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物的展示功能解读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_o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物馆物是历史变迁的真实证物。物的内涵是随着社会发展和需求而逐步向多元化延伸。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就是对自然、人类文化遗存的研究和解读,折射出现实社会物质与精神活动,体现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物是博物馆传承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立馆之本,它具有解读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功能。本文通过对博物馆物的展示服务功能进行解读:以物为信息载体发挥出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效,以满足观众需求和吸引更多的观众为宗旨。通过对物的内涵传达,使蕴藏在“物”中的理为公众鉴赏和解读,博物馆对文化的传承作用、教育意义才能得到体现。
  关键词:博物馆 物 展示 体验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4(c)-0237-02
  
  博物馆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博物馆从较单一的功能逐步向多元化拓展,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博物馆以物起家,以物为根基,以收藏、展示物件为特征,“格物致知”是它的本质。研究博物馆的物就是研究博物馆的核心要素,研究博物馆本质的核心。[1]博物馆的核心功能就是其专业人员通过对物(自然遗存和人类文化遗存)的研究和解读,使蕴涵在“物”中的理为公众鉴赏和理解,为人类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最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据。博物馆“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通过对物的诠释和解读来实现。
  
  1 博物馆物的内涵传达
  1.1 博物馆物的发展演化
  博物馆现象是人类文明社会的产物,是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的产物。博物馆现象起源于珍品的收藏。实物的收藏和保存要追溯到人类早期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崇尚自然力、动物和图腾,保存着装饰品和祭器以供宴乐祭祀等活动使用。在古代雅典的珍宝储存室,包括贵重的金、银和青铜制品,都按时登记、编入藏品,由专人看管。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一世在埃及首都亚历山大里亚建立了一座缪斯神庙(Mouseion),作为研究、收藏和教育中心,藏有生物、文化和其他实物。在基督教会统治下的欧洲中世纪,出于经济和宗教目的,教会和世俗机构都对实物进行收藏、保存和解释,博物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则起源于14—15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王室贵族的珍品收藏柜。资产阶级感兴趣于希腊、罗马的古典文物,进行搜集、收藏并研究。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突破了博物馆为私人所有或私家收藏界定,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博物馆发展的高潮。专门性博物馆的收藏机构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博物馆是创建于1753年的不列颠博物馆,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创了一个学术研究的新局面,为教育创造新的机会。1793年法国卢浮宫中央艺术博物馆建立并正式对外开放,这是由皇家收藏奇珍的宫殿转型为全民共享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范例。博物馆开始从封闭的、自省的奇珍异物的收藏所变成为公众所认识和欣赏的机构,从图书馆、研究所的婢女,变成真正承担社会开放历史责任的主人,物的内涵不断拓展延伸,并被公众不断欣赏和解读。向公众开放的收藏机构和博物馆数目逐渐增加。许多新的公共博物馆建立起来,包括科学、技术博物馆及自然历史博物馆。博物馆现象就由个人的文化现象转化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向社会大众开放已经成为博物馆的基本特征之一。博物馆渐渐成为具有重要公益性的社会机构。
  1.2 博物馆物的内涵演绎
  博物馆物的内涵是随着社会发展和需求而逐步向多元化延伸。这里讲的博物馆的物,指的是博物馆的藏品,包括文物、标本和资料。没有这样的物就不能成为博物馆。馆藏品是博物馆特有的文化资源,是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的特有的文化符号。博物馆的藏品是最具竞争力的,离开了它就离开了博物馆特殊的吸引力。无论从博物馆的历史渊源抑或从博物馆学理论的探讨,博物馆就是一个基于“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社会教育机构。这是博物馆的核心理念与功能。博物馆的物是物化的观念,物的博物馆化过程就是赋予物以意义的过程。博物馆的本质是社会需要的、由博物馆机构反映出来的人与物的结合。或者说博物馆的本质是人与物关系的形象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博物馆界普遍认为博物馆的物是“文物、标本”的代名词。《中国博物馆学概论》中提及:“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地上地下保存着大量反映各个时代制度、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代文物和革命文物;保存着显示生物进化、人类进化和自然资源的大量的化石和标本。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2]这种物的标的是“必须具有历史的、科学的、艺术的价值”,此种认识是受到我国博物馆管理体制规定的博物馆的工作性质、职责的深刻影响,同时也制约和限制了博物馆的工作实践及对博物馆物的认识和理解。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博物馆事业突飞猛进,从类型、数量、规模和业务活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1980年全国文物系统博物馆只有365座,藏品612万件;1985年博物馆达711座,藏品637万件;1990年博物馆上升到1013座,藏品778万件。10年间博物馆增加648座,藏品增加166万件。[3]据统计,到2006年2月17日为止,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2300多座,藏品总量超过2000万件。[4]这时期博物馆及藏品总量已翻倍递增,且品类日益丰富,地域分布更为广泛。博物馆物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大,其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博物馆的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物,其属性和范畴拓展为“供研究和社会教育之用的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标本和科技成果及有关的一切资料”,[5]“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见证物。”