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艾特玛托夫是前苏联当代作家。他在童年时代和祖母生活在天山脚下美丽的吉尔吉斯山村牧场,吉尔吉斯草原的自然风光——群山、草原、羊群以及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给了他源源不断的灵感乳液,让他天然的产生同大地的亲近之感,自然的、民族的、本土的元素是他作品的底色。
关键词 艾特玛托夫 当代作家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91-01
艾特玛托夫的父亲早在十月革命的时候就是党务工作者,在1937年成为苏联“大清洗”的受害者,这在幼小的艾特玛托夫心理留下了深深的阴影,这段惨痛的经历也催生了他日后作品中的那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关怀以及对人性、信仰的反思。
艾特玛托夫的作品很早就被译介到了中国,我国早在1961年第十期的《世界文学》杂志上就刊登了力冈翻译的艾氏的《查密莉雅》,而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及21世纪初,由于苏联解体、中苏关系缓和等时代背景国内掀起了两次有组织、有计划地译介艾特玛托夫小说的高潮。通过对艾特玛托夫作品的译介,很多中国当代作家接触到了艾氏的思想,并影响他们进行创作,尤其是对中国西北作家张承志的影响颇深。张承志在《彼岸的浪漫——我最喜爱的浪漫小说》序言中说:“那些对天山腹地高山牧场及其住民的抒情,换了谁都可能写坏,而艾特玛托夫写得淋漓尽致而不失分寸。我因为有多年东部天山调查的体会,因此对他的西部天山描写目瞪口呆……回忆起来,若是没有读过他,可能人生不至于因之残缺,但是那将太可惜了,没有那样度过简直不算读书、没有那种在阅读中被美好感觉浸泡的经历的人,简直太不幸了!”
首先,艾特玛托夫能够为中国作家所接受和喜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天然的民间立场和淳朴的平民气息。艾特玛托夫在答B.列夫钦科时说:“每一个作家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点,有一个自己的、与土地连接的点。”因此,艾特玛托夫作品中的人物大多都是一些平凡的劳动者——农民、铁匠、牧民、铁路工人,他们来自社会的最底层,来自草原、群山和荒漠,他们的情感和命运同大地紧紧相连,他们与土地有天生的亲和感,但有不得不与严峻的自然去争取生存权。出生于北京但常年置身于内蒙古草原、新疆天山戈壁和西北黄土高原的张承志可谓是“高原的儿子”,他在《诉说——踏入文学之门》时讲:“苏联吉尔吉斯作家艾特玛托夫的作品给了我关键的影响和启示……我开始希望更酣畅地、尽情尽意地描写和抒发我对草原日渐复杂和浓烈的感受,希望更深刻地写写我们和牧民们曾经创造过的生活。”他的《北方的河》中描写黄土高原的壮阔和生活在其中的各式各样的农民的情感和生活;《黑骏马》和《阿勒克足球》中体现的草原的宽广与博大,牧民的善良、宽恕与愚昧,这田园牧歌式的苍凉情调让我们看到艾特玛托夫《草原和群山的故事》、《白轮船》的影子。
艾特玛托夫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原始歌谣般的淳朴真诚和现代人道主义的关怀精神,他始终在探求人性本质中的善与美,而这些人性的美好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女性——母亲的形象,在他的笔下,女性无论身份地位上高贵或卑微她们几乎都是善良的象征。像《査米莉亚》中那个勇敢地冲破世俗的女主人公查密莉雅;《大地——母亲》中那个为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而默默承受苦难的母亲与儿媳的形象;《死刑台》中充满母性光辉和求生欲望的母狼阿克巴拉等。而在张承志的《黑骏马》中,苍老的蒙古族额吉与曾经青春活泼的索米娅无论是性格还是命运都有《大地——母亲》中的女性极为相似。在对美好人性歌颂的同时,艾特玛托夫往往以善的苦难与毁灭来否定人性中恶的东西,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理冲击。《死刑台》中为人类罪恶而殉道的神学院学生阿夫季和牧民鲍士顿,《白轮船》中追寻那湛蓝湖中理想之船的男孩,善良却受到良心谴责的莫蒙爷爷。
除了思想主题之外,艾特玛托夫擅用的一种“追寻——回溯”式结构也对张承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黑骏马》同《别了,古利萨雷》、《大地——母亲》、《一日长于百年》的结构线索几乎相同,都是通过某一具体的物象,如一匹老马、一片曾经的土地、一个偏远地区的火车小站来勾起对往昔的回忆,回忆的线条与现实追寻的路径交织在一起,大量运用了倒叙、插叙、补叙的叙事策略,使故事情节步步留下悬念,产生虚实交错的美感。《北方的河》也采用这种形式,通过“ 我” 对“ 北方的河” 逐条进行“ 自西向东”的考察来在地理的大跨度上展开故事情节,这点与《死刑台》中青年神学院学生阿夫季为了调查苏联民间偷运大麻的真相而冒着生命危险混入大麻偷运团伙,进入亚洲广袤的莫云库梅草原的路径线索极为相似。这种冒险游历式的写作模式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很常见,但将强烈的个人情感, 对理想信仰的追求, 以及底蕴丰厚的历史观、自然观、文化观与民族意识融于其中的佳作却是极少见的。
总之,相似的生活环境、民族文化背景,对自然、民间的抒写取向都建立起了一座文学跨国别沟通、影响的桥梁,艾特玛托夫的作品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回声,因此也激发了像张承志等当代作家的创作灵感,诞生了在民族和文化意义上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 艾特玛托夫 当代作家
文章编号 1008-5807(2011)03-091-01
艾特玛托夫的父亲早在十月革命的时候就是党务工作者,在1937年成为苏联“大清洗”的受害者,这在幼小的艾特玛托夫心理留下了深深的阴影,这段惨痛的经历也催生了他日后作品中的那种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关怀以及对人性、信仰的反思。
艾特玛托夫的作品很早就被译介到了中国,我国早在1961年第十期的《世界文学》杂志上就刊登了力冈翻译的艾氏的《查密莉雅》,而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及21世纪初,由于苏联解体、中苏关系缓和等时代背景国内掀起了两次有组织、有计划地译介艾特玛托夫小说的高潮。通过对艾特玛托夫作品的译介,很多中国当代作家接触到了艾氏的思想,并影响他们进行创作,尤其是对中国西北作家张承志的影响颇深。张承志在《彼岸的浪漫——我最喜爱的浪漫小说》序言中说:“那些对天山腹地高山牧场及其住民的抒情,换了谁都可能写坏,而艾特玛托夫写得淋漓尽致而不失分寸。我因为有多年东部天山调查的体会,因此对他的西部天山描写目瞪口呆……回忆起来,若是没有读过他,可能人生不至于因之残缺,但是那将太可惜了,没有那样度过简直不算读书、没有那种在阅读中被美好感觉浸泡的经历的人,简直太不幸了!”
