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创造却非读书的必然结果,而是智能的综合表现。教学反馈就是边学习,边反馈,边创造。这不单是“做个小买卖,有一点卖一点”,而是为了使人深感创造的催逼,从而更加勤学好思。
根据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可知,化学课堂的学习特点是,教学以传授教材知识、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中的实验探究,除帮助学生形成、发展、巩固、运用、验证化学知识的正确性之外,还起到培训其实验操作技能,发展动手动脑能力的作用。课堂反馈能力表现为教师欲达到教学目的,不断把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输出给学生,这些信息作用于学生,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应,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这些反馈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控制。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能等条件的差别,就要求教师的反馈要多样化,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及时地进行调整,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改变讲课的进度、深淺程度及教学方法,以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注重学前预习性反馈
学前预习性反馈的目的在于从大体上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并给予矫正,以便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制定每节课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心理、智能、物质等各方面做好准备。可以采用“学情调查表”,内容上大致可涉及自荐学法,自评效果,学习该学科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摸查等。
对于摸查的内容可包括:①对化学基本术语的了解:如“你知道了多少种日常生活中像小苏打中含有碳酸氢钠这样的化学物质?”②对化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列出一段关于某种物质的相关信息,请学生指出哪些是性质的叙述,哪些是变化的叙述。③实验技能的调查:如让学生说出过滤需要哪些仪器,并说出每一种仪器操作应注意的事项。
二、强调反馈的适时性
适时反馈是针对某单元、章节,或相似知识的对比,或联系紧密知识的综合运用所进行的检测,从中可及时获知学生对单元知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及时排除学习中的“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指学习中期出现的进步缓慢或暂时停滞现象。引起此现象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方面:①方法障碍。初中化学虽有明晰的规律,但初学者对知识的识记、归纳、总结还有相当的难度,且对教师所指导的方法不能熟练运用,以致解决问题时惯用思维定势。②知识障碍。对旧知识不能及时温习,欠账太多,知新困难。③心理障碍。对于学习急于求成,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按规律行事,乱了学习的步伐,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适时性的反馈活动要求教师注意教学信息组合的科学性和教学活动的适应性,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和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果,精心安排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有发展,达到“人人体验成功”的目的。实践证明,在课末五分钟排查,可及时获得学生对本课新知的掌握情况,课前五分钟预警则可检测学生复习、消化的情况。
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反馈形式的灵活性
按教学反馈的转移规律,应该转移刺激与该点相关的另外多个点,而不是多次重复地刺激大脑皮层的同一点。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后者则助长学生的机械模仿,禁锢其想象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反馈形式应灵活多变,遍及思想、知识、审题求解、思维方法,等等。
实验的动手动脑结合,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指导可让学生先破译“茶庄定点收利息”的隐喻,在学生明白了实验步骤后,再指导他们动手操作;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以论文的形式比较分析,为什么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为最佳组合,并设计实验验证方法,教师给予评定后再进行实验验证。最后,还可得出制备物质在选材上的注意事项,以供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参考。
1.总结规律,化繁为简。如:学生识别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图后,就会总结规律:“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易失去电子,使次外层达到稳定结构;“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为相对稳定结构,化学性质较稳定。”
2.巧妙编撰,灵活记忆。可引导学生用语法中的缩句子,把上述规律浓缩为“金少失,非多得,稀有气体较懒惰”。还可编成顺口溜,如取用固体药品可记忆为“一横二放三竖”;取用液体为:取液手不抖,标签对虎口,顺壁向下流,眼把量来瞅。编成谜语,如“辞别孩儿”,谜底为离子。
3.学用术语,表情达意。让学生使用化学术语讲述自己的心灵故事,人生感言,不仅可以使他们始终保持一定的新鲜感,还可反映出其某一阶段的学习状态、思维情绪。
四、有效反馈,能够激发教与学的平衡与和谐
心理学相关实验表明,及时的反馈和不及时反馈产生的效果有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学生的自主性与多样性,教学过程中来源于学生的信息是复杂多变的,再加之有些信息具有适时性,因此,教师必须对信息做出最迅速、准确、灵敏地接收与反馈。同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时机。如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反馈要及时,如学生做对了,要立即给予肯定,以增强其自信心、愉悦感和自豪感,从而有助于保持已有的知识;如果做错了或回答不完整,则应通过分析、交流,使之找出正确的答案,帮助他们消除错误痕迹,建立正确的印象。
例如,教师在讲完空气中的成分时,介绍到在实验室可以用化学的方法来测试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接着就开始做实验:点燃红磷,将燃着的红磷放入集气瓶中,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熄灭,打开止水钳,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然而,实验结果出现了意外,水没有倒吸回到集气瓶里,面对这样的结果,教师不宜即时给出答案,而应该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深入思考,研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最后,教师再补充,这样巧妙地使用延时反馈,就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通过反馈,教师不仅要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更要体验和问题关联的整个过程,发掘他们的内在潜能,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在知、能、创三方面实现和谐并进。
