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的呼唤》中“野性”与“人性”的博弈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8090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野性的呼唤》是美国杰出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品之一,享誉全球。该部作品里透露出来的人性和野性之间的博弈也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本文通过介绍分析该作品中的片段,并将该作品与国内近几年较为热门的作品《狼图腾》进行比较,发现时代背景及文化差异方面能够引发不同的“野性”观和“人性”观。两者虽有差别,但反映的同为“生命总是在不断挣扎求存的过程中获得意义与力量”的主题。
  关键词:野性的呼唤;野性;人性的呼唤;博弈
  作者简介:夏嘉悦(2000.4-),浙江省天台外国语学校高二5班在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6--02
  一、引言
  杰克·伦敦本人是没有传统正规教育背景的,但是,他的作品却全球闻名,《野性的呼唤》更是先后被80多种不同的文字转译,并被列入大学文科必读参考书目。虽然该书讲述的是一只狗的故事,但是,其中反映出来的人性和野性的斗争,不仅表现着生存的主题,也鼓舞了一代代的热血青年奋勇向前,成为像巴克一样的能够在严酷生存环境下仍保持顽强生存意志、强大生存力量以及生存智慧的人。
  二、野性的呼唤
  《野性的呼唤》是作者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当时社会普遍的大多数人的本性描写,写了巴克这只狗的心理,别致的将他个人所信奉的适者生存、强者生存的人生信条揭示了出来,展向世人。
  (一)简介
  该书讲述了巴克的一生。作为一只耐寒的狗,它经历了从一开始在旧金山南部米勤法官的万般呵护宠爱成长,到被曼纽盗卖偿还赌债。辗转反复后,被卖到蛮荒苦寒的北方做苦工,从此在弱肉强食的世界过着艰苦的生活。生活环境的转变逼迫着巴克学会了自保和生存的方法,在被桑顿拯救后,它坚定不移,誓死效忠恩主,在桑頓身上,巴克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然而,两者的深厚友谊敌不过世事难料。事情总是出人意料,恩主桑顿遇害了。这一噩耗彻底打碎了巴克对于人类社会的留恋和信任,在替他完成报复和安葬之后。巴克坚定决心,毫不犹豫的走向荒野,回归了大自然。
  该作品用一只狗的生活和经历表现文明世界的狗在主人的逼迫下回到野蛮,写的是狗的故事,却也反映了人的精神和世界。
  (二)创作背景及作者
  《野性的呼唤》的灵感来自于作者在道森的奇特旅行经历。他的这场旅行始于1897年旧金山,几年时间内,他穿越了切尔科特海峡,在韩德森河淘金,并在灵的曼湖造了一艘船,搭载这条船他穿越了灵的曼湖、贝纳湖、太格仙湖、沼泽湖、五十英里湖等,最终到达目的地道森。沿途的所见所闻,自然的动人心魄都是他创作这部作品的源泉。也是他另一部著作《白牙》的创作灵感来源。
  被称为“美国高尔基”的杰克·伦敦是公认的思想意识不同寻常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创作思想灵感等受到赫伯特·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尼采的超人哲学的方面的影响,作品中随处捕捉到他独特犀利批判精神。
  他的经典之作《野性的呼唤》,基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现实和“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客观现实,正是用人的本性描写了狗的心理,揭示了他个人所信奉的适者生存、强者生存的人生哲学。
  三、与《狼图腾》、《白牙》的比较
  《狼图腾》是中国近几年较为流行的揭示野性的图书,其间揭示的中国文人在近现代社会背景下对野性和人性的看法也对理解和比较《野性的呼唤》有一定帮助。而《白牙》作为同一时期同一作者创作的自然与人的比较类的文学作品,看似不同的结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似的情怀和主题。
  (一)《狼图腾》
  作为描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和但《野性的呼唤》更侧重的是人性和野性的碰撞。《狼图腾》的故事的背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是一部以狼为叙述主体的小说,讲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内蒙古草原插队时与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
  在该本书中,狼的形象和我们平常听说的一味地凶狠无知的狼不同,它充满了智慧,是草原上最令人敬畏的动物。以狼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狼图腾》生动地描绘动物世界的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命运以及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但又不同于《野性的呼唤》中主角巴克本身就带有野性的光芒,《狼图腾》中,更多的是人们对于充满灵性的狼的敬畏。
  狼的凶悍、残忍本质但有着特有的智慧和团队精神,狼的军事才能和组织分工,狼在死亡前维护自己尊严和拥有牺牲精神,蒙古民族的历史和神秘,草原的广阔和浪漫,草原人民对狼爱恨交加的情感也反映出人性与野性的斗争,互生。狼是蒙古人动物界敬畏的对手,但也是与他们相伴许久特殊的朋友。正是这种复杂的关系,彪悍的蒙古人带着狼的精神征服了半个世界,凭借特殊的手段和精神架起了东西方商业贸易与文化的交流的桥梁。
  (二)《白牙》
