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麦克乐是20世纪中叶美国的著名体育学家,曾在1913—1926年间两次来中国传播自然主义体育思想。1912年至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学校体育由军国民主义体育向以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为主导思想的竞技体育转变。在这一时期,麦克乐通过培训体育教师、开展学术讲座、在报刊发表文章等方式传播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对麦克乐在中国期间发表的文章、演讲稿和体育实践进行梳理与分析后认为,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及其在中国的体育实践主要包括3个方面:1)注重通过体育教育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及训练肌肉力量。2)将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与民国初中期的体育实践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并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多学科知识。3)重视教材编写,并以体育理论教学与体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从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得到启示,体育必须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使体育项目成为学生终身体育的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并加强教材建设;要立足于体育基础学科,在体育学中融入多学科知识;要重视肌肉力量训练和通过体育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關键词:麦克乐;中国近代体育;学校体育思想;体育教育主张;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 80-05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Charles Harold McCloy was a famous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or in the mid-20th century, who had come to China twice from 1913 to 1926 to spread naturalistic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s. From 1912 to the early 1920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changed from militaristic sports to competitive sports dominated by naturalistic physical educ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McCloy spread naturalistic physical education ideas through traini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giving academic lectures, and publishing articles i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After combing and analyzing McClay’s articles, speeche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 during his stay in China by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the author holds that McCloy’s physical education ideology and practice mainly include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1)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well-rounded persons and muscle strength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2) Naturalistic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 was combined with Chinese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 in the early and mid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well as students’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was integrated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3) Importance was attached to the compil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xtbooks and training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by combining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teaching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 It is inspired by McCloy’s idea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must follow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of different ages, and make sports become a means of lifelong physical exercise for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we should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nd focus on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based on the basic discipline of physical education.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 and training well-rounded people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McCloy; modern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deology; physical education proposi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麦克乐(1886—1959年)是20世纪中叶美国的著名体育学家,曾在1913—1926年间两次来中国传播其体育主张。其间:麦克乐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就读期间,于1913年受邀初次来到中国。麦克乐在1919年短暂回美国后又返回中国,从1921年起陆续担任了江苏省体育传习所教授、“国立东南大学”体育系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体育主席、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书记等职[1],并在杂志上发表了上百篇文章和评论。而此时的中国教育领域正处于中西方文化交锋与论战时期。这一教育领域的思想论战也影响到了当时的学校体育,蔡元培就主张军国民主义体育[2]。受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的学校开设的体育课以兵操为主要教学内容。当时有人认为体育教育就是简单的兵操训练,全面的身体素质也要服从步武的技能,这引起了一些人对学校体操课的诟病。然而,从1908年到1911年,有一些外国友人在中国开展了现代体育教育培训,建立了一些体育组织和设置了一些运动训练项目,并发起了一些校际体育竞赛等①。