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复合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面向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对大学生核心素养提高有促进作用,最终能够满足当代社会优秀人才需要。本文首先介绍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内涵,然后分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现状,最后重点探究培养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路径。旨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现今,核心素养教育在高校如火如荼得开展,意味着大学生心理素养培养工作备受重视,这既符合新时代素质教育改革需要,又能锻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全面进步。可见,该论题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希望同行以此为借鉴,从中汲取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思路。 一、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内涵
心理健康概念界定标准不一,据教育纲要予以分析,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功能状态,根据智力、情感、品质、心理行为、人际关系等因素衡量心理健康程度。核心素养即学生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所需能力及品格,它表现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1]。
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内涵包括能动学习、健康生活、人文底蕴、实践创新、科学意识、责任担当等,其核心要义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二十一世纪现代人培养需要。心理健康是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以大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求传递理论知识、提供实践活动,让学生具备综合发展所需的各项能力[2]。心理健康和核心素养具有一致性价值目标,即促进个体未来发展、提升个体幸福指数。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1.培养方式不够合理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下降,同时心理健康问题关注者逐渐增多,因为心理健康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有直接联系[3]。对于高校来说,应改变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思路、创新培养方式,如果一味灌输理论知识,那么大学生会出现抵触情绪,并极易产生反感心理,导致核心素养培养阻力大大增加。此外,部分高校视学生心理问题为心理疾病,通过聘请医生来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师,这无疑会加大学生心理压力,不利于良好心理状态扭转。
2.师资队伍有待优整
心理健康教师专业程度、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如今多数高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不够优化,因为专家型教师数量少于兼职教师数量,再加上,心理健康活动流于形式,所以心理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长此以往,不利于营造良好校园氛围,最终核心素养教育改革低效推进。
3.培养力量相对单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影响,如果只有学校一方进行引导教育,那么培育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并极易因教育合力分散而产生新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对大学生三观正确培养、核心素养强化将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学校教育压力大大增加,致使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水平居低不高。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1.创新培养方式
大学生作为企业和国家发展的生力军,通过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水平来储备优秀人才,无论对学生个人而言,还是对社会发展来讲,都起到关键性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核心素养时,教师创新培养方式,将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鼓励学生掌握设备操作技巧,通过利用碎片时间来满足自主学习需要。对比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信息化课堂中能够提升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测评活动,积极配合心理教师,听从教师建议调整心理状态。高校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心理健康培育活动,如健康知识趣味问答、座谈会、分享会等,让学生释放内心压力,正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并接受来自同学、教师、专家的帮助,将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解决。
除此之外,高校领导及心理教师客观对待核心素养强化内容,全方面观察学生在校表现,一旦发现学生存在思想滑坡现象,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并向心理专家请教,当学生向教师坦诚倾诉时,教师应帮助学习保密,并尽自身所能为学生提供帮助,直到学生走出心理困惑。这既能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又能增进师生间友谊,即便学生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难题,也能冷静处理,并借此机会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进而保持健康身心状态、提升核心素养。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强化是成长必需内容,这需要学生个人做足心理准备,并学会借助外力排解消极因素。
2.构建师资队伍
责任担当是心理健康核心素养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必备品质。要想真正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意识,高校通过构建专业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来发挥教师带动作用,这对校园良好风气营造、浓厚教与学氛围创设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构建专职队伍。高校外聘专家型心理教师,适当减少兼职教师数量,以便优化队伍结构、提升团队质量。专职队伍开展工作时,扩大心理健康教育范圍,并坚持一视同仁原则,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观察学生心理变化情况,鼓励学生以专业化心理教师为榜样,将责任担当意识内化。此外,面向大学生构建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小组,这既能增强组员自信心,又能使组员勇敢肩负起示范责任,通过树立榜样作用来带动其他同学,这对学生责任担当能力强化有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组织系统化培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显,为确保心理教师出色胜任本职工作,针对性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高校面向心理教师进行培训、考核。通过培训更新教师知识储备,让心理教师预测大学生心理变化情况,进而打造高效心理课程,满足大学生心理素质强化、核心素养提升需要。在此期间,心理教师合理运用因材施教方法,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干预等措施维持良好心理状态。此外,将学历、证书、专业素养、工作表现、心理健康等级等因素纳入考核范围,根据考核结果适当调整培育方案。
3.整合培养力量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健康生活、实践创新等心理健康核心素养,所以高校主动与家庭、社会联系,在合力作用下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育活动,让大学生置身于良好环境,这对学生身心发展、三观培养有促进意义。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人,同时接触家庭、学校、社会三种环境,要想让大学生快速成长,并尽快适应各种环境,定要实施联合教育模式。
大学生家长耐心与学生沟通,并在家庭中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这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影响,使学生在日后生活中、工作中延续优良品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能创设和谐家庭氛围,有利于学生身心良好发展。学校心理教师与家长定期联系,双方互相反馈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及行为表现,并协商制定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育计划,以此保证培育方向一致性,并顺利完成培育目标。此外,心理教师与实习单位负责人有效沟通,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尽可能为学生争取实习单位思政教育活动的参与机会,让学生真正融入实习单位,并快速适应工作内容,这对大学生身心发展、专业素养强化有积极影响。
四、结论
新时期下,大学生应对自身严格要求,并珍惜在校学习机会,全面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核心素养,这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有不言而喻的影响。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说,通过创新培养方式、构建师资队伍、整合培养力量等措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训需求。最终优秀大学生能够为企业、社会贡献力量,并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会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杜迎范.核心素养导向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J].高教论坛,2019(9):26-29.
[2]康健文,张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今日财富,2018(19):165-166.
