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及安于一隅,大多数人都会立即想到南宋——一个有钱却军事软弱的江南王朝。在外有强敌的情况下,从上到下不思强兵自保乃至收复失地,却安于现状,苟且偷生以抓紧时间享乐,直到最后灭亡。
然而此语的发明者,却是彼时萎靡环境中难得一见的热血书生——陈亮。更难得的是,其使用此语的对象,乃是南宋九任皇帝中,最想收复失地的宋孝宗赵昚。
锐意北伐的孤独皇帝
“安于一隅”出现于陈亮的《上孝宗皇帝第二书》中:“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大功于社稷也。然坐钱塘浮侈之隅以图中原,则非其地;用东南习安之众以行进取,则非其人……然待命八日,未有闻焉。臣恐天下豪杰有以测陛下之意向,而云合响应之势不得而成矣。”
但面对陈亮的上书,宋孝宗却未见他。此后陈亮多次上书阐述强兵复地之法,甚至还数次入狱,遭受酷刑,直至后来才勉强得到一个小官职,却还未上任便病死了。
宋孝宗赵昚继位之后就立即给岳飞平反,清扫秦桧党羽,起用主战派,还发动了南宋历史上第一次北伐,一度有望收复北宋故都汴京。北伐失败后,依然不改雄心,期许励精图治一番后再北伐,形成所谓的“乾淳盛世”,乃南宋经济科技大发展时期。
而陈亮,《宋史》称他“生而且有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这位对军事领域表现出格外兴趣的书生,在其不到二十岁之时,就写就了名为《酌古论》的兵学大作。
这样一位皇帝,又是铁杆的主战派,不可能对具有军事才华的陈亮无动于衷,但却为何将陈亮弃置一边而不用之呢?因为这个皇帝与这个铁血书生,在彼时的南宋王朝那萎靡的环境中,实在是太孤独了,别人都想“安于一隅”,唯独他们和少数几个主战派要打回老家去。没人支持,结局,当然是不可扭转的失败。
赵昚继位第一年,便绕过诸多臣子的阻扰,点起兵马北伐金国。本来在老将张浚(岳飞、韩世忠都曾是他的部属)的部署下,战事进展顺利,不料宋军前线将领的质量,早就不是当年岳飞、韩世忠的水平,不思击退金人光复河山,却将心思用在了争功夺权之上。如宋将李显忠被赵昚任命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之后,与之协同作战的宋将邵宏渊便因此而心生嫉恨,在与金军鏖战的关键时刻按兵不动,坐视李显忠独木难支,宋军大败之后,竟然自己先溜了。
北伐失败。比这失败更可怕的是那些想“安于一隅”的臣子,借着这个机会狠命地鼓噪起来,以攻击张浚的方式,数落指责宋孝宗,又搬出了当年秦桧的那一套投降卖国路线来。这伙人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宋孝宗不得不一度通过将张浚贬离京城的方式来保护这名老将,甚至要重新起用秦桧的一些党羽。
这个皇帝要打回老家去,是多么的困难:他的敌人,不止那强大的金国,更有后面的大群臣子,在时刻准备踹他一脚。
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一直坚持上书谈论强军主战的草民陈亮,又当得到什么待遇呢?
铁血书生的悲催人生
陈亮30岁之前两度参加科举,却并未考得功名。对此,陈亮表示:“亮闻古人之于文也,犹其为仕也,仕将以行其道也,文将以载其道也,道不在于我,则虽仕何为?”五年之后,此君毅然上书给宋孝宗,“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以励群臣……”无奈大臣“尤恶其直言无讳”,有大臣就想收拾收拾这“不懂事”的书生,好在陈亮不是书呆子,立即采取了翻墙而逃的策略。
后来寻得机会又上了几次书之后,陈亮终于惹来了麻烦。在一个可疑的告发者出现之后,陈亮被刑部官员给逮了起来,罪名是“言涉犯上”,并被打得遍体鳞伤。幸好用他不得的宋孝宗施了有限的援手,让其免于被打死。
刚从牢里出来没多久,陈亮又中招了:“居无何,亮家僮杀人于境,适被杀者尝辱亮父次尹,其家疑事由亮。闻于官,笞榜僮,死而复苏者数,不服。又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不仅他被抓捕,还连累上了老父,幸好有时任丞相王淮、名臣辛弃疾等人的救护,又得以生还。
按理说,连续被收拾两次,陈亮该“老实”了。但他又怎么可能会“老实”?在又一次上书之后,这位倔强的铁血书生,又被诬陷下毒害人,再次被抓进了牢里。
此时宋孝宗刚刚传位给宋光宗,这位后来比较暗弱昏聩的皇帝,在继位之初还算比较清醒,在少卿郑汝谐的进谏下,免了陈亮一死。
连番劫难与失败之后,铁血书生陈亮已是年近五十,而身心疲惫远不止五十的老迈之人。那个一心要打回老家去的铁杆主战皇帝宋孝宗也不再是皇帝了,新任皇帝宋光宗的心思又不在这完全没什么“群众根基”的事情之上。安于一隅,直至灭亡,终究成为南宋的宿命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陈亮在学术上主张实用主义,并因此曾与当时沉迷于义理之说的朱熹展开过论战。当然这纯属学术上的论战,事实上后者在抗金之事上,与前者一样也曾称得上是一位铁血书生。只不过,朱熹的铁血生涯,在南宋王朝以对金国屈当“侄子”之后就结束了,不再为抗金而奔走,而埋首于那空虚无聊的义理之说中。原因嘛,大约是朝廷的表现太令他失望了,失望到冷却了铁血的心,不得已而堕入了偏安一隅的心态中去了。