一些西方国家在1916年以后开展的军事训练性质的体育课发生了变化,以兵操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程体系转向了以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麦克乐正是受西方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影响的美国体育社会活动者。而从1912年到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正是学校体育由军国民主义体育向以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为主导思想的竞技体育的转换时期。在这一时期,麦克乐通过培训体育教师、举办学术讲座、在报刊发表文章等方式宣传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推广现代竞技体育项目。20世纪初,随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一些现代西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在中国也逐渐广泛普及[3]5。然而,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教育领域,中西方教育思想争论比较激烈。麦克乐在这个时期的体育实践主要包括3个方面:培训体育专业人员、编写教材及传授教法、传播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4]。
当前,在中国学校体育史的研究中,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和体育实践已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中国的著名体育教育学家吴蕴瑞、章辑五等对麦克乐在中国期间开展的体育实践活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1]。美国学者詹姆斯·利特尔曾对麦克乐的生平进行了综述研究[5]。加拿大学者如帕特里夏·维延斯基主要对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和体育实践在中国近代体育领域产生的影响展开了研究[6]。笔者参与了维延斯基教授关于麦克乐体育教育主张的研究工作,并从中发现,麦克乐不仅对民国时期的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助推作用,他的一些主张即便在当代中国的学校体育中也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尤其是在体育教学目标设定产生争议时,回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近代学校体育转型过程中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及其在中国的体育实践,或许不无裨益。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麦克乐在1919—1937年间发表的100篇中文文章、15篇相关新闻报道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笔者在加拿大留学期间搜集的相关一手英文材料,深入分析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及其在中国的体育实践。麦克乐的中文文章主要发表在《体育季刊》《青年进步杂志》《体育与卫生》《新教育评论》等杂志上。文章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青少年体质测评与统计、体育的概念与价值、体育教材与培训,但是,刊登麦克乐的文章的印刷品不仅局限于这些,他的文章内容涉及面广泛,本文仅提炼概括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的3个中心思想,以供学者参考。
1 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及其在中国的体育实践
麦克乐主张中国应有一个适合中国人身体条件的科学的体育系统②。这是西方现代竞技体育在中国实现本土化转化的一种启蒙思想。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1 通过体育教育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及训练肌肉力量
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源自于20世纪初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1],在他发表的多篇文章中,或直接、或間接地引用了美国著名学者杜威的观点。其中就有:教育要先有一个情境,然后因着人的经验、思想去适应这个情境;学习是先做,然后感受,然后思考[4]。首先,麦克乐主张体育应是实验教育,不但要使学生学习学问,也要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基于实验教育的思想,麦克乐主张体育即生活。他认为体育是一种体验教育,学生是在“体验过程中学习,在运动过程中感受”[7]。他将人格教育融入体育活动中,使学生在体验活动中不仅通过运动锻炼形成强壮的体格和健全的人格,同时也养成社会公德,并且这种精神品格能从体育运动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其次,在《中国应有之改革》[8]一文中,麦克乐认为,许多学校不开展体育教育的原因,首先就是不知晓体育的功能和对体育功能的质疑,在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中,体育的功能体现在能使儿童青少年形成健壮的身体,是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智育和德育的基础。麦克乐提倡开展促进身心合一的体育活动,重视体育与教育的关联。麦克乐认为,教育系统如果没有体育是不完整的,因为无论德育、智育和职业教育无不与体育密切相关。同时,他还反对单一的军事训练。这在一则关于麦克乐的新闻中有所体现,他认为,低于19岁的青少年不宜进行军事训练,学校中体操教学的目的不应仅是使学生会做动作,或是单一地重视体育教学的形式。麦克乐在中国期间开展的各种体育教育活动要达到强健身体、掌握动作技能、培养体育品德等目的[5]。
麦克乐认为儿童时期的体育教育非常重要。他主张,体育教育应当重视儿童,在最适宜的年龄教授儿童恰当的运动项目和游戏,使儿童可以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这是体育教育的目标。他特别强调,儿童参与体育运动若没有了兴趣,体育教育就无法实现,并提出,小学体育课应依据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来开设各门体育课程,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并在体育课中给予他们身心发展的自由活动空间。麦克乐主张无论智育、德育还是体育都应当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次序,施以与之相应的教育,不应只关注心智的发展而漠视身体发育和道德的培养[9]。他认为,体育教育要关注儿童身心均衡发展,否则体育教育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对于儿童时期的体育教育,麦克乐主张,如果在体育课的开始部分儿童没有感到乐趣,就要使用一些强迫手段,但是只依赖强迫手段而没有激发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教育的作用就变弱了。麦克乐在《体育新观》一文中例举了足球是一种包含多种身体动作的运动项目,包括:跑、跳、追赶、躲避、踢等,因此,会引起儿童参与的兴趣[10]。他认为,在体育课中应选择恰当的具有竞争性的游戏与运动项目作为教学手段,使儿童和青少年在最佳运动年龄阶段形成运动习惯。在儿童时期,体育教育的第一要义应当是使儿童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强壮的身体。与此同时,他推崇儿童时期的体育教育要结合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在练习某项运动项目时,只是一两次练习也没有多大的作用,要使儿童长期保持运动兴趣,直到肌肉能形成条件反射[10]。麦克乐认为,不要忽略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肌肉力量训练[11],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训练肌肉力量。他认为,体育应该是大肌肉动作技能、心因性动作技能的体验教育,这是体育教育的优势,只有这样才会出现真正的体育教育学[11]。训练肌肉力量是贯穿麦克乐一生的体育教育主张,他关于身体运动的概念和对力量的重视,尤其是对肌肉力量训练的注重,不仅是他建立在对西方竞技体育知识体系认知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体育教育主张,而且与他本人的经历相关[12]。例如,麦克乐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读时因其腿部肌肉存在的一些缺点就一直坚持有目的地训练肌肉,并将训练肌肉放在体育教学的第一位[13]。再如,麦克乐于1930—1954年在爱荷华大学担任教授期间,他每年邀请他的学生们围观他能做多少个引体向上[14]。 1.2 将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与体育教育实践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并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多学科知识
