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抓好复习关,学生才能在对口高职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对于数学学科而言,复习是重要一环,尤其是第一轮复习,要全面梳理、巩固知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就如何搞好第一轮复习谈几点看法。
一、依“纲”扣“本”,打牢基础
这里的“纲”,指的是教学大纲和省教研室每年印发的考纲。它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对一轮复习工作具有导向性的作用。这里的“本”就是指课本。教学大纲应该是对课本要求的具体反映和体现,而课本中题例则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
历年高考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都很重视,每年的高考题目中这一部分都占到65%左右的比重。平时教学分章节进行,很多知识都是一点一滴地交给学生,这些数学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比较零散,时间长了有的变得模糊不清,有的甚至被彻底遗忘掉了。所以第一轮复习应依纲扣本,全面、系统、扎实地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原来支离破碎的知识系统化。抓住这些基本内容,巩固“双基”,为下一轮提高打好基础。
1.教师要钻研大纲和考纲说明,以及历年高考题型,特别是当年的考纲有哪些变化,这往往是高考命题的着眼点。第一轮复习应该做到全面细致,应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好复习应考工作。另外,考纲中“掌握”、“理解”、“了解”的层次要求也要吃透。挖掘教材,研究各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然后把考纲中要求的内容整合成复习单元。
2.对课本上重要的例题、习题,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哪些例题、习题曾被修改、变形后做过高考的考题,哪些例题、习题用后学的知识解答效果更好,哪些例题习题内涵丰富有助于复习相关数学概念,展示数学思想的魅力,适合学生搞探究活动。对一些很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内容,如实习作业、探究性活动、定理的推导过程及由此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教师在备课、编题时都应当予以重视,不可忽略。
3.注意编写学案。一轮复习中照搬现成的复习资料,表面上看似乎省时省事,但这样的复习往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使课堂上复习的重点内容在材料上得不到体现。材料上的东西不符合课堂训练,讲练脱节,造成学生抓不住重点无所适从。
编写学案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教师分工合作精心编写,做到知识梳理要精密,典型例题要有示范价值,针对性练习要有层次和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避免陷入题海难以自拔;要充分发挥教材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重视“一题多解”和“多题同解”,保证每解决一道题都要有收获。学案要在上课前发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案看书,做好复习课的预习工作,避免学生浮光掠影,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4.辅导学生自己看书复习。学生的数学基础是不可能整齐划一的,因此,教师还必须做到辅导及时到位。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自己看书复习的兴趣,只等老师来复习。通过辅导,我们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加强学法指导。比如,要教育学生先看书,再做题,不清楚的再看书,要带着问题听课;解题要规范,作图要准确,证明要步步有据,等等。
此外,对于学生的联系,有布置就要有落实与督查,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学生个体在学习上的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作为教师,如果不了解、不研究学生,那么就好像是蒙着双眼来到工作现场,就会对一轮复习工作瞎指挥。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个体间的这些差异,就能在一轮复习中采取分类指导、分层施教的复习策略,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应各不相同。教师应当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拟订“跳一跳够得着”的计划方案,并经常给予督促、评价、再指导,力争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较大提高。
学生在分层之后,教师要在备课、上课时充分估计到每一层次学生学习上的接受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练习。
三、强化训练,突出能力
一轮复习虽然时间紧、内容多,但不能在抓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础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能力的培养当作二轮、三轮复习的事,认为可以突击完成是错误的。要把科学、高效、适量的作业和综合训练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复习巩固和检测的必要手段,是学生实现知识内化、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和数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每天必须都要有一定质和量的数学作业,教师对所有学生的作业都应及时批改和记录,保证信息及时反馈并有选择地评讲。
注重单元过关训练,每一单元结束后要认真组织检测和验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确保“段段清”。每份综合训练要以学生已经复习过的内容为主,未复习的内容为辅,采取“滚雪球”的方法,将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结实。还要多设计“随堂小综合训练”,限定时间,要求学生像考试一样独立完成,以此来加强计算能力和其他专项能力的形成。
