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国有企业“创新力”的活水之源

来源 :清华管理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ding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主体,在新中国发展历程的各个时期,承担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公共资源配置等重要使命,在众多技术领域创造出了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辉煌成就。从新中国历史上的“两弹一星”,到“神十”、“北斗”、“蛟龙”、“高铁”等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背后都离不开国有企业的坚强支撑。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发展格局下,国资国企改革目标是提升国有经济“五力”,其中“创新力”是激发国有企业发展活力的关键能力。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关键的国企改革突破期。面向“十四五”,必须协同推进“改革”与“创新”,将创新能力提升作为国资国企改革的核心目标,让深化改革成为激发国有企业创新力的不竭源泉。

新发展格局下更加凸显国有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近年来,国有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而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技术实力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体现,技术创新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更是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第一,国有企业是国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资源配置的主力军,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有重要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一方面,在我国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承担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功能,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等,起到了科技成果转化、共性技术突破等支撑作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国家战略紧密对接,尤其在一些投入大、周期长、回报低、不确定性高的前沿创新领域,愈加彰显国有企业的责任和担当。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类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共属性,承担了非市场化功能。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科技创新实力增强,大多数国有企业所属科研院所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市场运行主体。但是,产研结合的创新链条并没有断开,众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过程仍然是依托国有企业来完成的,其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并没有削弱。
  第二,国有企业是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有效融合的排头兵,在强链、补链、固链中承担核心的“链主”功能。当今,全球政治环境不确定性增强,经济贸易摩擦不断,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产业链正经历新一轮布局调整。如何保障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安全和稳定,已经成为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重要课题。中国要加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必须促使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在我国亟需强链、补链、固链的新发展格局下,国有企业有能力且有责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担当。
  首先,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国有工业企业成长壮大,并且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中处于“链主”的核心地位。核心企业的创新能力越强,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就越强,同时也能带动上下游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其次,国有企业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破解“卡脖子”问题的主力军。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受制于人,成为我国经济转型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阻碍。从技术创新的类型看,国有企业在基础研究领域更具有比较优势,掌握许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国有企业也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组织能力,在攻克一些复杂技术时更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这种长期积累形成的研发基础和创新能力,是短时间内很难培养和复制的能力,也是补齐“短板”必须具备的能力。最后,国有企业产业链条覆盖面广、辐射力强,在实施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承担国家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共同实现稳定发展。今后,仍需进一步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形成“龙头企业带动、链条配套完整、产业生态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第三,国有企业是开拓全球市场、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先锋队,在塑造国际竞争力、争取国际话语权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等带动下,我国企业踊跃实施国际化战略,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国有企业扮演着先锋队和领路人的角色。在2020年公布的《財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上榜的133家中国企业中有92家是国有企业。尽管距离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尚有一定差距,但是这样一批国有跨国公司群体,是中国企业披荆斩棘角力全球市场的拓荒者,他们更加熟悉国际规则及运行规律,并且已经赢得广泛认可。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就像一支舰队的领航者,在不断开辟新的国际市场的同时,还会带动一批上下游的国内企业共同“出海”,为我国企业和创新成果拓展更广阔的发展和应用空间。因此,国有企业是推动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地位提升,并且争取国际技术标准和产业标准制定话语权的先锋队。必须继续强化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鉴于国有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提升国有企业“创新力”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核心目标。2019年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国资国企改革目标,即“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在国有经济“五力”中,创新力是驱动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创新力的提出,标志着国有企业发展动力机制正在加速转变,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型演变为创新驱动型。在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创新力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为丰富的外延。从内涵看,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国有企业从动力机制、要素配置、平台功能、组织治理和管理能力等多个维度全面提升创新力。从外延看,国有企业创新力,不仅是指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意味着通过发挥国有资本平台功能和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企业和资本共同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事业。“十四五”时期,应当更加强调国有企业创新的全面能力,注重发挥国有企业创新的综合效应。