1915年,麦克乐应邀担任“国立东南大学”体育系主任。在此期间,他认为中国当时的体育教育缺乏教育价值,并且不利于学生的健康 [14],不符合中国人的身体条件和中华文化特点。麦克乐主张对中国近代的体育教育体系按照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进行改革,但他认为当时世界上普遍采用的3种体育教育体制(德国体育教育体制、瑞典体育教育体制和美国体育教育体制)都不是最适合中国的[3]17-18,56-60。他主张体育教育应融合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并且各国要以各自国家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为基准来制定教育制度。在担任“国立东南大学”体育系主任期间,麦克乐曾主张构建新的体育教育制度时要有开阔的眼界,要设法探查和弥补体育知识体系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15]。麦克乐认为,如果体育教育家要创新一个体育教育制度,必须要明确其基础学科和关于体育的一切要素,例如:生物学和心理学是体育知识体系的基础学科;体育教师要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所以又应当掌握社会学;还有一些其他相关学科,体育教师都应当研究。麦克乐认为20世纪初期很多学者和教育家固执地坚持固有的教育体制,这种思想是静止的,若不改变这种思想,便不会有科学的进步[15]。《体育季刊》刊登了较多麦克乐翻译的西方体育理论文章以及总结体育实践经验的文章,在介绍其他国家体育教学经验研究成果和建设20世纪初期的体育学科体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6]。对于体育教学培训而言,麦克乐认为,美国体育教师使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体育实践。于是,他编写了一本关于体操术语的图书[5],介绍了许多不同学派的体育锻炼方法。这本书不仅是20世纪初期中国体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教师必备的教学参考资料,还成为20世纪初期体育术语汉英互译的参考资料。
20世纪初期,西方体育思想在中国的学校中得以传播。麦克乐认为,此时,中国不同城市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的新理论、体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沟通交流上存在很大困难,这就成为制约体育教育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之一。在体育知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麦克乐不但主张要融入多学科知识,而且还主张要使之适应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状况。他还认为,体育科学研究应在体育实践中进行,而不是停留于书本上,要从问题研究入手,解决体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7]。因此,麦克乐、吴蕴瑞、袁敦礼等在1922年成立了“中华体育运动研究会”。该研究会旨在收集20世纪初期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的相关统计数据,并且鼓励翻译和编写运动训练方面的图书,以促进体育交流[15]。麦克乐提出,要用科学方法研究体育教育;体育教学不应生搬硬套,要根据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因人而异地使用教学方法;设置的体育课程内容能使青少年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并且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教学设施条件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来提高青少年的运动能力。麦克乐在“中华体育运动研究会”任职期间以其曾在医学院学到的专长编制了一个《个人健康检查表》。该检查表主要包括体力测评、肺活量测试、体质健康测试及运动技术等级评定等。为了推动篮球运动和足球运动的发展,麦克乐还制定了相应的运动技术等级评定标准和测验项目,并撰写了系列文章《竞技运动能力检验之用途及其分数表》《公立学校之测验与测量程序》《测量肺部的研究》《普通体能(或活动能量)之测量(上)》和《普通体能(或活动能量)之测量(下)》等[16-17]。以上是在尝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评标准化、运动技术等级评定标准的科学化、按照年龄和身高及体重进行差异化的体育教学。无论是出版《体操释名》一书及发表介绍西方体育的文章,还是制定人体测量与身体健康检查标准,都体现了麦克乐试图把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与20世纪初期中国的体育教育制度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的主张。
1.3 重视教材编写并以体育理论教学与体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体育专业人才
20世纪初期,中国教育界和体育界最缺乏的就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体育教师和体育专业人才。这一时期,各种暑期短训班、讲习班渐渐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部分地解决了体育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5]。直到1918年9月,中华体育教育联合学院成立[5],体育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才有所缓解。要培训体育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便是教材。麦克乐通晓多国语言,例如:汉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葡萄牙语和斯堪的纳维亚语[18]。他将一些体育方面的外文材料翻译编成教材,并主张应使教材顺应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不要使青少年学生做变通来适应教材。同时,他认为被动的体操不是体育,所以他反对兵操,并批判教员不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麦克乐主张,只有做到三步才能使针对青少年各年龄段的体育教育达到所需达到的目标,即第一步要确定体育教学的总目标;第二步要确定教材的评价标准;第三步是根据这些标准挑选一种适宜的教材。他认为,坚持这一方法,可以通过教材改善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而这其中首要的是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甲要改善身体不良姿势和弥补身体肌肉存在的缺陷;乙为了通过身体活动养成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要在大自然中进行身体活动(攀登、投掷等,非兵操);丙为了从学校毕业后可以继续锻炼身体,要练习几种竞技运动项目或游戏,譬如网球、手球等;丁为了自卫要练习武术[9]等。由此可见,麦克乐与某些学者提出的要教会学生一项运动技能的观点[18]有所区别。
