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海水鱼体内没有寄生虫,所以海水鱼比淡水鱼食用更安全。诚然,淡水鱼体内的确可能携带诸如吸虫、线虫、绦虫等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但海水鱼体内就真的没有寄生虫吗?真相可能令人意外: 海水鱼中的寄生虫一点不比淡水鱼少。
2012年,福建省疾控中心接待了一位长期生活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患者,这位患者52岁,在美经营一家餐馆十余年,常吃生三文鱼蘸芥末。2011年年底,该患者出现易疲劳、易饥饿、偶有腹部不适等症状,自行服用地衣芽孢杆菌胶囊后,先后4次排出长1~2米的白色带状虫体节片。经鉴定,该患者感染的是阔节裂头绦虫。
阔节裂头绦虫,属假叶目、裂头科、裂头属,主要分布于欧、美、亚的亚寒带及温带淡水水域,在我国东北地区也有分布。阔节裂头绦虫有两个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鱼。携带阔节裂头绦虫幼虫——原尾蚴的剑水蚤被淡水鱼吞食后,原尾蚴在淡水鱼体内发育成裂头蚴,裂头蚴再随着淡水鱼被人或犬科动物等终宿主食入,最终在宿主肠道内定居,发育为成虫,可存活5~13年。细心的读者可能会问,在淡水鱼体内寄生的阔节裂头绦虫,是如何进入到生活在海水中的三文鱼体内的呢?难道寄生虫真的能“穿越”?
原来,三文鱼学名鲑鱼,是一种典型的洄游性鱼类。鲑鱼在淡水中出生,在海洋中生活。生命快要结束时,鲑鱼会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它出生的地方产卵。因此,那条致病的三文鱼极有可能是在溯河洄游时,吞食了感染原尾蚴的剑水蚤。原尾蚴又在三文鱼体内发育为裂头蚴,最终被患者食入,发育为成虫,从而完成了这桩不可思议的寄生虫“穿越”事件。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该患者跟很多人一样,认为芥末可以解毒,于是就误以为生鱼片佐以芥末食用就安全了。实际上,芥末只是含有丰富的异硫氰酸盐,它能抑制微生物生长,但并不足以杀死鱼体内的裂头蚴。
最终,该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了南瓜子粉和槟榔煎剂,并用甘露醇导泻,终于把这条“穿越”的阔节裂头绦虫的头节排了出来。
如果说阔节裂头绦虫感染三文鱼只是偶然的“穿越”行为,那么异尖科线虫可以算是“土生土长”的海洋鱼类寄生虫。
异尖科线虫,属蛔目、异尖科,其中可引起人类异尖线虫病的虫种共有5个属,包括:异尖线虫属、海豹线虫属、占线虫属、对盲囊线虫属和鲔蛔线虫属。在我国报道的主要为异尖线虫属和鲔蛔线虫属。
与阔节裂头绦虫不同,异尖科线虫生活在海洋中。异尖科线虫以海洋鱼类为中间宿主,鲸类、海豚、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和以鱼类为食的海鸟都可以成为它的终宿主。人通常不是异尖科线虫的适宜宿主,也就是说,异尖科线虫不会在人体内正常发育为成虫。但如果人食用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异尖科线虫第三期幼虫的海鱼,就会引发以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为主的急腹症,且临床上与其他急腹症较难区分。这是因为其幼虫不能在人体内正常寄生,它们会钻刺食管、胃肠壁。极少数幼虫还可穿过消化道壁,进入腹腔移行,侵害皮肤和内脏,引起腹膜炎嗜酸性肉芽肿和皮下肿块。目前,除了广谱驱虫药阿苯达唑具有一定治疗效果,尚无特效药可以治疗异尖线虫病。患者一旦感染,只能通过手术或纤维胃镜检查将虫体取出。
日本人喜食生鱼片,相应的卫生问题也随之而生,异尖线虫病在日本的鱼源寄生虫病中高居第一位。日本自1964年首次报道异尖线虫病以来,病例已达10万例,每年发病2000例,美国每年报道50例,欧洲每年报道500例。而随着人们生食海鱼习惯的盛行,吃生鲜海产品及其制品的人数日渐增多,异尖线虫病的发病率还在逐年增加。
我国异尖科线虫感染风险也非常巨大。2007年,国内有科学家做过调查,剖检了我国大陆沿海共177种、3951尾海鱼,鱼种感染率为85.31%(151/177),海鱼类总的感染率为47.10%(1861/3951),发现异尖科线虫9属,其中4属(异尖线虫属、对盲囊线虫属、占线虫属及鲔蛔线虫属)为国外证实的人体致病虫种。
既然我国海鱼普遍感染异尖科线虫,为什么异尖线虫病在我国十分罕见呢?一是因为异尖科线虫主要寄生在鱼类的消化道,肌肉组织寄生罕见;二是与国人爱吃熟鱼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虽然异尖科线虫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对青芥、蒜汁、生姜汁均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但对温度较为敏感,-20℃冷冻24小时以上或加热至60℃即可将幼虫杀死。因此,异尖线虫病应以预防为主,烹饪前将鱼的内脏处理干净,不吃生或半熟的海鱼片,鱼肉应熟透后再食用。
既然海水鱼跟淡水鱼一样,体内普遍存在寄生虫,那么面对生鱼片的诱惑,我们真的只能望而却步吗?
