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课堂,激活思维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2614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如今的语文课堂大都是“注入式、满堂灌、听师讲、生记录”的模式,学生无法做课堂的主人,无法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导致很多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听得津津有味,对索然无味的内容则听之趴之,甚至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最终,只是老师上课讲得气喘吁吁,学生却收效甚微,没有想听的欲望,这样的语文课日渐让人失望。那么如何打破这种僵局,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真正喜欢语文,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共同商榷。
  关键词:语文;课堂气氛;情感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效果。保持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根本秘诀。” 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要对自己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了,自然而然就会格外关注,格外认真,这样语文课上學生们的收获也颇多。
  一、精彩的导语设计如鲜花般点缀
  精彩的导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上课前的惊喜与特别,快速把学生带入情境,设置悬念又可以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课堂气氛也被调动起来。例如在上《台阶》这篇课文,我先播放了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根据视频内容进行评价,最后总结了父亲的不容易,有一种高度叫海拔,有一种海拔叫父亲。父亲沉默不语,可是父爱却深沉而广博。父亲把痛苦和烦恼深藏,却让儿女在他那温暖的目光中成长。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共同走进父亲那深沉而凝重的精神世界。学生听完后马上开始想起自己的父亲曾为自己做过的令自己感动的事情,学生在课前渲染之后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形成特殊的心里感受,便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教材所揭示的情感世界中,于是在这种氛围中很快掌握要学的内容,所以掌握好课前精彩的导语,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就能更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恰当的情感投入如潺潺流水般温润
  教师要以激情饱满的热情投身于课堂之中,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离不开情感的交流,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形象和体态语言来增强表达效果。每个学生都喜欢积极向上、亲切微笑的老师,这样能消除学生不安、紧张等感觉,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手势语非常重要,学生会通过语文教师的身体动作来猜测并理解你的教学内容。有时,老师在课堂上一个微笑、一个赞赏的眼神、一句小小的表扬,都会让学生开心,学生这样更容易在课堂上表现,更愿意参与,让教学有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散步》这篇文章清新、质朴、平实、动人,文章字里行间闪耀人文精神的美好,所以课文中的文化底蕴也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我先引导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与作者的思想沟通,才能领悟语言文字所蕴含的人文意蕴,从而学会爱,爱父母、爱家人、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刚开始
  我让学生 默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自然而然把自己的情感带入课文朗读之中,也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感受,在朗读过程中,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情景,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让别人也感受到母子深情?这样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与释放。上课后让小组交流不懂的问题,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组长做好记录,这样的效果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
  三、让多媒体教学为高效课堂插上翅膀
  一位苏联教育家曾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在今天的语文课中,多媒体教学正以它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强烈学习愿望,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兴趣的培养。一直以来,教师嘴巴讲,学生听,这样容易让学生感到厌烦,学生接收到的教学信息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文章就比较难,理解起来肯定也不深刻,学生的兴趣极其低下,而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给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多媒体以不同的感染力和形象性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兴趣一旦起来了,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展开想象,此时,抽象不熟悉变为直观形象,把不理解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了,从而就有积极向上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例如,在教学《武松打虎》导入新课时,我先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让学生对梁山好汉形象产生印象,触动了学生兴奋的神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整节课学生听得极其认真。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特定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这种声图并茂代替课堂上的滔滔不绝,大大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活化课堂,激活思维,不仅有教师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影响,还有各种教学环境的制约。作为当下在一线教书的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反思,探索和改进,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张洪玲主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版