麦克乐在上海某体育学校授课的过程中不仅主张要注重体育理论教学,而且还要注重運动技术教学。例如:他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分为两部分,即体育课程教学培训和运动训练培训。他设置的培训课程包括生理解剖学、体育教学方法及各种运动技术等;培训课程学习结束后,要有2~3年的教学工作经历才算是完成全部课程培训。该学校先后有10余名学生登记入学并完成学业②。麦克乐在中国期间,他的学生和追随者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麦克乐曾在《体育审定标准》一文中提到:中国有一些体育教员教得极好,例如:吴蕴瑞、袁敦礼、程登科、董守义、郝更生、金兆均、章辑五等。这些人大多数成为促进中国体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不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开拓者。 2 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及其在中国的体育实践的相关评价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学术界曾有学者[19-20]质疑过麦克乐在中国开展体育教育活动的动机。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有些学者对麦克乐的评价有所改观。在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曾指出:“过去对麦克乐的否定,往往不是从其体育实践中得出的结论,而是依据20世纪初期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推导出来的结论,缺乏从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史观角度的分析与评价[21]。20世纪80年代后期,熊晓正[21]、谭华[22]对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和体育实践也予以肯定。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17]曾对麦克乐在中国期间的工作作过系列研究并给予了肯定。显然,如果不从20世纪初期学校体育由军国民主义体育转向以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为主导思想的竞技体育的过程中探究麦克乐所起的作用,就很难对其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麦克乐最初到中国时,主张恢复1919年停办的中国体育教育联合学院,较大规模地培养体育专业人才[6]。他还通过其开展的中国本土化的体育教学活动传播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认为要尽快地解决体育教师和体育专业人才的短缺问题。麦克乐于1921年应邀再次担任江苏省“国立东南大学”体育与卫生系主任和教授,一直到1926年离开中国。麦克乐在中国的体育实践、撰写的体育理论文章和进行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评价标准的研究都以促进20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发展为出发点。从1912年至1922年,麦克乐几乎经历了20世纪初期中国学校体育转型的全过程,他对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于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中成为主导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当时的体育科学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运动生理学、解剖学等。
3 结束语
在20世纪初期,中国学校体育以军国民主义体育和兵操为主向以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为主导思想的竞技体育转变的过程中,麦克乐来到中国,并通过体育实践和传播其体育教育主张使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对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今,中国体育学术界也仍然存在着以欧美体育项目为主,还是以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争论。笔者从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得到启示:体育教育必须从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要使体育运动成为青少年学生终身体育的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的具体目标,用科学方法编著教材和制订教学计划;要立足于体育基础学科,重视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多个学科的知识;在兼容并包地借鉴欧美体育项目的同时,要兼顾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要加强肌肉力量训练和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在当前研究西方体育教育教学经验时,要立足于中国的体育教育教学具体实践。
注释:
① 此处来源于一份硕博士论文,论文作者为K.PAGE,于1916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
② 此处来源于麦克乐于1919年作过的一份报告。
参考文献:
[1] 王建台. 麦克乐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与评价[J]. 台北体育学院学报,1993(15):1.
[2] 蔡元培.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J]. 东方杂志, 1912,8(10):2.
[3] MORRIS A. Marrow of the nation: a history of sport and physical culture in republican china[M].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4] 麦克乐. 科学方法和体育教育底关系[J]. 体育季刊,1922,1(1):13.
[5] LITTLE J. Charles harold mccloy: his contributions to physical education[D]. Iowa: University of Iowa, 1968.
[6] VERTINSKY P, RAMACHANDRAN A, WANG B. How about some muscle?charles H. Mclloy’s contribu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between 1913 and 1926[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2020, 36(15/16): 1372.
[7] 麦克乐. 体育为人格教育的实验[J]. 新教育,1922,5(2):73.
[8] 麦克乐. 中国体育应有之改革[J]. 新教育,1922,5(3):644.
[9] 麦克乐. 体育审定标准[J]. 体育季刊,1922,1(3):37.
[10] 麦克乐. 新体育观[J]. 青年进步,1920, 36(36):13.
[11] MCCLOY C H. How about some muscle?[J]. Journal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1936(7):302.
[12] PARK. 1989 C.H.Mccloy research lecture: health, exercise and the biomedical impulse[J]. Research Quarterly of Exercise and Sport,1990(2): 126.
[13] VERTINSKY P. A question of the head and the heart: from physical education to kinesiology in the gymnasium and the laboratory[J]. Kinesiology Review, 2017(6): 144.
[14] MCCLOY C H. A half century of physical education[J]. The Physical Educator, 1960(17):83.
[15] 王建臺. 西方自然体育在近代中国发展过程之研究(1895—1937)[D]. 台北:台湾师范大学,1997.
[16] 王建台. 麦克乐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J]. 体育文史,1994(5):49.
[17] 杨志康. 论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麦克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5(10):15.
[18] 姚蕾. 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沉思[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5.
[19] 杨锡让,吴柱中. 麦克乐进行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中主观唯心论的观点[J]. 体育文丛,1957(6):7.
[20] 郑光西. 体育随感录[J]. 体育杂志,1935,1(1):80.
[21] 熊晓正. 也论近代体育史上的麦克乐——兼谈体育史人物评价问题[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6 (3):27.
