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动员人们自愿无偿地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有利于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有利于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扩大公共服务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当前,高校公益事业逐步发展,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就中国目前高校志愿者事业长效化建设路径进行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社会化功能,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大学生。
关键字:高校;志愿组织;长效;路径
前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划(2013-2018)》中指出,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共青团中央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要求,于1993年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实施的重要工作品牌。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社会化动员的有效方式、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国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群体的杰出代表有责任有义务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努力和付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和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校大学生有热情,有知识,有能力,开展服务学习和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和健全公益组织可持续发展途径有力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笔者作为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对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微观发展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借此机会将实践中的经验和所想所感见诸笔端。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志愿者”深深地印刻在中国人民心中,全国人民对志愿者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认识,同时也对志愿者的工作定位出现了偏差,认为真正的志愿者工作就是在赛场上服务。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开始不断重视各大城市的志愿者工作和事业。特别是各大高校,在城市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打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然我国整体的志愿者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对于大学生公益组织来讲,在宏观上表现为组织动员方式跟不上网络社会的变化,工作内容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机制建设跟不上志愿服务的发展,理论建设跟不上实践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总体水平较低,青年志愿者行动整体形象建设有待提高等。
二、发展定位
(一)基本原则
上下贯通:积极向校党委、校团委汇报工作、争取组织支持;通过各院、类青年志愿工作巡礼观摩展示、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激发学校活力。
内外融合:积极学习借鉴志愿服务较发达城市高校的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工作经验,融合化解后,从机制建设、项目设计、志愿者招募等方面进行梳理,打造符合本校和本地区青年志愿者工作模式。
错位竞争:发挥大学生聪明才智,打造青年志愿者服务品牌,同时充分利用驻地区高校、民间志愿服务资源,打造地区特色的青年志愿服务品牌,与其他城市公益组织在相互学习比拼中,形成错位竞争。
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科优势,全面整合全校各类公益组织,借势发展,将知识教育与青年志愿服务相融合,在塑造青年品質的同时大力发展青年志愿服务实践学习工作。
(二)发展目标
基本目标:满足社会志愿服务需求,服务社会和广大师生,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搭建平台;打造青年志愿服务地区特色,在各类志愿服务中展现青年志愿者身影,努力使青年志愿者成为地区和国家文明形象的推介代言者;使参与志愿服务成为生活习惯。
总体目标:品牌化 制度化 社会化 阵地化 网络化
品牌化:充分借鉴先进志愿者组织工作的成功经验,以“志愿行动”为统揽,在交通、助学、助老、环保等领域打造一批富有特色及成效的志愿工作品牌。
制度化:“金子塔”组织架构——“六位一体”运行机制
社会化:推动社会化动员和项目社会化运作,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招投标管理,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将青年志愿服务与学科教育延伸相结合,加强青年志愿服务文化传播,促使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阵地化:积极利用学校固有特色活动等固有阵地,同时在福利院、孤儿院、敬老院等服务阵地,爱国教育主义基地等场所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逐步扩大青年志愿服务在社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形成强有势的基地。
(三)发展方式
1.项目拓展
