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_ma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93-01
  1数学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同时,还应担负起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小学数学教师就是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独特的优势,对学生实施品德熏陶。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在理论上的每一次进步都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闪烁着许多数学家的智慧和光芒。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了质数和合数以后,向学生介绍我国现代数学家陈景润凭着聪明才智和顽强毅力最终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学习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可向学生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南北朝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的“方田”章中就已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在学习圆周率时,可向学生介绍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十七世纪的荷兰人安托尼兹还早一千一百多年。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今数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就以及用他们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起为国家富强、为民族振兴而发奋读书、顽强拼搏、积极奉献的责任感。
  2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观察世界、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所揭示的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也是关于自然发展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在漫长的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积累了一整套数学的科学思维规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因此,对学生加强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始终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具体感知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引导学生去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同学则会发出疑问: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吗?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吗?此时,教师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要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可通过实验验证。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折一折、拼一拼、算一算等多种不同的实验操作,得出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从而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的结论。在求证结论的同时,学生不仅学到动手实验的学习方法,也从中体会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并为以后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不仅很好地达到了知识要求,同时提高了学生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这里的“解决问题”是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生活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入手,使学生感到数学与自己相关,认清数学知识的生活性,进而到生活中应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房屋装修粉刷面积,铺地用多少块砖,制作窗帘需要多少米布等,凡是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都要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使学生觉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懂得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要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这对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观念尤为重要,同时也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千克和克的认识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下家里不同包装物品的重量,如食盐、洗衣粉、味精等,上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表,然后通过体验老师所准备的不同克数的实物再次体验100克、1000克等不同物体的重量。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当他再次拿到包装物品时就会有意无意地去猜测它的重量,而教学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4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重在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所学的内容。教师的教学方法如何,对学生喜欢数学还是讨厌数学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的精确和严密,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认真、严格,提倡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经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专心听讲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认真计算及检查的习惯、仔细审题的习惯、复习的习惯、积极思考的习惯、主动探索的习惯、动手研究的习惯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是一种能力,这也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探索、研究的习惯。养成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长期培养,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
其他文献
两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先后在中国开辟七块租界地,界内土地的租用方式,特别是英国商民如何获得合法的租地权利,是租界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七城市的英租界中有五处实行的是由英
【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小学教育全过程,发挥时事教育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提高小学时事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利用党报党刊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使师生们收获很大,从中体会到抓好时事教育是伴随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  【关键词】中小学校;时事教育;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92-01  为贯
【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效和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在我国广大的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受客观地理条件、师资力量、教师配置、评价机制、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素质教育步履维艰。  【关键词】素质教育;信息技术;西部农村;评价机制;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