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复合型、多样化、创新型人才,柔性管理是大学教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大学教学管理中引入柔性管理理论,对管理系统进行创新性的变革,已成为高校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
柔性管理内涵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以事为中心”即依靠成文的规章制度和组织职权,凭借制度制约、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进行的以外界约束力为主的专制式管理,其核心目标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柔性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人性化”为标志,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大学教学管理应营造“以人为本”的良好氛围,建立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展现和发展人的各种潜能及创造性的有效机制,与之相适应的柔性化管理是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柔性的课程体系、柔性的教学运行机制以及柔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当前大学教学管理的缺陷
1.缺乏“人本性”和情感性
大学教学管理系统被认为是一个“理性”组织,管理者以严密的组织结构,依靠硬性的规章制度、较多地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服从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忽视横向的沟通、协调,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忽视对人的激励感召、启发、引导等柔性因素的激励作用。这种缺乏对“人性”的柔性管理和民主与平等的刚性管理模式,将学生置于绝对的被管理者地位,不仅使其“自我管理”的自主性受到严重的压抑与限制,而且也制约着学校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2.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单一,忽视个性差异
柔性管理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禁忌千篇一律的程序化和公式化,但现在的一些大学的教学管理忽略了人的个性差异,习惯用规章制度去要求所有的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计划的强制化。由于传统教学管理对行政管理者的权威强调,使教学决策大多是依据权力意志作出的。教学计划、教学改革措施、教学评估标准的制定缺乏相应的咨询、反馈、监督和沟通机制,致使大多数师生不理解教学计划,造成执行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同一化。多年来学校通常按照以往的经验,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这种高度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三是评价系统的形式化。传统的教学管理重心在于“管”而不在于“理”,管理者只注重对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成果数量的关注,对被管理者的成绩评价也只是作为一般信息的收集工作,而不是作为改进教学模式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参考。有的教学管理评价甚至被简单化和形式化,缺乏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深入分析。
高校柔性教学管理模式建议
1.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更强调教育观念的人本化,以及教育教学的个性化。以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使用人、全方位地提高人的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始终将人置于学校发展的核心地位,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
学校的管理人员要从传统的管理、管制等转移到服务、帮助等方面来,并把服务理念落实到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在服务过程中,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重视信任每一个学生,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体特点,让学生在亲切、愉快、主动、活泼的环境中,自然发展成才。学校的领导、辅导员、管理人员应主动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生理等问题,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工作,营造一种家庭般的温暖,不断激励学生向自己的目标努力。当学生出现问题时,管理者能以柔性的手段预见问题、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当学生犯错时,不应过分追究,而应帮助其分析犯错误的原因,并给以改正的机会和时间。学校的领导、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应宽容学生的过错,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是人本理念的体现。
2.深化改革,推进教学管理创新
高校学生实行柔性管理,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方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提高的需要,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由仅仅培养专业技术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技能,也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品格的优化,力求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单纯从学科专业内容转变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重。在教学方式上,由机械的训练、被动的接受转变为学生有个性选择的余地,增加创新性实践、自主研究等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能得到鼓励,质疑问难能得到善待,即使扬长避短的特殊要求也能得到“绿灯”放行。通过这几个方面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分层、分流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的教学管理体系,是建立在既符合教学规律,又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模块化教学法因其单元块小,可重组性强、灵活度高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采纳。以北方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在课程体系中,专业课采用分层、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入学成绩,在教育教学培养方案上设定分层分流的培养模式。核心基础课实行分层教学,如将考研的公共必修课“高等数学”“英语”等进行分层教学;自动控制原理等专业基础课开设提高类选修课程。专业课实行分流教学,开设“强化理论分析设计能力”和“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两个分流方向,对于具有研究性潜能的学生,在保证基本工程实践训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选修理论较深的课程,在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和控制理论的深度、广度上加强;而对大多数应用型人才,则可多选修综合设计类课程,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根据专业方向,设计了不同的模块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自行选择。
4.采用柔性的教学运行机制——完全学分制的弹性学制
学分制是弹性学制,主要特点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学分制更关注人才培养效果,增强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规范了严格的各类考核及管理。在整套学分制体系中,选课制是核心,一定程度上,学生可在专业、进程、课程、教师四个方面进行自由选择,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分制还设立了主副修和双学位制,学生只要获得毕业最低学分数并达到专业教学计划相关要求,即可获得毕业证书;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学业的同时,如副修另一专业课程并获得规定的学分,即可同时获得辅修专业证书。
5.建立具有激励机制的柔性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管理实现激励措施的有效手段,新的评价制度应该体现柔性理念中灵活性和激励引导的要求。而柔性评教指标体系构建要体现“以学评教”的教学评价观,强调通过考查学生的变化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特别关注教师对人才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师生的深层互动和共同探索,不是总围绕“讲授”这一教学形式进行评价。
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评价指标体系,其评教内容的广度上、形式上有所不同。国外大学学生评教内容不仅针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而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其他影响因素,如教材的选用、课程本身对学生增进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等都在评教指标之列。从评教指标形式看,国外评教量表除了单项评价外,还有对该教师的综合评价,以学生的感受为基础来评价教师的授课效果。另外,国外学生评价指标注重学生的背景情况调查,在普林斯顿大学评价中,一些学生的评价项目如“我的出勤率大约多少”“课后我和老师的面对面交流有几次”等,都加强了评教的科学性。
高校柔性管理是当今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特长,增强学生的进取精神。柔性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越来越普及并在教学管理运行中还有更广阔的运用空间,有待于高校教学管理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本文系“北方工业大学2012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立项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张雯]
