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葬文化的传统与现代评述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xiao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大力推行丧葬改革的背景下,土葬文化逐渐陌生化,其具体流程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土葬文化已出现断层局面。以N县X村作为田野调查点,通过调查法记录土葬的具体流程,来分析土葬的心理抚慰功能及其历史文化意义。同时通过对传统土葬的记录和现代改革的探索,展现丧葬改革里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并探索丧葬改革下新政策的推行之路。
  关键词:土葬文化;传统;现代;丧葬改革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6.013
  土葬作为一种传统丧葬方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基础。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土葬习俗的一系列仪式和活动,都饱含着前人对生命的认知与丰富的鬼神文化。从社会心理角度看,一方面土葬对于生者具有很强的心理抚慰功能;另一方面也维系着整个乡土社会的关系。从现实角度看,国家大力推行以火葬代替土葬的丧葬改革,土葬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产生了无法避免的冲突:一方面老一辈在新政策的推行下被动接受新型丧葬方式,逐渐模糊传统土葬的具体流程,而年轻人在沒有得到传承的同时还被新思潮影响着,由此造成土葬文化的断层;另一方面丧葬改革中的薄葬导致土葬文化的心理抚慰功能被削弱,甚至弱化了土葬的文化含义。
  基于以上冲突,我们拟通过本次调查记录N县X村土葬习俗中的具体流程,加深对土葬文化的了解,以及呈现村民看待丧葬改革的态度,从而探索如何解决以上矛盾。
  1 传统土葬
  1.1 生前准备
  X村的大部分村民,通常会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在老人六十岁左右为之准备棺材、寿衣和坟地。在当地年老村民看来:死得安宁体面,是对生命的尊重。生前准备身后事,不仅能让自己安心,也能预防意外到来时措手不及的情况。
  第一,棺材准备。棺材的材质通常选用杉木,形状前端大,后端小,呈梯形状,待棺材成型后,再请漆匠刷三次漆。在棺材准备期间,主人要对木匠和漆匠足够敬重。
  第二,寿衣准备。一般情况下,寿衣都需要由后辈提前制作,若遇突发状况也可直接去成衣店买。寿衣的材质多为棉料,颜色有白色和红色两种,款式多为唐装样式。通常情况下:50岁以上的死者寿衣用红色;18至50岁死亡称为夭寿,寿衣使用白色;18岁以下的死者,寿衣无规矩。此外,还要准备红线做腰带和裤带。
  第三,坟地选址。坟地选址与该地风俗、孝家家境和死者生辰八字等因素有关。风水讲究保佑儿孙后代、五行相合、上古五大兽相合、八字相合等。夫妇亡命相合的情况下才可合葬。
  1.2 收拾装棺
  一般情况下,在老人病危之时,全家老小都要聚于床前,这样既能让老人走得安心,也可减少生者的遗憾。所以,在老人出气多进气少的情况下,有经验的长辈便会指导后辈为死者净身、穿寿衣,也有等老人彻底“落气”后再进行的,总之要趁着躯体僵化之前做好以上工作。
  “净身”:死者的后辈去水里取新鲜的井水为其擦拭身体,通常父辈去世,儿子为其净身,母亲去世,女儿媳妇为其净身,擦拭完身体的水称为“净身水”,子女儿孙需喝一些净身水以表示孝道。
  “穿寿衣”:净身后便为死者穿寿衣,并将之前准备好的红线按照年龄,一岁一根并在一起,准备两份,用做腰带和裤带,当然也有不按年龄直接准备两份,每份36根的情况。穿好寿衣后,晚辈为老人整理仪容。