  [2]著名语文教育家王尚文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3]张大俊主编《教育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4]卢家楣主编《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 教育研究 2002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工笔花鸟是中国画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不仅推动了一波文人画家的兴起,还为东西方文化绘画交流起了极大的作用,功不可没。而当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艺术创作时,能体会到工笔花鸟画画家的独特艺术意识,当下的文化气息和时代背景故事,以及画家的表现思想和绘画流派风格;能够在脑海里还原历史背景,感受情感的渲染和传播。新时期下的工笔花鸟画,在继承传统绘画技法,格调上,揉进时代特点和形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体育教学质量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育质量;现状;提高策略  一、引言  中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间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中学时期,学生在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方面的变化比较明显,思维方式和社会交往活动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尤其又面临着学业的繁重,升学
期刊
摘 要:本文试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结合个人长期教学实践,客观剖析中学教育中的师德培养问题,强调习德、养德与崇德在日常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以期在日常教学中实现“道”与“术”的统一,“德”与“才”的兼顾,培养出既有理想信念又有责任担当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中学教育;实践;师德  作为全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有别于其他行业的道德要求,关涉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因而备
期刊
近段时间,网上对抗日英雄的质疑与诋毁层出不穷。这些以“理性”“客观”为幌子的颠覆观成为导火线,引爆了思想的燃点。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样的言论时,我是愕然与恶心的:抗日战士们的子孙竟以如此口吻“教训”他们的祖先?然而,当我看到其下成千上万附和的言论时,我陷入了沉思。  看来,事态远比我们设想的严峻。这是一种群体性的中国式病态,而这“过度反思”的潮流正逐渐深入人心。许多人将其归结为互联网传播的影响,
期刊
摘 要:当前的室内设计在发展的过程中传统设计风格逐步被国际化的现代风格所取代,但是在我国室内设计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不再是生搬西方藝术风格或者是简单的复刻传统的本土文化,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得现代室内设计更好地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文阐述了在现代室内中式设计空间中的典型的一些中式古典元素,并从古到今的描述了其演变过程。  关键词:中式;古典元素;家具  一、现代中式室内空间设计的基本
期刊
摘 要:从事班主任工作六年來,打过交道的学生和家长形形色色、不尽其数,了解到的学生问题也不尽相同,而这些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重中之重,孩子的启蒙教育,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都包含其中,并且是孩子以后接受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因此这个基础必须打好,而打好这个基础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做到“先严后松”。  一、“先松后严”与“先严后松”  所谓“先松后严”,就是小时候不怎么管教,而是随着
期刊
摘 要:赞比西河全长2574千米,流域面积139万平方千米,是非洲第四大盆地,有诸多河流汇集,河流水力的總蕴能量,为附近的国家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有利的同时,也存在着危险。本文通过系统的实验数据对赞比西河流域的长期发展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较为准确的结论,以期对赞比西河流域的长期发展起到借鉴作用,使赞比西河流域的人类生活更加稳定幸福。  关键词:赞比西河流域;问题研究;分析探究  前言  20
期刊
一、问题提出  常人所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一个小社会”。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微观环境,幼儿从家庭迈向小社会,是其人生中的重要转变,也是家长新的成长。因为有了幼儿的联结,家庭和幼儿园就成了密切的共存者和合作者。  随着对孩子教育的越來越重视,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也在提高,他们迫切希望了解和参与学校的管理。如何实现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有效互动,途径可能不少,比如召开家长会
期刊
摘 要:牦牛自古以来便是藏族民众相依相靠的“伴侣”,从牦牛信仰的原始崇拜到藏族民众生活的衣食住行,无不显现出其在藏族民众心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系从宗教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在以牦牛为中介的藏传佛教放生法会中,屠夫、领养者与放生者通过放生牦牛的“舍”与“得”,进一步剖析屠夫在阈限期阶段,如何实现“凡”与“圣”的转换,以及“原我”与“新我”的升华,实现其“人生救济”;再者,领养者领养牦牛,继而改善生活,实现
期刊
摘 要:由于高职英语教学有其独特的教育目标与教学对象,所以高职英语教学与其他高等英语教育有本质的区别。基于此,高职英语教学应有符合其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与之相搭配,而这种教学我们可称之为“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从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出发,并以此为突破口,查找高职英语教学的不足与忽视点,从而实施个性化教学,以推动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改变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弊端。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个性化教学;高职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