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的学习资料:在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的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线段的长短比较”,可以用班级中个子最高和最矮的两个学生的比较得以体现,因为是身边熟悉的事物比较,所以,学生们就会七嘴八舌地说开了,那肯定是某某高了,这不是明摆着的吗……但通过叫个子矮小的学生 站到凳子上或讲台地面上再比较,就会从中发现问题。这一例子不仅让学生明白了线段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而且也使数学走进了生活。
例题的生活化:当我们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的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興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实际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数一数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性。学生对知识的生成过程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感悟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内驱力。
练习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要求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三、使应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声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角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络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唯有这样,才能将《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落实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的学习资料:在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的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线段的长短比较”,可以用班级中个子最高和最矮的两个学生的比较得以体现,因为是身边熟悉的事物比较,所以,学生们就会七嘴八舌地说开了,那肯定是某某高了,这不是明摆着的吗……但通过叫个子矮小的学生 站到凳子上或讲台地面上再比较,就会从中发现问题。这一例子不仅让学生明白了线段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而且也使数学走进了生活。
例题的生活化:当我们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的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興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实际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数一数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性。学生对知识的生成过程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感悟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内驱力。
练习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要求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三、使应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声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角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络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唯有这样,才能将《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落实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