[6]1989年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制定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第2条修改博物馆的定义中,对物的经典表述为:“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物的概念延伸为“只要能反映人类社会及人类环境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实物”,在有形之“物”领域实现了空前的多元化。2004年国际博协将与“非物质遗产”和“数字化活动”符合博物馆其他标准的实体也纳入到博物馆的范畴,进一步扩展了物的领域。2007年国际博协维也纳会议对博物馆物的定义重新进行了修订:“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物的内涵与范畴得到最大化的延伸与拓展。物的内涵发展过程是与博物馆事业多学科的发展及博物馆专业化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正是这些集收藏、保存、展示、利用的“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证”,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新文化创造的动力和源泉。
  
  2 博物馆物的展示功能新解
  物的利用,即利用博物馆的藏品,以各种工作方式和方法,为社会教育和学科研究服务。这是物的收藏作用于社会的过程,也是博物馆“物的运动最有意义的阶段”。物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博物馆的社会性质。博物馆功能的实现必须依托于物,物与博物馆的功能是相互依存、共生的关系,藏品为博物馆功能的发挥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博物馆自身地位和价值的体现,甚至以藏品的数量和珍稀程度作为衡量博物馆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准。
  博物馆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文物收藏和展示。作为一个典藏和展示文物的地方,博物馆是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文明纽带,是透视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窗口。藏品是博物馆开展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一个博物馆缺乏量多质优的藏品,就无法举办高质量的陈列。同样,如果没有对藏品深入的研究,博物馆也不可能为观众提供真正具有水准的认识客体。有了研究才能使僵化的文物变成活生生的历史,使历代的文明得以彰显。博物馆的首要目的是保护作为整体的文化遗产,它所从事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着理解和解释整体意义上文化遗产的价值而展开的。当今的博物馆正在汇入社会文化发展的潮流中,想方设法将博物馆的文物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发挥博物馆的文化力量,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界别的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物是博物馆展示信息传播的核心内容和载体。展示以实物材料为基础,利用一定的科学方法与艺术手段,向人们进行形象思维活动的科学表达。博物馆的物,不是作为表现某一社会行为的结果的物而存在的,是要表现具有特定形态、特定用途、特定意义的社会行为过程。博物馆物的价值实现是价值的客观存在与主观认识统一的结果。展示设计传递的是博物馆物的信息,是对物的信息排列、组合的创意表达,以准确生动的形式语言提供引人入胜的语境,有助于受众者理解物所传递的确切含义,达到“神与物游”的境地。2009年12月北京自然博物馆和美国纽约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达尔文》展览,其中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生态景观的巧妙构筑,独有物种展示,配以色彩、灯光及声音特效营造出达尔文在此岛艰辛考察、灵感再现的亲历氛围,展示效果新奇而生动。实现物与人心理的互动,激发人们到真正的自然界中,去寻访、探索,进一步做调查、研究的动机。博物馆物的展示实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所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流的心理活动。创造物件与观众的信息交流空间,构建出展览与环境,视觉与沟通的联系,使物件产生新的表现价值,赋予展览以更强的生命力。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爬行动物厅在有限空间,向观众展示两亿多年前的宏伟生物界景观。给观众以强大视觉冲击力的是大厅中央栩栩如生的恐龙骨架群,大厅中心位置摆放着目前中国境内出土最长的井研马门溪龙骨架,其他的恐龙骨架如许氏禄丰龙、背上布满剑板的沱江龙、威风凛凛的永川龙、展翅翱翔的翼龙、称霸海洋的鱼龙等,进行多角度恰当搭配,可视性强,规模相称,空间层次感突出,多媒体电脑可以让观众欣赏到恐龙的原始埋藏状态,并通过“化石搜寻器”来体味古生物学家挖掘恐龙化石的艰辛与乐趣,从模拟地层演示中体会到地球沧海桑田的重大地质变迁过程。“人—物—环境”原生态景观感知强烈,恐龙厅是本馆观众关注最多的展厅。人们利用这些历史变迁的真实证物,是为满足观众的探求期望,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表现着博物馆工作目的和发展构想。这样的实证知识,总是透过实物材料的功能与效应而为人们认识和接受的。
  良好的陈展效应是从实物功能衍生出来的。实物本身所具有的诸多功能,经过陈列设计所赋予的感染作用与观众的不同智力、文化和心理结构的接触,便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启迪、陶冶、诱发借鉴、震撼、娱乐以及开阔视野,获得技术信息等效应。此等效应渊源于实物的信息功能表达。信息传播媒介与环境因素相结合,实物可以突出或淡化其某些意义成份;与观众结合,实物则成为传递和发送不同信息的载体,其自身形态直接影响观众对其意义的理解。认识到博物馆实物的社会、文化信息、内涵将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而不断被揭示出来。博物馆实物要发挥出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效。实物要表现和传播积极、高尚、进步的知识、行为、观念和道德,开掘其对当代社会具有积极作用的意义。通过特定的展览主题,传达展览组织者和博物馆工作者的观念,满足观众需求和吸引更多的观众为宗旨。北京自然博物馆曾隆重推出独特的《馆藏精品展》,展出的148件珍贵动植物标本凝聚了馆藏标本的精华,堪称“镇馆之宝”。其中皇宫饰品牦牛头、精美的红珊瑚,还有前党和国家领导人转赠给北京自然博物馆收藏和保存的精美标本,其中有灵雀窝、海椰子、木瓜如意、矛尾鱼、金刚鹦鹉等,体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关注。该展览是改革创新的一次尝试,馆内标本收藏的核心机构首次对外设展,拉开了馆藏精品拒绝观众参观的冰山一角,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家底不能外扬”的陈列观念和展览模式,面向公众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藏品内涵信息。该展的问世,慕名而来的观众一饱眼福,留连忘返,深为此展的魅力所震撼。为青少年提供了解生物科学知识和缅怀领袖人物的窗口。博物馆要根据本馆工作目标、收藏特点和社会环境等条件开展工作,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开辟并扩大博物馆的生存发展空间。为此,基于本馆特色和发展规划,充分发掘本馆藏品的丰富内涵,以不同取向、组合、情趣、技术手段去组织和表现这些收藏,不失为一个积极的举措。
  
