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中国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上海世博会,而中国人最大的期待莫过于中国国家馆。虽然在这届世博会中,中国馆的形象已尘埃落定,但也许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个自己设计的“中国馆”。
在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09-10年度的“十七岁课题”选题时,作为电影与影像艺术系的教师,我设计了“影像中国馆”这个命题——让学生拿起手中的DV,创造一个以影像作品为核心的“十七岁”的世博会中国馆!这是一个代表着年轻人群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中国馆。
关于“十七岁课题”
“十七岁课题”是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为大三学生设置的专项课题,从2006年开课以来,年年都被评为央美的精品课程之一。而“十七岁”的概念是:这门课中所有的创作都以年轻人的审美需求为导向——因为“十七岁”代表着未来的社会价值观。
课题贯穿每年下学期的最后两个月。全学院各个系的学生“混搭”成不同方向的若干个小组,进行主题性、创意性的创作。除了做个人化的艺术作品,十七岁课题的最大特色是鼓励学生为社会热点品牌和事件制作作品,实现校园与社会接轨。往年的课题做过世博会的空间设计、华侨城公共艺术街与欢乐谷游乐场的跨媒介整合品牌设计等。
每年的“十七岁”课题中,电影与影像艺术系负责的影像课题组可算是其中一道最富动感的风景线。不管是影像专业的学生,还是设计、空间、信息、甚至珠宝和陶瓷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这个课题组里都可以学习和制作影像作品,选择剧情片、纪录片、实验片、宣传片、广告、MV、影像装置中的任何一种体裁,当一回导演或影像艺术家。
关于“影像中国馆”
什么才是“十七岁”的中国馆呢?在三年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虽然现在的大学生有丰富的创意,但如果完全没有任何限定,有时他们会因为有太多的选择而摇摆不定。就像人生一样,在“十七岁”到二十出头的这段时间里,是真正开始选择的阶段——至少知道不想要什么,才能真正建构起一个有独特个性的“成年人”。我认为,让学生“学会选择”应是艺术教育的最大作用,应引导他们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想,而不是人云亦云、依样画瓢,这就同时实现了人生的成长。
一番思考后,我确定了“选择范围”——那就是他们的个人成长经历。如果说真正的中国馆表现的是历史与集体的记忆,那么“十七岁”的中国馆就该表现当下和个人的记忆!于是,“影像中国馆”的作品创作素材范围是:“近二十年的中国元素”。这些元素不能是纯粹的传统元素(与真正的中国馆区别),也不能是纯粹的舶来品(需要“中国制造”),如他们儿时的玩具、穿过的服装鞋帽、印象最深的城市景观、最近的网络词汇、有代表性的电影、电视剧和游戏……
选择了元素后,就要进入作品创作阶段了。由于想做“馆”的概念,我要求最终作品的呈现方式不仅是单一的视频短片,而是和装置、空间结合的当代艺术作品。如真正中国馆中的“岁月回眸”部分,以上海家庭为代表,还原了每个时期中国老百姓家里的家具摆设,甚至电视机里在放的节目,并和画出的窗外景色相结合,形成了虚实相间、动静结合的总体性展览方式。上课过程中,我去了趟世博会现场,给学生看了很多图片和影像资料,并让去过世博会的学生自己来讲他们的收获。我也邀请了刚参与了世博会浙江馆影像设计的沈朝方一起教学,他把“第一线”的资源和理念带给了学生。
6月30日,40名学生经过两月奋战,终于到了展示成果的时候了。在学院的展厅里,我们真的看到了一个充满着青春元素的、影像与空间交织的迷你“中国馆”!
