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五年制高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培训技术手段发展的规律,以岗位技能为本位,全方位、全过程递进式设计实训内容。本文以五年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就实践体系构建的原则、目标、思路及基本路径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教育 实践体系 岗位技能 会计电算化
近几十年职业教育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式,不断探索前行,已经逐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从规模的拓展转向注重内涵提升,在课程建设逐渐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院校特色的关键环节后,如何将理实融为一体,强化实践体系建设,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课程体系的开发,是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的重要前提。合理的实践课程设置结构和科学的内容体系是保障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形成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特色的根本条件。因此,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本位,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体系是职业教育走向成熟的关键环节。
1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1 全程性原则。实践课程是伴随着理论讲授开展的。五年高职的实践环节应从学生入学起就着手进行。专业介绍、专业见习及观摩历届学生实训报告材料展是实践课程开展的第一课。根据知行统一的原则,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实践环节不断跟进并以各种形式全面展开,教学做相辅相成,帮助学生在学完每门课程后都能加深专业基础知识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1.2 螺旋上升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实践体系构建应着眼于“厚基础,重实效,宽口径,旨提高”。实训内容设计应从浅入深,从简到难,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典型工作任务选取需考虑学生接受程度,设计出包括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协作完成等多种方式,利用课本、网络以及社会实践亲身体验,帮助学生逐步熟悉工作情境和应掌握的岗位技能。
1.3 开放性原则。目前网络技术已经深入社会每个角落,因此实践体系构建也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目前普遍采用的实训模式还停留在现场师教徒学,但随着微课、慕课形式的悄然兴起,传统的学习模式必将受到冲击。利用丰富的网络视频资源,学生一样可以如身临其境般地学习知识,并且不限时间、地点、反复多次地教与学的优势,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实践体系在构建过程不能忽略这种更先进的模式,应将此技术引入实践体系中。
1.4 主体性原则。五年高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内容与形式上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实践项目的选择与重组,应重视专业与职业的联系与拓展,实践内容的设计应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任务的选取应具有实战性,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应一直保持自主式、体验式的学习情绪。
2 实践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和设计理念
实践体系的构建,应以岗位技能为本位,培养动手能力强,在实际工作情境下有较强处理各项经济事务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依托全过程、多项目的实训体系,切实加强学生岗位技能的锻炼。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着眼于岗位的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以实际工作岗位的案例为基础,根据学生认知结构,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贴近社会,融入岗位,再现真实案例,帮助学生尽早接触岗位,培养职业观念,紧跟时代,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实践教学的时代特色。
3 五年制高职实践体系构建的基本途径
实践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课程体系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线,开展广泛社会调研,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專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并根据职业分析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实践课程结构的项目化,在岗位工作任务驱动下,分解专业技能,并设计相应实践环节。同时安排必要的校内、校外实训项目,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通过独立完成以及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完成实训任务。在实践环节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熟练程度,及时调整进程,并将实训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共性问题反馈给理论教师,调整以后教学重难点。以此通过不断实验,最终确定与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及专业知识掌握相适宜的实训内容和实训方式。
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探讨构建以岗位技能为本位的五年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3.1 突出“岗位技能本位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的原则。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应从分析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由校方专业指导委员和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组建专业委员会,确定会计电算化实践职业领域,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再对典型岗位(群)的工作进行分解、分析、归纳、提炼成学生需要掌握的综合职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然后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逐一安排实训课程,最终整理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并以此为标准指导实践教学。