柔性管理内涵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刚性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以事为中心”即依靠成文的规章制度和组织职权,凭借制度制约、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进行的以外界约束力为主的专制式管理,其核心目标是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柔性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人性化”为标志,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
大学教学管理应营造“以人为本”的良好氛围,建立有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展现和发展人的各种潜能及创造性的有效机制,与之相适应的柔性化管理是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柔性的课程体系、柔性的教学运行机制以及柔性的教学评价体系。
当前大学教学管理的缺陷
1.缺乏“人本性”和情感性
大学教学管理系统被认为是一个“理性”组织,管理者以严密的组织结构,依靠硬性的规章制度、较多地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服从性以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忽视横向的沟通、协调,以及师生间的情感互动,忽视对人的激励感召、启发、引导等柔性因素的激励作用。这种缺乏对“人性”的柔性管理和民主与平等的刚性管理模式,将学生置于绝对的被管理者地位,不仅使其“自我管理”的自主性受到严重的压抑与限制,而且也制约着学校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的形成和发展。
2.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单一,忽视个性差异
柔性管理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禁忌千篇一律的程序化和公式化,但现在的一些大学的教学管理忽略了人的个性差异,习惯用规章制度去要求所有的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计划的强制化。由于传统教学管理对行政管理者的权威强调,使教学决策大多是依据权力意志作出的。教学计划、教学改革措施、教学评估标准的制定缺乏相应的咨询、反馈、监督和沟通机制,致使大多数师生不理解教学计划,造成执行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二是人才培养模式同一化。多年来学校通常按照以往的经验,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这种高度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三是评价系统的形式化。传统的教学管理重心在于“管”而不在于“理”,管理者只注重对教学计划的执行和教学成果数量的关注,对被管理者的成绩评价也只是作为一般信息的收集工作,而不是作为改进教学模式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参考。有的教学管理评价甚至被简单化和形式化,缺乏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深入分析。
高校柔性教学管理模式建议
1.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更强调教育观念的人本化,以及教育教学的个性化。以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使用人、全方位地提高人的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始终将人置于学校发展的核心地位,达到培养人、发展人的目的。
学校的管理人员要从传统的管理、管制等转移到服务、帮助等方面来,并把服务理念落实到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在服务过程中,如同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重视信任每一个学生,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个体特点,让学生在亲切、愉快、主动、活泼的环境中,自然发展成才。学校的领导、辅导员、管理人员应主动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生理等问题,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工作,营造一种家庭般的温暖,不断激励学生向自己的目标努力。当学生出现问题时,管理者能以柔性的手段预见问题、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当学生犯错时,不应过分追究,而应帮助其分析犯错误的原因,并给以改正的机会和时间。学校的领导、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应宽容学生的过错,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是人本理念的体现。
2.深化改革,推进教学管理创新
高校学生实行柔性管理,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方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提高的需要,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由仅仅培养专业技术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技能,也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品格的优化,力求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单纯从学科专业内容转变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重。在教学方式上,由机械的训练、被动的接受转变为学生有个性选择的余地,增加创新性实践、自主研究等形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学生的发散求异思维能得到鼓励,质疑问难能得到善待,即使扬长避短的特殊要求也能得到“绿灯”放行。通过这几个方面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3.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分层、分流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的教学管理体系,是建立在既符合教学规律,又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模块化教学法因其单元块小,可重组性强、灵活度高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采纳。以北方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在课程体系中,专业课采用分层、分流培养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入学成绩,在教育教学培养方案上设定分层分流的培养模式。核心基础课实行分层教学,如将考研的公共必修课“高等数学”“英语”等进行分层教学;自动控制原理等专业基础课开设提高类选修课程。专业课实行分流教学,开设“强化理论分析设计能力”和“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两个分流方向,对于具有研究性潜能的学生,在保证基本工程实践训练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选修理论较深的课程,在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和控制理论的深度、广度上加强;而对大多数应用型人才,则可多选修综合设计类课程,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根据专业方向,设计了不同的模块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自行选择。
4.采用柔性的教学运行机制——完全学分制的弹性学制
学分制是弹性学制,主要特点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为毕业标准。学分制更关注人才培养效果,增强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规范了严格的各类考核及管理。在整套学分制体系中,选课制是核心,一定程度上,学生可在专业、进程、课程、教师四个方面进行自由选择,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分制还设立了主副修和双学位制,学生只要获得毕业最低学分数并达到专业教学计划相关要求,即可获得毕业证书;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学业的同时,如副修另一专业课程并获得规定的学分,即可同时获得辅修专业证书。
5.建立具有激励机制的柔性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管理实现激励措施的有效手段,新的评价制度应该体现柔性理念中灵活性和激励引导的要求。而柔性评教指标体系构建要体现“以学评教”的教学评价观,强调通过考查学生的变化来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特别关注教师对人才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师生的深层互动和共同探索,不是总围绕“讲授”这一教学形式进行评价。
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的评价指标体系,其评教内容的广度上、形式上有所不同。国外大学学生评教内容不仅针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而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其他影响因素,如教材的选用、课程本身对学生增进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等都在评教指标之列。从评教指标形式看,国外评教量表除了单项评价外,还有对该教师的综合评价,以学生的感受为基础来评价教师的授课效果。另外,国外学生评价指标注重学生的背景情况调查,在普林斯顿大学评价中,一些学生的评价项目如“我的出勤率大约多少”“课后我和老师的面对面交流有几次”等,都加强了评教的科学性。
高校柔性管理是当今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特长,增强学生的进取精神。柔性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越来越普及并在教学管理运行中还有更广阔的运用空间,有待于高校教学管理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本文系“北方工业大学2012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项目”立项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责任编辑:张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