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表面上看是一种偶然,但其中往往饱含着一些必然性,如师生矛盾的累加、学生厌学情绪的增强、学生对群体认同的渴望等等。人人都不希望看到突发事件,但转换思维来看,突发事件其实是我们发现问题、探寻根源、从而解决问题的良好契机。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应对能力是教师经验、责任心和教育机智的体现。
关键词:教学机智;有效性;突发事件;矛盾转化
教学机智,是一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它是构成教育艺术的主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知道课堂教学充满着变数,教师在课前不管怎样预设,有时总会有令人难于意料的情形出现。灵活应对这些“意外”是教育机智的表现,也是对教学有效性的检验。
这天下午第一节课,我踏着悠扬的上课铃声走进教室。与往常一样,教室里免不了要喧闹一阵,等学生安静下来后,我开始讲课了,学生也开始在我的讲述和质疑中进入学习状态。突然,随着一声“报告”,门“咚”的一声被撞開了,一个学生满头大汗地冲了进来。我一看,又是他!我强压下心中的怒火,尽量心平气和地问:“怎么现在才来”?“我帮助别人,所以来晚了。”“他又在骗人!”“他撒谎!”班里同学一听,都在下面窃窃私语起来。怎么办?批评他一顿?罚站?还是表扬他?我突然想起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即使学生没有优点,我们也要找出他的闪光点来。”也许他真的是帮助了别人呢?我安抚了班里的学生,然后表扬了他,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还拍了拍他的肩膀说:“看你跑得一头汗,快坐下去吧。”这堂课顺利的进行下去了,他也听得特别认真。后来我课下了解了一下,他还真的是帮助了别人。多亏了我机智的处理!当时如果我批评他一顿,以他的个性,非和我吵起来不可,那课就别上了。我暗自庆幸,长吁了一口气。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我越来越感受到教育机智对教学效果的重大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本身就充满了偶然性,充满了各种变化和问题。再有经验的教师,也无法完全预料到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遇到意料之外的变数和问题该怎么办呢?如果教师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或束手无策,轻则导致课堂教学的中断或与学生的冲突,重则导致教学进入困境、僵局或师生的对抗。如果这样,就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优质教学了。回想起我工作不久的经历,就犯过类似的错误。
那天我正在课堂上和同学们热烈讨论着二战中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的利弊,突然发现后面的一个男生低着头,两手在课桌下,不知在干什么。我边讲课边往后走,走到他身边他都没发现,他的同桌赶紧踢了他一下,他才慌乱地把什么东西塞进了课桌里。我让他把东西拿出来,他就是不拿,还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我再三让他把东西拿出来,他却说没什么东西,就是不拿出来。我觉得他无视教师的尊严,就说如果他不交出东西,课就不上了,直到他交出东西为止。然而他依然不交,我气不过,和他僵持了一阵,无法解决,只好请班主任,后来还惊动了德育主任,大半节课都没上成,教学任务当然没有完成。最后学生是得到了处分,因为他在课上收发短信,但我与学生也成了死对头,他基本不学历史了,成绩一落千丈,还经常故意跟我作对。反思以后,觉得这样处理,真是败笔。自己没有找回尊严,也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更与个别学生形成了对立,使自己处于相当尴尬的地位。如果当时我警告一下他就继续上课,或者开个玩笑提醒一下他也许会更好,毕竟,我的目的就是想让他专心听讲。这件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学生固然有责任,自己就没有一点问题吗?为什么他不愿意参与课堂?为什么他明知不对却依然选择和我对立?自己是否需要在钻研教材、改进教法上下更大的功夫,上出更精彩的课来吸引学生?是否应该在教学之外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积极和他们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经历了许多“突发事件”以后,我明白了,这些事件的发生表面上看是一种偶然,但其中往往饱含着一些必然性,如师生矛盾的累加、学生厌学情绪的增强、学生对群体认同的渴望等等。人人都不希望看到突发事件,但转换思维来看,突发事件其实是我们发现问题、探寻根源、从而解决问题的良好契机。教师遇到类似的事件时,机智的处理方法不是显示教师的强势和教师的尊严,不是把学生教训得服服帖帖、唯唯诺诺,而应该避其锋芒,或欲扬先抑,或欲进先退,或变换角度,或换位思考,“以智取胜”。这时,表示对他的关心比批评他要好,相信他的所作所为比不信任他要好,给他一个机会比一棒子打死他要好,照顾全体学生比拿大家的时间处理他一人要好。表现在语言的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只要学生认识到错误和危害,改正其行为举动即可,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课堂教学效果,服务于学困生的发展,服务于全体学生。
基于此,我认识到,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它与教师的个性、性格、经验、语言艺术等紧密相关,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是显示教师智慧和魅力的舞台。它与教学效果紧密相关。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事件和意外的情况,总能举重若轻,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丰富的经验,幽默的语言,渊博的知识,生动的表情,个性化的举动,对学生的热爱……都会成为解决问题的契机。有心的教师,每堂课都是积累教育机智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是他显示教育机智的对象,每件事都是他拉近与学生关系的载体,而教学效果就在这不经意间被创造出来。这样的教师,学生怎能不喜欢?学生喜欢的教师,教学效果怎能不好!
回想起我的教学经历,有过对错误处理的懊恼、悔恨与反思,也有过与学生真诚交流、沟通后的畅快心情。教育机智,使我感受到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艰辛与挑战,也感受到了教育工作的伟大和崇高,真是“败也萧何,成也萧何”啊!
