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屈原列传》

来源 :语文教学通讯·A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anzhiji76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屈原的出身和才干入手,把握屈原遭受小人嫉妒这一关键内容,进而认识楚怀王的昏庸,以及顷襄王和群小构成的恶劣的政治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屈原悲剧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司马迁传记写作的特点,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以启发、引导为主,以必要的讲解、铺垫和提升为辅,让学生整体把握该文的思想脉络.
其他文献
第二学段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基于对第二学段统编教材编排体系的解读,运用逻辑图示,以期帮助学生图解文本内容,发展理性思维;建构知识体系,理清表达逻辑;鼓励质疑批判,培养高阶思维;运用思维变式,提升思维品质.
“全写作课程”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落实,需要教师在课程层面树立一体化设计的统整观念,在教学层面探索嵌入式的写作过程指导,在学习层面帮助学生建构个性化的写作知识体系,以期实现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学习活动的统整,实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倡导的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
所谓“意义”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中心思想”,这是作者在作品中反映生活现象时所表达出来的基本观点,在我国古代文论中也把“中心思想”称“意”“旨”“义”或“理”,在文学理论中则称为“主题”或“主题思想”.它对课文的重要意义是首位的,也是我们必须努力让学生去理解和把握的.然而,就学习机理而言,不能让学生只到此为止.应当在从认识课文“意义”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辨进阶,有更多的阅读体验.这便是“意义剩余”.之所以强调“剩余”,就在于它是在充分了解“意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个体化感悟.
期刊
古诗词教学要讲究“法”,更要把握“度”.古诗词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转换”,并促进学生“想象”与“应用”.同时,古诗词教学要审视儿童化角度,具有生活化温度,发掘文化的尺度等.研究古诗词教学之法,把握古诗词教学之“度”,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情志、美感.古诗词教学不仅能深化学生的认知,陶冶学生的情感,更能丰盈学生的文化与精神,润泽学生生命.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设置了“家乡文化生活”活动单元,这是本套教材在内容呈现上的一个创新,展示了教材编写者在这方面的深刻思考和匠心独运.一方面,通过“家乡文化生活”这个单元聚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以系统化的学习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等活动,完成“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另一方面,“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还因其具备的典范性、时代性、实践性而融合于教材的其他单元中,它们或者体现于以人文主题为组元依据的阅读与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注意在单元整体中系统设计教与学的过程.首先要系统架构,在单元整体中确定交际的发展目标.其次,要形成教学评改的体系,以评促学,根据交际目标进行持续性评价.之后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提出核心任务,设计紧密联系的交际活动,最终促进学生交际素养的发展,提升口语交际的教学品质.
一、感:自然之“秋声”rn师:看老师写一个字,注意看清楚.(板书:聲)认识这个字的同学请举手——rn生:我觉得这个字读“lóng”.rn师:有不同意见吗?rn生:这个字是“声”字的繁体字.rn师:大声地再说一遍.rn生:这个字是“声音”的“声”的繁体字.rn师:非常好!你是怎么知道的?rn生:就是平时对繁体字比较感兴趣,查过一些繁体字.rn师:哦,还查过一些繁体字,特别好.孩子们,这个字就是“声音”的“声”,是“声音”的“声”的繁体字.
期刊
国外语文科阅读课程标准具有阅读理念先进、注重阅读的不同目的、阅读文类多样、强调阅读策略、突出高阶思维、标准细化可操作、强调层级序列等七大特点.为改进我国语文科阅读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提出三点启示:提升“标准”专业水平,强化阅读策略教学,落实高阶思维教学.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理论的价值”,对应“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任务群.专题教学设计融合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以探究“\'真\'善\'正义\'的时代内涵”、写一篇小论文为核心任务,通过三个课段,以撰写读书报告、修改论证思路图、写作小论文三个构成递进关系的子任务驱动学生认识理论的价值,学习辩证思维方法,树立求真行善的人生追求.
小学古诗词教学,讲究用“法”带领学生体悟古诗词的“意境”.教学《望庐山瀑布》,笔者甄选教学之法,通过诵读悟情、转换具象和语用达意引导学生感悟、融通古诗的意味、意境,从而深化学生认知,丰盈学生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