[22] 谭华. 麦克乐应在中国体育志中占有一席之地[J]. 体育史话,1989(22):32.
收稿日期:2020-07-23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王博(1985—),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E-mail:[email protected]。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China.
關键词:麦克乐;中国近代体育;学校体育思想;体育教育主张;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 80-05 学科代码:04030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Charles Harold McCloy was a famous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or in the mid-20th century, who had come to China twice from 1913 to 1926 to spread naturalistic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s. From 1912 to the early 1920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changed from militaristic sports to competitive sports dominated by naturalistic physical educ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McCloy spread naturalistic physical education ideas through traini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 giving academic lectures, and publishing articles in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After combing and analyzing McClay’s articles, speeche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 during his stay in China by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the author holds that McCloy’s physical education ideology and practice mainly include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1)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well-rounded persons and muscle strength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2) Naturalistic physical education thought was combined with Chinese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 in the early and mid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s well as students’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was integrated into physical education. 3) Importance was attached to the compil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xtbooks and training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by combining physical education theory teaching with physical education practice. It is inspired by McCloy’s idea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at physical education must follow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of different ages, and make sports become a means of lifelong physical exercise for students.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we should 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and focus on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based on the basic discipline of physical education. Emphasis should be placed on muscle strength training and training well-rounded people through physical education. Keywords:McCloy; modern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deology; physical education propositio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麦克乐(1886—1959年)是20世纪中叶美国的著名体育学家,曾在1913—1926年间两次来中国传播其体育主张。其间:麦克乐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就读期间,于1913年受邀初次来到中国。麦克乐在1919年短暂回美国后又返回中国,从1921年起陆续担任了江苏省体育传习所教授、“国立东南大学”体育系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体育主席、中华业余运动联合会书记等职[1],并在杂志上发表了上百篇文章和评论。而此时的中国教育领域正处于中西方文化交锋与论战时期。这一教育领域的思想论战也影响到了当时的学校体育,蔡元培就主张军国民主义体育[2]。受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的学校开设的体育课以兵操为主要教学内容。当时有人认为体育教育就是简单的兵操训练,全面的身体素质也要服从步武的技能,这引起了一些人对学校体操课的诟病。然而,从1908年到1911年,有一些外国友人在中国开展了现代体育教育培训,建立了一些体育组织和设置了一些运动训练项目,并发起了一些校际体育竞赛等①。一些西方国家在1916年以后开展的军事训练性质的体育课发生了变化,以兵操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程体系转向了以竞技体育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麦克乐正是受西方学校体育思想演变影响的美国体育社会活动者。而从1912年到20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正是学校体育由军国民主义体育向以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为主导思想的竞技体育的转换时期。在这一时期,麦克乐通过培训体育教师、举办学术讲座、在报刊发表文章等方式宣传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推广现代竞技体育项目。20世纪初,随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一些现代西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在中国也逐渐广泛普及[3]5。然而,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教育领域,中西方教育思想争论比较激烈。麦克乐在这个时期的体育实践主要包括3个方面:培训体育专业人员、编写教材及传授教法、传播体育精神与体育道德[4]。