关键词:教学机智;有效性;突发事件;矛盾转化
教学机智,是一种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它是构成教育艺术的主要因素之一。每一位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知道课堂教学充满着变数,教师在课前不管怎样预设,有时总会有令人难于意料的情形出现。灵活应对这些“意外”是教育机智的表现,也是对教学有效性的检验。
这天下午第一节课,我踏着悠扬的上课铃声走进教室。与往常一样,教室里免不了要喧闹一阵,等学生安静下来后,我开始讲课了,学生也开始在我的讲述和质疑中进入学习状态。突然,随着一声“报告”,门“咚”的一声被撞開了,一个学生满头大汗地冲了进来。我一看,又是他!我强压下心中的怒火,尽量心平气和地问:“怎么现在才来”?“我帮助别人,所以来晚了。”“他又在骗人!”“他撒谎!”班里同学一听,都在下面窃窃私语起来。怎么办?批评他一顿?罚站?还是表扬他?我突然想起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即使学生没有优点,我们也要找出他的闪光点来。”也许他真的是帮助了别人呢?我安抚了班里的学生,然后表扬了他,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还拍了拍他的肩膀说:“看你跑得一头汗,快坐下去吧。”这堂课顺利的进行下去了,他也听得特别认真。后来我课下了解了一下,他还真的是帮助了别人。多亏了我机智的处理!当时如果我批评他一顿,以他的个性,非和我吵起来不可,那课就别上了。我暗自庆幸,长吁了一口气。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我越来越感受到教育机智对教学效果的重大影响。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本身就充满了偶然性,充满了各种变化和问题。再有经验的教师,也无法完全预料到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遇到意料之外的变数和问题该怎么办呢?如果教师对这些问题处理不当或束手无策,轻则导致课堂教学的中断或与学生的冲突,重则导致教学进入困境、僵局或师生的对抗。如果这样,就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更谈不上优质教学了。回想起我工作不久的经历,就犯过类似的错误。
那天我正在课堂上和同学们热烈讨论着二战中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苏联的利弊,突然发现后面的一个男生低着头,两手在课桌下,不知在干什么。我边讲课边往后走,走到他身边他都没发现,他的同桌赶紧踢了他一下,他才慌乱地把什么东西塞进了课桌里。我让他把东西拿出来,他就是不拿,还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我再三让他把东西拿出来,他却说没什么东西,就是不拿出来。我觉得他无视教师的尊严,就说如果他不交出东西,课就不上了,直到他交出东西为止。然而他依然不交,我气不过,和他僵持了一阵,无法解决,只好请班主任,后来还惊动了德育主任,大半节课都没上成,教学任务当然没有完成。最后学生是得到了处分,因为他在课上收发短信,但我与学生也成了死对头,他基本不学历史了,成绩一落千丈,还经常故意跟我作对。反思以后,觉得这样处理,真是败笔。自己没有找回尊严,也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更与个别学生形成了对立,使自己处于相当尴尬的地位。如果当时我警告一下他就继续上课,或者开个玩笑提醒一下他也许会更好,毕竟,我的目的就是想让他专心听讲。这件事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学生固然有责任,自己就没有一点问题吗?为什么他不愿意参与课堂?为什么他明知不对却依然选择和我对立?自己是否需要在钻研教材、改进教法上下更大的功夫,上出更精彩的课来吸引学生?是否应该在教学之外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积极和他们沟通,取得他们的信任和理解?经历了许多“突发事件”以后,我明白了,这些事件的发生表面上看是一种偶然,但其中往往饱含着一些必然性,如师生矛盾的累加、学生厌学情绪的增强、学生对群体认同的渴望等等。人人都不希望看到突发事件,但转换思维来看,突发事件其实是我们发现问题、探寻根源、从而解决问题的良好契机。教师遇到类似的事件时,机智的处理方法不是显示教师的强势和教师的尊严,不是把学生教训得服服帖帖、唯唯诺诺,而应该避其锋芒,或欲扬先抑,或欲进先退,或变换角度,或换位思考,“以智取胜”。这时,表示对他的关心比批评他要好,相信他的所作所为比不信任他要好,给他一个机会比一棒子打死他要好,照顾全体学生比拿大家的时间处理他一人要好。表现在语言的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只要学生认识到错误和危害,改正其行为举动即可,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课堂教学效果,服务于学困生的发展,服务于全体学生。
基于此,我认识到,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它与教师的个性、性格、经验、语言艺术等紧密相关,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是显示教师智慧和魅力的舞台。它与教学效果紧密相关。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事件和意外的情况,总能举重若轻,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丰富的经验,幽默的语言,渊博的知识,生动的表情,个性化的举动,对学生的热爱……都会成为解决问题的契机。有心的教师,每堂课都是积累教育机智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是他显示教育机智的对象,每件事都是他拉近与学生关系的载体,而教学效果就在这不经意间被创造出来。这样的教师,学生怎能不喜欢?学生喜欢的教师,教学效果怎能不好!
回想起我的教学经历,有过对错误处理的懊恼、悔恨与反思,也有过与学生真诚交流、沟通后的畅快心情。教育机智,使我感受到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艰辛与挑战,也感受到了教育工作的伟大和崇高,真是“败也萧何,成也萧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