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DLSS)是腰椎管狭窄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病患者约占各种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70%。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是由腰椎部位的骨质增生或纤维组织增生肥厚引起的。由于出现了腰椎管或神经根管的矢状径狭窄,使由此通过的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到刺激和压迫,就使患者出现了腰痛和间歇性跛行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该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呈进行性加重的疾病,并主张该病患者必须进行手术治疗。其实,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是一种致命性疾病,该病也很少使患者的神经呈进行性的损害。虽然,大多数该病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远期效果却难以尽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①为了给该病患者的腰椎管进行充分的减压,有些医生常常会为其做全椎板或扩大全椎板的切除手术,甚至会将其椎板的上下小关节突也一块儿凿光。这极易使患者在术后出现脊柱不稳的情况,甚至会继发腰痛的症状。②近年来,为防止术后发生脊柱不稳和前移的情况,有人提倡要为该病患者的腰椎管进行有限的减压,尽量不为其做关节突的切除手术,但这样做往往不能使其腰椎管得到充分的减压。加上该病患者术后容易出现血肿机化,粘连、钙化等情况,也容易使腰椎管再次发生狭窄。③有些该病患者尽管通过手术治疗使腰椎管得到了充分的减压,但由于受马尾神经及脊神经根长期受压或在手术中过度牵拉等因素的影响,仍有20%的人在术后的3~4周甚至1~2年内会出现腰腿痛的症状。④据统计,约有98.2%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都并发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骨质增生症,这是一种复杂的腰椎病理性改变。而为该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则很难面面俱到,往往会顾此失彼。医生在做手术时一旦破坏了患者椎间盘的完整性,引起髓核液漏出,就会使其产生一种免疫性炎症,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盘源性腰痛”。⑤该病患者的椎板被切除后所造成的缺损,主要是通过纤维组织增生来修复的(先形成肉芽组织,然后形成瘢痕组织),而不是其解剖结构的再生。故切除椎板后必然会在患者的病变部位形成纤维瘢痕组织,而且还会在其硬膜及神经根周围形成纤维化。加之大量增生的纤维瘢痕组织又会压迫和刺激硬膜囊或神经根,从而可导致患者术后病情的复发。尽管该病患者再次做手术时可使粘连的瘢痕组织得到松解或者可将瘢痕组织切除,但在术后3~6个月内还会形成新的粘连和瘢痕,从而会使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在术后得不到明显的改善。
那么,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不采取手术治疗行吗?答案是可以不进行手术。其机理是:
1.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骨性致压因素形成的机械性压迫是导致患者神经根痛的主要原因。但研究发现,退行性病变一旦形成就难以逆转,而该病患者的神经根痛却时轻时重。还有些该病患者的腰椎管并没有受到明显的机械性压迫,但也出现了明显的神经根痛。因此,有些该病患者的单纯退行性病变不一定是他们出现神经根痛及慢性腰腿痛的原因,这些患者很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的发病因素。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既有狭窄的椎管对神经组织产生的机械性压迫效应,又有通过损害神经组织的血供所致的间接效应,且缺血对神经组织的影响甚于机械性压迫。有的人即便腰椎管受到了轻度的压迫也可造成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瘀滞,导致一些致痛性代谢废物在神经组织内聚集,从而诱发神经根痛。人们从该病患者所特有的间歇性跛行这一症状中就可以获得重要的启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走数十米或数百米就需要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行走,但他们骑自行车却可以行进数里。这是因为,人们在坐下、下蹲或骑自行车时多会弯腰,而人在弯腰时其黄韧带会处于紧张的状态,其椎管的管径较直立时相对增大,可使受压血管的血流恢复,这样不仅恢复了神经组织的血液供应,而且清除了聚集在神经组织内的致痛性代谢废物,从而可使该病患者的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这种神经根功能性缺血不仅是间歇性跛行症状的病理和生理基础,也为非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改变,既有小关节增生、椎板肥厚等骨性狭窄因素,又有椎间盘变性或突出、黄韧带肥厚等纤维性狭窄因素。几个相对的狭窄因素相互叠加就会造成腰椎管的绝对狭窄。使用非手术疗法虽不能消除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骨性致压因素,但却能使其纤维性致压因素和神经组织的缺血症状得到改善。该病患者只要通过非手术疗法消除或缓解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纤维性狭窄因素,使腰椎管的绝对狭窄变成相对狭窄,就可以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使致痛性代谢废物得到清除,从而使腰腿痛的症状得到缓解。
我们认为,除了通过影像学检查已证实其腰椎管狭窄是由骨性因素导致的绝对狭窄者和有马尾神经损害或在坐下、下蹲休息后其疼痛仍不能缓解者以外,其余的大部分该病患者均应首先采取保守治疗。而术后因瘢痕组织增生导致病情复发的患者,除非有马尾神经损害,一般不宜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用非手术的办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关键并非完全在于解除该病患者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而在于消除或缓解其纤维性的致压因素,以及改善其椎管内外各组织的血液循环,特别是神经组织的血液供应。在临床上,非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主要是使用中药进行内外合治:让该病患者内服中药制剂,外敷磁药贴,这样做可使药效直达病灶。采取这种内外合治的双重疗法可使药力叠加,能够达到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软坚散结和消炎镇痛的治疗目的。