  《白牙》是杰克·伦敦写的另一篇著名小说。这只狗与人类共同生活,构成了三种不同的生活经历,展示了其人性化的发展历程。其背景是加拿大西北边陲的冰封地带,该书叙述了一只瘦弱无助的幼狼如何从荒野中进入人类的文明世界并获得温馨幸福的生活。
  和《野性的呼唤》中的巴克不同,该书的结局是得到了温馨、幸福的生活,而巴克则是重返了森林,找回了自己原有的生活。
  但两者仍有共同点,即,都从原来的森林被人推到苦难中,再被善良的人用爱救了回来,从苦难中解脱出来。都反映出的了人性的复杂,人类社会虽然残酷,但也有温情,恶劣环境下,人与自然互相学习,互相适应,不断成长。巴克无论作为一只宠物狗,还是作为一只雪撬狗,都表现出了超强的天分,而《白牙》中的
  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杰克·伦敦作为现实批判主义作家,在其时代背景下,虽然感觉到社会的残酷和冷漠,但也接受了人类文明,周围的关怀与温情,“野性”和“人性”两股力量共同推进着他更好地生活。   四、“野性”与“人性”
  只要人与自然存在,野性和人性便是永恒的主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的是,野性和人性并不是矛盾的两者。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一定是“热望本已在,蓬勃脱尘埃:沉沉长眠后,野性重归来。”
  人性和野性在巴克身上凝合,是它的形象鲜明而独特:它是那样聪明能干,五分钟就为主人赚了1500美元,用自己150磅的身体能拉动1500磅的货物;它是那样勇敢忠诚,能在那么恶劣的环境里生存,不怕任何困难,越是困难,越要去挑战,它甚至可以几天几夜不睡觉,主人叫它跳悬崖,它就跳悬崖,毫不畏惧……这样精彩鲜活地描写,让我们一下子就将巴克定义为是一个无比顽强、不屈不挠的战士。这是人性中的善良与努力,淳朴与真诚,而通过巴赫的视角,人们是那么的残忍,且毫无忠诚。用暴力毒打的方式制服它们,人性中惟利是图的一面促使他们在这些苦力因饥饿、疲劳、伤病不能为主人拉雪橇时,无情地将它们杀死。狗,有时候,比人更高贵,野性有时候比人性更可贵,
  巴克回归,也是人性和野性的博弈,人性的丑陋,使得反抗的野性因子萌生爆发,所以它才要义无反顾的走向荒野。恶劣的生存环境锻炼了巴克,人性得到了磨练,人性中的不屈不挠得到了体现,他在历练中不断成长.他向往着善意的人性也渴望着征服,最终,巴克通过战胜狗王斯匹茨而赢得了拉雪橇狗群中的地位。这在日常生活这也是很常见的,人们总是不甘心屈居第二,而永远希望抢夺第一,争取让自己有不计其数的荣耀供其夸耀。
  当凶悍的哈尔将巴克打得奄奄一息时,约翰·桑顿的出现和解救让巴克感受到温暖。人总是在孤独中特别脆弱,特别容易被感动,正如《狼图腾》中陈阵收到老人的庇护,小狼受到陈阵的庇护那样,被庇护者都会萌生出感激,贪恋这样的温暖。但当这样的温暖也消失不见的时候,人们就会认为自己陷入了绝境,心中沉睡的野性被激发。今天,对许多人生受挫的读者而言,面对社会的压力,若他们长期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长期对人性的压抑会使他们心中的野性释放,造成或好或坏的结局。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生活就是这样,没有公平的游戏法则,一旦倒下去,就是生命的终结。”很多时候,人性中的善良面并不能被这个社会认同,环境也并不因为一个人的喜好而改变巴克原本是一直耐寒的小狗,可在它已经适应了被呵护被宠爱的生活后,遭遇了这样一系列起起伏伏的变故,世界是不公平的,而人性和野性都渴望自由,公平,渴望力量。人性被普遍认为是人身上好的一面,但其实人性和野性是相辅相成的。在书中,巴克对人类社会绝望时,已经开始用最坏的恶意揣测人心,试图用野性攻击,恐吓一切对自己不利的人和事,但是在接收到来自人类社会的温暖时,巴克仍然能够并且愿意以人性中最大的忠诚报答。书中巴克的成长经历是值得一代又一代青年甚至更广的读者借鉴的一面镜子:适者生存,努力奔向自由,“野性”对巴克的呼唤就是“人性”对他们的呼唤。巴克渴望并最终奔向了自由,这也正是作家的追求和理想的体现。
  “他具有忠诚与献身的精神,也具有野性与狡猾的一面。”原文的这句话,精确的概括了巴克的身上所反映出来的人性和野性的共生,正是这样的共生,使得巴克的形象更加立体真实。
  20世纪迅速发展之际,人们承受着由社会变革、工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压力。突然的转变使人性被不断变化,信仰危机遭受巨大挑战。在工业文明时代,野性勃发的《野性的呼唤》,充满哲理的《狼图腾》与意味深远的《白牙》无一不散发着自然的气息、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人性的拷问。
  综上所言,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品主人公其“野性”和“人性”是矛盾强弱的体现,并不是指完全的转变。这种看似互不相容的矛盾两面性实际还是统一于同一主体之中的。野性和人性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受到环境和人生经历的影响,两者共生且相容,可在一定条件下转化。
  五、小结
  《野性的呼唤》延续了杰克·伦敦小说的“生存”主题,也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作为现实主义作家的身份。作品主人公巴克之所以能很快适应环境,成为领头狗,不仅仅是周围环境所造就的,更多是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影响。人性和野性的共生互长,互相激发。在完成艰难的自我转变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保持住人性的善良面,但也不要将自己的野性沉寂。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一定是“热望本已在,蓬勃脱尘埃:沉沉长眠后,野性重归来。”愿每一个人在逆境中都能保持本心,激发野性,拼搏创造未来。
  参考文献:
  [1]梁新惠.赏析《野性的呼唤》——感悟生命的顽强[N].甘肃高师学报,2009;(01).
