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9-000-02
摘 要 通过对前人理论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国家意识、理论研究、普及方式、宣传力度和师资力量五个方面透彻分析,武术的发展不容乐观,我们必须重视武术文化内涵,紧抓武术技术内容,不断地协调发展,才能使武术真正的发展起来。
关键词 武术 普及 全民健身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发展,而全民健身更成为了人们关心的问题。国务院在2011年2月25日发布了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从《计划》的发布可以看出,关注全民健身的已不仅仅是体育人的事情,而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从2009年起,国务院就已经批准了将每年8月8日设置为“全民健身日”。所以全民健身应该是一项国家高度重视发展,人民高度自觉参与的任务计划。《计划》中也指出:“要大力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广泛组织健身操(舞)、传统武术、健身气功、太极拳(剑)、骑车、登山、跳绳、踢毽、门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传统武术、健身气功、太极拳(剑)作为武术的内容,又写入了《计划》中,说明武术具有全面普及的可行性。全民健身,就是要到群众中去,群众就是指“人民大众”[1],而不仅仅是某一个特殊的群体。而健身的目标是需要通过普及武术来实现的。所以如何在全民健身中普及武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主要用身体活动来传承文化和展现文化,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在群众中进行传承的特征,这是民族文化遗产历代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2]。”然而,从当今的形势来看,全球化势不可挡,一些外国的国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入国内并迅速蔓延,如跆拳道、空手道、瑜伽等等,这些正在影响着全民生活。而当下的武术面临着尴尬的境遇,没有自己的市场,没有自己的人群,没有自己的地位,已经走向了边缘地步,使武术的发展严重滞后。同时,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不断上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也为我们保护与发展武术敲响了警钟。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武术的普及空间尚不清晰,所以本文的研究可以使目前的研究明朗化,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奠定武术普及的基础。
二、武术普及的面临问题
(一)国家意识薄弱
中国是一个以农耕自然经济为基础,政治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国家。武术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如果没有国家的重视,武术的普及将是步履蹒跚。从目前来看,国家上为重视起来,无论是书法进校园,还是古代难登大雅之堂的戏剧发展,都要胜过如今的武术发展。这便引起了学者的呐喊,“国家高度重视,主管部门落到实处,有步骤计划的推广。现有的体育制度,需要国家主管武术部门的行政和学术的领导,在评价和整合的前提下,大力的有步骤的推广传统武术,可以将现在较为成熟的拳种,逐步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武术活动,推广传统武术的发展[3]。”因此,若想武术走出来,我们每一个研究者首当其冲的要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断地落实武术内涵,向有关部门积极进谏,为了使武术不断传承,为了使人民体质加强,为了中国更具特色,为了丰富世界文化,国家已不可避免地要为武术发展指明方向,架设道路。
(二)理论研究缺乏
武术如果想要发展的越来越好,那么建设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民族,民族传统体育又产生于古老原始的历史年代,因此,从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看,其基础理论中掺杂着太多的原始巫术、迷信、自然崇拜以及宗教成分[4]。”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之一的武术,必然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如何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理论的研究,我们既要让大众接受,又能够不失武学真义,这是每一个研究者的责任。近年来,武术理论的研究可谓是不温不火。大多数研究着眼于武术文化、太极、养生等等,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却忽略了创新的重要性,以及没有及时“落地”,接上“地气”,使我们的武术有“底气”。我们要让武术理论的研究变为一种抓得着的,而不是空空而谈。在技术的基础上,让理论变得不再空洞,不再变得乏味,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走一条武术的创新之路。
(三)普及方式不当
如今,武术凭借健身、娱乐、养生、技击等诸多功能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而武术的真正核心文化价值,却遭到了边缘化。因此,片面的强调武术的健身、娱乐等功能,始终将技术层面的武术作为普及的重点,很难有所突破,甚至将会导致真正的武术消亡。“传统武术发展至今,由于受竞技武术发展模式的影响,在教学形式上以竞技武术方法进行训练,忽视社会群体进行健身、防身和了解武术技击方法和武术文化的简单需求,从而使传统武术正走向一个怪圈,即我们越来越着力推广‘中国传统武术’,学习武术的人群越来越少。这在于武术教育系统是否能将传统武术与社会群体的需求要结合,创造出既能够表现传统武术文化和技术内涵,又能够满足社会群体需要的教材及训练体系[5]。”
(四)宣传力度不够
在对武术宣传的方面看,各大媒体、报刊、会议等,武术基本毫无位置。无论是党政的《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专业的《体育报》,还是体育局局长刘鹏,文化部部长蔡武,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会议讲话,从来难觅武术的身影,可见武术的位置如此尴尬。针对宣传方面的研究,有学者经过调查发现,“城镇居民中知道并了解武术健身的人为15.4%,知道但不了解其内容的为54.3%,不了解的为17.2%,从未听说过的为13.1%。从这一数据中可以看出,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城镇居民从事武术健身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另一方面,说明宣传力度不够,有些人对国家大事和自身的健康程度漠不关心。要把武术健身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尚有很长的路程要走,宣传力度的加强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6]。”
