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师在讲台上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位出色的播音员、煽情家,是微笑天使,还是一个巧妙的设计师。
关键词:语文教师播音员煽情家微笑天使设计师。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作为中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语文教师在讲台上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一.语文教师应是播音员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位出色的播音员。记得在教《海燕》一文时,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海燕的形象,领悟海燕的象征意义。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上颇有进展。我又给学生示范朗读一遍,那时而深沉有力、时而舒缓抒情、时而激昂高亢的话音回荡在室内,记得当时,整个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一个学生都静静地倾听,当“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朗诵一结束,全班同学热烈鼓掌,这种效果超出了我的最初预设。
二.语文教师应是“煽情家”
堂课上,除了娓娓动听、婉转清亮的朗读,师生对话构成了课堂的另一道风景线。那妙语如珠、庄谐并出的对话,忽然冒出一句自我解嘲的幽默语言,使学生既得到心灵上的顿悟,又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那含蓄、激情、精湛的诗话语言,闪烁着理性的睿智和感悟的诗彩,营造了审美的意蕴、审美的氛围、审美的意境。
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语文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一统”,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达到融情入理,在情景交融中,语文学习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撞击着学生的心扉、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于是“灵光”在情到深处时频频闪现,语文课堂也因此而变得更加鲜活。
安徒生童话《丑小鸭》的最后一段,不论是语言还是意境,都很美。学生朗读时很投入,充满激情,充满憧憬。赞扬一番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
读着读着,学生的声音轻了,乱了,语气也变得无可奈何——我见同学们读得如此深情,忽然来了灵感,就对原文做了个小手术:
……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难看的影子,灰色的羽毛,粗短的脖子,丑极了。啊,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吗?原来我真是只丑小鸭啊!
丑小鸭还是丑小鸭,没有变成魅力的白天鹅。同学们呆住了,一时间无法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他们的情绪从峰顶跌入低谷,教室里一片寂静。
是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的相貌确实有美丑之分,而且无法选择。怎样让孩子们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己呢?这对生活在蜜水里而又集“几代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来说,实在是一个难题。
但是沉默之后终于迎来了爆发。一两分钟后,有人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一只、三只、五只……
学生的情绪又一次高涨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再次变得热烈非凡——“深情”引发“生成”,“生成”激活课堂,语文课堂别样的精彩就缘自于魅力无限的“动态生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在“深情”与“生成”中诞生。
三、语文教师应是微笑天使
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的面部表情,温和诚恳的声调,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愉快的气氛。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会做教师。”
学生一向认为语文课堂比较枯燥乏味。教师的微笑就是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情感交流。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身上产生的那种高涨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而“教师要得到儿童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他的活动和他对儿童的态度啊!”有人把教师的面部表情、体态、手势、步态等非言词性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手段,称为教师的“第二语言”或“体态语言”。
四、语文教师应是设计师
我常常觉得,上一堂语文课就像做一锅饭:学生是米,教学内容是水,新“课标”和“发展与创新”的理念就是将米煮成一锅好饭的水。而语文教师充当的就是“巧妇”这个角色,他应是一个巧妙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1)让精心的预设与动态生成“和谐相生”。在备课时,尽管不可能谋略到课堂上的“一丝一毫”,但要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而且,预设得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可以直接到课堂上生成得是不是“顺利”。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特级老师、名师的课“亮点”闪烁、异彩纷呈,除了他们驾驭课堂的技术娴熟之外,我想也与他们在上课之前作了精心的准备(预设得完美)也有着直接的关系。(2)让传统的守本与创新的超越“两相媲美”.语文教材是智慧的结晶,是语文教育专家思想的“化身”,具有“经典”性,因此,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重视它,研读它。但我们不能做教材的“奴隶”--永远受制于“书”,应适当地、机智地补充一些与文本有关的语文学习资料,扩大一些语文学习的区域,让语文课的内容精彩纷呈。(3)让现实的生活与真正的课堂“休戚相关”。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也上大家的共识。因此,“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我们致力于文本生活化、课堂生活化的语文教育实践,致力于走向生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学语文教育模式的构建。我们甚至看到有不少语文课就是“生活”,就是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堂就在社区、街道、公园和一些自然与人文的景点处。
总之,要适应课程的改革,语文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转变角色。及早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在课程改革中把握发展的主动权,真切感受到教学的终极意义。作为语文教师,要认清教师“转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不断地吸收最新的教育工作者科研成果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新课程的发展变化,构建适合二十一世纪时代要求的新形象,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个性化的语文教师。