当前,在中国学校体育史的研究中,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和体育实践已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中国的著名体育教育学家吴蕴瑞、章辑五等对麦克乐在中国期间开展的体育实践活动给予了较高的评价[1]。美国学者詹姆斯·利特尔曾对麦克乐的生平进行了综述研究[5]。加拿大学者如帕特里夏·维延斯基主要对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和体育实践在中国近代体育领域产生的影响展开了研究[6]。笔者参与了维延斯基教授关于麦克乐体育教育主张的研究工作,并从中发现,麦克乐不仅对民国时期的体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助推作用,他的一些主张即便在当代中国的学校体育中也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尤其是在体育教学目标设定产生争议时,回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近代学校体育转型过程中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及其在中国的体育实践,或许不无裨益。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麦克乐在1919—1937年间发表的100篇中文文章、15篇相关新闻报道进行了梳理,并结合笔者在加拿大留学期间搜集的相关一手英文材料,深入分析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及其在中国的体育实践。麦克乐的中文文章主要发表在《体育季刊》《青年进步杂志》《体育与卫生》《新教育评论》等杂志上。文章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青少年体质测评与统计、体育的概念与价值、体育教材与培训,但是,刊登麦克乐的文章的印刷品不仅局限于这些,他的文章内容涉及面广泛,本文仅提炼概括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的3个中心思想,以供学者参考。
1 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及其在中国的体育实践
麦克乐主张中国应有一个适合中国人身体条件的科学的体育系统②。这是西方现代竞技体育在中国实现本土化转化的一种启蒙思想。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1 通过体育教育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及训练肌肉力量
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源自于20世纪初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1],在他发表的多篇文章中,或直接、或間接地引用了美国著名学者杜威的观点。其中就有:教育要先有一个情境,然后因着人的经验、思想去适应这个情境;学习是先做,然后感受,然后思考[4]。首先,麦克乐主张体育应是实验教育,不但要使学生学习学问,也要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基于实验教育的思想,麦克乐主张体育即生活。他认为体育是一种体验教育,学生是在“体验过程中学习,在运动过程中感受”[7]。他将人格教育融入体育活动中,使学生在体验活动中不仅通过运动锻炼形成强壮的体格和健全的人格,同时也养成社会公德,并且这种精神品格能从体育运动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其次,在《中国应有之改革》[8]一文中,麦克乐认为,许多学校不开展体育教育的原因,首先就是不知晓体育的功能和对体育功能的质疑,在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中,体育的功能体现在能使儿童青少年形成健壮的身体,是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智育和德育的基础。麦克乐提倡开展促进身心合一的体育活动,重视体育与教育的关联。麦克乐认为,教育系统如果没有体育是不完整的,因为无论德育、智育和职业教育无不与体育密切相关。同时,他还反对单一的军事训练。这在一则关于麦克乐的新闻中有所体现,他认为,低于19岁的青少年不宜进行军事训练,学校中体操教学的目的不应仅是使学生会做动作,或是单一地重视体育教学的形式。麦克乐在中国期间开展的各种体育教育活动要达到强健身体、掌握动作技能、培养体育品德等目的[5]。
麦克乐认为儿童时期的体育教育非常重要。他主张,体育教育应当重视儿童,在最适宜的年龄教授儿童恰当的运动项目和游戏,使儿童可以养成身体锻炼的习惯,这是体育教育的目标。他特别强调,儿童参与体育运动若没有了兴趣,体育教育就无法实现,并提出,小学体育课应依据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来开设各门体育课程,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并在体育课中给予他们身心发展的自由活动空间。麦克乐主张无论智育、德育还是体育都应当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次序,施以与之相应的教育,不应只关注心智的发展而漠视身体发育和道德的培养[9]。他认为,体育教育要关注儿童身心均衡发展,否则体育教育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对于儿童时期的体育教育,麦克乐主张,如果在体育课的开始部分儿童没有感到乐趣,就要使用一些强迫手段,但是只依赖强迫手段而没有激发儿童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教育的作用就变弱了。麦克乐在《体育新观》一文中例举了足球是一种包含多种身体动作的运动项目,包括:跑、跳、追赶、躲避、踢等,因此,会引起儿童参与的兴趣[10]。他认为,在体育课中应选择恰当的具有竞争性的游戏与运动项目作为教学手段,使儿童和青少年在最佳运动年龄阶段形成运动习惯。在儿童时期,体育教育的第一要义应当是使儿童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强壮的身体。与此同时,他推崇儿童时期的体育教育要结合其心理和生理特点,在练习某项运动项目时,只是一两次练习也没有多大的作用,要使儿童长期保持运动兴趣,直到肌肉能形成条件反射[10]。麦克乐认为,不要忽略体育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肌肉力量训练[11],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训练肌肉力量。他认为,体育应该是大肌肉动作技能、心因性动作技能的体验教育,这是体育教育的优势,只有这样才会出现真正的体育教育学[11]。训练肌肉力量是贯穿麦克乐一生的体育教育主张,他关于身体运动的概念和对力量的重视,尤其是对肌肉力量训练的注重,不仅是他建立在对西方竞技体育知识体系认知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体育教育主张,而且与他本人的经历相关[12]。例如,麦克乐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读时因其腿部肌肉存在的一些缺点就一直坚持有目的地训练肌肉,并将训练肌肉放在体育教学的第一位[13]。再如,麦克乐于1930—1954年在爱荷华大学担任教授期间,他每年邀请他的学生们围观他能做多少个引体向上[14]。 1.2 将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与体育教育实践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并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多学科知识