加强对外交流,利用组织关系开拓公益项目,采取参与、合作和委托承担等方式积极进行项目拓展,扩宽社会资源,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2.广泛运用社会资源
充分利用机关(企事业)单位、全国或地区高校、民间志愿服务队伍、青商会、社会爱心人士等各方资源,通过志愿服务项目招投标会、推介会等方式加强志愿服务交流,解决志愿服务供需矛盾。
3.加强结对共建
继续开展青春助力和结对活动,联合各类青年志愿者队伍力量,进一步优化自身资源配置,使青年志愿服务固定化,实现各方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三、组织关系和主要架构
1.校青年志愿者协会
以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例,《章程》中规定,文学与法政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接受中国矿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业务指导。
秘书宣传组:负责整理文件、活动文字新闻稿及各类活动材料,并及时与新闻媒体联系,加强社会宣传,扩大社会效应。
外部联络组:负责整合青商会、爱心企业资源,争取资金保障,并对各项活动进行统筹项目资金预算,学习其它高校和城市先进经验,参与观摩交流,长效促进志愿工作的开展。
2.各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各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全校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与各学院学生会为平级机构,分别归校、院团委管理、指导,形成团委与青协、学生会一体两翼管理机制。 3.公益社团
公益社团具有其不可磨灭的学科性专业化特征,在加强学科互动、服务学习中具有关键作用。
四、“六位一体”长效机制建设
(一)多元化动员
1.系统化招募
加强对各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公益社团管理。
2.招标项目化招募
高校志愿服务开展具有单方面性和随意性,缺乏科学需求和调研,合理科学的广泛开展青年志愿服务需求调查,有针对性地加强志愿服务项目策划设计。
3.固有阵地化招募
加强像中国矿业大学的“希望来吧”、“周末课堂” “青年维权岗”等类似的高校本来固有的阵地宣传,打造社区志愿服务站,吸引同学们参加,弥补工作人员无时间参与志愿服务的空白。
(二)专业式培训
(1)成立青年志愿服务导师团;
(2)开展岗前分类培训;
(3)强化现场服务指导;
(4)建立追踪考核体系。
(三)分层制管理
1.校青协统筹项目
校青协自主设计的服务项目:校青协自行设计的服务项目,对各各学院志愿者团队下发通知,指导各团队开展活动。例如:便民宣传、医疗保健、文明创建、助学服务。
2.各学院青协和公益组织负责项目
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可以提供社会公益服务,为学校公益、社区服务、扶贫济困、帮孤助残、支教扫盲、青少年援助、科技推广、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公共事务、城乡发展,以及大型社会活动等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服务,为具有特殊困难以及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
(四)双重向认证
采取“双重认证”的方法对志愿服务时间进行认证,确保结果真实客观。志愿服务结束后,青年志愿者本人通过大学青年志愿者网站提交认证申请,需详细写明志愿服务项目名称、志愿服务地点以及志愿服务时间等内容。
(五)指标型考核
1.完善指标考核体系
制定详细的志愿服务指标考核体系,包括志愿者人数、服务对象反饋、志愿服务次数、服务水平、青年志愿者网站志愿服务宣传情况、社会反馈等方面,分阶段对志愿服务情况进行考核,提高青年志愿者责任意识。
2.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及时追逐反馈志愿团队志愿服务情况,对于无作为的志愿服务团队,予以撤销立项、追缴资金,并将处理结果计入志愿服务团队诚信档案,诚信状况将成为立项资金的参考依据。
(六)适当性激励
1.推广网上注册累积认证制度
大力实施青年志愿者注册制度,完善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依据的青年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等,有效激励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发挥青年志愿者网站最大社会功效。
2.实施青年志愿者玫瑰奖章授予制度
举办类似慈善晚会式的青年志愿者年会,选树青年志愿团队和个人典型,鼓励更多的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扩大青年志愿者工作社会影响面。
四、保障制度
(一)资金保障
1.争取财政青年志愿资金拨付
向校、院团委积极争取青年志愿者个人工作补贴和志愿服务项目、优秀志愿者评选、志愿服务宣传工作经费,保障青年志愿服务正常开展。
2.建立青年志愿者行动专项账户
向社会发布高校青年志愿者开户帐号和开户银行,接受社会爱心人士、单位捐赠。同时加强帐户资金管理,定期网上公布收支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3.积极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
发挥党团组织融汇各方资源的优势,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资金筹集渠道,积极向企事业单募集资金,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4.采取志愿服务项目化招标
在调研地区的卫生、交通、银行等重点行业志愿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校青协进行志愿服务项目招标和项目推介,各团队主动认领志愿服务项目,有效整合志愿力量,解决志愿服务供需矛盾的问题。
(二)青年志愿者合法权益保障
1.知情权保障
“知情权”是青年志愿者享有其他各种合法权益的基础,在招募青年志愿者时,应当向青年志愿者公示志愿服务的时间、地点、补助、服务内容、所需技能等相关事宜,使其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根据自身条件更好的进行青年志愿者服务。
2.人身权益保障
积极为青年志愿者提供正式的志愿服务证明、基本补贴、安全保障以及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条件允许下为青年志愿者提供人身保险。
五、宣传推广
(一)固有媒体宣传
1.报纸宣传
