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認知, 直擊焦慮抑鬱背後的真相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i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壓力有兩種概念。狹義概念就是指來自外界事件,對個體或者對人的一個刺激,強調外界對個體的影響,相對而言,這個影響主要是負面影響。而廣義的概念,就是在外界压力刺激的基礎上人對壓力的反應,就是來自內在對外在壓力的一種反應。英文當中稱之為“stress”,也称“应激”。
  一事兩面,了解疾病誘因
  壓力的兩種概念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說法,因為我們簡單說壓力是外界來的,但是實際上為何同樣一群人,外在壓力因素都一樣,為什麼感受卻大不相同,這就說明壓力又涉及到多個因素。首先當然是外來的因素造成的壓力程度多少。一般來說,一個人的外來壓力從六個方面判定,第一是個人情況:包括自己的身體情況、個人發展等;第二就是工作或學習狀態;第三個是家庭因素;第四就是來自社會的影響;第五即來自環境;第六則是經濟狀況。一般提及壓力對個人的這種所謂心理的影響因素都在這六個範圍之內。每個人所處的狀態不同,自然感受到的壓力反應大不相同,有人認為自己經濟困難,掙錢少,壓力大,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照顧,那對他而言,這就是非常大的經濟壓力與負擔;而對另一種人而言,自己不富雖然也缺錢,但是自認為不是太缺,壓力的強度就會不一樣。
  而再者,從內部因素來看,個體是一個關鍵,同樣的壓力,同樣的貧窮,但是有人沒有感到多大壓力,認為窮有窮的過法,有些人就覺得窮因而過不好,這就是個體的認識問題。高考對我太重要了,當然就有壓力,有人說考不好拉倒,可以做其他行業,就足以反應個體的認知差異決定了壓力的感受程度。人的認知水準、認知程度不同,導致對壓力的理解感受不一樣。再進一步分析,為何人的認知不同,這涉及到個人的期望值不一樣,期望不一樣。一個考生想考北大、清華、港大、澳大,期望高,一旦考不上,就會被認定失敗。而有些人想著考個中等學校就可以,不追求名校,自然也就沒有類似壓力,這就是期望值的高低不同。當然壓力的感受和個人的能力也有關係,如果能力較強,可以適應,加上學習優異,所擬定的目標並不算高,這就和他的能力相適應了,也就不會有太多額外壓力。而如果學習不行,還試圖定得太高,自然壓力就大,所以壓力大與個人的期望值、預定目標的高低有重要關聯。
  而且壓力不都是壞事,因為在有些工作上需要有一定的壓力,可以激勵人,在壓力情況下取得成就,也因此會獲得滿足感、成功感。如果完全沒有壓力,人就容易萎靡不振,沒有目標也就沒動力,對自己感覺不滿意,這也會影響情緒。一個人沒有亢奮的事,沒有滿足感,那人的情緒就容易偏低。相反如果壓力太大,超過了我的能力,在短期內還可以自我亢奮,試圖挖掘潛力,當長期超負荷,就會產生非常負面的影響,我們稱之為職業倦怠,是一種較大的損耗。
  毫無疑問,壓力的過高,尤其是長期的存在,可以誘發很多心理疾病,比如常見的焦慮、抑鬱,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講,焦慮癥、抑鬱症是心理疾病,疾病的發生有兩個方面,需要回到內因外因觀察。疾病的發生離不開外因,但如果內因足夠強大,心理素質很好,即使再強大的外因,它可能也就不會誘發心理疾病,相反如果心理素質不夠強大,那外界的因素很容易影響個人。我們自身的正向因素強,那外界的負向影響就會低,在這樣的抗衡情況下,大多數人一般不發病;而一旦人的能力低了或者說壓力過高了,就會誘發類似的焦慮、抑鬱等疾病。
  當然心理疾病包含嚴重性精神病,不一定就完全受到外界因素影響,不同的疾病,誘發發病的內在、外在因素比重不同。但是我們平常說的情緒問題,焦慮症、抑鬱症這類的疾病和外界因素關係比較大。
  從門診來看,現在咨詢焦慮、抑鬱情況的病患越來越多,第一是這個病確實比以前多了,第二是隨著人認知的提高,以前不看病的人現在來就診了,所以本來就存在這類疾病,只是先前不知道找誰看,如何求診,現在知道隨著認識水準提高也必然增加了病源。