1915年,麦克乐应邀担任“国立东南大学”体育系主任。在此期间,他认为中国当时的体育教育缺乏教育价值,并且不利于学生的健康 [14],不符合中国人的身体条件和中华文化特点。麦克乐主张对中国近代的体育教育体系按照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进行改革,但他认为当时世界上普遍采用的3种体育教育体制(德国体育教育体制、瑞典体育教育体制和美国体育教育体制)都不是最适合中国的[3]17-18,56-60。他主张体育教育应融合多学科知识和方法,并且各国要以各自国家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为基准来制定教育制度。在担任“国立东南大学”体育系主任期间,麦克乐曾主张构建新的体育教育制度时要有开阔的眼界,要设法探查和弥补体育知识体系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15]。麦克乐认为,如果体育教育家要创新一个体育教育制度,必须要明确其基础学科和关于体育的一切要素,例如:生物学和心理学是体育知识体系的基础学科;体育教师要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所以又应当掌握社会学;还有一些其他相关学科,体育教师都应当研究。麦克乐认为20世纪初期很多学者和教育家固执地坚持固有的教育体制,这种思想是静止的,若不改变这种思想,便不会有科学的进步[15]。《体育季刊》刊登了较多麦克乐翻译的西方体育理论文章以及总结体育实践经验的文章,在介绍其他国家体育教学经验研究成果和建设20世纪初期的体育学科体系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6]。对于体育教学培训而言,麦克乐认为,美国体育教师使用的体育教学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体育实践。于是,他编写了一本关于体操术语的图书[5],介绍了许多不同学派的体育锻炼方法。这本书不仅是20世纪初期中国体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教师必备的教学参考资料,还成为20世纪初期体育术语汉英互译的参考资料。
20世纪初期,西方体育思想在中国的学校中得以传播。麦克乐认为,此时,中国不同城市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的新理论、体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沟通交流上存在很大困难,这就成为制约体育教育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之一。在体育知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麦克乐不但主张要融入多学科知识,而且还主张要使之适应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状况。他还认为,体育科学研究应在体育实践中进行,而不是停留于书本上,要从问题研究入手,解决体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7]。因此,麦克乐、吴蕴瑞、袁敦礼等在1922年成立了“中华体育运动研究会”。该研究会旨在收集20世纪初期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的相关统计数据,并且鼓励翻译和编写运动训练方面的图书,以促进体育交流[15]。麦克乐提出,要用科学方法研究体育教育;体育教学不应生搬硬套,要根据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育特点因人而异地使用教学方法;设置的体育课程内容能使青少年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并且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身的教学设施条件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来提高青少年的运动能力。麦克乐在“中华体育运动研究会”任职期间以其曾在医学院学到的专长编制了一个《个人健康检查表》。该检查表主要包括体力测评、肺活量测试、体质健康测试及运动技术等级评定等。为了推动篮球运动和足球运动的发展,麦克乐还制定了相应的运动技术等级评定标准和测验项目,并撰写了系列文章《竞技运动能力检验之用途及其分数表》《公立学校之测验与测量程序》《测量肺部的研究》《普通体能(或活动能量)之测量(上)》和《普通体能(或活动能量)之测量(下)》等[16-17]。以上是在尝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评标准化、运动技术等级评定标准的科学化、按照年龄和身高及体重进行差异化的体育教学。无论是出版《体操释名》一书及发表介绍西方体育的文章,还是制定人体测量与身体健康检查标准,都体现了麦克乐试图把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与20世纪初期中国的体育教育制度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的主张。
1.3 重视教材编写并以体育理论教学与体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训体育专业人才
20世纪初期,中国教育界和体育界最缺乏的就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体育教师和体育专业人才。这一时期,各种暑期短训班、讲习班渐渐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部分地解决了体育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5]。直到1918年9月,中华体育教育联合学院成立[5],体育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才有所缓解。要培训体育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便是教材。麦克乐通晓多国语言,例如:汉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葡萄牙语和斯堪的纳维亚语[18]。他将一些体育方面的外文材料翻译编成教材,并主张应使教材顺应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不要使青少年学生做变通来适应教材。同时,他认为被动的体操不是体育,所以他反对兵操,并批判教员不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麦克乐主张,只有做到三步才能使针对青少年各年龄段的体育教育达到所需达到的目标,即第一步要确定体育教学的总目标;第二步要确定教材的评价标准;第三步是根据这些标准挑选一种适宜的教材。他认为,坚持这一方法,可以通过教材改善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而这其中首要的是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甲要改善身体不良姿势和弥补身体肌肉存在的缺陷;乙为了通过身体活动养成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要在大自然中进行身体活动(攀登、投掷等,非兵操);丙为了从学校毕业后可以继续锻炼身体,要练习几种竞技运动项目或游戏,譬如网球、手球等;丁为了自卫要练习武术[9]等。由此可见,麦克乐与某些学者提出的要教会学生一项运动技能的观点[18]有所区别。
麦克乐在上海某体育学校授课的过程中不仅主张要注重体育理论教学,而且还要注重運动技术教学。例如:他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分为两部分,即体育课程教学培训和运动训练培训。他设置的培训课程包括生理解剖学、体育教学方法及各种运动技术等;培训课程学习结束后,要有2~3年的教学工作经历才算是完成全部课程培训。该学校先后有10余名学生登记入学并完成学业②。麦克乐在中国期间,他的学生和追随者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麦克乐曾在《体育审定标准》一文中提到:中国有一些体育教员教得极好,例如:吴蕴瑞、袁敦礼、程登科、董守义、郝更生、金兆均、章辑五等。这些人大多数成为促进中国体育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不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开拓者。 2 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及其在中国的体育实践的相关评价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学术界曾有学者[19-20]质疑过麦克乐在中国开展体育教育活动的动机。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有些学者对麦克乐的评价有所改观。在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曾指出:“过去对麦克乐的否定,往往不是从其体育实践中得出的结论,而是依据20世纪初期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推导出来的结论,缺乏从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史观角度的分析与评价[21]。