加强与学校相关通讯组织、地区报社、传媒公司的联系,增加青年志愿服务曝光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去。
2.电视宣传
增加深入民心的活动报道,拍摄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广告视频,同时与电视台联系,做青年志愿服务的专集或专访,开展志愿服务周周评或月月评活动。
3.其他载体
联系传媒广告公司,利用高校、机关企事业、商场等单位电梯内传媒海报和传媒电视进行宣传。
(二)新媒体宣传
1.建立和完善学校青年志愿者网站
逐步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网站的各项功能,提高网站的社会知晓率,为广大青年志愿者和关注青年志愿者的群体提供动态信息发布、资料下载、意见调查、青年志愿者报名、志愿服务时间认证、论坛交流等全方位的服务。
2.建立青年志愿服务微博体系
借助微博创新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发展新模式,积极运用微博强化思想引领,志愿服务工作从组织化动员向社会化动员发展,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微博群。 3.微信、手机报定期发送工作信息
通过微信平台,定期群发文字、图片或视频,及时传播青年志愿服务动态,为群众精准推送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
(三)志愿文化产品宣传
1.拍摄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广告、动漫、微电影
创作出符合青年志愿者形象的文化产品,在学校和城市中心人流量集中的场地,通过设置爱心公益LED屏、播放公益宣传片等方式,每年度举办相关公益广告、海报和宣传片等大赛,促进青年志愿者精神的广泛传播。
2.传播青年志愿服务志愿礼、志愿歌、志愿章
在全社会广泛征集志愿礼、志愿歌、志愿章,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担任青年志愿者形象大使,征集志愿礼、志愿歌、志愿者徽章等一系列志愿文化的宣传产品,在全社会营造出争当志愿者、关爱志愿者、尊重志愿者的良好氛围,激发起广大市民的参与精神。
3.制作青年志愿服务公益温馨指示、提示牌
在社区、景点、公园、学校、单位绿地和停车处等地,设置引路牌、环保提示牌等,为市民提供出行方便,同时呼吁更多市民关爱弱势群体、保护环境,共建和谐社会。
六、结语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以为学生为主体,以组织为载体,以制度为润滑油。活动的长期性开展、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建设、网络化运行都离不开长效的组织和制度体系。在高校各学院,团委、学生会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形成一体两翼的制度架构体系,可以避免工作的交叉和重复,有效合理的利用资源。对于高校志愿服务整体来说,借鉴马克思·韦伯的层级制理论,建立和中国政治制度类似的可对接的组织架构更适合国情和社会实情,“六位一体”的体系模式是品牌化特色化建设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刘冰.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拓展[A].广州.中国电力教育,2011,(04)
[2]李顺琴. 中国特色大學生志愿服务探索[A].昆明.经济研究导刊,2011,(31)
[3]章洁.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研究.学习园地.2012,(06)
[4]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2008-10-6
[5]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2009-2-27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研究成果一部分。项目编号是201310290058,指导教师李全彩,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工作专业系主任。
关键字:高校;志愿组织;长效;路径
前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划(2013-2018)》中指出,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共青团中央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要求,于1993年在全国范围内发起实施的重要工作品牌。青年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社会化动员的有效方式、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国大学生作为中国青年群体的杰出代表有责任有义务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努力和付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和推动志愿服务工作,高校大学生有热情,有知识,有能力,开展服务学习和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组织体系和健全公益组织可持续发展途径有力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笔者作为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对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微观发展特性有一定的了解,借此机会将实践中的经验和所想所感见诸笔端。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志愿者”深深地印刻在中国人民心中,全国人民对志愿者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认识,同时也对志愿者的工作定位出现了偏差,认为真正的志愿者工作就是在赛场上服务。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开始不断重视各大城市的志愿者工作和事业。特别是各大高校,在城市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打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然我国整体的志愿者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对于大学生公益组织来讲,在宏观上表现为组织动员方式跟不上网络社会的变化,工作内容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机制建设跟不上志愿服务的发展,理论建设跟不上实践的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总体水平较低,青年志愿者行动整体形象建设有待提高等。