  烧“倒头纸”:“倒头纸”是事先准备的纸钱,一般为三斤六两,这是死者在阴间使用的第一笔钱,关系重大。在传统观念中,当老人死后进入阴间时,会遇到许多恶鬼挡道索要钱财,所以为避恶鬼欺负,需要在老人落气后,第一时间在其床头或者床尾烧“倒头纸”。
  “归地”:在地上铺上新席子或新床单,贫苦人家可用“打素坛”( 夹烧红的煤炭放进水里,这样可以去除地上的脏东西)替代,目的是避免污秽,而后将死者放在上面,为装棺做准备。
  “装棺”:亦可称“入殓”。一般是由死者的后代抱尸入棺,脚先进,然后平放入棺材。
  “放三炮”:“装棺”后要“放三炮”,可用地炮或大火炮放三声响,以示众人本家有人去世。紧接着找“家长”商量安埋事宜,“家长”是该姓氏中有头有脸的长辈,通晓相关仪式,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威望;也可以是死者本家的家长或者兄长。
  “报丧”:即把死者死亡的消息通知给亲戚朋友。报丧的对象分为两种:一种是与本家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另一种是乡亲或者朋友。前者需由死者的后代对亲戚进行口头通知,且报丧者只在门外,不入亲戚的家门;后者则由死者长子亲自出面告知村里有声望或地位较高的人,然后由其通知其他乡亲。在整个丧事过程中,要在本家族中选择一个“管事先生”来负责后勤,比如记账、采买、人员任务分配等事宜。
  “灵堂布置”:报丧过程中,本家在堂屋里布置灵堂,灵堂是停放灵柩和供亲友祭奠的地方,包括搭灵台、写灵牌、摆祭品、扎纸钱、贴挽联、挂望山钱等事宜。空间顺序一般为神龛下设灵台,灵台前摆棺材,死者头朝神龛,脚朝正门,棺材前摆放烧纸钱用的火盆。
  1.3 办道场
  灵堂布置好后第一时间要请“道士先生”来念经超度,然后安排吊孝事宜。X村举办土葬仪式的时间一般为五天,也可视情况的不同减为三天或延长为七天,这个过程被称为“办道场”。在整个丧葬过程中本家必须吃素,儿子儿媳、女儿女婿要披麻戴孝,孝子需腰系麻绳,其他亲属只需头戴孝帕,本家小辈则只需守灵。
  第1天,在灵台上摆放祭祀用品,包括死者的牌位、遗像、白蜡烛、香炉和供品等。一般人家在灵堂里挂“望山钱”,即“寿纸”,一般是1到5条如古铜钱样的吊串。另外有经济条件的人家还会在灵堂里摆放“纸活”,如纸房子、纸马、纸轿子、纸金山等,这些纸活最终会烧给死者,以期死者在阴间过得富有。在整个办道场的过程中需要有人守灵,由死者的儿女或其他家庭成员轮流着来,守灵过程中必须保证香火和纸钱不断燃烧,因为村民们认为人死后灵魂会离体四处游荡,不灭的香火会给灵魂指明回家的方向和地点。守灵除了表达孝道外,也起到照看灵堂的作用,以免发生火灾等意外事故。如果死者生前是手艺人(如道士先生、短工、石匠、木匠等有谋生之路的人),在装棺后的第一天晚上必须要进行“开天门”:由一个人在门外大声喊“我来找某某(死者姓名)帮忙做事情”,守灵人或其他人就回应“他上天去了”,比方死者生前是木匠,就回应“某某上天做木匠去了”。“开天门”的寓意是打开去往天堂的门,这一步骤没有完成以前不许哭灵,也不能进行后面的事宜,否则死者的阴灵会回来缠扰后人,久久不肯离去。   第2天,需要为死者写“家记”,即对死者一生经历的叙述,一般只寫死者生前所受的苦难和所做的好事,写成之后的几天便要念“家记”。从这天起,亲朋好友会陆续携带花圈前来吊唁,以示哀思。据年长的村民回忆,二三十年前亲朋好友前来吊唁时,要在门外对着灵堂磕三个头,在主人回磕三个头后他们方可进门,后来因为流程过于繁杂,这种习俗已经不存在了。无论吊唁方式如何变化,其传达哀思的初心及维系人际关系的功能都是不变的。
  接下来几天一般是念经和跪经。念经和唱经是办道场的重要部分,主要目的是为死者洗清生前罪恶或者超度灵魂,让他死后能有更好的待遇。道士念经时要敲锣和打鼓,所念经书主要有:《金刚经》《观音经》《玉皇经》《地藏经》《救苦经》等。跪经时要哭孝和烧纸钱,一般由死者儿子跪,无儿子可女儿跪,无后可侄子跪,因当地村民有重男轻女的思想,通常情况下跪经不选用女性。