  社會的變遷,不穩定因素不斷增加,尤其是現在中國社會處在一個巨變的轉型時期,情緒焦慮、抑鬱問題增加,是毫無疑問的。尤其是社會的骨幹階層,其對社會變遷更加敏感,面對經濟、住房、老人小孩的照護、醫療、教育等問題,更加感覺自己隨時可能力不從心,從而感受到強烈的壓力。
  焦慮、抑鬱,兩大情緒困擾
  焦慮的本身有兩個內涵,第一個就是不安、不踏實。第二個內涵是擔心,擔心某種事情會發生,這是兩大核心症狀。焦慮發生與社會因素尤其是工作職場有較大關聯。例如覺得不踏實,因為工作總是幹不完,雖然時間管理是一個新挑戰,事情也分輕重緩急,因此一個人總是感覺到有做不完的事在等著你做,自然就會焦慮,他吃飯睡覺都會受影響。從而因焦慮而失眠,或者根本沒時間睡,不得不熬夜加班,對身心造成更大傷害。這除了有外在誘發因素以外,也與個人性格有關。有些人比較愛著急,需要事情立即辦好,一旦出現類似情況就不淡定了。相反很坦然的人,就不會受此影響。這種現象在職場上最為明顯,在某種程度來講,它也是一種另類的職業病。工作中越是有責任心與一定地位的人就越容易焦慮,因為凡事都看待得太認真。
  而出現此種情況,不代表他就是病人,對於焦慮一定要區分清楚,究竟是一般的正常焦慮還是嚴重的焦慮。畢竟,我們每個人都會焦慮,遇到不熟悉的場合、不注意的狀況都會緊張,緊張也是一種焦慮,只是輕度焦慮,那麼這是正常情形,無需干預。而即使有焦慮症狀,但是也不一定達到疾病程度。發展到第三種層次才是焦慮症,達到疾病的狀態,且影響到工作與生活,並且持續一定的時間。此時就需要干預治療了:藥物干預、心理干預等。現實生活中,如果沒有上升到疾病範疇,通過心理諮詢,就可以完全改善,因此面對焦慮,我們要區分這三級的狀態:正常焦慮,焦慮症狀,焦慮症(疾病)。不能簡單認定存在焦慮情緒,就是焦慮症患者,從某種意義上,焦慮也是一種人的本能,因為人是高等動物。
  而新聞中,焦慮症的出現也會伴隨另一個關鍵詞出現:抑鬱症。中國目前大概有4%的抑鬱症患者,與全球水平相差無幾。抑鬱症有兩大症狀:第一,情緒低落;第二,興趣減少。這是兩大核心症狀。從情緒低落到無法高興,再往下就是活著沒意思,再延伸就是還不如死了,然後產生我想死的念頭,再往下就是思考如何死?然後開始有計畫進行自殺。所以抑鬱症有一個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在接觸、診斷抑鬱症患者時,要了解目前他處於哪個階段,包含自傷、還是自殺階段的區分。   抑鬱,是長期形成的,可能是職場因素,也可能與個體有關,甚至存在一定的遺傳基礎,當然也是受長期的壓力影響。所以說抑鬱症是一個典型的生物因素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疾病,導致一個人的情緒低落、興趣減少,生活上表現為睡眠不好、早醒、食欲減退,當然個別會暴飲暴食,然後就是長期宅在家中不想出門,發展到後來就是體重下降,影響工作生活,嚴重的抑鬱就會走向自殺極端乃至“擴大自殺”,自己不想活也想殺別人,同歸於盡。也有一些嚴重的抑鬱狀況會出現妄想包含被害妄想等精神病性抑鬱,這是比較嚴重的抑鬱了。
  而抑鬱也沒有厚此薄彼,實際觀察上,幾乎不分年齡,中青年、老年都會出現抑鬱,目前來看中青年處於一個高峰階段,老年人除了情緒性抑鬱外,有些是因為生理疾病所引發的,比如心腦血管病、帕金森病引起的抑鬱。而在性別比例上,女性普遍高於男性,男女抑鬱比例是一比一點五,一方面是女性所承受的家庭壓力與現代的職場、社會壓力等,另一方面就與女性的內在身體構造與內分泌變化有關。
  而在現實中,抑鬱也是常見的情緒反應,比如因為特定事沒有完成,必然出現不高興的情緒,這並非抑鬱癥,是自然情緒表現。只有出現綜合症狀加上起碼持續兩周以上的時間不能緩解,而且影響了學習與生活,才能開始思考是否可能患上抑鬱症。所以,我們不要將情緒的波動視為抑鬱,人的情緒變化是正常現象不能過分去做疾病聯想。
  而且即使是達到抑鬱症的病症,輕微症狀的也不一定用藥,心理治療就可以進行,但是中、重度抑鬱症包含比較嚴重的自殺傾向就可能需要藥物乃至電休克等治療方法。
  改變認知,佛系人生的無奈