根据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可知,化学课堂的学习特点是,教学以传授教材知识、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中的实验探究,除帮助学生形成、发展、巩固、运用、验证化学知识的正确性之外,还起到培训其实验操作技能,发展动手动脑能力的作用。课堂反馈能力表现为教师欲达到教学目的,不断把头脑中储存的信息输出给学生,这些信息作用于学生,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应,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这些反馈实现对教学过程的控制。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智能等条件的差别,就要求教师的反馈要多样化,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及时地进行调整,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改变讲课的进度、深淺程度及教学方法,以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注重学前预习性反馈
学前预习性反馈的目的在于从大体上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并给予矫正,以便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制定每节课的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心理、智能、物质等各方面做好准备。可以采用“学情调查表”,内容上大致可涉及自荐学法,自评效果,学习该学科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摸查等。
对于摸查的内容可包括:①对化学基本术语的了解:如“你知道了多少种日常生活中像小苏打中含有碳酸氢钠这样的化学物质?”②对化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列出一段关于某种物质的相关信息,请学生指出哪些是性质的叙述,哪些是变化的叙述。③实验技能的调查:如让学生说出过滤需要哪些仪器,并说出每一种仪器操作应注意的事项。
二、强调反馈的适时性
适时反馈是针对某单元、章节,或相似知识的对比,或联系紧密知识的综合运用所进行的检测,从中可及时获知学生对单元知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及时排除学习中的“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指学习中期出现的进步缓慢或暂时停滞现象。引起此现象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方面:①方法障碍。初中化学虽有明晰的规律,但初学者对知识的识记、归纳、总结还有相当的难度,且对教师所指导的方法不能熟练运用,以致解决问题时惯用思维定势。②知识障碍。对旧知识不能及时温习,欠账太多,知新困难。③心理障碍。对于学习急于求成,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按规律行事,乱了学习的步伐,对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适时性的反馈活动要求教师注意教学信息组合的科学性和教学活动的适应性,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征和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果,精心安排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有发展,达到“人人体验成功”的目的。实践证明,在课末五分钟排查,可及时获得学生对本课新知的掌握情况,课前五分钟预警则可检测学生复习、消化的情况。
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反馈形式的灵活性
按教学反馈的转移规律,应该转移刺激与该点相关的另外多个点,而不是多次重复地刺激大脑皮层的同一点。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后者则助长学生的机械模仿,禁锢其想象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反馈形式应灵活多变,遍及思想、知识、审题求解、思维方法,等等。
实验的动手动脑结合,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指导可让学生先破译“茶庄定点收利息”的隐喻,在学生明白了实验步骤后,再指导他们动手操作;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以论文的形式比较分析,为什么大理石(石灰石)和稀盐酸为最佳组合,并设计实验验证方法,教师给予评定后再进行实验验证。最后,还可得出制备物质在选材上的注意事项,以供学生在设计实验时参考。
1.总结规律,化繁为简。如:学生识别1~18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图后,就会总结规律:“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易失去电子,使次外层达到稳定结构;“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为相对稳定结构,化学性质较稳定。”
2.巧妙编撰,灵活记忆。可引导学生用语法中的缩句子,把上述规律浓缩为“金少失,非多得,稀有气体较懒惰”。还可编成顺口溜,如取用固体药品可记忆为“一横二放三竖”;取用液体为:取液手不抖,标签对虎口,顺壁向下流,眼把量来瞅。编成谜语,如“辞别孩儿”,谜底为离子。
3.学用术语,表情达意。让学生使用化学术语讲述自己的心灵故事,人生感言,不仅可以使他们始终保持一定的新鲜感,还可反映出其某一阶段的学习状态、思维情绪。
四、有效反馈,能够激发教与学的平衡与和谐
心理学相关实验表明,及时的反馈和不及时反馈产生的效果有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学生的自主性与多样性,教学过程中来源于学生的信息是复杂多变的,再加之有些信息具有适时性,因此,教师必须对信息做出最迅速、准确、灵敏地接收与反馈。同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时机。如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教师反馈要及时,如学生做对了,要立即给予肯定,以增强其自信心、愉悦感和自豪感,从而有助于保持已有的知识;如果做错了或回答不完整,则应通过分析、交流,使之找出正确的答案,帮助他们消除错误痕迹,建立正确的印象。
例如,教师在讲完空气中的成分时,介绍到在实验室可以用化学的方法来测试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接着就开始做实验:点燃红磷,将燃着的红磷放入集气瓶中,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熄灭,打开止水钳,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然而,实验结果出现了意外,水没有倒吸回到集气瓶里,面对这样的结果,教师不宜即时给出答案,而应该让同学们带着问题深入思考,研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最后,教师再补充,这样巧妙地使用延时反馈,就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机会,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通过反馈,教师不仅要发现学生学习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更要体验和问题关联的整个过程,发掘他们的内在潜能,做到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在知、能、创三方面实现和谐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