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下的上海市民文化节如何可持续?

来源 :检察风云·创新社会管理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民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取得了许多成绩,获得了一片赞声,收获了许多经验。其办节成效为其他城市或国家举办节日提供借鉴。盘点以往几届文化节,可以看到其中凝结了众多文化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和主办者的创意、以及参与者的热情,不可忽视的还有政府相关部门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国家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上海市民文化节作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极好平台,有持续举办的必要性。与此同时,也有更高的发展要求。那么,上海市民文化节还有哪些方面可以办得更好?本文对此做一个初步的探讨。
  上海市民文化节的成功经验
  目前在我国,由政府出面举办各种节日的现象很普遍,但各地文化节的面目却惊人的雷同,许多地方的文化节被批是蹩脚的作秀,其弊病被指有: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活动华而不实,讲排场,摆阔气,浪费多,被搞成徒有虚名的政绩工程;不注重民众自发自觉的参与性,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举办的文化节,民众的参与度并不高;有些地方政府过分强调政治和经济功能,恰恰淡化了其文化本质。凡此种种,都是众多政府出面举办的各种“人造节”带来的反对声音。上海市民文化节能够力避上述问题,当然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在此背景下,探究上海市民文化节的办节经验,意义尤显突出。
  上海市民有开展文化艺术活动的传统,不少里弄、小区都有合唱团、戏曲组、模特队、健身群,既可以自娱自乐,展示才艺,又可以创造社交的机会,有益于身心健康。近年来,政府支持的文化部门把以退休者为主的社区文化更多地拓展到白领中去。这些都为上海市举办全市性的文化节打下了良好基础。而随着各级政府践行群众路线的推广和政府工作开始重视文化的转变,《201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上海要举办首届市民文化节,2014年的报告中又提出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能。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举办重大文化活动。建设世博会博物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强化公共文化场馆公益性使用,继续办好市民文化节、上海书展等活动,推动文化进社区、进地铁、进商圈,让文化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融入市民生活”。因此,可以看出,文化节的成功首先是主办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策略、导向的成功,是政府定位的成功,是政府工作有效性的表现。那么,上海市民文化节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呢?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定位准确。我们知道,政府办节具有自身的优势。政府是公共权威机构,掌握着举办大型节庆所必需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具备全面的动员、协调能力。政府通过发挥自身的权力优势召集各级政府部门,全方位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整合资源、出动大量的干部、动用社会调控机制,组织安排好节日活动。上海市民文化节以“百个社区大展示、万支团队大竞技、社会各界齐参与、千万市民共享受”为目标,就是充分发挥了政府在组织上的人力和财力等的优越性。反过来说,如果没有政府的资源和组织调控,要举办这么大型的节庆活动,也是很难想象的。
  但政府办节既不能袖手旁观,也不能大包大揽。当下很多地方节日的策划、组织、资金等都是政府一手包办,官员们收获了一些镜头和报道,引进了一些商家投资甚至或什么也没有,最后只能偃旗息鼓,这都表明政府定位过了办节就将劳民伤财,收效甚微,难以为继。有的节日尽管政府人员非常积极,但是民众并不积极参与,出现“剃头担子一头热”的现象。上海市民文化节打破以往政府主办文化活动的方式,以节为平台,积极发掘、培育和鼓励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立足社区,促进了上海大多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满载运行,市民文化节搭建的平台实现了各类优质文化资源与市民需求之间的双向对接。这就充分彰显了政府办节的优势,尤其在整合资源方面,是民间节日或社区活动所难以做到的。同时,上海的做法是积极依靠社会力量,鼓励广大市民参与,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的高大上的办节,而是着眼于社区市民生活的空间和日常时间(一年四季),从请市民参加节日活动,转变到市民主动要求参加节日活动,从而使政府工作落到基层,落到人,接地气而有“人缘”,效果良好。
  第二,办节模式创新。上海市民文化节采取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各方参与、群众受益的方式,贯通全年,覆盖全市。其中,最值得肯定的是办节机制创新,积极发掘、培育和鼓励多元社会主体的参与,开辟了活动项目社会化、专业化运作的崭新模式。不仅吸纳区县、企业、社会机构、民间组织“举手”参与办节;还与上海原有的传统品牌文化项目积极“牵手”,进一步争取了社会资源,扩大了办节力量。活动中,各个区的街道都有举办自己特色的专题活动,突出的主题性、鲜明的地域性和广泛的参与性等特点。这就避免了以往一些地方文化节的惯用套式:先举办个盛大的开幕式,请领导剪个彩;再组织些文艺表演,请几个明星走走穴;另外再搭配一些商贸活动……而是实实在在办节,做到节日活动的高水准和专业化。这种由社会承办、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办节新思路,无疑是值得推广的。
  第三,吸引众多市民参与。节日的举办成功与否、影响力如何?参加的人数是一个重要的指标。2013年首届文化节,全年开展活动近50000项,惠及大众2900多万人次。2014年第二届活动,5.1万项活动全面铺开,吸引3100万人次参与;其中包括1000余项青少年文化活动,国际艺术节扩大资源共享,拓展受益人群,共推出3000多场活动,参与人次逾450万。有的区还能把一些容易被忽略的人群纳入到节日活动的组织中来,如青浦区华新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年开展“快乐打工”为主题的社区活动,镇上18万外来务工者都有机会参与。这样就能让广大市民和各种社会团体都能享受节日的福利和欢乐,使节日产生广泛的影响。
