好的,因为有了生长点,思维才有了生命力,比我们传统教学的“移植”容易活。
例如,在教学经济生活中的《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笔者放手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绕“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等观点进行讨论。从学生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真实的消费意识出发,将矛盾的几个观点拿出来再举实例讨论,从而实现观点的统一,即正确的消费观必须“避免盲从”“量入为出”。最后,笔者从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和生活环境入手,引导学生生成“绿色消费”的意识,从当前“雾霾”环境产生的原因出发,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追求消费品质是正常的,但是千万不能透支了未来的生活质量,必须保证经济增长和消费的可持续性。
三、从教教材过渡到用教材教
“教材只是个例子”,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在教学前就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反思教材中的内容和资源是否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还需要哪些资源才能够更有效地将学生带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中来。
如经济生活的教学,笔者会反思学生的经验和熟悉的环境在哪里。学生熟悉的经济内容就是“消费”,再看教材,这恰好也是教材内容布局的一个主线。
课堂顺着“消费”这一主线可以有序铺展。如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笔者认为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可以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商品”(如手机、电脑等)、“货币”及“价格”等概念入手。和学生在聊生活中的事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被带入了经济学理论的世界,通过相互讨论、交流、思考,一步步揭开了经济学的神秘面纱,发现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背后的经济学本质:“我们所消费的商品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创造价值。”当学生对经济学原理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后,抛出下一个问题:消费的“源头”在哪里?消费又是由谁决定的?让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当观点接近“生产决定消费”时,学习也就很自然地进入了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顺势而教,接着进入第三、第四单元的学习。整本教材从学生最为熟悉的经济生活现象——消费出发,由近及远、层层推进,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整个教学也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政治课堂不仅要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和解决,还应该倡导学生提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暴露出来,让教师宏观上把握学生与教学目标之间还存在多大的差距。提倡学生驳问,是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深入的结果,其出发点就是我们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体现了教师博大的胸怀。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我们千万别以“超范围了”“没有讨论价值”来简单地应付,要评价学生提问的精妙之处。对于有价值的问题应该作为课堂的生成点,师生共同探讨,找出最合理的解释。如果是个别学生的学习困惑,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课后的时间与其个别交流。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