关键词:语文教师播音员煽情家微笑天使设计师。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作为中学语文课改实验教师,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语文教师在讲台上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一.语文教师应是播音员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是一位出色的播音员。记得在教《海燕》一文时,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海燕的形象,领悟海燕的象征意义。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上颇有进展。我又给学生示范朗读一遍,那时而深沉有力、时而舒缓抒情、时而激昂高亢的话音回荡在室内,记得当时,整个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一个学生都静静地倾听,当“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朗诵一结束,全班同学热烈鼓掌,这种效果超出了我的最初预设。
二.语文教师应是“煽情家”
堂课上,除了娓娓动听、婉转清亮的朗读,师生对话构成了课堂的另一道风景线。那妙语如珠、庄谐并出的对话,忽然冒出一句自我解嘲的幽默语言,使学生既得到心灵上的顿悟,又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那含蓄、激情、精湛的诗话语言,闪烁着理性的睿智和感悟的诗彩,营造了审美的意蕴、审美的氛围、审美的意境。
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语文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一统”,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达到融情入理,在情景交融中,语文学习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撞击着学生的心扉、震撼着学生的心灵,于是“灵光”在情到深处时频频闪现,语文课堂也因此而变得更加鲜活。
安徒生童话《丑小鸭》的最后一段,不论是语言还是意境,都很美。学生朗读时很投入,充满激情,充满憧憬。赞扬一番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
读着读着,学生的声音轻了,乱了,语气也变得无可奈何——我见同学们读得如此深情,忽然来了灵感,就对原文做了个小手术:
……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难看的影子,灰色的羽毛,粗短的脖子,丑极了。啊,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吗?原来我真是只丑小鸭啊!
丑小鸭还是丑小鸭,没有变成魅力的白天鹅。同学们呆住了,一时间无法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他们的情绪从峰顶跌入低谷,教室里一片寂静。
是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的相貌确实有美丑之分,而且无法选择。怎样让孩子们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己呢?这对生活在蜜水里而又集“几代宠爱于一身”的独生子女来说,实在是一个难题。
但是沉默之后终于迎来了爆发。一两分钟后,有人小心翼翼地举起了手——一只、三只、五只……
学生的情绪又一次高涨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再次变得热烈非凡——“深情”引发“生成”,“生成”激活课堂,语文课堂别样的精彩就缘自于魅力无限的“动态生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奇迹在“深情”与“生成”中诞生。
三、语文教师应是微笑天使
教师和蔼可亲的微笑的面部表情,温和诚恳的声调,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愉快的气氛。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会做教师。”
学生一向认为语文课堂比较枯燥乏味。教师的微笑就是与学生进行友好的情感交流。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所说的,“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身上产生的那种高涨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而“教师要得到儿童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到底还要取决于他自己,取决于他的活动和他对儿童的态度啊!”有人把教师的面部表情、体态、手势、步态等非言词性思想和情感交流的手段,称为教师的“第二语言”或“体态语言”。
四、语文教师应是设计师
我常常觉得,上一堂语文课就像做一锅饭:学生是米,教学内容是水,新“课标”和“发展与创新”的理念就是将米煮成一锅好饭的水。而语文教师充当的就是“巧妇”这个角色,他应是一个巧妙的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1)让精心的预设与动态生成“和谐相生”。在备课时,尽管不可能谋略到课堂上的“一丝一毫”,但要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而且,预设得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可以直接到课堂上生成得是不是“顺利”。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特级老师、名师的课“亮点”闪烁、异彩纷呈,除了他们驾驭课堂的技术娴熟之外,我想也与他们在上课之前作了精心的准备(预设得完美)也有着直接的关系。(2)让传统的守本与创新的超越“两相媲美”.语文教材是智慧的结晶,是语文教育专家思想的“化身”,具有“经典”性,因此,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重视它,研读它。但我们不能做教材的“奴隶”--永远受制于“书”,应适当地、机智地补充一些与文本有关的语文学习资料,扩大一些语文学习的区域,让语文课的内容精彩纷呈。(3)让现实的生活与真正的课堂“休戚相关”。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也上大家的共识。因此,“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我们致力于文本生活化、课堂生活化的语文教育实践,致力于走向生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学语文教育模式的构建。我们甚至看到有不少语文课就是“生活”,就是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堂就在社区、街道、公园和一些自然与人文的景点处。
总之,要适应课程的改革,语文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转变角色。及早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在课程改革中把握发展的主动权,真切感受到教学的终极意义。作为语文教师,要认清教师“转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不断地吸收最新的教育工作者科研成果和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新课程的发展变化,构建适合二十一世纪时代要求的新形象,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个性化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