总之,第一轮复习,绝不只是以前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旧知识产生全新认识的重要过程。教师必须注重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使之系统化、综合化,最终使学生形成能力,为第二、第三轮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依“纲”扣“本”,打牢基础
这里的“纲”,指的是教学大纲和省教研室每年印发的考纲。它们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对一轮复习工作具有导向性的作用。这里的“本”就是指课本。教学大纲应该是对课本要求的具体反映和体现,而课本中题例则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
历年高考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都很重视,每年的高考题目中这一部分都占到65%左右的比重。平时教学分章节进行,很多知识都是一点一滴地交给学生,这些数学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比较零散,时间长了有的变得模糊不清,有的甚至被彻底遗忘掉了。所以第一轮复习应依纲扣本,全面、系统、扎实地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原来支离破碎的知识系统化。抓住这些基本内容,巩固“双基”,为下一轮提高打好基础。
1.教师要钻研大纲和考纲说明,以及历年高考题型,特别是当年的考纲有哪些变化,这往往是高考命题的着眼点。第一轮复习应该做到全面细致,应该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好复习应考工作。另外,考纲中“掌握”、“理解”、“了解”的层次要求也要吃透。挖掘教材,研究各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然后把考纲中要求的内容整合成复习单元。
2.对课本上重要的例题、习题,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哪些例题、习题曾被修改、变形后做过高考的考题,哪些例题、习题用后学的知识解答效果更好,哪些例题习题内涵丰富有助于复习相关数学概念,展示数学思想的魅力,适合学生搞探究活动。对一些很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内容,如实习作业、探究性活动、定理的推导过程及由此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教师在备课、编题时都应当予以重视,不可忽略。
3.注意编写学案。一轮复习中照搬现成的复习资料,表面上看似乎省时省事,但这样的复习往往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使课堂上复习的重点内容在材料上得不到体现。材料上的东西不符合课堂训练,讲练脱节,造成学生抓不住重点无所适从。
编写学案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教师分工合作精心编写,做到知识梳理要精密,典型例题要有示范价值,针对性练习要有层次和代表性,能使学生举一反三,避免陷入题海难以自拔;要充分发挥教材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重视“一题多解”和“多题同解”,保证每解决一道题都要有收获。学案要在上课前发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案看书,做好复习课的预习工作,避免学生浮光掠影,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4.辅导学生自己看书复习。学生的数学基础是不可能整齐划一的,因此,教师还必须做到辅导及时到位。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自己看书复习的兴趣,只等老师来复习。通过辅导,我们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出现的个别问题,加强学法指导。比如,要教育学生先看书,再做题,不清楚的再看书,要带着问题听课;解题要规范,作图要准确,证明要步步有据,等等。
此外,对于学生的联系,有布置就要有落实与督查,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
众所周知,学生个体在学习上的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作为教师,如果不了解、不研究学生,那么就好像是蒙着双眼来到工作现场,就会对一轮复习工作瞎指挥。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个体间的这些差异,就能在一轮复习中采取分类指导、分层施教的复习策略,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应各不相同。教师应当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拟订“跳一跳够得着”的计划方案,并经常给予督促、评价、再指导,力争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较大提高。
学生在分层之后,教师要在备课、上课时充分估计到每一层次学生学习上的接受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练习。
三、强化训练,突出能力
一轮复习虽然时间紧、内容多,但不能在抓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基础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能力的培养当作二轮、三轮复习的事,认为可以突击完成是错误的。要把科学、高效、适量的作业和综合训练看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复习巩固和检测的必要手段,是学生实现知识内化、知识迁移、形成技能技巧和数学能力的重要措施。每天必须都要有一定质和量的数学作业,教师对所有学生的作业都应及时批改和记录,保证信息及时反馈并有选择地评讲。
注重单元过关训练,每一单元结束后要认真组织检测和验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确保“段段清”。每份综合训练要以学生已经复习过的内容为主,未复习的内容为辅,采取“滚雪球”的方法,将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结实。还要多设计“随堂小综合训练”,限定时间,要求学生像考试一样独立完成,以此来加强计算能力和其他专项能力的形成。
总之,第一轮复习,绝不只是以前所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对旧知识产生全新认识的重要过程。教师必须注重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使之系统化、综合化,最终使学生形成能力,为第二、第三轮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