对于讲究食品安全的现代人来说,把鱼做熟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但在那些热衷于追求美食,或者出于猎奇目的而尝鲜的“吃货”中,也不乏用生命进食的勇士。对于这些美食家而言,严格遵循生食海产品卫生标准是十分必要的。欧盟和日本規定,生食海产品必须在-20℃冻藏至少24小时后才可食用。美国FDA则要求加热到60℃以上,或-35℃冻藏15小时,或-23℃存放至少7天以后才可食用。
以上卫生标准的推动在异尖线虫病的防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无法完全避免异尖线虫病的发生。例如,有报道称,西班牙自1995年以来共发生异尖线虫过敏病例150余例,这些病例的共同点在于进食或加工了通过加热/冷冻工艺杀虫处理的海鱼。另外,冷冻时鱼的摆放方式也会影响杀虫效果。有实验表明,-18℃保存的鲐鱼中异尖线虫存活率在7小时后快速降低,但若将鱼叠放在一起冷冻保存,27小时后异尖线虫才会全部死亡。因此,建议您在满足味蕾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食品安全问题。
一条“穿越”的阔节裂头绦虫
2012年,福建省疾控中心接待了一位长期生活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患者,这位患者52岁,在美经营一家餐馆十余年,常吃生三文鱼蘸芥末。2011年年底,该患者出现易疲劳、易饥饿、偶有腹部不适等症状,自行服用地衣芽孢杆菌胶囊后,先后4次排出长1~2米的白色带状虫体节片。经鉴定,该患者感染的是阔节裂头绦虫。
阔节裂头绦虫,属假叶目、裂头科、裂头属,主要分布于欧、美、亚的亚寒带及温带淡水水域,在我国东北地区也有分布。阔节裂头绦虫有两个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是剑水蚤,第二中间宿主是淡水鱼。携带阔节裂头绦虫幼虫——原尾蚴的剑水蚤被淡水鱼吞食后,原尾蚴在淡水鱼体内发育成裂头蚴,裂头蚴再随着淡水鱼被人或犬科动物等终宿主食入,最终在宿主肠道内定居,发育为成虫,可存活5~13年。细心的读者可能会问,在淡水鱼体内寄生的阔节裂头绦虫,是如何进入到生活在海水中的三文鱼体内的呢?难道寄生虫真的能“穿越”?