健全国资监管体制机制,激发国企创新内生动力

  以国有企业分类改革为基础,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国有企业之间的权责边界,有利于强化国有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更好地激发国有企业创新内生动力。重点改革举措包括,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制定分类授权放权清单,按照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和国有资产产权关系,确定差异化的考核体系并动态调整考核目标。
  從“管人、管事、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对国企创新的驱动效应,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决策质量和决策效率,创新主体与决策主体高度一致,有利于企业准确判断技术发展趋势和投资收益,同时能够快速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二是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比如,国有企业根据创新活动的实际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引进核心技术骨干和职业经理人,或者鼓励有创业精神的管理人员彻底转换身份,有利于最大限度激发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三是优化分配、激励等治理机制,例如,在具备条件的非控股企业中突破工资总额限制,重大科技创新奖励不纳入工资总额或者免税,探索实施员工持股、项目跟投、知识产权入股等多种形式的长效激励机制等,能够极大地鼓舞员工士气,真正实现企业创新发展与员工持续成长的和谐统一。
  上海是较早开展国资管理体制改革的城市,2019年又承担了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的重任,其推进改革的首要举措就是进一步完善国资管理体制,真正实现向“管资本”为主转变。为此,上海市将国资监管机构改革与国资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联动推进,在优化监管职能、分类授权放权、发挥平台功能等方面,尤其是对于国企领导人员薪酬制度、工资总额制度、股权激励制度等重点领域,探索尝试突破和创新,以制度创新激发国企发展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同为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点的深圳市也提出,深入推进分类监管,坚持“一类一策”原则优化国资监管职能,改革国有企业选人用人机制、董事会治理机制等,加大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授权力度,逐步完善国资监管体系。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发挥国企创新集聚效应


  伴随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科技资源集中度有所下降,创新主体市场化和多元化特征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在一些技术领域也存在由于科技资源分散,导致产业创新能力不足、资源重复投入等问题,造成了成本的上涨和效率的下降。站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重新审视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更好地服务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对于促进国企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理解。就宏观层面而言,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集聚,可以提升稀缺科技创新资源的集中度,有利于集中优势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从微观层面来看,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业务重构,做强做优做大主业,有利于培育出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的行业领军企业,进而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在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时,必须着眼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的目标,加速关键性、稀缺性创新资源的聚集,打通上下游、全链条创新资源的链接。在实施国有企业重组、并购过程中,要把创新资源的集聚度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尽可能合并相同创新要素,链接相关创新要素,减少创新资源的低效重复投入。
  国机集团与中国二重的联合重组,就是借助企业重组与结构调整,促进国企创新能力提升的典型案例。成立于1958年的中国二重,是具备世界罕见的极限制造能力的装备企业,作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战略性和基础性作用,曾经被誉为“大国重器”。然而,在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国二重从2011年开始陷入经营困境,旗下主业上市公司二重重装也面临退市风险。此时,同样发源于原机械工业部的国机集团,正谋划“科-工-贸”产业链一体化的战略宏图,苦苦寻觅一个能够强化装备制造环节竞争力的合作伙伴。2013年,战略契合且同根同源的国机集团与中国二重实施联合重组,共同量身定制了重组后企业改革与振兴重整方案,推动了高端重型装备领域的优质资源重组,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领军企业——国机重装。2020年3月,重组之后的国机重装呈现出高质量发展态势,并达成了重新上市的目标。曾经的“大国重器”不仅实现了扭亏脱困,还跃身成为掌握行业前沿技术、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领军企业,真正实现了一场“化茧成蝶”的蜕变。