陈亮的心,却始终冷却不下去。
然而此语的发明者,却是彼时萎靡环境中难得一见的热血书生——陈亮。更难得的是,其使用此语的对象,乃是南宋九任皇帝中,最想收复失地的宋孝宗赵昚。
锐意北伐的孤独皇帝
“安于一隅”出现于陈亮的《上孝宗皇帝第二书》中:“恭惟皇帝陛下厉志复仇,不肯即安于一隅,是有大功于社稷也。然坐钱塘浮侈之隅以图中原,则非其地;用东南习安之众以行进取,则非其人……然待命八日,未有闻焉。臣恐天下豪杰有以测陛下之意向,而云合响应之势不得而成矣。”
但面对陈亮的上书,宋孝宗却未见他。此后陈亮多次上书阐述强兵复地之法,甚至还数次入狱,遭受酷刑,直至后来才勉强得到一个小官职,却还未上任便病死了。
宋孝宗赵昚继位之后就立即给岳飞平反,清扫秦桧党羽,起用主战派,还发动了南宋历史上第一次北伐,一度有望收复北宋故都汴京。北伐失败后,依然不改雄心,期许励精图治一番后再北伐,形成所谓的“乾淳盛世”,乃南宋经济科技大发展时期。
而陈亮,《宋史》称他“生而且有光芒、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这位对军事领域表现出格外兴趣的书生,在其不到二十岁之时,就写就了名为《酌古论》的兵学大作。
这样一位皇帝,又是铁杆的主战派,不可能对具有军事才华的陈亮无动于衷,但却为何将陈亮弃置一边而不用之呢?因为这个皇帝与这个铁血书生,在彼时的南宋王朝那萎靡的环境中,实在是太孤独了,别人都想“安于一隅”,唯独他们和少数几个主战派要打回老家去。没人支持,结局,当然是不可扭转的失败。
赵昚继位第一年,便绕过诸多臣子的阻扰,点起兵马北伐金国。本来在老将张浚(岳飞、韩世忠都曾是他的部属)的部署下,战事进展顺利,不料宋军前线将领的质量,早就不是当年岳飞、韩世忠的水平,不思击退金人光复河山,却将心思用在了争功夺权之上。如宋将李显忠被赵昚任命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之后,与之协同作战的宋将邵宏渊便因此而心生嫉恨,在与金军鏖战的关键时刻按兵不动,坐视李显忠独木难支,宋军大败之后,竟然自己先溜了。
北伐失败。比这失败更可怕的是那些想“安于一隅”的臣子,借着这个机会狠命地鼓噪起来,以攻击张浚的方式,数落指责宋孝宗,又搬出了当年秦桧的那一套投降卖国路线来。这伙人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宋孝宗不得不一度通过将张浚贬离京城的方式来保护这名老将,甚至要重新起用秦桧的一些党羽。
这个皇帝要打回老家去,是多么的困难:他的敌人,不止那强大的金国,更有后面的大群臣子,在时刻准备踹他一脚。
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一直坚持上书谈论强军主战的草民陈亮,又当得到什么待遇呢?
铁血书生的悲催人生
陈亮30岁之前两度参加科举,却并未考得功名。对此,陈亮表示:“亮闻古人之于文也,犹其为仕也,仕将以行其道也,文将以载其道也,道不在于我,则虽仕何为?”五年之后,此君毅然上书给宋孝宗,“书奏,孝宗赫然震动,欲榜朝堂以励群臣……”无奈大臣“尤恶其直言无讳”,有大臣就想收拾收拾这“不懂事”的书生,好在陈亮不是书呆子,立即采取了翻墙而逃的策略。
后来寻得机会又上了几次书之后,陈亮终于惹来了麻烦。在一个可疑的告发者出现之后,陈亮被刑部官员给逮了起来,罪名是“言涉犯上”,并被打得遍体鳞伤。幸好用他不得的宋孝宗施了有限的援手,让其免于被打死。
刚从牢里出来没多久,陈亮又中招了:“居无何,亮家僮杀人于境,适被杀者尝辱亮父次尹,其家疑事由亮。闻于官,笞榜僮,死而复苏者数,不服。又囚亮父于州狱。而属台官论亮情重,下大理。时丞相淮知帝欲生亮,而辛弃疾、罗点素高亮才,援之尤力,复得不死。”不仅他被抓捕,还连累上了老父,幸好有时任丞相王淮、名臣辛弃疾等人的救护,又得以生还。
按理说,连续被收拾两次,陈亮该“老实”了。但他又怎么可能会“老实”?在又一次上书之后,这位倔强的铁血书生,又被诬陷下毒害人,再次被抓进了牢里。
此时宋孝宗刚刚传位给宋光宗,这位后来比较暗弱昏聩的皇帝,在继位之初还算比较清醒,在少卿郑汝谐的进谏下,免了陈亮一死。
连番劫难与失败之后,铁血书生陈亮已是年近五十,而身心疲惫远不止五十的老迈之人。那个一心要打回老家去的铁杆主战皇帝宋孝宗也不再是皇帝了,新任皇帝宋光宗的心思又不在这完全没什么“群众根基”的事情之上。安于一隅,直至灭亡,终究成为南宋的宿命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陈亮在学术上主张实用主义,并因此曾与当时沉迷于义理之说的朱熹展开过论战。当然这纯属学术上的论战,事实上后者在抗金之事上,与前者一样也曾称得上是一位铁血书生。只不过,朱熹的铁血生涯,在南宋王朝以对金国屈当“侄子”之后就结束了,不再为抗金而奔走,而埋首于那空虚无聊的义理之说中。原因嘛,大约是朝廷的表现太令他失望了,失望到冷却了铁血的心,不得已而堕入了偏安一隅的心态中去了。
陈亮的心,却始终冷却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