  上海市民文化节的拓展空间
  上海市民文化节虽然已经取得了诸多成绩,积累了以上的成功经验。但以一个旁观者的眼光看,尚有可拓展空间和今后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市民文化节既然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说明已属于政府工作任务一部分。政府主导或参与的节日,其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市民个人的生活质量。政府的工作更多是属于公共性范畴,政府办节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也需要围绕公共性,办节本身就是一项公共事业,这也就决定了节日的集体参与性、公开性和影响的广泛性。   既然冠名为“市民文化节”,就需体现上海都市文化特征和地域特征。如何深入社区融入民间,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不是浮在表面,让市民有兴趣有收获有盼望?如何把市民文化节与凝聚民心结合起来成为有共同认同感的事件?需要突破以往办节的思路和模式,实实在在为民办事,这其实在考验相关部门;也是政府实现服务型和有效管理转型必须要面对的和解决的,是新上海、大上海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因此,政府办节虽是考验,也是机会。以节日这种贴近民间和生活的形式,开展各项工作,特别是在对政府的相关政策的宣传导向和工作布置上,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市民文化节需要主打文化牌,政治的意图需要隐含在文化活动中,才能凑效。
  1.进一步吸纳市民参与,使节日融进市民生活
  上海市民文化节要办成“一个全民参与文化活动的品牌”,就要突出全民性。纯粹个人或小群体活动,不是“市民文化节”努力的方向。一个城市的公共集体活动,一定是城市的品牌,是一种集体象征,是对城市活力的唤起和鼓动。早在十年前,上海戏剧学院的孙惠柱教授就指出,举办上海国际艺术节的意义在于文化的公共性,艺术节是老百姓的节日,是面向全社会的公益行为,因此要让低收入者也能参与进去。上海市民文化节的门槛已经降低,不过距离全社会普遍参与,还有很大空间。
  虽然以往几届文化节覆盖面已经很宽了,人均一次参与活动的频率,确实做到了深入社区和民众,但也存在参与者不平衡的情况,即部分市民是受益良多,部分市民则仍然在节日之外。如首届文化节举办合唱、舞蹈、美术、书法、创意等十大市级赛事,第二届文化节赛事围绕“听、说、读、写”四大系列展开,举办市民演奏大赛、市民演说大赛、市民阅读大会、市民写作大赛四大项全市性赛事;这里就只有那些有艺术才能或文学才能的人才会参与。既然是市民的节日,那么,就不局限在少数人,而是涉及面很广的普通民众都能参加。如果能设置一些没有艺术或文学奇才的普通人也能参与的活动,让民众在节日活动中获得某种满足或收获,享受到文化的乐趣,那么,整个社会的文化风气才能形成。我们都知道,营造一片花田,比培植几盆花卉盆景要有意义得多,而且,活动更能生根落地,形成良性循环。要增加参与度,不妨在各个区县的一些有条件的社区,进行某几类简单易学的文化艺术等培训,带动一大批市民参与学习,感受到节日的文化气息;也可以增加其他更多日常体育活动的项目,增加中青年人参加的可能性。尤其是结合各区的传统,恢复或举行一些需要中青年参加的跨市区大活动,把一部分游离在节日之外的社会主力引导到节日中来,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2.节日活动注重可持续性和传承性,使节日落地生根
  文化节要做到可持续,需要使节日内容渗透进地方,形成“新节日的传统”,让某些内容成为节日的稳定传承部分,一年一年延续下去。文化节第一届注重“唱念做打”、第二届注重“听说读写”,第三届注重“动静结合”,内容不断走向纵深。其理念变化,是可以理解或推崇的。政府办节活动向来有轻重差异,这样才能集中力量,突出亮点。但是按照传统节日的规律,所谓节日就是在某地某个时间周期性重复某些仪式和一些固定意义的活动。换言之,一个节日需要有些项目是经典的,有些内容是连续举行的,这样才能使之常态化,唤起民众对节日的期盼心。如果是工作任务,每年轮换是可以的;如果是福利,那么每个市民都希望常年不断。文化节是展示个人风采的大舞台,是文化盛宴,也是心情放松的时刻,是新老朋友聚会的空间,因此,选择一些竞技比赛类的项目长期保留。把每年的活动办成人们印象深刻的自身经历,在一年年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的活动,可以演化成社区的新传统,塑造市民集体记忆,凝聚民心,创造城市活力和向心力。只有形成为传统,就能像中国传统的春节或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一样,让民众自觉自发参与,不需政府花太多精力去组织安排,也不需要公共投入过多,而当成自我享受、自我娱乐、自我展示的时间和空间,逐渐形成坚实的群众基础,这样,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的公务员会轻松很多。
  3.增加文化节的地方感,培养市民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参与积极性
  特定地方的节日,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就要从地方传统下手,挖掘地方资源。上海是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有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又是当代城市化过程和国际交流中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融入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因此,文化节要突出上海本地特色,弘扬上海市的地方文化,凸显国际时尚,同时体现移民城市的包容性。文化节的举办是对一个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并有着一定悠久历史的新上海文化的重新建构。上海有众多地方文化名人、名人故居保存较好,可以结合名人故居游览,把一些重要人物的纪念活动纳入到节日中,建立上海人的文化自豪感。举行“我是上海人”演讲比赛,编排短剧或小品等,表现上海人的正面形象,倡导上海人的讲秩序、守法规、懂礼貌、讲卫生,做事认真、追求时尚等优良品性。同时肯定外来人的质朴和善良,让新上海人感觉到被接纳,使他们具有归宿感,能融入到上海大都市中。重新建构上海人文化风貌,培养新老市民对上海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参与新群体的积极性,让市民从文化节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慰藉,从而使节日实现多种功能。
