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生活化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am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一、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的学习资料:在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的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生活的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二、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线段的长短比较”,可以用班级中个子最高和最矮的两个学生的比较得以体现,因为是身边熟悉的事物比较,所以,学生们就会七嘴八舌地说开了,那肯定是某某高了,这不是明摆着的吗……但通过叫个子矮小的学生 站到凳子上或讲台地面上再比较,就会从中发现问题。这一例子不仅让学生明白了线段的大小比较的方法,而且也使数学走进了生活。
  例题的生活化:当我们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的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興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实际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数一数等方法,发现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性。学生对知识的生成过程有了较为深刻的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感悟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内驱力。
  练习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要求学生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和宽,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然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测算教室要粉刷的面积。通过学生具体搜索信息,并多信息加以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真实体验。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三、使应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声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角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络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可见,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活化,那么,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人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学生才会更有兴致地喜欢数学,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巩固数学甚至发展数学。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的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唯有这样,才能将《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落实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其他文献
这个题目,乍看有点老话重谈,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对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中也更加感受到它在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分量。  一、尊重和欣赏学生的前提,应该是爱学生。  我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教育的天职决定着关爱学生不仅仅是语文教师或班主任的专利。况且“亲其师,则信其道”这句古训也时刻告诫我们:谁会爱学生,谁就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戴,谁的教育才有力量。正因如此,在教学中,我恪守住爱学生,真诚对待每一
期刊
新课改带来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的转变,同时也带来了师生关系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健康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师生之间只有建立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改的关键之一,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又是
期刊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给人才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為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中人才的重要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目前全国进行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目的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关键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将灌输式的传统传授方式改变为启发式、师生互动而积极有效的传授方式。让学生由被动的、机械化的接受转
期刊
高三的学生他们敏感、自尊。心理强大而又脆弱。在一次作文中,一位学生以“别人家的孩子”为题,写下一段文字,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读后深有感触,现抄录如下供大家欣赏。  红红的分数,刺痛了双眼。听到“别人家的孩子”又以高分位居前茅,自己躲在暗处,顾影自怜。  高一时浑浑噩噩,只顾留恋过去,对考试毫无知觉,只是靠后的分数让我短时间内痛心。高二时,开始学会考前抱佛脚,抓着笔记硬啃成绩时起时落,还是痛
期刊
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是水稻育种的重要遗传资源。而广西是我国普通野生稻主要分布地,在我国稻种资源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当前,广西普通野生稻分布点环境破坏严重,分布面积逐渐萎缩,正处于濒危状态,妥善保护好野生稻资源是广西野生稻资源研究的首要问题。本文应用SSR标记研究广西普通野生稻9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构建其核心种质,旨在为广西普通野生稻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为:广西普通野生稻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
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是他们害怕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这里浅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观察生活,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社会上,
期刊
歌唱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唱歌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  为了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进行唱歌的基本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 和接受能力,唱歌技能训练应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循序渐近,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一、歌唱的姿势  良好的歌唱姿势对于歌唱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它就象战士射击、运动员赛跑一样,都需要正确的姿势,因 此,教师必须
期刊
[摘 要]多媒体被大量的运用到生物教学中,充分的显示了它的优点,但也存在着许多劣势,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有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它终究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不应该也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应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辅相成,互為补充,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只有把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板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摘 要]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兴趣 乐学 素质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生的某种良好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感,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同类行为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赏识。因此,准确合理,富有鼓励性的评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
期刊