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初中英语;主动性;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2—0040—01
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 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当然,这并非说学生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学生从内心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和谐融洽。
二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为“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其次,在学习课前预习、画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再次,要避免教师“抱着走”包办代替,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重视课堂教学形式的组织。在课堂中可以通过竞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同时,课堂中组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也可以使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鼓励、帮助,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那些过去成绩不好、在竞争环境下很难取得成功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会使他们感到小组的成功也有自己的一份努力,增强了自信心,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的目的。
三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是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能够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丰富语言情感,体验语言的价值。因此,新课程特别强调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启迪学生的思维,改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教新知识前提出有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能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旧的知识去解决,这时就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四、通过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兴趣的方法很多,其中充分发挥成功体验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学生在用英语回答问题时总是担心被其他人笑话,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如果教师能经常鼓励学生和肯定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大增。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愉快的情感体验,能产生满足感,继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而失败的体验,常会出现不愉快的心情,并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编辑:杨慧芳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2—0040—01
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重要。如果学生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 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当然,这并非说学生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学生从内心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能和谐融洽。
二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为“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以达到“导”在关键上的目的。其次,在学习课前预习、画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再次,要避免教师“抱着走”包办代替,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重视课堂教学形式的组织。在课堂中可以通过竞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同时,课堂中组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也可以使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鼓励、帮助,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那些过去成绩不好、在竞争环境下很难取得成功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会使他们感到小组的成功也有自己的一份努力,增强了自信心,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的目的。
三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是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对教学过程起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能够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丰富语言情感,体验语言的价值。因此,新课程特别强调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启迪学生的思维,改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教新知识前提出有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能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旧的知识去解决,这时就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四、通过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兴趣的方法很多,其中充分发挥成功体验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学生在用英语回答问题时总是担心被其他人笑话,他们非常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如果教师能经常鼓励学生和肯定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大增。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愉快的情感体验,能产生满足感,继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而失败的体验,常会出现不愉快的心情,并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编辑:杨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