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普遍的物价上涨问题日益显现。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通货膨胀,其成因主要是投资和出口需求过旺、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和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这种通货膨胀问题将扩大居民的收入差距、引发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降低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效率等,需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外经济政策;现状;成因;策略分析
一、通货膨胀理论概述分析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二、我国通货膨胀现状分析
一般地说,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紙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政策性调整,理顺价格关系会引起上涨;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见,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才是通货膨胀。2010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经济数据显示,2010年10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比2010年9月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创2008年10月以后25个月新高,涨幅最大的是食品价格和居住类价格,涨幅分别为10.1%和4.9%。每当CPI超过3%的警戒线时,央行就会通过加息或者提高准备金率等紧缩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今年的实际情况也确实是这样,央行已经加息一次,年内仍有加息预期,并且五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
三、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
1.需求拉动。主要原因是外汇流入过多而造成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外汇流入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虽然中央银行采取了大量发行央行票据的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依然无法完全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其结果,物价上涨就不可避免。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老百姓的基本消费需求快达到饱和,老百姓的边际消费倾向已经很低,资产价格上涨,而商品价格由于产能过剩的存在不涨或小幅上涨。消费需求增加的幅度远小于资产需求的增加幅度,从而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要远小于资产价格的上涨幅度。第二,成本推动。生产成本上升是我国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工资成本上升,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如“民工荒”现象、员工跳楼事件、劳资纠纷和罢工等等都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已经跟以前大不相同。相应的,中国各地政府相继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因素也导致工资成本上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中国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也迅速提高。这导致资源价格的上升,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节能减排在全世界逐步得到认可,以及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压力,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也越来越重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企业就得增加人力、物力,这就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因而对环境保护、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活的舒适度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满足这些要求也需要增加投入,这就客观上使得生产成本上升,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第三,农产品供不应求。发展中国家普遍曾存在的过时的土地所有制,限制了农业投资的增长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农业生产结构僵化,导致农业生产率及供给弹性低下,结果农业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农产品不能满足工业化及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是农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带动整个物价水平的上涨。我国目前农产品和石油涨价较多,而国内石油涨价主要受国际石油涨价的影响,而农产品涨价有主要是短缺所致。当农产品供不应求时,农产品价格就会上涨,带动了整个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进而导致了通货膨胀现象。第四,在政府部门,税收体制以间接税为主,可以说间接税无处不在,所得税的比重较低。间接税的收入弹性很低,其增长速度也跟不上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时,由于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任务,就必须以增发货币的形式来弥补这种现象,最终加剧了通货膨胀。
四、完善我国通货膨胀的有效对策
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缩小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
2.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3.对外经济政策。(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4.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5.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价格。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五、总结
通货原因很复杂,不单单是由金融危机引起,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此次的通货膨胀。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产生轻微的通货膨胀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政府要进行不断调整,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使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宏.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周刊.2008年12月.
[2]刘元春.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近期研究及其缺陷[J].经济学动态.2008年(10).
[3]王兆旭:《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04).
关键词: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对外经济政策;现状;成因;策略分析
一、通货膨胀理论概述分析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二、我国通货膨胀现状分析
一般地说,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紙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政策性调整,理顺价格关系会引起上涨;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见,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才是通货膨胀。2010年11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经济数据显示,2010年10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4%,比2010年9月涨幅扩大0.8个百分点,创2008年10月以后25个月新高,涨幅最大的是食品价格和居住类价格,涨幅分别为10.1%和4.9%。每当CPI超过3%的警戒线时,央行就会通过加息或者提高准备金率等紧缩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生。今年的实际情况也确实是这样,央行已经加息一次,年内仍有加息预期,并且五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
三、我国通货膨胀的主要成因
1.需求拉动。主要原因是外汇流入过多而造成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外汇流入导致我国的货币供给增长过快,虽然中央银行采取了大量发行央行票据的政策回收基础货币,依然无法完全摆脱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其结果,物价上涨就不可避免。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老百姓的基本消费需求快达到饱和,老百姓的边际消费倾向已经很低,资产价格上涨,而商品价格由于产能过剩的存在不涨或小幅上涨。消费需求增加的幅度远小于资产需求的增加幅度,从而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要远小于资产价格的上涨幅度。第二,成本推动。生产成本上升是我国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工资成本上升,中国劳动力市场出现的如“民工荒”现象、员工跳楼事件、劳资纠纷和罢工等等都表明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形势已经跟以前大不相同。相应的,中国各地政府相继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因素也导致工资成本上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原材料、能源等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大幅度增长,中国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也迅速提高。这导致资源价格的上升,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节能减排在全世界逐步得到认可,以及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压力,我国政府对节能减排也越来越重视,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这种要求,企业就得增加人力、物力,这就客观上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因而对环境保护、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生活的舒适度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满足这些要求也需要增加投入,这就客观上使得生产成本上升,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第三,农产品供不应求。发展中国家普遍曾存在的过时的土地所有制,限制了农业投资的增长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农业生产结构僵化,导致农业生产率及供给弹性低下,结果农业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农产品不能满足工业化及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是农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带动整个物价水平的上涨。我国目前农产品和石油涨价较多,而国内石油涨价主要受国际石油涨价的影响,而农产品涨价有主要是短缺所致。当农产品供不应求时,农产品价格就会上涨,带动了整个物价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进而导致了通货膨胀现象。第四,在政府部门,税收体制以间接税为主,可以说间接税无处不在,所得税的比重较低。间接税的收入弹性很低,其增长速度也跟不上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时,由于中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任务,就必须以增发货币的形式来弥补这种现象,最终加剧了通货膨胀。
四、完善我国通货膨胀的有效对策
1.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缩小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
2.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3.对外经济政策。(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4.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5.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稳定粮食价格。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五、总结
通货原因很复杂,不单单是由金融危机引起,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此次的通货膨胀。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产生轻微的通货膨胀在所难免,重要的是政府要进行不断调整,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使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宏.利率与通货膨胀率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周刊.2008年12月.
[2]刘元春.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近期研究及其缺陷[J].经济学动态.2008年(10).
[3]王兆旭:《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年(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