(五)师资力量匮乏
“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武术是投入最低也最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但是,武术的群体工作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表现为:1.社会武术指导员的水平普遍较低。他们绝大多数人是业余武术爱好者,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培训,因此动作不规范、不标准,演练水平普遍较低。2.社会武术指导员的教学方法陈旧。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学与训练方法,还停留在师徒相传的传统模式上,教学效果不能保证。3.武术活动点机构不健全。其组织松散,人员不固定,在业务上也很少能得到体育部门的指导,因此武术活动点的工作还有待完善。4.义务提供指导影响积极性。现在绝大多数的社会武术指导员,都是无偿进行指导的,没有报酬,长此以往会影响工作积极性[7]。”师资力量的匮乏正严重阻碍着武术的普及。
三、结语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民族文化色彩的缩影,在这种积淀上形成的独特技击术。然而今天武术发展的尴尬境遇,以及不断被各学科,各文化领域的边缘化,使得武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无论是国家层面、社会意识,还是武术体系本身,必须要本着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协调才能可持续发展。如今,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面对着这样一个机遇,武术要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要乘上文化新风的快船,使武术走得更好,走入人民大众,走向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袁世全,冯涛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00:275.
[2] 刘富顺.传统武术继承与发展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4(10):30-33.
[3] 武冬.传统武术评价、整合和推广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8).
[4] 朱佳斌,李建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5(4).
[5] 向玮.传统武术推广模式的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2005.2(12).
[6] 经建坤.21世纪武术在城镇居民全民健身运动中发展前景之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4.
[7] 周玉芳,孟少华,申国卿等.对中国武术运动普及与推广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
摘 要 通过对前人理论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国家意识、理论研究、普及方式、宣传力度和师资力量五个方面透彻分析,武术的发展不容乐观,我们必须重视武术文化内涵,紧抓武术技术内容,不断地协调发展,才能使武术真正的发展起来。
关键词 武术 普及 全民健身
一、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发展,而全民健身更成为了人们关心的问题。国务院在2011年2月25日发布了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认真贯彻执行。从《计划》的发布可以看出,关注全民健身的已不仅仅是体育人的事情,而是每一个中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从2009年起,国务院就已经批准了将每年8月8日设置为“全民健身日”。所以全民健身应该是一项国家高度重视发展,人民高度自觉参与的任务计划。《计划》中也指出:“要大力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广泛组织健身操(舞)、传统武术、健身气功、太极拳(剑)、骑车、登山、跳绳、踢毽、门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传统武术、健身气功、太极拳(剑)作为武术的内容,又写入了《计划》中,说明武术具有全面普及的可行性。全民健身,就是要到群众中去,群众就是指“人民大众”[1],而不仅仅是某一个特殊的群体。而健身的目标是需要通过普及武术来实现的。所以如何在全民健身中普及武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主要用身体活动来传承文化和展现文化,体现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素质与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在群众中进行传承的特征,这是民族文化遗产历代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2]。”然而,从当今的形势来看,全球化势不可挡,一些外国的国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入国内并迅速蔓延,如跆拳道、空手道、瑜伽等等,这些正在影响着全民生活。而当下的武术面临着尴尬的境遇,没有自己的市场,没有自己的人群,没有自己的地位,已经走向了边缘地步,使武术的发展严重滞后。同时,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不断上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也为我们保护与发展武术敲响了警钟。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武术的普及空间尚不清晰,所以本文的研究可以使目前的研究明朗化,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奠定武术普及的基础。
二、武术普及的面临问题
(一)国家意识薄弱
