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反应了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职教师塑造的对象是青少年。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强化核心素养培养,才能在中国教育的改革实践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文秘 核心素养 互联网+时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时代。当互联网与任何行业结合时,它肯定会与耀眼的火花相撞。“互联网+教育”是指将互联网与教育产业结合起来,这是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必然选择。这种模式催生出微课,智慧校园、MOOC、翻转课堂等一系列创新课堂,开启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对传统学校教学模式进行了更好的完善与补充。面对“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教育改革实践,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当今社会关切的话题。
一、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社会发展迫切需要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停前行,当今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手上那张文凭与证书,更需看中毕业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时,从原来单纯的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逐渐过渡到"高技能人才"。
育人先育己,方可为人师。教师所在的三尺讲台早已被互联网时代延伸为无边际桌面,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育,面对市场经济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教师只能依靠自身的核心素养提升,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互动、互助、互促,更好的引导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文秘专业教师的核心素养---人才培养实际需要
面对世界新的挑战,教育应负的责任和教育的变革,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提出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
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更应认识到,核心素养是适应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而作为中职学校文秘专业的教师,又需要哪些核心素养了?
(一)文秘专业素养
面对中职生这一教育群体,身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文秘专业教师,面对新的教育形式,怎样准确的授业、解惑,怎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了?
“专业素养”是一个合格的文秘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首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例如公文处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协调能力、使用办公工具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不但要对自己专业能力精通,更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读书、研究、行业实践,才能促使自己在专业化道路上迅速成长。通过行业实践,来获取社会对于文秘人员的新需求,新动向,从而精准找出学生的就业定位,为社会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文秘人文素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最为贵,行之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为人师表是无声的教员,很多时候,点滴无声的身教远胜于三令五申的言教。“人文素养”是一个的优秀的文秘教师必须具备的精神基础和文化底蕴。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要求每一位人民教师必须端正从事教师职业的态度,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处处以身作则,为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典范。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文秘专业教师,面对中职学生,除在理论上说服教育外,更要在日常言行中以身作则,面对网络世界的各种不道德行为,及时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为学生树立榜样、做出示范。
(三)专业学习素养
人总会不满于现状,需求更美好的生活、更美好的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正常诉求。人们会根据周身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航向,通过学习丰富人生内涵,以寻求更高的生活质量、生命价值,臻于更高人生境界。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也是如此,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趋向更高的专业境界。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网络化学习,逐步渗透至传统课堂。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来完成,课堂的性质不在是单纯的讲课空间,更是学生讨论问题的场所。教师已不在是学生吸取知识的唯一载体,学生每天都可以从网络、电视以及各种媒体上获取知识。对于教师而言,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途径甚至超越教师。教师的作用由传统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指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世界,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要求教师在吸取知识的速度上、精度上比学生更迅速、更精准,不学习,必然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如果学生只会用EXCEL进行表格输入,那就需要教师能熟练应用EXCEL进行公式计算,如果学生只热衷于某某吸毒明星的八卦新闻,那就需要教师知晓新闻背后,公安干警们为禁毒事业付出的全部青春和热血。只有适应时代发展,具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能力,才会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教师。才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分类教学和因材施教,更是信息化时代教师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如何培养文秘专业教师核心素养
学习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是手段,也是目的;是过程,也是结果。传统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过程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只看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面对当前的“互联网+”信息时代,教育需要帮助学生改变思维方式和树立正确世界观,对教师自身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核心素养不仅要求教师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扎实的技能,更需具备灵活的处事能力,能够在复杂情境下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境做出自己的判断。如何培养文秘专业教师核心素养,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即核心素养培养=长×宽×高,“长”即专长,“宽”即知识面宽,“高”即思想境界高。
(一)用心育人感受职业幸福
一支粉笔一张嘴,两袖清风两卷书,三尺讲台三十年,四季耕耘四海春。作为老师是幸福的。育人的幸福,读书的幸福,创作的幸福!这份职业,点燃了学生的梦想,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们必须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有了教育的信仰,才能爱这个职业,才会想做好这个职业,才能感受教师这个职业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存在感,认同感。
(二)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质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接力手,就是终身与书为伴的职业,更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所以书籍是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最好的工具。
文秘专业教师更应该时时在书海中寻找自己的职业明灯,获取最新的行业讯息,与时俱进,充实自己。教师的学识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教师的视野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宽度;教师的志向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维度;教师的卓越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厚度。教师的角色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三)不断思考提高职业素质
文秘专业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与模式可以概括为“不断学习→积极实践→深度思考→知识转换”四个密切相关的环节,其中居于核心环节的是有深度的思考。有深度的教育思考的實质是不满足于自己做过的事和走过的路,既不简单重复、复制自己,也不机械模仿和抄袭别人。
“互联网+”时代,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模式的多样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新以及教育过程的娱乐性,学生、课堂在进步的同时,对于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一种挑战,文秘专业教师核心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需要一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从而寻求出一条属于自身长久发展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洪燕.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来提高教学质量[A].亚太教育, 2016(08)
[2] 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02)
[3] 史振洪.吴良勤.秘书职业能力的分解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11)下:64
关键词:文秘 核心素养 互联网+时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时代。当互联网与任何行业结合时,它肯定会与耀眼的火花相撞。“互联网+教育”是指将互联网与教育产业结合起来,这是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必然选择。这种模式催生出微课,智慧校园、MOOC、翻转课堂等一系列创新课堂,开启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对传统学校教学模式进行了更好的完善与补充。面对“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教育改革实践,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当今社会关切的话题。
一、教师核心素养培养---社会发展迫切需要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停前行,当今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手上那张文凭与证书,更需看中毕业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时,从原来单纯的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逐渐过渡到"高技能人才"。
育人先育己,方可为人师。教师所在的三尺讲台早已被互联网时代延伸为无边际桌面,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育,面对市场经济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教师只能依靠自身的核心素养提升,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互动、互助、互促,更好的引导学生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二、文秘专业教师的核心素养---人才培养实际需要
面对世界新的挑战,教育应负的责任和教育的变革,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提出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
作为一名中职教师,更应认识到,核心素养是适应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而作为中职学校文秘专业的教师,又需要哪些核心素养了?