  正式办酒席的那天称为“正”,通常为出灵的前一天。这一天四方亲朋好友都会来吃酒,所以“管事先生”显得至关重要,因为他统筹着整个酒席的大小事宜,本家则负责接待亲朋好友。由此可以看出“正”的主要作用是维系社会关系,而寄托哀思的作用相对下降。在当天,天一黑就要为死者“开路”,即把死者生前之物的衣物及亲朋好友所送的花圈搬到坟地选址处进行焚烧。
  “办道场”的最后一天称为“出灵”或“起山”。人们把棺材从堂屋内移至门外,将其停放在备好的凳子上,经过告别仪式后,正式起灵。起灵时,孝家要给帮忙抬棺的弟兄磕头,帮忙抬棺的弟兄是孝家请的年轻壮丁;同时,在棺材上一般要立一只公鸡,称为“背山鸡”,寓意着为死者领路。按照当地习俗,从棺材抬起到抵达坟地的整个过程,棺材不能落地,若途中遇到有桥有沟的地方,需孝子趴在地上,抬棺的弟兄将棺材从他们身上越过去,孝子喊道:“爸爸(妈妈)走了!”这寓意着子女背父母过沟过桥,代表孝顺。需要说明的是,“出灵”后,如果死者的生辰八字与死辰八字相克,则不宜立即下葬,需要将棺材抬到埋葬地搭棚停棺,等到风水先生算定的日子再下葬。
  棺材抬到坟址后,由阴阳先生定好朝向,接着封镇、撒米、撒土,米和土里可混着硬币,众人要跪着用双手接撒下来的米和土,接来的生米可以吃一点,村民认为这是一种好的寓意,接得越多福气越大。动土前要喊口号(比如“天是福家天,地是福家地,大吉大利,挖了……”),挖好坟坑后,要放一只公鸡进去为死者引路,称为“跳井鸡”。“背山鸡”和“跳井鸡”可同为一只,也可各为一只,之后可陪葬也可带回家喂养。坟立好后根据期辰和风水立碑,碑文主要介绍死者的生平和后代。如果碑没有准备好,可在以后另选期辰再立。有的人家会在坟的左右两边栽风水树,通常为柏树或松树等四季常青树。一般在死者过世三年或五年后,本家要在山头给死者“用羊”,因为村民认为死者在阴间需要用羊血来盖章买地契。
  另外,在棺材移出堂屋后,本家要在堂屋的地上撒一层灰,其目的是让阴灵“回煞”,又称“回魂”,其时间由阴阳先生根据死亡时间推算。如果灰上有猫的脚印,说明死者生前行善,死后会有好报;若是其他印子则意味着是怪事,如链印,意味着死者生前犯事太多,死后是戴罪之身,会遭到惩戒;而十八岁以下的死者不能“回煞”,本家要拉刺拦路,且关门封火。
  据村民说,几十年前守孝时间为一百二十天,在守孝期间饮食上要吃素,为人处世上要低调、不惹祸、宽容大度;在生活习惯上不能洗头、洗脚、洗衣服,认为这些污水会沾染到死者,是对死者的不孝;另外也不能婚嫁、考大学、做官等。而现在村民说已经不再守孝,也没有那么多规矩束缚,只是念经的人不能吃荤。
  综上所述,在X村传统的丧葬过程中,所有仪式背后都有一定的文化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习俗越发显得不合理且流程过于繁杂,必然会被逐渐简化;亲朋好友因吊唁死者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持续编织着生者家庭与死者家庭的关系网,同时在办道场的过程中,前来吊唁的人们会彼此交流,逐渐构成了整个乡土关系网络; “入土为安”的思想会因土葬的举办而给死者家庭带来心理安慰,同时观看丧葬的整个流程的死者的同龄人也会得到一定的心理抚慰,晚辈对整个丧葬越重视,他们就越安心。
  2 现代改革
  2.1 X村丧葬改革现状
  以N县X村为例,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是X村的汉族村民,通过田野调查法,我们发现X村虽然大部分村民听闻过火葬,但对具体的丧葬改革不了解,同时X村对该政策的推行力度不足,导致小部分村民不知道丧葬改革。目前X村普遍情况为:死者生前是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者党员,便要实行火葬,若死者只是普通村民,则还是按照传统方式进行土葬,但就算是火葬也只是将火化后的骨灰装于棺材,剩余的丧葬步骤依旧和传统土葬流程一样,甚至更加铺张浪费。