  目前,雖然在門診,中青年的就診數量在增加,但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過去我們常年對精神疾病的歧視或者莫名恐慌,很多人害怕看精神科醫生,擔心遭遇異樣的眼光,繼而比較排斥就醫,同時加上目前現有的求助途徑較少,社區醫院無法提供相關服務,前往大醫院,如果不預約也無法掛號就診,所以看病難仍然存在,尤其是心理疾病。因為在基層醫院的診療服務提供有限,政府投入資源少,精神科醫生比例極低,所以相應的資源無法滿足現實社會需求。第二隨著社會歧視的存在,很多人針對精神困擾也是硬扛,直到無法工作與學習了才不得不來求診。因此我們需要營造出一種寬鬆的社會氣氛,努力提高社會大眾對於精神健康的認識,糾正誤區,擴大宣傳,提高全民對抑鬱症、焦慮症等精神困擾的認知,提高全社會的科學素養。所以一方面就是說社會要包容,另外一方面也需要通過各種途徑去宣傳,加以正確的引導。而讓大家包容,包括工作場所的包容,公司的包容,學校的包容等等。
  尤其是要對年輕一代保持包容,不能動輒苛責他們的耐壓力不如上一代人。坦白而言,整個社會、人都在進步,只是當前社會轉型時期客觀存在,壓力驟增,新一代人也需要不斷適應與調整。於他們而言,這是他們這一代人所面臨的情況,就要接受。因為社會發展到這一步,對個體來講,要正視現在的生活與這個時代,而且同齡人都同樣需要面對,並非你一人被不公平對待,就應該更加坦然。
  當然,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不能因為社會轉型就認可一切混亂現象的持續,政府與社會還是需要主動出擊,做出一些改善,比如房價,對於“安居樂業”為追求的中國人而言,房價是至關重要的指標,如果城市房價總是起起伏伏,或者無限度的飆升,沒有預期,讓人特別是年輕人看不到希望,那人民就會始終存在不確定感,繼而就會產生危機感:擔心現在不買房,將來更買不起;或者現在買了房,未來貶值該怎麼辦?再加上遺產稅、房地產稅等各種稅費新聞的討論,使得有錢的沒錢的,有房的沒房的都在擔心。這勢必引發全民焦慮、恐慌,對於國家的發展、社會的穩定是不利的,因此政府應該有所作為,除了穩定房價、物價之外,也要強化政策的穩定性,儘量避免政策的大起大落,讓人無從適應。焦慮在長時間的演變中就會變成抑鬱,從而產生更加負面的影響。
  也因為大環境對大家的影響,這種多變高壓的社會氛圍,這兩年來“佛系青年”、“佛系人生”也開始在網絡上大行其道,不能單純的去認同或者撻伐這種觀點。佛系本身就存有不同理解,一般人理解就是相對的不爭不搶,對勝敗無所謂。從宏觀來看,這是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念。年輕人不爭了,那年輕人就沒有了活力,在職場與行業的發展中,就缺乏競爭力,因此總體來講佛系是一種迴避社會的態度,迴避競爭。
  尤其是年輕人,本身身處一個競爭的年代,迴避競爭就是一種逃避的態度。當然,佛系不是全然不好,對於特定人群也有好處,比如這個人本身就很焦慮,甚至有焦慮症,那如果用佛系心態,於他而言就是積極的因素,在焦慮、亢奮的狀態中,需要一點佛系心態,讓生活慢下來,學會放下一些東西,適時捨棄。而對於一般群體而言,佛系就是較為負面的一種引導了。因此要看到不同群體的需求,不能說所有人都“佛系”,也不能所有人都不“佛系”。
  而對於生活,我們應該秉持怎樣的態度,合理地實現精神健康呢?第一,就是學會正視現實。有些現實它是自然發生的,我們就要學會慢慢接受。第二,許多事情發生並非偶然針對誰,是公平需要大家一起分擔的。將你自己覺得不應該、不公平的事情,學會合理化的看待,從而降低反應,減輕壓力。也就是心理學上提出的把不良刺激合理化,得到自我安慰。第三,就是要學習一些心理技巧與抗壓技巧,調整自己的作息狀態。通過練習太極,瑜伽,正念等學會放鬆。同時也可以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尤其是醫學心理學、精神衛生方面的知識。瞭解自己,也瞭解別人,提升科學認知。第四就是愛惜身體,保證身體健康,因為身體健康對心理有重要影響,比如睡好覺,吃好飯,保持業餘生活的興趣愛好,保持一定的休閒時間,都可以很好的抵抗壓力。最後,就是拒絕諱疾忌醫,有需要時前往專業醫療機構求診,勇於面對,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當自己給生活打開一扇窗,情緒的陰霾又怎會遲遲不散呢?