3.2 以“岗位技能为本位”构建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内容和设计方法。经调研分析,社会对会计的需求主要包括中小企业和事业单位出纳、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审计等岗位。在建设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结合会计工作任务的特点,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调研分析,目前会计岗位需要具有以下实践技能。①文字综述。②办公自动化处理。③外文资料翻译。④法规解读及执行。⑤珠算与点钞。⑥手工基本技能。⑦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⑧数据库维护。⑨经济形势分析。⑩项目评价与决策。■财务报表解读。■数据审计等。以上从岗位需要提炼的专业技能即可作为构建实践体系的参照标准。 3.3 构建以岗位技能为本位,“三层双轨七位一体”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3.1 “三层双轨六位一体”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三层”即是将以上会计岗位提炼的主要技能归纳为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岗位技能三个层次。“双轨”是手工账和计算机账并行;“七位”是通用技能实训+单项岗位实训+综合实训+技能竞赛+考证强化+校外培训+校外顶岗实习七种实训项目。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演、练、做”的实践教学方法,实现“做中学,学中教”,构建“技能助学、多岗培训、任务引导、学做一体、理实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3.3.2 递进式实践教学组织体系。五年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体系构建主体包括通用技能实训(财经应用写作、办公自动化处理、外文资料翻译、法规解读及执行等)——单项岗位实训(包括基础会计技能、出纳岗位技能、成本核算、财务管理与分析、财务报表数据分析、会计电算化等)——技能大赛(包括珠算点钞大赛、票据审核纠错、会计法规知识技能大赛、ERP技能大赛等)——考证强化(珠算等级证、会计从业资格、初级电算化证、助理会计师等)——综合实训(建账、预算、核算、审批、纳税、记账、报告、审计等一系列会计经济业务)——校外培训——校外顶岗实习。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教学做一体,知识+技能齐头并进,由专业见习岗位认知开始,设计经济业务分析——手工记账——会计电算化软件账务处理与分析——ERP全面預算与控制,提高财务效益,这七个实践环节的安排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真正做到理实一体,课证融合,保证学生毕业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
为确保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的顺利推进,培养一流的高技能人才,我们还得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①改革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利用课程教学网络平台、校内手工、电算化模拟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以岗位技能为本位的实训教学。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通用标准与专项标准相结合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实践考核突出实践应用性、全程性,与理论考试成绩并重,通过双重质量考核综合评价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③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搞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对内要加强实训室建设,对外要切实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教产合作,实现产学资源的互补,达到校企双赢、校企互动的良性循环。④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职教师实践指导水平。高职院校应利用各种方式帮助教师提高个人基本素质和实践指导水平。每年应轮流派遣优秀青年教师到软件公司参加培训,或者深入企业实习,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实践指导水平。⑤加强实训教材和实践案例库建设。实训教材要适合高职教学,适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组织教师开发、编写实训指导书时,在选择案例时要遵循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原则,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精心选择具有仿真性、连续性和代表性的模拟实践资料。
参考文献:
[1]杨学富.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2]金友鹏.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04).
[3]王建庆,姚敏,成丙延.对五年制高职课程模式的探索[J].职教通讯,1997(12).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教育 实践体系 岗位技能 会计电算化
近几十年职业教育面对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式,不断探索前行,已经逐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始从规模的拓展转向注重内涵提升,在课程建设逐渐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院校特色的关键环节后,如何将理实融为一体,强化实践体系建设,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实践课程体系的开发,是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的重要前提。合理的实践课程设置结构和科学的内容体系是保障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形成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特色的根本条件。因此,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本位,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体系是职业教育走向成熟的关键环节。
1 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1.1 全程性原则。实践课程是伴随着理论讲授开展的。五年高职的实践环节应从学生入学起就着手进行。专业介绍、专业见习及观摩历届学生实训报告材料展是实践课程开展的第一课。根据知行统一的原则,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实践环节不断跟进并以各种形式全面展开,教学做相辅相成,帮助学生在学完每门课程后都能加深专业基础知识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1.2 螺旋上升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实践体系构建应着眼于“厚基础,重实效,宽口径,旨提高”。实训内容设计应从浅入深,从简到难,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典型工作任务选取需考虑学生接受程度,设计出包括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完成、小组协作完成等多种方式,利用课本、网络以及社会实践亲身体验,帮助学生逐步熟悉工作情境和应掌握的岗位技能。
1.3 开放性原则。目前网络技术已经深入社会每个角落,因此实践体系构建也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目前普遍采用的实训模式还停留在现场师教徒学,但随着微课、慕课形式的悄然兴起,传统的学习模式必将受到冲击。利用丰富的网络视频资源,学生一样可以如身临其境般地学习知识,并且不限时间、地点、反复多次地教与学的优势,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实践体系在构建过程不能忽略这种更先进的模式,应将此技术引入实践体系中。
1.4 主体性原则。五年高职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内容与形式上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实践项目的选择与重组,应重视专业与职业的联系与拓展,实践内容的设计应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任务的选取应具有实战性,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应一直保持自主式、体验式的学习情绪。
2 实践体系构建的总体目标和设计理念