组建两类国资平台公司,发挥国企创新乘数效应


  技术与资本的精准对接,是决定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资金是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核心要素,也是众多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时最困扰的难题,往往是企业有了技术却缺少产业化所需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资本总是有逐利的天性,需要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和信息不对称,许多闲置资金又为找不到有前景的投资方向而苦恼。国有资本平台公司恰好可以起到“灯塔”和“杠杆”的作用。
  随着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进程明显加快,为发挥国有资本平台功能奠定了坚实基础。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既是落实管资本为主的三层次新型国资监管体制的传导器,也是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实现保值增值的加速器,还是发挥国有企业创新引领带动作用的放大器。这两类国资平台公司,对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能力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主要通过对产业投资方向的引领作用和导向功能,带动社会资本向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投资。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主要通过对国有资本运营的杠杆作用和辐射功能,撬动社会资本向国家重大战略方向和重大工程项目投资。更进一步,当两类公司发展成熟之后,能够实现产业投资与资本运营的有机结合,可以同时发挥以上双重作用。
  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的国投公司,在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率先投资,带动了十倍甚至数十倍的社会资本投入,引导并扶持相关企业发展壮大,扮演了带领产业转型升级方向的“引路人”角色。与此同时,国投公司发起设立了一系列产业投资基金和创新基金,如助力“中国制造2025”的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等,发挥了国有资本的投资导向功能和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国家先进制造水平。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的中国国新,将基金投资管理作为关键抓手,发挥杠杆作用,引导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共同发展。中国国新通过设立国新科创基金等一系列国家级基金,重点支持国有企业创新、国资布局优化,培育孵化战略性产业,履行了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使命和功能。

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发挥国企创新协同效应


  在新时期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中,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个重要突破口。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发挥不同所有制资本的优势互补与协同效应,能够带来股权结构、治理机制、经营机制等多个方面的深刻变革,对激发国企创新活力、提升国企运营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创新主体视角看,混改在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融合的同时,也推动了不同类型创新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与优势互补。从创新组织与治理视角看,混改实现了两个或多个创新主体以产权为纽带的结合,与项目合作、技术联盟等松散型合作创新方式相比,可以视为一种更加稳固也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的组织形态。
  要充分发挥混改对于国企创新和绩效改善的积极作用,就必须高度重视“混”之后“改”的环节,重点是在股权结构和治理机制等方面推进实质性的改革。首先,要保持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实现股东之间的有效制衡。在混改实践中,仍存在混改程度不够的现象,突出表现为国有股权和非国有股权比重悬殊,只是形式上实现了不同所有制资本的混合,实际却未能有效避免“一股独大”的弊端。只有拿出足够的诚意和平等的态度,才能吸引真正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投资者。其次,要建立规范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健全市场化导向的治理机制。混改对于企业创新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核心机制,就是在用人、薪酬、激励等治理机制上发生实质性转变。否则,即使实现了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如果还固守着原有的运行方式,仍然无法达到混改的预期目标。许多企业在混改的同时,配套推进了员工持股等多项改革措施,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持续优化和动态调整操作细则,避免因为缺少退出机制、违反公平原则等问题,造成负面的效果。
  作为全国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中国建材通过实施混改和员工持股,充分激发了老国企的新活力。通过混改,中国建材实现了股权结构优化和治理机制创新,从而迸发出企业创新发展活力。在股权结构方面,中国建材始终坚持“三七原则”,集团公司对上市公司保持30%左右的相对控股权,上市公司保留70%左右的绝对控股权,同时为积极的战略投资者和创业者保留30%左右的股权。由此,既实现了股权结构多元化,又确保了股权适度集中,并且对其他投资者有足够的吸引力。在治理机制方面,中国建材与混改同步实施了员工持股,从混改对象中引进有能力、有抱负的职业经理人,按照市场化原则制定了薪酬和激励机制,优化了混改后企业的高管团队。中国建材成功实施混改,在股权结构和治理机制上做出了实质性改变,不仅增强了企业的发展活力与核心竞争力,也化解了水泥、玻璃等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能力的提升,还促进了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深度融合发展。

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发挥国企创新示范效应


  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尽管对于世界一流企业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定义,但是其应当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全球技术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在全球产业链中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我国国有企业在综合实力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反映在海外资产规模较大但综合跨国指数偏低,海外市场占有率高但品牌影响力不强,海外销售产品中低端产品占比高,等等。国有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不仅意味着自身科技管理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要体现国有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更应强调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对其他企业的示范和带动效应。
  近期爆发的“芯片荒”、“新疆棉”等事件,暴露出我国制造企业仍未能补齐“大而不强”的劣势,尤其是在高端核心技术领域以及国际标准制定方面,距离真正的世界一流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国有企业需要加快提升创新管理能力,实现新一轮的技术赶超和管理飞跃。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我国国有企业在科技管理提升过程中,应当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聚焦主业,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加快提高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性;二是优化机制,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内部创业平台和知识产权转化机制等,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三是开放协作,深化产学研用多个环节的协同创新,培育完整的创新生态体系,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四是着眼全球,在核心与前沿技术领域抢占创新制高点,争取国际技术标准和产业标准制定话语权。