其他文献
近期本澳發生多起的士司機禁錮乘客事件,令到官方、媒體、市民及遊客等都有要求“重典治亂”的呼聲,的士司機業界也強烈冀望當局拿出措施,規範和疏導的士業有序發展,以重塑的士行業聲譽,維護澳門形象。管,一定要管!這是共識!至左拖右拖,等咗多時的《輕型計程車客運法律制度》法律草案出臺,雖然號稱“最儘量的共識”,但仍引起從業者激烈反應。  在市場行為趨於失控的形勢下,推動的士立法落地是促進行業有序發展,打擊惡
期刊
2018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生規模達290萬人,這一數字較上年增加52萬,增幅達21%,創歷史新高。圖為2018年12月22日考生們在陸續進入考點。
期刊
根據2015年PISA(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籌劃的一項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的結果來看,對學校的歸屬感方面,認為自己屬於學校的或感到自己像局外人的數字,澳門的分別是59.9%與79.3%,而國際平均數字是73%與82.8%;在歸屬感的平均數上,國際平均是0.02,而澳門則是-0.4,比其他鄰近地區要低,這表示了在受訪的研究對象中,有不少學生都感到疏離,對學校缺乏歸屬感。另一項有關威嚇行為的數據中,顯
期刊
今期邀請到教育暨青年局教育心理輔導暨特殊教育中心主任馮紫華、菜農子弟學校校長及中華教育會副理事長王國英、時事評論員梁啟賢、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社會服務辦公室助理協調主任周遠恩,一起思考如何預防校園欺凌的問題。  談及校園中發生欺凌事件,可以反映出社會對教育的態度或投射出部分社會有甚麼問題?馮紫華表示,在學生的成長過程當中,學生自身的發展、朋輩間的人際關係、家庭的相處及其他學習環境,都有可能會造成欺凌
期刊
校園欺凌時有發生,社會各界亦憂慮校園的安全問題,從個案數量、事件的嚴重性、涉及的年級、欺凌關係的比例等指標來看,與其他鄰近地區相比,澳門的校園欺凌事件之程度如何?在學校中,偶而會有需要特別幫忙的學生,而欺凌事件可能較容易發生在這些學生身上,嘗試引入融合教育,對於所有學生的身心發展是否真的有幫助?  馮紫華表示,世界各地對於欺凌的定義都不盡相同,難以在統計上作相比較及分析。就澳門而言,以2016-2
期刊
賈瑞,世界武術冠軍,曾代表澳門多次征戰國際賽事並獲獎牌。2005年,在澳門東亞運中以男子長拳項目奪得冠軍;2006年參加多哈亞運會,憑藉三個項目的出色發揮,取得銀牌;2007年,以棍術項目摘得世界錦標賽的金牌;2008年,除了被選為北京奧運會的火炬手外,同年亦參加奧運會的武術比賽,取得銀牌;2010年,在廣州亞運會更贏得澳門的亞運首金;2013年,獲澳門特區政府頒發銀蓮花榮譽勳章。2014年,於仁
期刊
近年澳門校園欺凌事件不斷,其他類型的事件亦頻頻發生,或與教育不足及通報機制未夠完善有關;根據“2016華人網絡霸凌調查報告”指出,澳門在二十四歲以下的受訪者有逾七成曾受網路欺凌。香港及臺灣均成立了與反欺凌有關的組織,澳門是否有需要參考鄰近地區,成立反欺凌的組織或專責小組,以保護受欺凌者及減少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馮紫華透露,過去坊間有不同的調查報告,教青局在處理學生輔導個案時亦會留意欺凌行為個案
期刊
其實壓力本就與生活共存。在一般人的認知裏面,壓力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阻力、困難解決不了,在生理和心理上面呈現出來的反應。壓力這個詞其實有非常廣泛的應用領域和表現形式,一般人很容易將它視為洪水猛獸。  內外交錯,壓力因人而異  在不同的境遇之下,對於不同的人,壓力本身就是有不同的解讀。以讀書為例,本身一向學業成績較好的人,可能面對到考試,對他而言並非一件難事,自然不會產生過重的壓力,或者說幾乎沒有壓力。
期刊
難以避免,應對因人而異  在現代社會中,伴隨著都市的快節奏生活,壓力這個詞彙越來越頻繁的出現,似乎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平常。從學理上來看,壓力是指一個人因應環境事件所產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反應。壓力一般給人的感覺都是負面的,但其實壓力是讓我們在面對危險或者挑戰時,身體及心理狀態作出即時反應,脫離危險,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壓力本身並非單面,而是有不同面向的作用,正向和負向皆存在。試想,一個人如果生活中沒有了
期刊
俚語:“阿茂整餅,冇嗰樣整嗰樣”在廣東地區是街知巷聞,深入民心的的說法是形容某人專門做沒意義,弄巧反拙的事情,也指批評某人經常犯錯。本文要討論的是有關政府官員施政屢屢犯錯的現象,用阿茂整餅來形容最適合不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在本澳閙得满城風雨的氹仔區建火葬場事件。據報章指“工務局正在就新一批13份規劃條件圖草案公示,並搜集公眾意見。當中包括將一幅3507平方米的鄰近雞頸馬路的國有土地,建議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