十七岁的“中国观”
在真正的中国馆里,主要“中国观”是:“中国是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如它的外观是把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结构结合,形成“中国红”渲染的“东方之冠”;它的“镇馆之宝”是把中国古典名画与新媒体技术结合,变成有生命的《清明上河图》。而在“十七岁”的影像中国馆里,最突出的“中国观”是:“中国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追求娱乐和时尚的国家”。
学生们对中国元素的选择与创作,也是对自己的生活的选择与改变——比如选择“古惑仔”这种曾让自己神往的形象加以解构,等于打败了过去的自己。成熟之后的他们通过梳理往日的兴趣点,意识到不该迷恋虚幻的偶像而逃避现实的生活。相信通过两个月紧张的创作过程,他们都会对自己的成长有新的体会……
这个课题的教学经历也让我“闪回”到了自己的十七岁,那时我一样贪玩、好奇与迷惘,容易被外界的变化控制。而现在,我跟学生一起进行了一场寻找自我的时空之旅,更加确定了自我的选择——我要把教师这个职业和实验影像的创作坚持下去,因为这着实让我感到充实和快乐。
“十七岁”的影像中国馆并不会随着课程结束而消失,还将在今年争取更多的对外展览机会,和真正的世博会中国馆遥相呼应,让人们了解“80后”、“90后”的“中国观”。了解他们,就了解了未来的中国。
“十七岁”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角度
《火山头》
作者:陈泓锫、刘雨轩、刘天翔、谢桦林、唐宁
类型:实验动画片
本片描述了一个孩子“小明”的成长经历,表现了青少年眼中的中国二十年来的关键元素。90年代初,街坊邻里一起围看新彩电的情景记忆犹新。“我喜欢看动画片,我想像奥特曼一样打败大怪物,像葫芦娃一样有六个兄弟,这样就好多人能陪我玩儿,像《舒克贝塔历险记》里的舒克一样在天上飞翔。”2010年世博会,长大后的小明在游历世博园区时,重新回忆起儿时想成为宇航员的梦想,对自己现在的平庸极度不满。最后,他乘着世博场馆合体而成的宇宙飞船,飞离地球!此片的创作手法非常独特——全片都由手绘的纸片组成场景,用逐格拍摄的手法完成。由于纸的材质,使这些场景层次分明,甚至经常出现“三维”道具,如用纸折成的立体的楼房、地铁列车等,还原了生活场景;也常利用“木偶动画”的特质,制造一些“超现实”的效果,如反复360度旋转拍摄一个“筒子楼”,表现时间在人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流逝……
《影像KTV》
作者:王远思、刘茹、陈丽、李楠、俞婉珏、
耿庆淼
类型:互动影像装置
作者搭建了一个在展厅里的“KTV包房”。包房里的“点歌屏幕”上有“回忆”和“现实”两个选项:“回忆”是《海绵宝宝》、《蜡笔小新》等动画片的片段;而“现实”是小虎队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唱同一首歌的剪辑,及“兔斯基”版流行舞曲,还珠格格与网络红人“凤姐 ”、男扮女装的韩国明星混搭而成的《有一个姑娘》……
《时光记忆》
类型:影像装置
作者:戴卿卿、廖子栋、练超、陈龙、吕星达
这是一个三屏幕的影像装置作品——三个不同年代的视频片段,“装”在三个老旧的木抽屉里,旁边是若干个新抽屉搭起来的装置。新老抽屉的并置,就好像时空机器的不同入口。在《机器猫》的动画片中,小叮当的时间隧道入口就是书桌的抽屉;而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更是常以抽屉作为意象,表现人探知未知物的欲望。这几段影像就是不同年代的年轻人在探寻不同时尚的时空碎片。
在领袖崇拜的60年代,主角跳着“忠字舞”,奔向“上山下乡”的时代大潮,被卷入无数标语口号的漩涡中……他经过77年的高考,在80年代追赶霹雳舞和喇叭裤的潮流……他在海浪上玩着滑板,不知不觉“下海”了,在股市指数的包围下遨游……在新时期,他一会儿是在楼群上飞翔的超人,一会儿是在工地的大吊车上走钢丝的奇人……
《老房》
作者:邵剑、王翔、魏越文、魏思琪、杨莎莉、方涛、廖夏云
类型:剧情短片
一位老太太在一套四合院中空巢独守。儿女们早已各自成家立业,很少来访。突然得知老房的要拆迁,本来不孝顺的大儿子和儿媳搬到了院子里,想尽办法讨好老太太。泼辣的二女儿见哥哥抢了先机,也以儿子结婚要买房要挟母亲,一家人闹成一团,老太太悲从中来……丽莎是在老太太家租房的女大学生,她亲眼目睹了他们一家人为了利益而丧失亲情的整个过程。她临走前为老太太拍了一张在老院子里的照片,留下了整个家庭的几十年的记忆……