  3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高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博物馆实践的新发展,新的挑战还会出现。对博物馆藏品的积极利用,表现了博物馆忠实履行社会赋予的职责,博物馆工作者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藏品新的利用形式,将博物馆藏品与现实社会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博物馆应找准自己的藏品优势及其自然人文特色,加大对藏品的研究深度,发挥博物馆以丰富的实物资源为依托的特点和优势,以多样的服务手段,不断拓宽为社会发展的门路,是充分体现博物馆自身价值的关键所在,又能使博物馆通过更全面、更深入地表现人类生存和作为人类环境的自然界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也是摆脱困境、谋求生存、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苏东海.博物馆物论.中国博物馆,2005(1):3.
  [2] 文化部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概论.文物出版社,1985:31.
  [3] 吕济民.中国博物馆事件一百年.中国博物馆,1992(2):24.
  [4] 于杨.当代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审美.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3):68.
  [5] 马子庄,晓贡.试析博物馆藏品.中国博物馆,1987(2):50.
  [6]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66.
其他文献
摘要 蜂毒是一种具有高度药理学和生物活性的天然生物毒素,其在抗菌、抗病毒、抗炎、镇静、降压、抗辐射、抗肿瘤以及提高免疫力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从蜂毒的化学成分和毒性作用机理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蜂毒的研究和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蜂毒;化学成分;毒性  中图分类号 S8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4)05-01406-03  Abstract Honeybee
针对现代工程技术领域对材料成型及控制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应用现代教育理念引导材料成形CAD/CAE/CAM课程实验教学的方法。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了多媒体及网络资源等现代教
摘 要:培养合适的物流人才,以适应现代物流的需要成为中国物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国外与香港地区代表性的大学物流本科教育专业课程进行分析,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分析了其课程特色,最后总结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物流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启示。  关键词:国外香港物流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9(a)-0168-01    我国的物流产业起步较晚,但有
城市测绘行业随着社会服务需求的增加成为了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行业,而在其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时仍有不同程度的滞后,因此应建立相应的信息化测绘体系才能提高行业的发展水平、服务水平、规范化水平。
【摘 要】 本文就校本课程开发在农村中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做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 校本课程开发;农村中学;必要性;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1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农村教学中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尤其是对于生物教学来说,只有做好实践教学工作,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促使学生实现高效的学习与发展。因
摘 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在实践的过程中总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课堂授课和阶段性考核两方面,对多媒体的应用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阶段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8(a)-0184-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传感技术的发展。本篇文章分析了传感器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历史,对检测传感器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了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当
为适应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形势,基因工程学课程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程结构进行疏理、整合和探索,加大了买践教学内容整合力度,耥建“理论教学+课程实验+科研训练”三位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中外学者所共识。“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任何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意识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生理与心理快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课由于其特殊性,容易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因此有必要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在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培养策略。  1.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而展开相应情境创设活
地源热泵系统涉及多方面内容,以地埋管式为例,在设计的时候要着重考虑土壤的热响应、换热器长度等问题,同时设计的时候要兼顾土壤的冷热平衡,以确保系统的长期可靠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