  据问卷调查统计,在国家推行丧葬改革后,大部分村民仍然不愿意接受火葬,在所有采访对象中,知晓土葬方式的村民占100%,知晓火葬方式的占50%;当地村民知道丧葬改革的占83.33%,但他们采用的丧葬方式仍然是土葬,且比例高达91.67%,持有“土葬是当地长久以来的丧葬习惯,且土葬更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观点的村民占75%,而认为火葬没有文化意义的村民占91.67%,所以仅有16.67%的村民接受火葬。
  2.2 拒绝火葬的原因及意见反馈
  从文化心理角度看:中国历行土葬这一传统与农业文化相关。《处世真言·度量》有“天之大,无所不容;地之宽,无所不载”之说,在农业民族看来,人死后埋入地中能使死者得到安息,并使灵魂有寄居场所而不四处飘荡,所以历来人们把土葬作为一种安抚人心的手段,来寄托人们的“追思”、“孝”等情感。
  从经济效益角度看:村民认为火葬的花费过高,买一个公墓地少则四万,多则十几万,这对普通农村家庭而言是难以承受的,并且根据国家颁布的《公墓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六条:“经营性公墓的墓穴管理费一次性收取最长不得超过二十年”,后代还需要支付额外的护墓费,以至于很多老人“不敢死”,所以他们希望未来公墓地价格有所下降,还有村民设想,国家在每个村建造“公墓房”,实行火化后专门放置骨灰盒,使用期限为永久,这样可以让死者在自己的家乡有永久性的“安身之所”。相比之下,土葬的费用一般不高于一万,不仅成本更小而且还能“一劳永逸”。
  从村民角度看:X村村民讲究“生前对人好,死后有纪念”,土葬的选址一般在本村之内,死者葬在本村意味着落叶归根,不管后代在哪里生活或发展,每年回乡祭祖,都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而火葬的墓地是国家划分,虽然村民都有依据风水选址的选择权,但他们认为火葬不具有归属感,所以在村民眼中,土葬不仅是一种丧葬仪式,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纪念方式。而且村民认为火葬使死者遭罪,火化无疑是将死者二次伤害,这对亲人造成了更大的打击和刺激。
  对于以上问题,国家对《殡葬管理条例》进行了部分修订,一方面规定了市场平抑价格、改善服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移风易俗,培育民众厚养薄葬、文明丧葬的观念。这样一来,丧葬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矛盾冲突便有望得到缓解。
  3 结论
  土葬作为一种展现汉族传统死亡观念的丧葬形式,体现了“灵魂永存”、“入土为安”等观念,繁复冗杂的土葬流程,不仅表达着人们对生死的思考、孝道的理解,还起到维系社会关系和家族亲缘的作用。这样看来,只要中国社会还存在着对生存和死亡的规矩意识,那么吊唁和人情来往的相关活动就永远不会消逝。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坟地占用和土地分配的矛盾更加尖锐,所以土葬向火葬的转轨已然成为我国丧葬改革的重点。就目前来看,火葬的推行还未达到理想化状态,甚至有部分人产生了对火葬的抵触情绪和消极态度,但丧葬改革并不意味着强迫和强制,因此人们需正确看待国家的丧葬改革制度,逐渐改变固有观念。同时,火葬相对土葬而言,走入实践为期不长,国家还应不断健全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丧葬秩序,努力探索丧葬改革的发展方向,推动农村丧葬改革走出困境,实现健康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阳正午.黔东南南侗地区-神圣的鼓楼和奇异的停棺葬俗(第六篇)[Z].