[3]李永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19(4):486-489.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
现今,核心素养教育在高校如火如荼得开展,意味着大学生心理素养培养工作备受重视,这既符合新时代素质教育改革需要,又能锻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全面进步。可见,该论题具有一定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希望同行以此为借鉴,从中汲取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思路。 一、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内涵
心理健康概念界定标准不一,据教育纲要予以分析,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功能状态,根据智力、情感、品质、心理行为、人际关系等因素衡量心理健康程度。核心素养即学生适应终身发展、社会发展所需能力及品格,它表现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1]。
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内涵包括能动学习、健康生活、人文底蕴、实践创新、科学意识、责任担当等,其核心要义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二十一世纪现代人培养需要。心理健康是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以大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求传递理论知识、提供实践活动,让学生具备综合发展所需的各项能力[2]。心理健康和核心素养具有一致性价值目标,即促进个体未来发展、提升个体幸福指数。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现状
1.培养方式不够合理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下降,同时心理健康问题关注者逐渐增多,因为心理健康与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有直接联系[3]。对于高校来说,应改变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思路、创新培养方式,如果一味灌输理论知识,那么大学生会出现抵触情绪,并极易产生反感心理,导致核心素养培养阻力大大增加。此外,部分高校视学生心理问题为心理疾病,通过聘请医生来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师,这无疑会加大学生心理压力,不利于良好心理状态扭转。
2.师资队伍有待优整
心理健康教师专业程度、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如今多数高校心理健康师资队伍不够优化,因为专家型教师数量少于兼职教师数量,再加上,心理健康活动流于形式,所以心理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长此以往,不利于营造良好校园氛围,最终核心素养教育改革低效推进。
3.培养力量相对单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影响,如果只有学校一方进行引导教育,那么培育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并极易因教育合力分散而产生新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对大学生三观正确培养、核心素养强化将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学校教育压力大大增加,致使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水平居低不高。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1.创新培养方式
大学生作为企业和国家发展的生力军,通过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水平来储备优秀人才,无论对学生个人而言,还是对社会发展来讲,都起到关键性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这一核心素养时,教师创新培养方式,将多媒体设备引入课堂,鼓励学生掌握设备操作技巧,通过利用碎片时间来满足自主学习需要。对比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信息化课堂中能够提升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测评活动,积极配合心理教师,听从教师建议调整心理状态。高校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心理健康培育活动,如健康知识趣味问答、座谈会、分享会等,让学生释放内心压力,正视自身心理健康问题,并接受来自同学、教师、专家的帮助,将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解决。
除此之外,高校领导及心理教师客观对待核心素养强化内容,全方面观察学生在校表现,一旦发现学生存在思想滑坡现象,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并向心理专家请教,当学生向教师坦诚倾诉时,教师应帮助学习保密,并尽自身所能为学生提供帮助,直到学生走出心理困惑。这既能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又能增进师生间友谊,即便学生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难题,也能冷静处理,并借此机会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进而保持健康身心状态、提升核心素养。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强化是成长必需内容,这需要学生个人做足心理准备,并学会借助外力排解消极因素。
2.构建师资队伍
责任担当是心理健康核心素养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大学生走向成熟的必备品质。要想真正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意识,高校通过构建专业化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来发挥教师带动作用,这对校园良好风气营造、浓厚教与学氛围创设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构建专职队伍。高校外聘专家型心理教师,适当减少兼职教师数量,以便优化队伍结构、提升团队质量。专职队伍开展工作时,扩大心理健康教育范圍,并坚持一视同仁原则,以学生个体为单位观察学生心理变化情况,鼓励学生以专业化心理教师为榜样,将责任担当意识内化。此外,面向大学生构建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小组,这既能增强组员自信心,又能使组员勇敢肩负起示范责任,通过树立榜样作用来带动其他同学,这对学生责任担当能力强化有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组织系统化培训。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显,为确保心理教师出色胜任本职工作,针对性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高校面向心理教师进行培训、考核。通过培训更新教师知识储备,让心理教师预测大学生心理变化情况,进而打造高效心理课程,满足大学生心理素质强化、核心素养提升需要。在此期间,心理教师合理运用因材施教方法,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干预等措施维持良好心理状态。此外,将学历、证书、专业素养、工作表现、心理健康等级等因素纳入考核范围,根据考核结果适当调整培育方案。
3.整合培养力量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健康生活、实践创新等心理健康核心素养,所以高校主动与家庭、社会联系,在合力作用下逐步推进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育活动,让大学生置身于良好环境,这对学生身心发展、三观培养有促进意义。大学生作为独立个人,同时接触家庭、学校、社会三种环境,要想让大学生快速成长,并尽快适应各种环境,定要实施联合教育模式。
大学生家长耐心与学生沟通,并在家庭中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这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影响,使学生在日后生活中、工作中延续优良品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能创设和谐家庭氛围,有利于学生身心良好发展。学校心理教师与家长定期联系,双方互相反馈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及行为表现,并协商制定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育计划,以此保证培育方向一致性,并顺利完成培育目标。此外,心理教师与实习单位负责人有效沟通,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尽可能为学生争取实习单位思政教育活动的参与机会,让学生真正融入实习单位,并快速适应工作内容,这对大学生身心发展、专业素养强化有积极影响。
四、结论
新时期下,大学生应对自身严格要求,并珍惜在校学习机会,全面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核心素养,这对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有不言而喻的影响。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说,通过创新培养方式、构建师资队伍、整合培养力量等措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培训需求。最终优秀大学生能够为企业、社会贡献力量,并且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会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杜迎范.核心素养导向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J].高教论坛,2019(9):26-29.
[2]康健文,张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今日财富,2018(19):165-166.
[3]李永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困境与应对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19(4):486-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