首先,艾特玛托夫能够为中国作家所接受和喜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天然的民间立场和淳朴的平民气息。艾特玛托夫在答B.列夫钦科时说:“每一个作家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点,有一个自己的、与土地连接的点。”因此,艾特玛托夫作品中的人物大多都是一些平凡的劳动者——农民、铁匠、牧民、铁路工人,他们来自社会的最底层,来自草原、群山和荒漠,他们的情感和命运同大地紧紧相连,他们与土地有天生的亲和感,但有不得不与严峻的自然去争取生存权。出生于北京但常年置身于内蒙古草原、新疆天山戈壁和西北黄土高原的张承志可谓是“高原的儿子”,他在《诉说——踏入文学之门》时讲:“苏联吉尔吉斯作家艾特玛托夫的作品给了我关键的影响和启示……我开始希望更酣畅地、尽情尽意地描写和抒发我对草原日渐复杂和浓烈的感受,希望更深刻地写写我们和牧民们曾经创造过的生活。”他的《北方的河》中描写黄土高原的壮阔和生活在其中的各式各样的农民的情感和生活;《黑骏马》和《阿勒克足球》中体现的草原的宽广与博大,牧民的善良、宽恕与愚昧,这田园牧歌式的苍凉情调让我们看到艾特玛托夫《草原和群山的故事》、《白轮船》的影子。
艾特玛托夫的作品往往带有一种原始歌谣般的淳朴真诚和现代人道主义的关怀精神,他始终在探求人性本质中的善与美,而这些人性的美好最重要的载体就是女性——母亲的形象,在他的笔下,女性无论身份地位上高贵或卑微她们几乎都是善良的象征。像《査米莉亚》中那个勇敢地冲破世俗的女主人公查密莉雅;《大地——母亲》中那个为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而默默承受苦难的母亲与儿媳的形象;《死刑台》中充满母性光辉和求生欲望的母狼阿克巴拉等。而在张承志的《黑骏马》中,苍老的蒙古族额吉与曾经青春活泼的索米娅无论是性格还是命运都有《大地——母亲》中的女性极为相似。在对美好人性歌颂的同时,艾特玛托夫往往以善的苦难与毁灭来否定人性中恶的东西,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理冲击。《死刑台》中为人类罪恶而殉道的神学院学生阿夫季和牧民鲍士顿,《白轮船》中追寻那湛蓝湖中理想之船的男孩,善良却受到良心谴责的莫蒙爷爷。
除了思想主题之外,艾特玛托夫擅用的一种“追寻——回溯”式结构也对张承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黑骏马》同《别了,古利萨雷》、《大地——母亲》、《一日长于百年》的结构线索几乎相同,都是通过某一具体的物象,如一匹老马、一片曾经的土地、一个偏远地区的火车小站来勾起对往昔的回忆,回忆的线条与现实追寻的路径交织在一起,大量运用了倒叙、插叙、补叙的叙事策略,使故事情节步步留下悬念,产生虚实交错的美感。《北方的河》也采用这种形式,通过“ 我” 对“ 北方的河” 逐条进行“ 自西向东”的考察来在地理的大跨度上展开故事情节,这点与《死刑台》中青年神学院学生阿夫季为了调查苏联民间偷运大麻的真相而冒着生命危险混入大麻偷运团伙,进入亚洲广袤的莫云库梅草原的路径线索极为相似。这种冒险游历式的写作模式在西方文学作品中很常见,但将强烈的个人情感, 对理想信仰的追求, 以及底蕴丰厚的历史观、自然观、文化观与民族意识融于其中的佳作却是极少见的。
总之,相似的生活环境、民族文化背景,对自然、民间的抒写取向都建立起了一座文学跨国别沟通、影响的桥梁,艾特玛托夫的作品在中国当代作家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和回声,因此也激发了像张承志等当代作家的创作灵感,诞生了在民族和文化意义上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