二、发展定位
(一)基本原则
上下贯通:积极向校党委、校团委汇报工作、争取组织支持;通过各院、类青年志愿工作巡礼观摩展示、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激发学校活力。
内外融合:积极学习借鉴志愿服务较发达城市高校的志愿组织和志愿者工作经验,融合化解后,从机制建设、项目设计、志愿者招募等方面进行梳理,打造符合本校和本地区青年志愿者工作模式。
错位竞争:发挥大学生聪明才智,打造青年志愿者服务品牌,同时充分利用驻地区高校、民间志愿服务资源,打造地区特色的青年志愿服务品牌,与其他城市公益组织在相互学习比拼中,形成错位竞争。
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科优势,全面整合全校各类公益组织,借势发展,将知识教育与青年志愿服务相融合,在塑造青年品質的同时大力发展青年志愿服务实践学习工作。
(二)发展目标
基本目标:满足社会志愿服务需求,服务社会和广大师生,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搭建平台;打造青年志愿服务地区特色,在各类志愿服务中展现青年志愿者身影,努力使青年志愿者成为地区和国家文明形象的推介代言者;使参与志愿服务成为生活习惯。
总体目标:品牌化 制度化 社会化 阵地化 网络化
品牌化:充分借鉴先进志愿者组织工作的成功经验,以“志愿行动”为统揽,在交通、助学、助老、环保等领域打造一批富有特色及成效的志愿工作品牌。
制度化:“金子塔”组织架构——“六位一体”运行机制
社会化:推动社会化动员和项目社会化运作,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招投标管理,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将青年志愿服务与学科教育延伸相结合,加强青年志愿服务文化传播,促使大学生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阵地化:积极利用学校固有特色活动等固有阵地,同时在福利院、孤儿院、敬老院等服务阵地,爱国教育主义基地等场所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逐步扩大青年志愿服务在社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形成强有势的基地。
(三)发展方式
1.项目拓展
加强对外交流,利用组织关系开拓公益项目,采取参与、合作和委托承担等方式积极进行项目拓展,扩宽社会资源,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2.广泛运用社会资源
充分利用机关(企事业)单位、全国或地区高校、民间志愿服务队伍、青商会、社会爱心人士等各方资源,通过志愿服务项目招投标会、推介会等方式加强志愿服务交流,解决志愿服务供需矛盾。
3.加强结对共建
继续开展青春助力和结对活动,联合各类青年志愿者队伍力量,进一步优化自身资源配置,使青年志愿服务固定化,实现各方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三、组织关系和主要架构
1.校青年志愿者协会
以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例,《章程》中规定,文学与法政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接受中国矿业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的业务指导。
秘书宣传组:负责整理文件、活动文字新闻稿及各类活动材料,并及时与新闻媒体联系,加强社会宣传,扩大社会效应。
外部联络组:负责整合青商会、爱心企业资源,争取资金保障,并对各项活动进行统筹项目资金预算,学习其它高校和城市先进经验,参与观摩交流,长效促进志愿工作的开展。
2.各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
各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全校青年志愿服务的主体力量,与各学院学生会为平级机构,分别归校、院团委管理、指导,形成团委与青协、学生会一体两翼管理机制。 3.公益社团
公益社团具有其不可磨灭的学科性专业化特征,在加强学科互动、服务学习中具有关键作用。
四、“六位一体”长效机制建设
(一)多元化动员
1.系统化招募
加强对各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公益社团管理。
2.招标项目化招募
高校志愿服务开展具有单方面性和随意性,缺乏科学需求和调研,合理科学的广泛开展青年志愿服务需求调查,有针对性地加强志愿服务项目策划设计。
3.固有阵地化招募
加强像中国矿业大学的“希望来吧”、“周末课堂” “青年维权岗”等类似的高校本来固有的阵地宣传,打造社区志愿服务站,吸引同学们参加,弥补工作人员无时间参与志愿服务的空白。
(二)专业式培训
(1)成立青年志愿服务导师团;
(2)开展岗前分类培训;
(3)强化现场服务指导;
(4)建立追踪考核体系。
(三)分层制管理
1.校青协统筹项目
校青协自主设计的服务项目:校青协自行设计的服务项目,对各各学院志愿者团队下发通知,指导各团队开展活动。例如:便民宣传、医疗保健、文明创建、助学服务。
2.各学院青协和公益组织负责项目
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可以提供社会公益服务,为学校公益、社区服务、扶贫济困、帮孤助残、支教扫盲、青少年援助、科技推广、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公共事务、城乡发展,以及大型社会活动等公益事业提供志愿服务,为具有特殊困难以及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提供服务。
(四)双重向认证
采取“双重认证”的方法对志愿服务时间进行认证,确保结果真实客观。志愿服务结束后,青年志愿者本人通过大学青年志愿者网站提交认证申请,需详细写明志愿服务项目名称、志愿服务地点以及志愿服务时间等内容。
(五)指标型考核
1.完善指标考核体系
制定详细的志愿服务指标考核体系,包括志愿者人数、服务对象反饋、志愿服务次数、服务水平、青年志愿者网站志愿服务宣传情况、社会反馈等方面,分阶段对志愿服务情况进行考核,提高青年志愿者责任意识。
2.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及时追逐反馈志愿团队志愿服务情况,对于无作为的志愿服务团队,予以撤销立项、追缴资金,并将处理结果计入志愿服务团队诚信档案,诚信状况将成为立项资金的参考依据。