原来,三文鱼学名鲑鱼,是一种典型的洄游性鱼类。鲑鱼在淡水中出生,在海洋中生活。生命快要结束时,鲑鱼会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它出生的地方产卵。因此,那条致病的三文鱼极有可能是在溯河洄游时,吞食了感染原尾蚴的剑水蚤。原尾蚴又在三文鱼体内发育为裂头蚴,最终被患者食入,发育为成虫,从而完成了这桩不可思议的寄生虫“穿越”事件。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该患者跟很多人一样,认为芥末可以解毒,于是就误以为生鱼片佐以芥末食用就安全了。实际上,芥末只是含有丰富的异硫氰酸盐,它能抑制微生物生长,但并不足以杀死鱼体内的裂头蚴。
最终,该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了南瓜子粉和槟榔煎剂,并用甘露醇导泻,终于把这条“穿越”的阔节裂头绦虫的头节排了出来。
鲜为人知的异尖科线虫
如果说阔节裂头绦虫感染三文鱼只是偶然的“穿越”行为,那么异尖科线虫可以算是“土生土长”的海洋鱼类寄生虫。
异尖科线虫,属蛔目、异尖科,其中可引起人类异尖线虫病的虫种共有5个属,包括:异尖线虫属、海豹线虫属、占线虫属、对盲囊线虫属和鲔蛔线虫属。在我国报道的主要为异尖线虫属和鲔蛔线虫属。
与阔节裂头绦虫不同,异尖科线虫生活在海洋中。异尖科线虫以海洋鱼类为中间宿主,鲸类、海豚、海豹等海洋哺乳动物和以鱼类为食的海鸟都可以成为它的终宿主。人通常不是异尖科线虫的适宜宿主,也就是说,异尖科线虫不会在人体内正常发育为成虫。但如果人食用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异尖科线虫第三期幼虫的海鱼,就会引发以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为主的急腹症,且临床上与其他急腹症较难区分。这是因为其幼虫不能在人体内正常寄生,它们会钻刺食管、胃肠壁。极少数幼虫还可穿过消化道壁,进入腹腔移行,侵害皮肤和内脏,引起腹膜炎嗜酸性肉芽肿和皮下肿块。目前,除了广谱驱虫药阿苯达唑具有一定治疗效果,尚无特效药可以治疗异尖线虫病。患者一旦感染,只能通过手术或纤维胃镜检查将虫体取出。
日本人喜食生鱼片,相应的卫生问题也随之而生,异尖线虫病在日本的鱼源寄生虫病中高居第一位。日本自1964年首次报道异尖线虫病以来,病例已达10万例,每年发病2000例,美国每年报道50例,欧洲每年报道500例。而随着人们生食海鱼习惯的盛行,吃生鲜海产品及其制品的人数日渐增多,异尖线虫病的发病率还在逐年增加。
我国异尖科线虫感染风险也非常巨大。2007年,国内有科学家做过调查,剖检了我国大陆沿海共177种、3951尾海鱼,鱼种感染率为85.31%(151/177),海鱼类总的感染率为47.10%(1861/3951),发现异尖科线虫9属,其中4属(异尖线虫属、对盲囊线虫属、占线虫属及鲔蛔线虫属)为国外证实的人体致病虫种。
既然我国海鱼普遍感染异尖科线虫,为什么异尖线虫病在我国十分罕见呢?一是因为异尖科线虫主要寄生在鱼类的消化道,肌肉组织寄生罕见;二是与国人爱吃熟鱼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虽然异尖科线虫对理化因素抵抗力强,对青芥、蒜汁、生姜汁均具有较强的耐受性,但对温度较为敏感,-20℃冷冻24小时以上或加热至60℃即可将幼虫杀死。因此,异尖线虫病应以预防为主,烹饪前将鱼的内脏处理干净,不吃生或半熟的海鱼片,鱼肉应熟透后再食用。
生鱼片如何吃才更安全
既然海水鱼跟淡水鱼一样,体内普遍存在寄生虫,那么面对生鱼片的诱惑,我们真的只能望而却步吗?
对于讲究食品安全的现代人来说,把鱼做熟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但在那些热衷于追求美食,或者出于猎奇目的而尝鲜的“吃货”中,也不乏用生命进食的勇士。对于这些美食家而言,严格遵循生食海产品卫生标准是十分必要的。欧盟和日本規定,生食海产品必须在-20℃冻藏至少24小时后才可食用。美国FDA则要求加热到60℃以上,或-35℃冻藏15小时,或-23℃存放至少7天以后才可食用。
以上卫生标准的推动在异尖线虫病的防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无法完全避免异尖线虫病的发生。例如,有报道称,西班牙自1995年以来共发生异尖线虫过敏病例150余例,这些病例的共同点在于进食或加工了通过加热/冷冻工艺杀虫处理的海鱼。另外,冷冻时鱼的摆放方式也会影响杀虫效果。有实验表明,-18℃保存的鲐鱼中异尖线虫存活率在7小时后快速降低,但若将鱼叠放在一起冷冻保存,27小时后异尖线虫才会全部死亡。因此,建议您在满足味蕾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