此外,“抱膝摇腰运动疗法”对该病患者也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抱膝摇腰运动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患者要先仰卧在硬质床上,充分屈髋屈膝,用双手抱紧小腿,使整个身体屈曲呈虾状,再以腰骶部为支点进行前后摇滚,可反复摇滚1~3分钟,每天运动1~2次。运动后疼痛加重或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应慎用或忌用该疗法。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呈进行性加重的疾病,并主张该病患者必须进行手术治疗。其实,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是一种致命性疾病,该病也很少使患者的神经呈进行性的损害。虽然,大多数该病患者通过手术治疗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远期效果却难以尽如人意。这主要是因为:①为了给该病患者的腰椎管进行充分的减压,有些医生常常会为其做全椎板或扩大全椎板的切除手术,甚至会将其椎板的上下小关节突也一块儿凿光。这极易使患者在术后出现脊柱不稳的情况,甚至会继发腰痛的症状。②近年来,为防止术后发生脊柱不稳和前移的情况,有人提倡要为该病患者的腰椎管进行有限的减压,尽量不为其做关节突的切除手术,但这样做往往不能使其腰椎管得到充分的减压。加上该病患者术后容易出现血肿机化,粘连、钙化等情况,也容易使腰椎管再次发生狭窄。③有些该病患者尽管通过手术治疗使腰椎管得到了充分的减压,但由于受马尾神经及脊神经根长期受压或在手术中过度牵拉等因素的影响,仍有20%的人在术后的3~4周甚至1~2年内会出现腰腿痛的症状。④据统计,约有98.2%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都并发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骨质增生症,这是一种复杂的腰椎病理性改变。而为该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则很难面面俱到,往往会顾此失彼。医生在做手术时一旦破坏了患者椎间盘的完整性,引起髓核液漏出,就会使其产生一种免疫性炎症,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盘源性腰痛”。⑤该病患者的椎板被切除后所造成的缺损,主要是通过纤维组织增生来修复的(先形成肉芽组织,然后形成瘢痕组织),而不是其解剖结构的再生。故切除椎板后必然会在患者的病变部位形成纤维瘢痕组织,而且还会在其硬膜及神经根周围形成纤维化。加之大量增生的纤维瘢痕组织又会压迫和刺激硬膜囊或神经根,从而可导致患者术后病情的复发。尽管该病患者再次做手术时可使粘连的瘢痕组织得到松解或者可将瘢痕组织切除,但在术后3~6个月内还会形成新的粘连和瘢痕,从而会使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在术后得不到明显的改善。
那么,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不采取手术治疗行吗?答案是可以不进行手术。其机理是:
1.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骨性致压因素形成的机械性压迫是导致患者神经根痛的主要原因。但研究发现,退行性病变一旦形成就难以逆转,而该病患者的神经根痛却时轻时重。还有些该病患者的腰椎管并没有受到明显的机械性压迫,但也出现了明显的神经根痛。因此,有些该病患者的单纯退行性病变不一定是他们出现神经根痛及慢性腰腿痛的原因,这些患者很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的发病因素。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既有狭窄的椎管对神经组织产生的机械性压迫效应,又有通过损害神经组织的血供所致的间接效应,且缺血对神经组织的影响甚于机械性压迫。有的人即便腰椎管受到了轻度的压迫也可造成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瘀滞,导致一些致痛性代谢废物在神经组织内聚集,从而诱发神经根痛。人们从该病患者所特有的间歇性跛行这一症状中就可以获得重要的启示: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走数十米或数百米就需要休息一会儿才能继续行走,但他们骑自行车却可以行进数里。这是因为,人们在坐下、下蹲或骑自行车时多会弯腰,而人在弯腰时其黄韧带会处于紧张的状态,其椎管的管径较直立时相对增大,可使受压血管的血流恢复,这样不仅恢复了神经组织的血液供应,而且清除了聚集在神经组织内的致痛性代谢废物,从而可使该病患者的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这种神经根功能性缺血不仅是间歇性跛行症状的病理和生理基础,也为非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改变,既有小关节增生、椎板肥厚等骨性狭窄因素,又有椎间盘变性或突出、黄韧带肥厚等纤维性狭窄因素。几个相对的狭窄因素相互叠加就会造成腰椎管的绝对狭窄。使用非手术疗法虽不能消除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骨性致压因素,但却能使其纤维性致压因素和神经组织的缺血症状得到改善。该病患者只要通过非手术疗法消除或缓解了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纤维性狭窄因素,使腰椎管的绝对狭窄变成相对狭窄,就可以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使致痛性代谢废物得到清除,从而使腰腿痛的症状得到缓解。
我们认为,除了通过影像学检查已证实其腰椎管狭窄是由骨性因素导致的绝对狭窄者和有马尾神经损害或在坐下、下蹲休息后其疼痛仍不能缓解者以外,其余的大部分该病患者均应首先采取保守治疗。而术后因瘢痕组织增生导致病情复发的患者,除非有马尾神经损害,一般不宜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用非手术的办法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关键并非完全在于解除该病患者神经根的机械性压迫,而在于消除或缓解其纤维性的致压因素,以及改善其椎管内外各组织的血液循环,特别是神经组织的血液供应。在临床上,非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主要是使用中药进行内外合治:让该病患者内服中药制剂,外敷磁药贴,这样做可使药效直达病灶。采取这种内外合治的双重疗法可使药力叠加,能够达到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软坚散结和消炎镇痛的治疗目的。此外,“抱膝摇腰运动疗法”对该病患者也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抱膝摇腰运动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患者要先仰卧在硬质床上,充分屈髋屈膝,用双手抱紧小腿,使整个身体屈曲呈虾状,再以腰骶部为支点进行前后摇滚,可反复摇滚1~3分钟,每天运动1~2次。运动后疼痛加重或并发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应慎用或忌用该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