中国是一个以农耕自然经济为基础,政治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国家。武术就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应运而生,如果没有国家的重视,武术的普及将是步履蹒跚。从目前来看,国家上为重视起来,无论是书法进校园,还是古代难登大雅之堂的戏剧发展,都要胜过如今的武术发展。这便引起了学者的呐喊,“国家高度重视,主管部门落到实处,有步骤计划的推广。现有的体育制度,需要国家主管武术部门的行政和学术的领导,在评价和整合的前提下,大力的有步骤的推广传统武术,可以将现在较为成熟的拳种,逐步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武术活动,推广传统武术的发展[3]。”因此,若想武术走出来,我们每一个研究者首当其冲的要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断地落实武术内涵,向有关部门积极进谏,为了使武术不断传承,为了使人民体质加强,为了中国更具特色,为了丰富世界文化,国家已不可避免地要为武术发展指明方向,架设道路。
(二)理论研究缺乏
武术如果想要发展的越来越好,那么建设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是必不可少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久远的民族,民族传统体育又产生于古老原始的历史年代,因此,从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看,其基础理论中掺杂着太多的原始巫术、迷信、自然崇拜以及宗教成分[4]。”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之一的武术,必然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如何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理论的研究,我们既要让大众接受,又能够不失武学真义,这是每一个研究者的责任。近年来,武术理论的研究可谓是不温不火。大多数研究着眼于武术文化、太极、养生等等,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却忽略了创新的重要性,以及没有及时“落地”,接上“地气”,使我们的武术有“底气”。我们要让武术理论的研究变为一种抓得着的,而不是空空而谈。在技术的基础上,让理论变得不再空洞,不再变得乏味,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走一条武术的创新之路。
(三)普及方式不当
如今,武术凭借健身、娱乐、养生、技击等诸多功能来吸引人们的眼球。而武术的真正核心文化价值,却遭到了边缘化。因此,片面的强调武术的健身、娱乐等功能,始终将技术层面的武术作为普及的重点,很难有所突破,甚至将会导致真正的武术消亡。“传统武术发展至今,由于受竞技武术发展模式的影响,在教学形式上以竞技武术方法进行训练,忽视社会群体进行健身、防身和了解武术技击方法和武术文化的简单需求,从而使传统武术正走向一个怪圈,即我们越来越着力推广‘中国传统武术’,学习武术的人群越来越少。这在于武术教育系统是否能将传统武术与社会群体的需求要结合,创造出既能够表现传统武术文化和技术内涵,又能够满足社会群体需要的教材及训练体系[5]。”
(四)宣传力度不够
在对武术宣传的方面看,各大媒体、报刊、会议等,武术基本毫无位置。无论是党政的《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专业的《体育报》,还是体育局局长刘鹏,文化部部长蔡武,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的会议讲话,从来难觅武术的身影,可见武术的位置如此尴尬。针对宣传方面的研究,有学者经过调查发现,“城镇居民中知道并了解武术健身的人为15.4%,知道但不了解其内容的为54.3%,不了解的为17.2%,从未听说过的为13.1%。从这一数据中可以看出,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城镇居民从事武术健身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另一方面,说明宣传力度不够,有些人对国家大事和自身的健康程度漠不关心。要把武术健身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尚有很长的路程要走,宣传力度的加强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6]。”
(五)师资力量匮乏
“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武术是投入最低也最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之一。但是,武术的群体工作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表现为:1.社会武术指导员的水平普遍较低。他们绝大多数人是业余武术爱好者,没有受过系统正规的培训,因此动作不规范、不标准,演练水平普遍较低。2.社会武术指导员的教学方法陈旧。他们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学与训练方法,还停留在师徒相传的传统模式上,教学效果不能保证。3.武术活动点机构不健全。其组织松散,人员不固定,在业务上也很少能得到体育部门的指导,因此武术活动点的工作还有待完善。4.义务提供指导影响积极性。现在绝大多数的社会武术指导员,都是无偿进行指导的,没有报酬,长此以往会影响工作积极性[7]。”师资力量的匮乏正严重阻碍着武术的普及。
三、结语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民族文化色彩的缩影,在这种积淀上形成的独特技击术。然而今天武术发展的尴尬境遇,以及不断被各学科,各文化领域的边缘化,使得武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无论是国家层面、社会意识,还是武术体系本身,必须要本着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协调才能可持续发展。如今,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面对着这样一个机遇,武术要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要乘上文化新风的快船,使武术走得更好,走入人民大众,走向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袁世全,冯涛主编.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00:275.
[2] 刘富顺.传统武术继承与发展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4(10):30-33.
[3] 武冬.传统武术评价、整合和推广发展战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8).
[4] 朱佳斌,李建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5(4).
[5] 向玮.传统武术推广模式的探讨[J].搏击?武术科学.2005.2(12).
[6] 经建坤.21世纪武术在城镇居民全民健身运动中发展前景之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4.
[7] 周玉芳,孟少华,申国卿等.对中国武术运动普及与推广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