《TRAFFIC》
作者:李玥、张馨月、王帅、王梦然
类型:互动影像装置
这是一个类似世博会德国馆的“增强现实”互动影像装置。展示从8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出行变化。
80年代,我们可以看到有强烈政治色彩的烈士陵园、早期的商业电影《庐山恋》的海报以及计划生育的招贴等。
90年代,最显著的标志是街上出现了麦当劳,还有邓小平的巨幅招贴……
2000年,作者想表达新千年时中国的高度开放。于是我们看到了自由女神像、怪物史瑞克、甚至911事件,还有悬空的电脑、与UFO一起飞翔的IE标志……
最后是2010年,中国城市的热点建筑排列在我们面前。鸟巢和水立方、中央台新址、东方明珠和世博会中国馆……
当观众转动筛子,筛子的任意一面的符号被摄像头识别时,就可以看到其对应场景,体验在这些场景中“驾驶”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或地铁的乐趣。而在展览现场,作者们更摆了场景展台,观众可以把他们剪出的建筑形象穿越时空随意搭配——如把邓小平海报贴到中国馆外墙上,让他老人家也感受一下中国的新发展……
在为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09-10年度的“十七岁课题”选题时,作为电影与影像艺术系的教师,我设计了“影像中国馆”这个命题——让学生拿起手中的DV,创造一个以影像作品为核心的“十七岁”的世博会中国馆!这是一个代表着年轻人群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中国馆。
关于“十七岁课题”
“十七岁课题”是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为大三学生设置的专项课题,从2006年开课以来,年年都被评为央美的精品课程之一。而“十七岁”的概念是:这门课中所有的创作都以年轻人的审美需求为导向——因为“十七岁”代表着未来的社会价值观。
课题贯穿每年下学期的最后两个月。全学院各个系的学生“混搭”成不同方向的若干个小组,进行主题性、创意性的创作。除了做个人化的艺术作品,十七岁课题的最大特色是鼓励学生为社会热点品牌和事件制作作品,实现校园与社会接轨。往年的课题做过世博会的空间设计、华侨城公共艺术街与欢乐谷游乐场的跨媒介整合品牌设计等。
每年的“十七岁”课题中,电影与影像艺术系负责的影像课题组可算是其中一道最富动感的风景线。不管是影像专业的学生,还是设计、空间、信息、甚至珠宝和陶瓷设计专业的学生,在这个课题组里都可以学习和制作影像作品,选择剧情片、纪录片、实验片、宣传片、广告、MV、影像装置中的任何一种体裁,当一回导演或影像艺术家。
关于“影像中国馆”
什么才是“十七岁”的中国馆呢?在三年的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虽然现在的大学生有丰富的创意,但如果完全没有任何限定,有时他们会因为有太多的选择而摇摆不定。就像人生一样,在“十七岁”到二十出头的这段时间里,是真正开始选择的阶段——至少知道不想要什么,才能真正建构起一个有独特个性的“成年人”。我认为,让学生“学会选择”应是艺术教育的最大作用,应引导他们建立起自己独立的思想,而不是人云亦云、依样画瓢,这就同时实现了人生的成长。
一番思考后,我确定了“选择范围”——那就是他们的个人成长经历。如果说真正的中国馆表现的是历史与集体的记忆,那么“十七岁”的中国馆就该表现当下和个人的记忆!于是,“影像中国馆”的作品创作素材范围是:“近二十年的中国元素”。这些元素不能是纯粹的传统元素(与真正的中国馆区别),也不能是纯粹的舶来品(需要“中国制造”),如他们儿时的玩具、穿过的服装鞋帽、印象最深的城市景观、最近的网络词汇、有代表性的电影、电视剧和游戏……
选择了元素后,就要进入作品创作阶段了。由于想做“馆”的概念,我要求最终作品的呈现方式不仅是单一的视频短片,而是和装置、空间结合的当代艺术作品。如真正中国馆中的“岁月回眸”部分,以上海家庭为代表,还原了每个时期中国老百姓家里的家具摆设,甚至电视机里在放的节目,并和画出的窗外景色相结合,形成了虚实相间、动静结合的总体性展览方式。上课过程中,我去了趟世博会现场,给学生看了很多图片和影像资料,并让去过世博会的学生自己来讲他们的收获。我也邀请了刚参与了世博会浙江馆影像设计的沈朝方一起教学,他把“第一线”的资源和理念带给了学生。
6月30日,40名学生经过两月奋战,终于到了展示成果的时候了。在学院的展厅里,我们真的看到了一个充满着青春元素的、影像与空间交织的迷你“中国馆”!