(一)文秘专业素养
面对中职生这一教育群体,身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文秘专业教师,面对新的教育形式,怎样准确的授业、解惑,怎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了?
“专业素养”是一个合格的文秘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首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例如公文处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协调能力、使用办公工具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不但要对自己专业能力精通,更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读书、研究、行业实践,才能促使自己在专业化道路上迅速成长。通过行业实践,来获取社会对于文秘人员的新需求,新动向,从而精准找出学生的就业定位,为社会培养更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文秘人文素养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最为贵,行之不可分”。在教学过程中,为人师表是无声的教员,很多时候,点滴无声的身教远胜于三令五申的言教。“人文素养”是一个的优秀的文秘教师必须具备的精神基础和文化底蕴。教师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要求每一位人民教师必须端正从事教师职业的态度,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处处以身作则,为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典范。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文秘专业教师,面对中职学生,除在理论上说服教育外,更要在日常言行中以身作则,面对网络世界的各种不道德行为,及时给予学生正确引导,为学生树立榜样、做出示范。
(三)专业学习素养
人总会不满于现状,需求更美好的生活、更美好的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正常诉求。人们会根据周身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航向,通过学习丰富人生内涵,以寻求更高的生活质量、生命价值,臻于更高人生境界。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也是如此,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趋向更高的专业境界。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网络化学习,逐步渗透至传统课堂。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网络学习来完成,课堂的性质不在是单纯的讲课空间,更是学生讨论问题的场所。教师已不在是学生吸取知识的唯一载体,学生每天都可以从网络、电视以及各种媒体上获取知识。对于教师而言,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途径甚至超越教师。教师的作用由传统单向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指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世界,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要求教师在吸取知识的速度上、精度上比学生更迅速、更精准,不学习,必然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如果学生只会用EXCEL进行表格输入,那就需要教师能熟练应用EXCEL进行公式计算,如果学生只热衷于某某吸毒明星的八卦新闻,那就需要教师知晓新闻背后,公安干警们为禁毒事业付出的全部青春和热血。只有适应时代发展,具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能力,才会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教师。才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分类教学和因材施教,更是信息化时代教师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三、如何培养文秘专业教师核心素养
学习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是手段,也是目的;是过程,也是结果。传统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过程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只看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面对当前的“互联网+”信息时代,教育需要帮助学生改变思维方式和树立正确世界观,对教师自身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核心素养不仅要求教师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扎实的技能,更需具备灵活的处事能力,能够在复杂情境下根据当时当地的情境做出自己的判断。如何培养文秘专业教师核心素养,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即核心素养培养=长×宽×高,“长”即专长,“宽”即知识面宽,“高”即思想境界高。
(一)用心育人感受职业幸福
一支粉笔一张嘴,两袖清风两卷书,三尺讲台三十年,四季耕耘四海春。作为老师是幸福的。育人的幸福,读书的幸福,创作的幸福!这份职业,点燃了学生的梦想,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们必须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有了教育的信仰,才能爱这个职业,才会想做好这个职业,才能感受教师这个职业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存在感,认同感。
(二)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素质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接力手,就是终身与书为伴的职业,更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广阔的视野,所以书籍是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最好的工具。
文秘专业教师更应该时时在书海中寻找自己的职业明灯,获取最新的行业讯息,与时俱进,充实自己。教师的学识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高度;教师的视野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宽度;教师的志向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维度;教师的卓越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厚度。教师的角色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三)不断思考提高职业素质
文秘专业教师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与模式可以概括为“不断学习→积极实践→深度思考→知识转换”四个密切相关的环节,其中居于核心环节的是有深度的思考。有深度的教育思考的實质是不满足于自己做过的事和走过的路,既不简单重复、复制自己,也不机械模仿和抄袭别人。
“互联网+”时代,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模式的多样性,教育资源的共享新以及教育过程的娱乐性,学生、课堂在进步的同时,对于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一种挑战,文秘专业教师核心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需要一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从而寻求出一条属于自身长久发展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洪燕.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教师作用于学生来提高教学质量[A].亚太教育, 2016(08)
[2] 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02)
[3] 史振洪.吴良勤.秘书职业能力的分解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0(11)下: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