20世纪80年代后期,熊晓正[21]、谭华[22]对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和体育实践也予以肯定。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17]曾对麦克乐在中国期间的工作作过系列研究并给予了肯定。显然,如果不从20世纪初期学校体育由军国民主义体育转向以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为主导思想的竞技体育的过程中探究麦克乐所起的作用,就很难对其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麦克乐最初到中国时,主张恢复1919年停办的中国体育教育联合学院,较大规模地培养体育专业人才[6]。他还通过其开展的中国本土化的体育教学活动传播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认为要尽快地解决体育教师和体育专业人才的短缺问题。麦克乐于1921年应邀再次担任江苏省“国立东南大学”体育与卫生系主任和教授,一直到1926年离开中国。麦克乐在中国的体育实践、撰写的体育理论文章和进行的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评价标准的研究都以促进20世纪初期中国体育教育发展为出发点。从1912年至1922年,麦克乐几乎经历了20世纪初期中国学校体育转型的全过程,他对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于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中成为主导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当时的体育科学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运动生理学、解剖学等。
3 结束语
在20世纪初期,中国学校体育以军国民主义体育和兵操为主向以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为主导思想的竞技体育转变的过程中,麦克乐来到中国,并通过体育实践和传播其体育教育主张使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对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今,中国体育学术界也仍然存在着以欧美体育项目为主,还是以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争论。笔者从麦克乐的体育教育主张得到启示:体育教育必须从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要使体育运动成为青少年学生终身体育的手段;在体育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的具体目标,用科学方法编著教材和制订教学计划;要立足于体育基础学科,重视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多个学科的知识;在兼容并包地借鉴欧美体育项目的同时,要兼顾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要加强肌肉力量训练和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在当前研究西方体育教育教学经验时,要立足于中国的体育教育教学具体实践。
注释:
① 此处来源于一份硕博士论文,论文作者为K.PAGE,于1916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
② 此处来源于麦克乐于1919年作过的一份报告。
参考文献:
[1] 王建台. 麦克乐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与评价[J]. 台北体育学院学报,1993(15):1.
[2] 蔡元培.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J]. 东方杂志, 1912,8(10):2.
[3] MORRIS A. Marrow of the nation: a history of sport and physical culture in republican china[M].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4] 麦克乐. 科学方法和体育教育底关系[J]. 体育季刊,1922,1(1):13.
[5] LITTLE J. Charles harold mccloy: his contributions to physical education[D]. Iowa: University of Iowa, 1968.
[6] VERTINSKY P, RAMACHANDRAN A, WANG B. How about some muscle?charles H. Mclloy’s contribu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between 1913 and 1926[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2020, 36(15/16): 1372.
[7] 麦克乐. 体育为人格教育的实验[J]. 新教育,1922,5(2):73.
[8] 麦克乐. 中国体育应有之改革[J]. 新教育,1922,5(3):644.
[9] 麦克乐. 体育审定标准[J]. 体育季刊,1922,1(3):37.
[10] 麦克乐. 新体育观[J]. 青年进步,1920, 36(36):13.
[11] MCCLOY C H. How about some muscle?[J]. Journal of 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1936(7):302.
[12] PARK. 1989 C.H.Mccloy research lecture: health, exercise and the biomedical impulse[J]. Research Quarterly of Exercise and Sport,1990(2): 126.
[13] VERTINSKY P. A question of the head and the heart: from physical education to kinesiology in the gymnasium and the laboratory[J]. Kinesiology Review, 2017(6): 144.
[14] MCCLOY C H. A half century of physical education[J]. The Physical Educator, 1960(17):83.
[15] 王建臺. 西方自然体育在近代中国发展过程之研究(1895—1937)[D]. 台北:台湾师范大学,1997.
[16] 王建台. 麦克乐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J]. 体育文史,1994(5):49.
[17] 杨志康. 论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麦克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5(10):15.
[18] 姚蕾. 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沉思[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5.
[19] 杨锡让,吴柱中. 麦克乐进行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中主观唯心论的观点[J]. 体育文丛,1957(6):7.
[20] 郑光西. 体育随感录[J]. 体育杂志,1935,1(1):80.
[21] 熊晓正. 也论近代体育史上的麦克乐——兼谈体育史人物评价问题[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6 (3):27.
[22] 谭华. 麦克乐应在中国体育志中占有一席之地[J]. 体育史话,1989(22):32.
收稿日期:2020-07-23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王博(1985—),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E-mail:[email protected]。
作者单位: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Beijing 10019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