  [2]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Z].
  [3]中国殡葬历史——盛行土葬的原因[Z].
  [4]公墓管理暂行办法.(民政部文件民事发[1992]24号)[Z].
  [5]殡葬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25号)[Z].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资助是我国教育扶贫最直接的手段,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的主要途径和有效办法,也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召开,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明确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要求,找出现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短板,以及针对相关存在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路径和方法,顺应新时代的资助育人工作要求,不断提高高
期刊
摘 要:基于产教融合视角,分析了管理科学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产教融合的项目导向制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施项目式实践教学、实行校企双导师指导制度、开展创新创业专题竞赛、制定多元化考核办法等方式深化管理科学专业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培养契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管理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管理科学;实践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普遍存在的融资问题制约了中小企业与国家经济共同发展。一方面,中小企业受制于自身规模和经营管理等问题,与银行沟通不畅影响合作;另一方面,银行因为风险控制和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批核谨慎而严格。在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和融资方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基础理论阐述和思考后,以杭州
期刊
摘 要:高校中层干部在学校事业发展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其执行力是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文献综述对当前高校中层干部执行力建设的现状及问题进行梳理,在对中层干部执行力概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影响高校中层干部执行力的逻辑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提升高校中层干部执行力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中层干部;执行力;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2016年以来,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了研究热点问题,城乡融合发展主题的文章数量大量发表。以cnki数据库发表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的合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共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深化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在我国的应用研究;聚焦城乡融合产业创新,探寻新型农业发展之路;关注农村建设,实现美丽乡村目标;关爱农民,研究农民关注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趋势。  
期刊
摘 要:安徽省环巢湖地区具有历史的悠久,优良的传统文化,蕴含着独特深远的人文精神及物质文化。主要探讨如何在乡村旅游开发的背景下,通过有效途径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从而对游客的旅游决策产生影响,满足游客通过乡村旅游来达到旅游的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和精神内涵的提升。也对旅游地居民的传承保护思想产生影响,从而有意识地自发地对当地传统文化珍视程度有所提升。  关键词:乡村旅游;环巢湖地区;传统文化;传承路
期刊
摘 要:红豆集团作为一个由小工厂迅速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在新时期下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从本土区域向境外跨越,逐步推进国际化战略,为打造大型跨国企业集团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致力于企业的国际化道路发展。从民营企业国际战略发展视角,阐述红豆集团在当前“一带一路”背景下开展的国际化战略,并分析其取得成就的原因、存在的不足以及能够采取的措施,以期红豆集团能够更好地走向世界。  关键词:“一带一路”民营企业
期刊
摘 要:高校少数民族辅导员是高校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联系的桥梁,是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引领者,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新疆高校少数民族辅导员义不容辞的职责。高校少数民族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和意识到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始终坚持以德树人,以教育、管理、服务学生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分析当
期刊
摘 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需要各类课程的协同配合和共同发力。以某专业学位论文的文本分析为切入点,反向探寻方法论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查找背后的原因,然后试图从理念创新上双向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教师间、师生间多头协调联动考核机制,不断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方法论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论文质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
期刊
摘 要:山阳作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秦巴山区深度贫困县,其扶贫现状与前景值得作为典型进行研究。通过梳理团队暑期在山阳县贫困山村的实地调研数据和信息,以“情感”为主线,对当前的精准扶贫困境进行个案式分析,提出初步解决方案,助力陕南贫困山区乡村振兴!  关键词: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扶贫困境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