十七岁的“中国观”
在真正的中国馆里,主要“中国观”是:“中国是一个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国家”。如它的外观是把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结构结合,形成“中国红”渲染的“东方之冠”;它的“镇馆之宝”是把中国古典名画与新媒体技术结合,变成有生命的《清明上河图》。而在“十七岁”的影像中国馆里,最突出的“中国观”是:“中国是一个瞬息万变的、追求娱乐和时尚的国家”。
学生们对中国元素的选择与创作,也是对自己的生活的选择与改变——比如选择“古惑仔”这种曾让自己神往的形象加以解构,等于打败了过去的自己。成熟之后的他们通过梳理往日的兴趣点,意识到不该迷恋虚幻的偶像而逃避现实的生活。相信通过两个月紧张的创作过程,他们都会对自己的成长有新的体会……
这个课题的教学经历也让我“闪回”到了自己的十七岁,那时我一样贪玩、好奇与迷惘,容易被外界的变化控制。而现在,我跟学生一起进行了一场寻找自我的时空之旅,更加确定了自我的选择——我要把教师这个职业和实验影像的创作坚持下去,因为这着实让我感到充实和快乐。
“十七岁”的影像中国馆并不会随着课程结束而消失,还将在今年争取更多的对外展览机会,和真正的世博会中国馆遥相呼应,让人们了解“80后”、“90后”的“中国观”。了解他们,就了解了未来的中国。
“十七岁”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角度
《火山头》
作者:陈泓锫、刘雨轩、刘天翔、谢桦林、唐宁
类型:实验动画片
本片描述了一个孩子“小明”的成长经历,表现了青少年眼中的中国二十年来的关键元素。90年代初,街坊邻里一起围看新彩电的情景记忆犹新。“我喜欢看动画片,我想像奥特曼一样打败大怪物,像葫芦娃一样有六个兄弟,这样就好多人能陪我玩儿,像《舒克贝塔历险记》里的舒克一样在天上飞翔。”2010年世博会,长大后的小明在游历世博园区时,重新回忆起儿时想成为宇航员的梦想,对自己现在的平庸极度不满。最后,他乘着世博场馆合体而成的宇宙飞船,飞离地球!此片的创作手法非常独特——全片都由手绘的纸片组成场景,用逐格拍摄的手法完成。由于纸的材质,使这些场景层次分明,甚至经常出现“三维”道具,如用纸折成的立体的楼房、地铁列车等,还原了生活场景;也常利用“木偶动画”的特质,制造一些“超现实”的效果,如反复360度旋转拍摄一个“筒子楼”,表现时间在人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流逝……
《影像KTV》
作者:王远思、刘茹、陈丽、李楠、俞婉珏、
耿庆淼
类型:互动影像装置
作者搭建了一个在展厅里的“KTV包房”。包房里的“点歌屏幕”上有“回忆”和“现实”两个选项:“回忆”是《海绵宝宝》、《蜡笔小新》等动画片的片段;而“现实”是小虎队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唱同一首歌的剪辑,及“兔斯基”版流行舞曲,还珠格格与网络红人“凤姐 ”、男扮女装的韩国明星混搭而成的《有一个姑娘》……
《时光记忆》
类型:影像装置
作者:戴卿卿、廖子栋、练超、陈龙、吕星达
这是一个三屏幕的影像装置作品——三个不同年代的视频片段,“装”在三个老旧的木抽屉里,旁边是若干个新抽屉搭起来的装置。新老抽屉的并置,就好像时空机器的不同入口。在《机器猫》的动画片中,小叮当的时间隧道入口就是书桌的抽屉;而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更是常以抽屉作为意象,表现人探知未知物的欲望。这几段影像就是不同年代的年轻人在探寻不同时尚的时空碎片。
在领袖崇拜的60年代,主角跳着“忠字舞”,奔向“上山下乡”的时代大潮,被卷入无数标语口号的漩涡中……他经过77年的高考,在80年代追赶霹雳舞和喇叭裤的潮流……他在海浪上玩着滑板,不知不觉“下海”了,在股市指数的包围下遨游……在新时期,他一会儿是在楼群上飞翔的超人,一会儿是在工地的大吊车上走钢丝的奇人……
《老房》
作者:邵剑、王翔、魏越文、魏思琪、杨莎莉、方涛、廖夏云
类型:剧情短片
一位老太太在一套四合院中空巢独守。儿女们早已各自成家立业,很少来访。突然得知老房的要拆迁,本来不孝顺的大儿子和儿媳搬到了院子里,想尽办法讨好老太太。泼辣的二女儿见哥哥抢了先机,也以儿子结婚要买房要挟母亲,一家人闹成一团,老太太悲从中来……丽莎是在老太太家租房的女大学生,她亲眼目睹了他们一家人为了利益而丧失亲情的整个过程。她临走前为老太太拍了一张在老院子里的照片,留下了整个家庭的几十年的记忆……
《TRAFFIC》
作者:李玥、张馨月、王帅、王梦然
类型:互动影像装置
这是一个类似世博会德国馆的“增强现实”互动影像装置。展示从80年代到21世纪中国人的出行变化。
80年代,我们可以看到有强烈政治色彩的烈士陵园、早期的商业电影《庐山恋》的海报以及计划生育的招贴等。
90年代,最显著的标志是街上出现了麦当劳,还有邓小平的巨幅招贴……
2000年,作者想表达新千年时中国的高度开放。于是我们看到了自由女神像、怪物史瑞克、甚至911事件,还有悬空的电脑、与UFO一起飞翔的IE标志……
最后是2010年,中国城市的热点建筑排列在我们面前。鸟巢和水立方、中央台新址、东方明珠和世博会中国馆……
当观众转动筛子,筛子的任意一面的符号被摄像头识别时,就可以看到其对应场景,体验在这些场景中“驾驶”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或地铁的乐趣。而在展览现场,作者们更摆了场景展台,观众可以把他们剪出的建筑形象穿越时空随意搭配——如把邓小平海报贴到中国馆外墙上,让他老人家也感受一下中国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