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的办学理念就是大学的信仰和价值追求,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与基本价值观,是引导大学前进发展的动力源泉,它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平等性、民主性、自由性、终身性、系统性、完整性等特征,既是大学教育历史演进的宝贵成果,也是社会发展制约和影响下的必然产物。
“没有理念的教育等于失去了灵魂,教育必然附属于某种现实的力量,成为或政治或经济的工具”,[1]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一种哲学思考体系。美国著名学者艾伦·布鲁姆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一书中,着重论述了理念在现代大学发展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认为,在一个受公众舆论严重影响和控制的社会里,大学要力图成为一个精神自由的岛屿,既为人们提供精神探索的宽松环境,又能在人们心中唤起崇敬之情。大学应是容纳思考和思想开放的地方,是一个以理智为基石的国家的神殿,如果没有大学,所有理性生活的美好结果都会跌回到原始泥淖之中。[2]大学的理念既不能冥顽不化、固步自封,也不能以牺牲教育特质为代价,而要使大学与社会保持适当距离,以保证高等教育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对社会现实作出审慎思考。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是指在一段特定时期之内,大学的整体规划、办学思路、办学方法等一系列因素的总称。“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是教学的技术而已。”[3]大学理念的本质是大学冲破时代和历史的局限,不断深化对高等教育规律认识的过程,是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时代不断调适与社会本质联系的过程,是对人类的基本精神不断追求和贴近的过程。
大学是人类追求科学和真理的地方,大学对真理、对信仰、对科学的这种无限可能的追求既是大学理念的深刻要求,也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大学教育的理念也应换位于提高公众素养、提升社会格调、培养国民情趣、完善学生人格——这同时也是大学精神的理想境界。总体说来,大学办学理念中最核心的部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
以人为本
社会发展需要教育,人的自身发展也需要教育,教育就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为目的的,但这种目的要通过具体的“人”来实现,因此,大学教育的功能应是将人培养成一个有着清醒头脑和健全人格的健康人,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则需要培养全面的自我辨别力,而这取决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4]大师的话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大学的办学理念首先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其次才是教人如何做事。大学要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核心,必须关心教师的学术研究与生活状况,从而实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倡“教师本位”和“学生主体”。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应了解每位教师的长处,充分发挥和调动教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校管理中应把师资素质的提高放在突出位置,关注教师成长和成就需要。对于广大求知的大学生们,应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给学生以充分地张扬个性和创造力的空间,取消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在某方面学有所长。
崇尚学术
大学以探讨深奥的科学知识为本,学术是它存在的前提。如果离开了高深学问的传递、应用、融合和创新,大学就失去了它实际的价值。为了不断地追求客观真理,应允许学术在一定范围内有其客观性和独立性,学术探讨一般应不受国家、教会和各种特殊利益集团的限制。在现代大学里,坚持学术自由,既是探求真理和发展科学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有力保障。崇尚学术必须“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尽量减少政府部门对大学的管理,让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有敢于说话的权利,形成优良的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南京大学以“崇尚学术,兼融中西”作为自己的立校原则,延聘学术精深的硕儒名士为师,倡导学术研究,实现“国学大师与留学生的合作”,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邀请海内外名家来校讲学,营造优良的学术环境,并且都较早地建立校内的研究机构和培养研究生。南京大学崇尚学术更着重于基础学科的建立和基础科学的研究,经过长期的积累,南京大学的众多基础学科已成为国内的奠基者和领先者。由于学融中西,南大在学科建设中不断吸纳世界先进科学成就,使自己的研究工作紧跟科学的前沿发展。
服务社会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使命,同时也是大学理念的主要组成部分。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为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产业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后,世界各国大学普遍认同了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尤其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大学对社会的影响和推动力越来越大,服务社会成为现代大学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当代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1971-1991)德里克·博克(Derek Bok)也十分重视大学的服务职能,他认为,当今社会变化迅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促使大学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学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转移到社会的中心,因此,大学应超越象牙塔,促进社会的发展。他提出,大学应为社会培养训练有素的从业人员,大学应该通过培养合格的受过良好训练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服务,他指出:“大学的职责是为养育自己的社会服务的。”[5]而在我国的大学中,大学领导者也日益认识到大学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必要性。四川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就是以解决国家和地区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特别针对四川和西南地区的经济需求及区域特点来设计和建设的。
改革创新
继承、改革与创新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创新,是在继承人类社会已有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创新,而从继承跨越到创新的关键和难点是改革。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也不断向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挑战。现代大学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相适应,逐步实现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这里包括三方面的创新,一是实现人才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教师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时刻追求新知,大力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陈旧思想观念,改革传统落后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力,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让其主动发展;二是实现制度创新,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前提,解除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旧体制、旧机制的束缚,把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坚持学术主导、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原则,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三是实现科技创新,从高校知识产权制度上寻找突破口,努力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以求真促务实,以真抓促实干,以继承促创新,以改革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萍,钟明华.教育的迷茫在哪里——教育理念的反省.上海高教研究,1998(5),22-25.
[2]蒋述卓.大学理念与现代化[J].暨南学报,1999(6).
[3](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44.
[4]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商务印书馆,1979,145-147.