图1 改革促进国有企业创新的多重效应

结语


  改革与创新犹如“车之双轮、羽之两翼”,两者密不可分、互为动力,共同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改革是国有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通过在不同层次上深入推进改革,能够发挥改革促进创新的“五大效应”,从动力机制、要素配置、組织治理、管理能力和平台功能等多个维度,提升国有企业综合创新能力(如图1所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可以激发国有企业创新内生动力,强化资源要素支撑,放大平台功能,规范组织治理,提升管理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到,各项改革之间也是互为支撑的关系,需要统筹考量、协调推进。最后,国有企业创新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绝对不能抱有短视思维,只顾眼前利益。
  注: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向世界一流的国有经济‘五力’评价与提升研究”(20AGL003)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建设,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是未来教学发展的趋势,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设高效的课堂,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利用创新的教学方式,改善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无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构建高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小学数学建设高效课堂的具体措施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高效课堂,为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启蒙阶段,也是学生心理、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作为小学班主任需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通过沟通与交流,引导小学生正面发展,探究师生沟通技巧策略的重要性。
\"合作探究\"式教学围绕真实的、复杂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情境,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和协同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达成预期学习目标。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小学阶段以情感共鸣教育为主,中学阶段以知识掌握教育为主,大学阶段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高校思政课探索\"合作探究\"式教学,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承继中小学的教育成果,形塑增强个体正向的理想信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下,深度学习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课堂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效。中学语文深度学习应当建立在基础知识内容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适当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进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得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开展中学语文深度学习时需要重视对学生语言、思维、审美以及文化四个方面的培养,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笔者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关雎》为例,探讨了深度学习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
在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下,教师要结合幼儿的特点和学习内容,对幼儿在知识素养、德育素养和艺术素养等方面展开教学和培养,让幼儿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完整的人。在当前教学中艺术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艺术素养涉及到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对人格的养成也有重要帮助。由于艺术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小对幼儿展开,所以在本次研究中教师从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角度,探索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班级是一个有着统一作息时间,统一制度,统一管理的集体。在这个“统一”的环境中,却活跃着一群原本有着鲜明个性的青少年。他们在性格,喜好,特长,学习能力等各方面具有多样化特征。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理念很大程度地影响着这些孩子个性的发展。没有民主和尊重的班级管理只会打造出一批批模式化的标准统一的“教育产品”,这样的学生“很听话”、“学习好”、“上大学”,但却是一群缺乏活力,没有主见,没有创新能力,不能长远发展的未来的“打工机器”。本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采用案例分析法,主要研究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怎样最大程度地尊重学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是智能化时代,在这一背景下新时代人才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科目,是帮助学生进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应充分重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才能够更好的满足新时代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学习要求。本研究将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和改革策略进行研究,进而为新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
数学抽象是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的体现,然而采取传统方式的常规教学培养数学抽象素养效果不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以GeoGebra软件为媒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信息技术辅助初中生数学抽象素养提升的策略十分重要。
美的教育是人心灵滋养的最根本的地方,广东省湛江市二中海东小学(以下简称海小)通过整合课程和艺术,凸显了“优秀+特长”特色,绽放了校园艺术教育魅力。本文从实际出发,期待将来能有众多的艺术人才从海小的校园走出,把美传向远方,彰显优异的办学特色鲜明、教育均衡发展、教学成果。
革命歌曲是在革命战争期间所创作的歌曲,表达了人们积极反抗、爱国的真实情感,将革命歌曲引入到初中音乐教学课堂中,能够对初中生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培养初中学生积极向上与爱国的精神。初中音乐教师应当充分重视革命歌曲的教学应用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个人红色文化意识与爱国情感。基于此,下文主要分析红色革命歌曲对于初中生们的实际教育意义,并结合初中生们的个人基础提出在初中音乐课堂中进行革命歌曲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期提升初中音乐教学的实际课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