实践体系的构建,应以岗位技能为本位,培养动手能力强,在实际工作情境下有较强处理各项经济事务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依托全过程、多项目的实训体系,切实加强学生岗位技能的锻炼。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着眼于岗位的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以实际工作岗位的案例为基础,根据学生认知结构,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在内容选择上,力求贴近社会,融入岗位,再现真实案例,帮助学生尽早接触岗位,培养职业观念,紧跟时代,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更好地体现实践教学的时代特色。
3 五年制高职实践体系构建的基本途径
实践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课程体系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为主线,开展广泛社会调研,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專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并根据职业分析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实践课程结构的项目化,在岗位工作任务驱动下,分解专业技能,并设计相应实践环节。同时安排必要的校内、校外实训项目,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通过独立完成以及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完成实训任务。在实践环节中,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熟练程度,及时调整进程,并将实训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共性问题反馈给理论教师,调整以后教学重难点。以此通过不断实验,最终确定与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及专业知识掌握相适宜的实训内容和实训方式。
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探讨构建以岗位技能为本位的五年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3.1 突出“岗位技能本位培养”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构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的原则。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应从分析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由校方专业指导委员和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组建专业委员会,确定会计电算化实践职业领域,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所对应的岗位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再对典型岗位(群)的工作进行分解、分析、归纳、提炼成学生需要掌握的综合职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然后对技术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质点进行梳理,逐一安排实训课程,最终整理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并以此为标准指导实践教学。
3.2 以“岗位技能为本位”构建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内容和设计方法。经调研分析,社会对会计的需求主要包括中小企业和事业单位出纳、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审计等岗位。在建设五年制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市场环境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变化,结合会计工作任务的特点,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调研分析,目前会计岗位需要具有以下实践技能。①文字综述。②办公自动化处理。③外文资料翻译。④法规解读及执行。⑤珠算与点钞。⑥手工基本技能。⑦会计电算化基本技能。⑧数据库维护。⑨经济形势分析。⑩项目评价与决策。■财务报表解读。■数据审计等。以上从岗位需要提炼的专业技能即可作为构建实践体系的参照标准。 3.3 构建以岗位技能为本位,“三层双轨七位一体”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3.1 “三层双轨六位一体”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三层”即是将以上会计岗位提炼的主要技能归纳为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岗位技能三个层次。“双轨”是手工账和计算机账并行;“七位”是通用技能实训+单项岗位实训+综合实训+技能竞赛+考证强化+校外培训+校外顶岗实习七种实训项目。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演、练、做”的实践教学方法,实现“做中学,学中教”,构建“技能助学、多岗培训、任务引导、学做一体、理实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3.3.2 递进式实践教学组织体系。五年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体系构建主体包括通用技能实训(财经应用写作、办公自动化处理、外文资料翻译、法规解读及执行等)——单项岗位实训(包括基础会计技能、出纳岗位技能、成本核算、财务管理与分析、财务报表数据分析、会计电算化等)——技能大赛(包括珠算点钞大赛、票据审核纠错、会计法规知识技能大赛、ERP技能大赛等)——考证强化(珠算等级证、会计从业资格、初级电算化证、助理会计师等)——综合实训(建账、预算、核算、审批、纳税、记账、报告、审计等一系列会计经济业务)——校外培训——校外顶岗实习。以工作任务为驱动,教学做一体,知识+技能齐头并进,由专业见习岗位认知开始,设计经济业务分析——手工记账——会计电算化软件账务处理与分析——ERP全面預算与控制,提高财务效益,这七个实践环节的安排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真正做到理实一体,课证融合,保证学生毕业时取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
为确保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的顺利推进,培养一流的高技能人才,我们还得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①改革实践教学组织方式。利用课程教学网络平台、校内手工、电算化模拟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开展以岗位技能为本位的实训教学。②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通用标准与专项标准相结合的人才质量评价标准。实践考核突出实践应用性、全程性,与理论考试成绩并重,通过双重质量考核综合评价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情况。③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搞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对内要加强实训室建设,对外要切实加大校企合作的力度,教产合作,实现产学资源的互补,达到校企双赢、校企互动的良性循环。④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职教师实践指导水平。高职院校应利用各种方式帮助教师提高个人基本素质和实践指导水平。每年应轮流派遣优秀青年教师到软件公司参加培训,或者深入企业实习,挂职锻炼,提高教师实践指导水平。⑤加强实训教材和实践案例库建设。实训教材要适合高职教学,适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组织教师开发、编写实训指导书时,在选择案例时要遵循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原则,根据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精心选择具有仿真性、连续性和代表性的模拟实践资料。
参考文献:
[1]杨学富.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2]金友鹏.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04).
[3]王建庆,姚敏,成丙延.对五年制高职课程模式的探索[J].职教通讯,19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