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OG/乳腺癌缺失基因1通路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ng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NANOG/乳腺癌缺失基因1(DBC1)通路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接受胃癌切除术的25例患者。利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ANOG和DBC1在人畸胎瘤细胞N-tera、胃癌SGC-7901、HGC-27、MKN-45、MGC803、NCI-N87、BGC823细胞株、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和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通过MTT实验、流式细胞术、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干扰NANOG-1组、干扰NANOG-2组、干扰对照组和干扰DBC1组MKN-45细胞的增殖、凋亡与集落形成能力。取干扰NANOG组、干扰对照组、干扰DBC1组和干扰DBC1+NANOG组MKN-45细胞株,行PCR实验以验证两种基因的表达影响,进一步验证下调DBC1对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基因芯片筛查干扰后的基因表达谱差异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NANOG调控DBC1的作用机制。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NANOG和NANOG mRNA在N-tera细胞株中高表达,分别为1.02±0.08和0.95±0.03,在胃癌SGC-7901、HGC-27、MKN-45、NCI-N87细胞株中的表达分别为0.67±0.03和0.64±0.04,0.58±0.02和0.28±0.02,0.83±0.03和1.04±0.05,0.61±0.02和0.64±0.08,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中未见表达,其在胃癌细胞株MKN-45中表达最高(F=21.51、85.53,P均<0.01)。DBC1在HGC-27、MGC803、NCI-N87、SGC-7901、BGC823、MKN-45细胞株中的表达分别为0.37±0.02、0.33±0.02、0.42±0.01、0.58±0.04、0.33±0.05、0.87±0.02,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中均未见NANOG、NANOG mRNA和DBC1表达。24.0%(6/25)的患者胃癌组织中检测到NANOG mRNA和DBC1表达。与干扰对照组比较,干扰NANOG-1组、干扰NANOG-2组的细胞凋亡率增加[(2.24±0.17)%比(6.03±0.24)%、(6.95±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18,P<0.01)。与干扰对照组比较,干扰NANOG-1组、干扰NANOG-2组细胞集落形成能力明显下降(172.03±6.35比74.32±5.32、53.08±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61,P<0.01)。PCR验证实验显示,与干扰对照组比较,干扰NANOG组细胞中NANOG mRNA和DBC1 mRNA水平均较低(1.04±0.05比0.54±0.03和1.08±0.08比0.42±0.03),干扰DBC1组DBC1 mRNA水平较低(1.08±0.08比0.5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15、7.37、6.06,P均<0.01);干扰DBC1+NANOG组NANOG mRNA水平较高(1.04±0.05比3.01±0.08),但DBC1 mRNA水平较低(1.08±0.08比0.71±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22、3.74,P均<0.05);干扰DBC1+NANOG组DBC1 mRNA水平高于干扰DBC1组(0.71±0.06比0.5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0,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DBC1基因启动子区域有NANOG蛋白质的可能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显示,NANOG蛋白质对DBC1基因启动子区存在转录激活作用。

结论

NANOG、DBC1在多种胃癌细胞中高表达,NANOG可通过调控DBC1的表达影响MKN-45细胞的增殖、凋亡、集落形成能力,NANOG/DBC1通路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新靶点。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铝碳酸镁对H.pylori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哥伦比亚固体培养基和布氏肉汤液体培养基复苏、培养H.pylori国际标准菌株26695,并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H.pylori损伤组和H.pylori联合铝碳酸镁组。用铝碳酸镁处理H.pylori菌液,观察H.pylori的活性变化,革兰染色方法观察H.pylori的形态变化。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检测H.pylori菌体蛋白质表达的改变情
目的分析拉萨地区自然人群中H.pylori感染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方法2015年11月至2016年7月,对拉萨地区1 000名自然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其H.pylori感染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 000名自然人群中,感染H.pylori 576例(57.60%)。<60岁者的H.pylori感染率为59.32%(538/907)
目的探讨浙江籍汉族人群叉头样/翼状螺旋转录因子(Foxp)3基因多态性与CD易感性和疾病表型的关系。方法纳入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诊的268例CD患者和490名健康对照者,采用多重SNaPshot技术检测其Foxp3的rs3761547、rs2232365、rs2294021、rs3761548 4种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评价其与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疗效的关系,并进行连锁不平衡和单倍
目的检测分析脂肪因子在胰腺癌伴糖尿病患者中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就诊的24例胰腺癌伴糖尿病(研究组)、30例胰腺癌不伴糖尿病(对照A组)和31例单纯糖尿病(对照B组)患者,分别检测血清脂联素、抵抗素、瘦素和内脏脂肪素的水平,并比较各组的差异。应用ROC曲线分析上述细胞因子的诊断价值。通过为期2~58个月的随访,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上述脂肪因子对
期刊
目的探讨血清学标志物在CD疾病表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确诊为CD的100例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IgG、ASCA IgA、抗甘露二糖抗体(AMCA)、抗乙糖苷壳糖抗体(ACCA)、抗大肠埃希菌外膜C蛋白(OmpC)、抗荧光假单胞菌(I2)、抗鞭毛蛋白、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抗蛋白酶3等的表达水平。采用二元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