[5]姜文闵.哈佛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没有理念的教育等于失去了灵魂,教育必然附属于某种现实的力量,成为或政治或经济的工具”,[1]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本质及其办学规律的一种哲学思考体系。美国著名学者艾伦·布鲁姆在《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一书中,着重论述了理念在现代大学发展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认为,在一个受公众舆论严重影响和控制的社会里,大学要力图成为一个精神自由的岛屿,既为人们提供精神探索的宽松环境,又能在人们心中唤起崇敬之情。大学应是容纳思考和思想开放的地方,是一个以理智为基石的国家的神殿,如果没有大学,所有理性生活的美好结果都会跌回到原始泥淖之中。[2]大学的理念既不能冥顽不化、固步自封,也不能以牺牲教育特质为代价,而要使大学与社会保持适当距离,以保证高等教育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对社会现实作出审慎思考。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是指在一段特定时期之内,大学的整体规划、办学思路、办学方法等一系列因素的总称。“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身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是教学的技术而已。”[3]大学理念的本质是大学冲破时代和历史的局限,不断深化对高等教育规律认识的过程,是大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时代不断调适与社会本质联系的过程,是对人类的基本精神不断追求和贴近的过程。
大学是人类追求科学和真理的地方,大学对真理、对信仰、对科学的这种无限可能的追求既是大学理念的深刻要求,也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大学教育的理念也应换位于提高公众素养、提升社会格调、培养国民情趣、完善学生人格——这同时也是大学精神的理想境界。总体说来,大学办学理念中最核心的部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
以人为本
社会发展需要教育,人的自身发展也需要教育,教育就是以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和发展为目的的,但这种目的要通过具体的“人”来实现,因此,大学教育的功能应是将人培养成一个有着清醒头脑和健全人格的健康人,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应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只是作为一位专家,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就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要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则需要培养全面的自我辨别力,而这取决于自由而全面的教育。”[4]大师的话清楚地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大学的办学理念首先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其次才是教人如何做事。大学要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以人文、科学、创新的统一为核心,必须关心教师的学术研究与生活状况,从而实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倡“教师本位”和“学生主体”。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应了解每位教师的长处,充分发挥和调动教职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校管理中应把师资素质的提高放在突出位置,关注教师成长和成就需要。对于广大求知的大学生们,应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给学生以充分地张扬个性和创造力的空间,取消学科之间的界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在某方面学有所长。
崇尚学术
大学以探讨深奥的科学知识为本,学术是它存在的前提。如果离开了高深学问的传递、应用、融合和创新,大学就失去了它实际的价值。为了不断地追求客观真理,应允许学术在一定范围内有其客观性和独立性,学术探讨一般应不受国家、教会和各种特殊利益集团的限制。在现代大学里,坚持学术自由,既是探求真理和发展科学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有力保障。崇尚学术必须“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尽量减少政府部门对大学的管理,让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有敢于说话的权利,形成优良的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南京大学以“崇尚学术,兼融中西”作为自己的立校原则,延聘学术精深的硕儒名士为师,倡导学术研究,实现“国学大师与留学生的合作”,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邀请海内外名家来校讲学,营造优良的学术环境,并且都较早地建立校内的研究机构和培养研究生。南京大学崇尚学术更着重于基础学科的建立和基础科学的研究,经过长期的积累,南京大学的众多基础学科已成为国内的奠基者和领先者。由于学融中西,南大在学科建设中不断吸纳世界先进科学成就,使自己的研究工作紧跟科学的前沿发展。
服务社会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使命,同时也是大学理念的主要组成部分。1862年,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为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产业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后,世界各国大学普遍认同了大学服务社会的理念。尤其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大学对社会的影响和推动力越来越大,服务社会成为现代大学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当代美国著名高等教育家、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1971-1991)德里克·博克(Derek Bok)也十分重视大学的服务职能,他认为,当今社会变化迅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促使大学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学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转移到社会的中心,因此,大学应超越象牙塔,促进社会的发展。他提出,大学应为社会培养训练有素的从业人员,大学应该通过培养合格的受过良好训练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服务,他指出:“大学的职责是为养育自己的社会服务的。”[5]而在我国的大学中,大学领导者也日益认识到大学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必要性。四川大学“985工程”二期建设就是以解决国家和地区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导向,特别针对四川和西南地区的经济需求及区域特点来设计和建设的。
改革创新
继承、改革与创新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创新,是在继承人类社会已有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基础上的创新,而从继承跨越到创新的关键和难点是改革。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也不断向高等教育提出新的挑战。现代大学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相适应,逐步实现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这里包括三方面的创新,一是实现人才创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教师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时刻追求新知,大力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陈旧思想观念,改革传统落后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活力,塑造学生的创造个性,让其主动发展;二是实现制度创新,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前提,解除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旧体制、旧机制的束缚,把一切有利于发展教育的资源充分释放出来,坚持学术主导、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的原则,加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三是实现科技创新,从高校知识产权制度上寻找突破口,努力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以求真促务实,以真抓促实干,以继承促创新,以改革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萍,钟明华.教育的迷茫在哪里——教育理念的反省.上海高教研究,1998(5),22-25.
[2]蒋述卓.大学理念与现代化[J].暨南学报,1999(6).
[3](德)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44.
[4]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商务印书馆,1979,145-147.
[5]姜文闵.哈佛大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5.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