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像,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究竟该如何去品析研读教授?
我认真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摸索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对于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
一、日积月累,反复吟读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文化积淀浅薄,需要积累。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地大量地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极为赞同孙立权先生提出的“三年积累300首诗”的构想,并将它付诸实践之中。
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天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这样每学期可学习大约70多首诗词,每年即可至140余首,高中三年结束时可以达到400余首诗词。学生度过三年的高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惊人的古诗词知识财富了。
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促进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些财富,开展分诗词小组每天晨读时间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利用夕会让学生轮流对诗词朗诵或背诵。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
二、授之以法,探究研读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应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溶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念,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出以下四法:
1 .知人读诗鉴赏法。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
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必须了解作者。她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南渡前,李清照婚姻美满,生活幸福。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可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
2.关键词句推敲法。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
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一“闹”字使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这“闹”可能是杏花争春之喧闹,可能是散着芬芳的红杏同嫩枝绿叶、春风春雨的畅谈,亦有可能是红杏枝头那勤劳的蜜蜂与翩翩起舞的彩蝶在采蜜争春,时有鸟鸣其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令人万千遐思,百般回味,一字竟能演绎出一幕生机盎然且色彩绮丽之景。
思绪随之飘荡,竟想起诗圣杜甫绘春夜之细雨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还有苏东坡那为惠崇僧人之画而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之小诗,读罢此处,一幅清新、淳朴之画展卷展现于前。上溯至《诗经》,下沿至当今文坛,万千以“春”为话题之作全都奔流开来,老师就于此处戛然而止,希望大家能在体会老师赏析示范后,能借此法或以更新的见解和想法去赏析其它的诗词。
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他优秀诗词了。
3.抓住意象赏诗法。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
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4.写作手法分析法。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肖涤非先生曾说:“《关睢》序一篇,不但当必读,且当先读,因为如果不知赋、比、兴为何事,便将不知诗歌为何物。”赋比兴为诗歌的写作技法及表现手法,由此可见熟其“法”对读诗的重要性。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1)修辞赏析法。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之法来将诗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
(2)化虚为实体会法。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本是抽象的情感,直接说它多少多大,我们很难有具体的印象。这时词人却将它化为具体形象的“风絮”和“梅子黄时雨”,而且连用比喻写“愁”多,同时“烟草”“风絮”“雨”还渲染了一种气氛,烘托了愁情。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诗歌这笔财富,它的矿藏永无止境,让我们这些在语文教学上挥洒汗水的同仁们再去靠近些,掘得再深些,定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陕西省洋县中学)
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究竟该如何去品析研读教授?
我认真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摸索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对于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
一、日积月累,反复吟读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文化积淀浅薄,需要积累。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地大量地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我极为赞同孙立权先生提出的“三年积累300首诗”的构想,并将它付诸实践之中。
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天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这样每学期可学习大约70多首诗词,每年即可至140余首,高中三年结束时可以达到400余首诗词。学生度过三年的高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惊人的古诗词知识财富了。
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促进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这些财富,开展分诗词小组每天晨读时间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利用夕会让学生轮流对诗词朗诵或背诵。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
二、授之以法,探究研读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应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溶入新课标主动探究的理念,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出以下四法:
1 .知人读诗鉴赏法。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
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必须了解作者。她经历了南北分裂之乱。南渡前,李清照婚姻美满,生活幸福。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如《如梦令》、《怨王孙》两首词,于轻快活泼的画面中可见作者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醉花阴》中含蓄地述说闺中的寂寞和对爱情的向往。
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趋于含蓄深沉。《菩萨蛮》、《念奴娇》等词表现了词人长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乐》在这类词中为代表之作。《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
2.关键词句推敲法。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
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一“闹”字使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这“闹”可能是杏花争春之喧闹,可能是散着芬芳的红杏同嫩枝绿叶、春风春雨的畅谈,亦有可能是红杏枝头那勤劳的蜜蜂与翩翩起舞的彩蝶在采蜜争春,时有鸟鸣其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令人万千遐思,百般回味,一字竟能演绎出一幕生机盎然且色彩绮丽之景。
思绪随之飘荡,竟想起诗圣杜甫绘春夜之细雨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还有苏东坡那为惠崇僧人之画而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之小诗,读罢此处,一幅清新、淳朴之画展卷展现于前。上溯至《诗经》,下沿至当今文坛,万千以“春”为话题之作全都奔流开来,老师就于此处戛然而止,希望大家能在体会老师赏析示范后,能借此法或以更新的见解和想法去赏析其它的诗词。
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他优秀诗词了。
3.抓住意象赏诗法。意象就是出现在作品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在作品中以个体
形式存在,多个个体联接起来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阅读时应首先抓住意象即物象,品味物象特征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然后作整体理解,体会意境。
4.写作手法分析法。诗词写作,有一定之法。肖涤非先生曾说:“《关睢》序一篇,不但当必读,且当先读,因为如果不知赋、比、兴为何事,便将不知诗歌为何物。”赋比兴为诗歌的写作技法及表现手法,由此可见熟其“法”对读诗的重要性。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
(1)修辞赏析法。诗歌中常常用一些修辞之法来将诗人的情感形象的外化出来。常用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等。鉴赏诗歌时,通过分析其一些修辞的运用,更能领会诗人蓄积的情感。
(2)化虚为实体会法。有时作者要表达主观性很强的内容,往往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愁”本是抽象的情感,直接说它多少多大,我们很难有具体的印象。这时词人却将它化为具体形象的“风絮”和“梅子黄时雨”,而且连用比喻写“愁”多,同时“烟草”“风絮”“雨”还渲染了一种气氛,烘托了愁情。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诗歌这笔财富,它的矿藏永无止境,让我们这些在语文教学上挥洒汗水的同仁们再去靠近些,掘得再深些,定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陕西省洋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