  [2]吴艳梅.谁是巴克最好的主人?——从人性的角度解读《野性的呼唤》[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11).
  [3]谢媛.《野性的呼唤》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与超越[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1(02).
  [4]张加生.《野性的呼唤》与《狼图腾》的环境倫理解读[N].外语研究2013(03).
  [5]刘文娟.对杰克·伦敦笔下“野性”与“人性”的哲学思考——《野性的呼唤》解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1).
其他文献
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举办的《共产党员手机报》,在2012年12月25日的《国学经典》栏目中,向全国三百三十二万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大学生村官发送短信:“人生富贵岂有极?
摘 要:“满洲”作为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的傀儡政权,从建立之初便受到日本的控制,而在日本列强如火如荼地侵略朝鲜时,“满洲”相对于朝鲜本土来说,处于文化侵略政策相对宽松的地区,成为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避难所,同时也是韩国文学得以发展的“温床”。在日本“五族和谐”政策的宣传下,大批朝鲜居民来到中国东北,企图过上“理想生活”。但移居后的朝鲜人们却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地主官僚的搜刮和原住民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国际方面的交流沟通日益增加,美国是世界各国的重要枢纽,英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第一通用语言,英美文化同样也受到了广泛研讨。语言作为民族的基础,其融合了民族的文化及灵魂,英语自然也蕴含着丰富的英美文化。虽然英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其存在些许差异,这些差异通常在英美文学著作和英美文学评论中得以体现。英美之间不但生活环境有所不同,文化结构也有着些许差异。本文主要从英
文章以纪德早期作品《安德烈?瓦尔特笔记》中关于灵与肉的对立和爱与欲的分裂为线索,从小说主人公的个人经历出发,通过细读文本阐述作者关于宗教、爱情和写作的思考,分析作者
摘 要:安吉拉·卡特是最有创造性和争议性的当代作家之一。她花费了20年的时间用小说的形式来反抗父权制神话中对女人天性的偏见。卡特打破了传统父权压迫下千篇一律的女性形象,塑造女性自由自主,奔向自由的新面貌。本文将从“空间”理论探索卡特《魔幻玩具店》中空间化父权。“空间”与“权力”是空间理论的关键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法国结构主义哲学家在他的著作《规训与惩罚》中,表达了自己对权力的基本理解,权力实际上是
2007,河南卫视为春节献上了的一系列新鲜、好看的节目,《武林乐七天》、《老爸老妈总动员》、《梨园春》春节戏曲晚会、《武林风》年终总决赛……档档都有好戏,处处可见河南
杨绍良,1919年2月出生于湖南郴州市宜章县玉溪镇五都岭村。九岁时,成为井岗山时期的儿童队长,后来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军副军长。1928年初,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
摘 要:文学能够记录人的生活,反映人的思想。知名作家海明威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些作品真实地记录下了他的所思所想。作为参加过一战的作家,海明威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他同情战争中的人们,但自己却无能为力。历经人生种种,海明威意识到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里,人们很难找到幸福。人们迷失了,他们不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他们的命运掌控在他人的手中。  人道主义思想是指人应该像真正的人
摘 要:《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海明威用象征手法使小说表面上简单的角色及故事情节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小说表面上写老渔夫桑提亚哥捕鱼并为保护他的大鱼与鲨鱼作斗争的过程,实际上海明威赋予老人、大海、马林鱼、鲨鱼、狮子和小孩马诺林以丰富的象征和寓意。通过各个象征因素折射出作者的人生观。  关键词:象征手法;象征意义;人生观  作者简介:时会慧(1989.5-),女,河南开封人,
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前进路上,“强军梦”一定是嘴稳固的力量支撑,是中国梦的重要构成部分.大学生是我们新时代发展的主力军,想要真正实现强军梦,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教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