(六)适当性激励
1.推广网上注册累积认证制度
大力实施青年志愿者注册制度,完善以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为主要依据的青年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等,有效激励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发挥青年志愿者网站最大社会功效。
2.实施青年志愿者玫瑰奖章授予制度
举办类似慈善晚会式的青年志愿者年会,选树青年志愿团队和个人典型,鼓励更多的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扩大青年志愿者工作社会影响面。
四、保障制度
(一)资金保障
1.争取财政青年志愿资金拨付
向校、院团委积极争取青年志愿者个人工作补贴和志愿服务项目、优秀志愿者评选、志愿服务宣传工作经费,保障青年志愿服务正常开展。
2.建立青年志愿者行动专项账户
向社会发布高校青年志愿者开户帐号和开户银行,接受社会爱心人士、单位捐赠。同时加强帐户资金管理,定期网上公布收支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3.积极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
发挥党团组织融汇各方资源的优势,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和沟通,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资金筹集渠道,积极向企事业单募集资金,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4.采取志愿服务项目化招标
在调研地区的卫生、交通、银行等重点行业志愿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校青协进行志愿服务项目招标和项目推介,各团队主动认领志愿服务项目,有效整合志愿力量,解决志愿服务供需矛盾的问题。
(二)青年志愿者合法权益保障
1.知情权保障
“知情权”是青年志愿者享有其他各种合法权益的基础,在招募青年志愿者时,应当向青年志愿者公示志愿服务的时间、地点、补助、服务内容、所需技能等相关事宜,使其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根据自身条件更好的进行青年志愿者服务。
2.人身权益保障
积极为青年志愿者提供正式的志愿服务证明、基本补贴、安全保障以及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条件允许下为青年志愿者提供人身保险。
五、宣传推广
(一)固有媒体宣传
1.报纸宣传
加强与学校相关通讯组织、地区报社、传媒公司的联系,增加青年志愿服务曝光量,让更多的人参与进去。
2.电视宣传
增加深入民心的活动报道,拍摄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广告视频,同时与电视台联系,做青年志愿服务的专集或专访,开展志愿服务周周评或月月评活动。
3.其他载体
联系传媒广告公司,利用高校、机关企事业、商场等单位电梯内传媒海报和传媒电视进行宣传。
(二)新媒体宣传
1.建立和完善学校青年志愿者网站
逐步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网站的各项功能,提高网站的社会知晓率,为广大青年志愿者和关注青年志愿者的群体提供动态信息发布、资料下载、意见调查、青年志愿者报名、志愿服务时间认证、论坛交流等全方位的服务。
2.建立青年志愿服务微博体系
借助微博创新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发展新模式,积极运用微博强化思想引领,志愿服务工作从组织化动员向社会化动员发展,建立高校青年志愿者微博群。 3.微信、手机报定期发送工作信息
通过微信平台,定期群发文字、图片或视频,及时传播青年志愿服务动态,为群众精准推送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
(三)志愿文化产品宣传
1.拍摄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广告、动漫、微电影
创作出符合青年志愿者形象的文化产品,在学校和城市中心人流量集中的场地,通过设置爱心公益LED屏、播放公益宣传片等方式,每年度举办相关公益广告、海报和宣传片等大赛,促进青年志愿者精神的广泛传播。
2.传播青年志愿服务志愿礼、志愿歌、志愿章
在全社会广泛征集志愿礼、志愿歌、志愿章,邀请社会知名人士担任青年志愿者形象大使,征集志愿礼、志愿歌、志愿者徽章等一系列志愿文化的宣传产品,在全社会营造出争当志愿者、关爱志愿者、尊重志愿者的良好氛围,激发起广大市民的参与精神。
3.制作青年志愿服务公益温馨指示、提示牌
在社区、景点、公园、学校、单位绿地和停车处等地,设置引路牌、环保提示牌等,为市民提供出行方便,同时呼吁更多市民关爱弱势群体、保护环境,共建和谐社会。
六、结语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开展以为学生为主体,以组织为载体,以制度为润滑油。活动的长期性开展、项目化运作、品牌化建设、网络化运行都离不开长效的组织和制度体系。在高校各学院,团委、学生会和青年志愿者协会形成一体两翼的制度架构体系,可以避免工作的交叉和重复,有效合理的利用资源。对于高校志愿服务整体来说,借鉴马克思·韦伯的层级制理论,建立和中国政治制度类似的可对接的组织架构更适合国情和社会实情,“六位一体”的体系模式是品牌化特色化建设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刘冰.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拓展[A].广州.中国电力教育,2011,(04)
[2]李顺琴. 中国特色大學生志愿服务探索[A].昆明.经济研究导刊,2011,(31)
[3]章洁.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研究.学习园地.2012,(06)
[4]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2008-10-6
[5]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2009-2-27
基金项目:
本文是201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立项: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发展研究成果一部分。项目编号是201310290058,指导教师李全彩,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工作专业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