  4.增加文化节的历史感,保护文化遗产,延续城市文脉
  近年来,文化遗产成为热门话题,《201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报告》也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在一些地方的文化节中将一些已经消失的民俗活动重新恢复,此一做法有的得到赞同,有的遭到反对。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结合传统节日文化,利用新的形式或增添新的内涵,焕发其活力,应该是值得肯定的做法。正如赵东玉先生在《资源与潜力:节庆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互动》一文中提出的,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暴走”和“徒步大会”,如能与清明踏青或重阳登高这些传统节庆内涵有效结合,就不仅会增加活动的文化厚度和历史感,提升城市文化的品位,对传统节庆文化来说也有激活之功。上海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如何传承和开发却一直未引起重视。文化节的举办可以结合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趋势和工作任务,利用城市现有资源和场地、开展新老节日活动,以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等,重拾古人的诗文雅韵,恢复传统游戏,唤起大家对传统的情感,同时也丰富文化节的内容。
  2014年的文化节力求“以传统文化的高远立意与核心价值来引领市民”,但对上海本地的历史文化和文化遗产的继承则还未受到重视;上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能仅仅靠记录保存,而需要借助生活空间活态保护,而文化节恰好提供了这样的空间。非遗的保护与文化节的结合,既能使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也能多一个展示和宣传平台。通过市民文化节,带动广大市民学文化、学艺术、重温童年记忆,寻找与历史的接续感。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城市文化新元素,这当然也是文化节需要考虑的方向。
  最后,市民文化节还应加强正向的宣传作用。历来文化工作都很重视宣传,但是往往把宣传做成一件政治外衣,披在城市的公共空间里,让人一看,就觉得是政府的事,与我无关,或觉得太过教条而不喜欢,不能渗透到生活中去。市民文化节如把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观和文化素养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落实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就能充分发挥文化节的宣传载体作用。这点虽然在以往政府的文化工作中也有涉及,但是在当代重经济发展,不重视思想教育的形势下,有被漠视或忽略的趋势,需要再度提请注意。
  (徐赣丽,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文化部“区域文化资源应用与研究中心”研究员。)
其他文献
小时候家里穷,虽然父亲长得高大帅气,母亲娇小可爱,但我们一家人很少照相.父母除了一张红底的结婚照外,他们连个生活照都没有.我出生后,母亲总是憧憬地说:等娃儿长大了,就照
期刊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之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为升学做学龄前准备的幼教阶段的教学手段也需要不断创新,于现代科技相结合.多媒体技术在幼教阶段的不断应用
实体零售业受到互联网和电商的影响一度陷入低迷.随着消费不断升级,线上人口红利逐步减少,电商神话似乎也难以续写.新零售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线上线下及物流相融
沥青路面在外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容易出现裂缝、松散、车辙等常见病害.为了研究沥青混合料抗热氧老化性能,文章采用短期与长期热氧老化模拟试验,对天然沥青改性沥青混合
在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面临机遇也迎来挑战。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需要构建科学的传播管理机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有针对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
大力发展医院信息化是提升医院综合实力,深入推进医疗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医院深入推广互联网+在医院信息化中的应用,EMR、HIS、CIS工作站等信息系统已得到临床广泛应用普
红军长征中左右两路军的指挥权控制问题是红军历史上非常特殊的现象,也是导致一、四方面军在北上还是南下产生严重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错综复杂的指挥系统 The issue of th
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是应用地球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其服务对象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建设,其地位与作用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而愈来愈重要,国内外工程物探已成为解决工程建
将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应用到电力工程中,不仅能够有效确保电力工程的稳定运行,也能够有效满足我国人民的用电需求,使电力工程的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电力工程的供电安全得
分析了大数据下产生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并且讨论了大数据下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发展机,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互联网金融发展遇到的瓶颈,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